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307节

  贺敢与沈明都是南方人,能进青云书院是因为父辈为京官,对于某些事情他们知道的更多,所以坐一旁笑而不语,估计此前没少听抱怨。

  “殿试的题目颇有深意,奈何即便看懂了,也无人放开写。”贺敢颇有遗憾,当初他纠结了好一阵,还是求稳了。

  沈明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心学一脉山头多,泰州一脉连举人都无几个。在下才疏学浅,只好咬着人人皆可为圣入手。”

  三人在贾琏面前还算大胆,说了一些听起来犯忌讳又不太犯忌讳的话。

  贾琏面带微笑的听他们说,心里默默的打分,三人之中李禹见识最少,所以怨气重,敢抱怨以貌取人。余下二人官宦出身,说话谨慎,又表达了亲近之意,又不会留下太大的把柄,可见一个人的出身带来的不仅仅是见识那么简单。知道什么话能说,还能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

  尤其是沈明,近似自嘲的语气,更能令人感受到亲和力。

  这也就是贾琏了,换成一般的十八岁小青年,哪有不迷糊的。

  三人的年龄都不小了,李禹三十六,贺敢二十八,沈明二十六,都是从底层一点一点的卷出来的。

  人就是这样,小学数学语文双百,在学校里是尖子生,觉得自己很厉害了。初中上重点才发现,好像自己很一般。等咬牙切齿的跟上,高中继续上重点才发现,原来我的智商算是比较低的那一波。硬着头皮往死里学,靠近了五道口或者未名湖才发现,好多人没考高就进来了,更垫底了。

  这三人能卷出来本身,就说明是这一批会试学子中相对高智商的那一波。

  贾琏不认为自己智商有多高,能压别人一头靠的是认知面更广。

  “诸君不以门第轻视贾某,今后有难处,可以说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三人能摒弃贾琏出身勋贵的前提,只看三人都在青云书院读书出身并以前辈尊称这点,贾琏都得承情。

  三人得了贾琏这句话,顿时都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个事情还是贺敢与沈明提议的,家里有长辈在京城做官,对于当朝的风向有清醒认知。

  出身勋贵的贾琏能文能武,身兼多职本身,对于三人而言就是非常稀有的资源了,说是大腿都不过分。

  既然如此,死抱着所谓文人的立场就很可笑了,我都同进士了好不好。外放运气好上县正七品,运气不好下县从七品。

  李禹不是很清楚,沈明和贺敢很清楚,官场上一步慢,步步慢。很多同科一起做官的,十年下来高的能有从五品,低的还是原地打转。

  贾琏这种情况可太少见了,三年时间从正六品到正四品,期间迈过了四个坎。多少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晚间三人还发出邀请去状元楼喝酒,贾琏也没推辞,笑嘻嘻的跟着去了。

  只能说今非昔比了,以前的贾琏年龄小,地位低,想要拉帮结派都只能找李冬、林平、吴安中这一类的好友。说的难听一点,其它文官不鸟他。

  现在不一样了,别人主动靠过来。

  席间贾琏与三人相谈甚欢,了解了一下三人的背景,沈明的叔叔在户部任五品郎中,贺敢的叔叔在工部任员外郎。李禹,地方土豪出身。

  贾琏倒是不在乎三人的出身如何,反正没自己高。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呢,多三个人能帮忙摇旗呐喊也是好的。

  无论如何,先接触吧,总没有坏事的。估计三人也没想着,一下子进入贾琏的核心范围。

  宴会散了之后,三人先送走贾琏,各自散去之前一起走了一段路。

  “没想到贾前辈如此平易近人,也不看出身门第。”李禹颇为感慨的一句话,勾起了另外两人的心事。

  两人不动声色的附和了李禹后,各自散去。

  沈明回到家里,二叔沈通着下人来请,至书房问他:“接触的如何?”

  “二叔,贾琏勋贵出身,走的太近恐生不谐!”沈明表达了担忧。

  沈通对于侄儿的不解给了足够的耐心解释:“湖广张制台两年后回京乃定局,届时多半为次辅领户部尚书。抛开张制台不谈,方系一脉多有牵扯到李逆案中,当初强调文武有别者多在其中,勋贵受牵连者也不乏其人。如今的京城,即便是文官,依旧强调文武有别的官儿还剩几个?你回去好好想一想,今上的用意何在?”

  沈通打发了侄儿,又疼的揉了揉眉心,二十六了,不年轻了,该懂的事情都该懂了。他甚至都没提,眼下的贾琏手里握着【特设临时巡视组】这么一个大杀器,平时看着很安静,真要惹急了贾琏,别说区区一个户部郎中,阁老都能泼你一身的腥臊。

  吴兴沈氏在当地很牛逼,到了京城算什么?能比金陵王么?四大贾家,贾家为尊啊,傻侄儿。还管什么勋贵不勋贵。

  贺敢也被父亲叫去问话,非常详细的讲明了今天的一切后,其父满意的笑道:“不错,慢慢处,保持善意即可。贾琏此人,将来或许不能拉你一把,但是推一下的能力绰绰有余。”这就是亲疏之别了,作为父亲的把话讲的很明白了。关键时刻能不能拉一把,那不得看交情么?

  交情不到,人家凭什么拉你?即便交情不到,有交情放那,关键时刻没有往下推你,在官场上就是天大的人情了。

  喝了点酒没几分醉意的贾琏,回到家中愈发的冷静。

  朝中氛围何时开始的变化,贾琏不禁慢慢的开始回忆。应该是李逆案之后的事情了。

  大批的文官和勋贵受到了牵连,杀、关、贬、流。结果是前任首辅方白衣提拔的大批官员被清洗,有没有冤枉的,肯定有。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承辉帝顺利的完成了权力更迭,进一步集权。

  如果说太上皇年间,君权与相权的比例是六四开,承辉帝做到了至少七三开。

  连续清洗之后,此前太上皇默许,方白衣一系大力渲染的以文制武的路线不存在了。

  尽管承辉帝什么都没说,但是贾琏这个标杆性的人物在替他说。

  不要分什么文武,要实干派!

  贾琏都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只能说,恰逢其会,真就是人在风口上,被风吹起来了。

  这里并没有贬低贾琏价值的意思,如果自身没有价值,那是没有机会站在风口上的。

  有人说猪都能被吹起来,那是人家另类的装X,没见十几亿人才吹起来他一个小镇做题家素人么?

  其他被时代的风吹起来的人,仔细看看这些人的背后再说话吧。

  次日,衙门里准备午休的贾琏,得知了内阁会议的最新消息。

  三大政策落实第一阶段基本完成,下一步是广派巡视组,巡视各省的落实情况。三位阁老总算可以跳出这个坑,回归内阁总领全局。

  特设临时巡视组更名为特设巡视组,从一个临时机构变为了常设机构,特设巡视组的工作为全面监督全国范围内三大政策落实执行。

  特设巡视组归陛下直属,日常联络由中书舍人负责。

  内阁新增候补二人,分别为林如海、宁克。

  岳齐出任兵部尚书,并封汤阴伯。

  以上消息最震撼的还是最后一条,岳齐出任兵部尚书,不是领兵部尚书衔。

  作为新兴的勋贵,岳齐能出任兵部尚书一职,打破了自太上皇五年以来,再无勋贵出任六部尚书的记录。

  贾琏的瞌睡被这条消息赶跑了,他倒是不在乎特设巡视组的事情,毕竟就是个得罪人的衙门。

  勋贵出任尚书这个事情,是真的给贾琏震撼的不轻。

  这么说吧,岳齐能出任兵部尚书,意味着今后贾琏出任某部尚书的时候,没人敢多说一句话。

  震撼之余,看着面前的小纸条,贾琏才发现最后一条新消息。

  内阁设直属部门审计署,主管领审计领侍郎衔。

  这就是陛下与内阁之间的妥协么?审计署的级别,还是比六部低半级。

  这个安排很有意思,审计署今后的权利可不小,看似直属内阁,实则直属陛下。

  要说做表面工作,承辉帝是真拿手。

  没有增设一个新的部,六部还是六部,贾琏倒也没太大的遗憾。

  只能说这个操作非常灵活,今后如果有需要,皇帝还是可以这么玩,套一个壳子就是了。

  也不能说没有后遗症,过度的集权真不是好事。

  但这是大周朝,皇帝从法理上就是朝着越来越集权的方向发展的。主要看个人吧,如果是个懒一点的皇帝,自然会放权的。

  不过权利这个东西,一旦放出去了,想收回可就难了。

  从大周的历史看,太上皇就是个比较懒的皇帝,放权比较狠,导致了方白衣为首辅时期内阁的强势,太上皇拿勋贵来平衡,继续放权。

  看看贾雨村就知道了,他是靠着王子腾起复的,直接去金陵做了知府,可见原著中勋贵权势滔天。

  如今一切都变了,只能用新气象来形容。

  贾琏没时间多想个中的是非得失,门口出现的内侍打断了他的思绪。

  “哟,贵公公!怎么不事先说一声,也好给您道喜啊!”贾琏看了一下小贵子的服饰变化,立刻露出了温和的笑容。

  “您客气,咱家就是来送东西的。”话说的客气,态度却没有以前那么恭顺了。

  可以理解,好歹也是内廷掌印之一了,尽管只是个官印鉴的掌印。

  只能说大周朝不搞明朝司礼监秉笔皮红那一套,导致本朝太监们的权利几乎出不了紫禁城,龙禁尉掌印是个例外。

  小贵子就是来送一枚官印的,贾琏接过仔细看了看,中书舍人领班!

  领班,又见领班!

  贾琏不动声色的塞过去一摞银票,以前不敢收的小贵子,如今大方的拢入袖中,笑眯眯的看着贾琏。

  “劳驾您解释解释!”贾琏说着指了指官印。

  “是这么回事,国事繁重,陛下不堪其累,设中书舍人四位,专司对接内阁与通政司。三人为众,这都四人了,总得有个领头的。陛下思来想去,贾大人能者多劳,兼任领班,对接审计署与特设巡视组。”小贵子解释的很清楚,说是对接,实际上特设巡视组还是贾琏在负责。审计署那边的事情,贾琏挂个对接的名而已,毕竟他身上兼任的差事太多了。

  承辉帝想法很特别,至今还让贾琏挂着一个九门镇守军统制的差事,没说给他身上的差事卸掉几个。

第357章 正确理解上意

  领班中书舍人的职务任命的非常草率,直接给一枚官印就算上任了,文书呢?吏部那边还管不管人事了?

  中书舍人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现在有四个秘书,加一个领班等于是秘书办,贾琏算主任呢,还算秘书长呢?

  最初的内阁就是朱元璋搞的秘书班子,后来才渐渐成为了宰相的一个替代品。

  送走小贵子,贾琏很疑惑,这份新任命有没有加点俸禄。如果还是跟以前一样,这官来的就没啥意思了。

  权利没啥变化不说,下面的四个中书舍人未必能买账,到时候不停调遣自己也未必能奈何的了人家。

  承辉帝真是想一出算一出,给贾琏徒增烦恼。

  就在贾琏为这个新任命茫然时候,内阁那边来了个书吏,请贾琏走一趟内阁。

  不明就里的贾琏,一路上询问了一番走吏才知道,内阁五位阁臣平时是怎么办公的。阁臣们自带最少一个师爷,每个阁臣下面都有若干书吏做抄写工作。吏不算官,所以官员的各种福利是没有的,就拿一份干巴巴的钱粮,每月二两银子,一百斤粮食。这位走吏没提灰色收入,贾琏倒是知道的,走吏书吏在内阁里,接触到的消息很多,下面的中层官员想见阁臣(阎王)需要排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吏(小鬼),然后才是师爷(判官)。

  想见阁老的官员,十两银子的打点,排队的机会都没有,随时被人顶掉的那种。

  当然也有不需要打点,想见阁老随时就能来的中层官员,比如贾琏这种,内阁里头的吏都知道,这位真是惹不起的大爷。

  贾琏被直接领到了会议室,这边五个阁臣都在,非常的给面子。

  孔照见贾琏进门,腮帮子微微的抽动几下,等贾琏一一见礼后开口道:“作为领班中书舍人,今后内阁与陛下之间的公文来往,都需要贾大人负责。听说贾大人身兼多职,会不会忙不过来?”

  没想到孔照还能关心自己,不过仔细想想,尽管兼职很多,实际需要处理的事情不多,日常只要肯放权,也不算太忙。

  “陛下既然信任在下,自然要竭力做好差事。内阁需要送御书房的文书,窃以为照旧即可。”

  贾琏表现的非常淡定,阁臣们都在是不假,但却吓不住人。甚至现在几位阁臣还要担心一下,今后有啥要紧文件,贾琏不说扣下来,放在最后交上去总可以吧?即便不能扣着,给你找点毛病,打回来重做总可以吧?所以说,反过来是内阁诸公不愿意贾琏了。

  阁臣们互相看看没说话,贾琏便告辞离开,丝毫没有打听内阁开会详情的意思。

首节 上一节 307/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