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345节
这个时空的大周,虽然依旧选择了理学为显学,依旧推朱熹为半圣,但对于其他学派,并没有太大的限制,只要不造反都好说的。
民间乱七八糟的学派有点多,真正有影响力的,还是理学正宗,王氏心学。青云书院和事功派这一类,其实不算是学问,而是政治立场。
像什么泰州学派,一度还算有影响力,后来被本朝太祖打击了一句:皆利己小人。
从此一落千丈。
贾琏的贾氏实学,在诸多民间学派看来,这就不是离经叛道了,这是倒反天罡。
什么实用之学,学以致用。什么研究天地万物的道理,看把你能的。今天你敢开宗立派,明天就敢惦记进科举,后天就敢在儒学的头上拉屎。
这个绝对不能忍,一定要出重拳,狠狠的打击。
京城的其他报纸开启了冲锋陷阵,上来就是“圣人门下叛徒”的帽子。也有高喊“欺师灭祖”,要人人得诛之的。
如果看他们写的文章,怕是贾琏明天就该拉到午门斩首示众了,以谢天下了。实际上也就是报纸上叫的凶,官场表示情绪稳定,冷眼旁观。
从京城开始,该事件的影响力沿着运河快速南下,进入两江这个文华荟萃之地后,才算是真正的引爆了一颗大雷。
贾氏实学的说法,真就是激怒了江东鼠辈们。
就是,你凭什么啊?江南富庶之地,多少书香门第,多少累世簪缨,你个勋贵出身的贾琏,凭什么敢开宗立派?
各种喊打喊杀的声音,从江南开始,向北蔓延。
但是话怎么说呢,有反对的,就一定有支持的。
大周的学术环境还算宽容,你既然反对,请拿出论据来。
这么说吧,一些现在得志的所谓文坛领袖,自然是要对贾琏喊打喊杀的。但是很多不得志的文人呢,一看,哎哟,这个是新玩意,可以搞!
然后为了点曝光度,主动跳出来跟得志者对线。你说贾琏该死就该死,还要官府干啥?还要朝廷干啥?
总之事情闹的很大,贾琏的学堂还在筹备状态,从金陵到京师的运河沿线,先吵翻天了。
其他交通不便的地方呢,吵起来要晚一点,比如湖广,自然是从两江沿着长江赶过去。
像山西、陕西这些省份,学术界没啥影响力,当然也会吵,动静不大。
京城的报纸上,贾琏以《民生报》为阵地,开始跟一些文人对线。
贾大人这一次可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不用小号了,直接上真名。
【什么儒门叛徒,明明是后来人曲解了圣人的意思,请问贾氏实学的主张,是否合理合法?倒是某些人,曲解圣人关于礼的理解,搞出所谓垂拱而治,奔着虚君而去,这才是大逆不道,该杀!】
【格物致知的正确含义,尽在实学,通过观察实验,找到事物的原理,何错之有?】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呵呵!圣人之言被后人歪曲的还少么?西汉杨朱之学,就是典范。东汉还有阅阀,垄断学问。对别人喊打喊杀的结果,就是被外来的和尚杀的溃不成军。二程朱陆,重振儒学,后人却不争气,就出了个王阳明。做学问的不能与时俱进,迟早被淘汰,不是被贾某淘汰,就是没新的外来和尚淘汰。醒醒吧,天下人!世界很大,学问很多,要兼修并蓄,博采百家之长,常出常新。】
【问题我提出的,谁能给出正确答案,解释不清楚就要喊打喊杀,请问贾某犯了哪条法律?今天做学问不如别人就诬告的人都是法盲,诬告是要反坐的,现在别看你跳的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总而言之,贾琏是绝对不承认【儒门叛徒】这个外号的,不但不承认,反而倒打一耙。
贾琏的目的非常明确,通过辩论,先把名声打出去。接受不接受的,先放一边。
关键有个问题很要命,就是理科的内容,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完全不存在模糊的边界!
同样一篇文章,有人叫好,有人臭骂。但是一千克的水,你总不能说他是半斤吧?
还有一个关键点,贾琏搞有奖征答出的题目,全是摸得到看得着的,身边随时可见的事情。
这个在民间的反响就很好,好些普通人家的孩子,拿着报纸剪下来,回答问题就算不对,只要沾边了,也有机会中奖的嘛。
所以,别看文化圈的人叫喊的嗓门很大,在市井之间,真的没啥影响,报纸都卖不出去几份。
反过来呢,贾琏不是在宣传造反的言论,官方也无法给贾琏定罪。民间一些读书人,智商不差的,都能看出来,贾琏说的东西是真的有道理,是说得通的。比如水的三种形态,这就是确实存在的。那么,贾琏关于三种形态的温度说,就是能站得住脚的。
结冰的水为零度,沸腾的水为一百度,没毛病。
还有就是各种实验,两个重量不同的球,居然同时落地。这个就很震撼!
第401章 事功派分裂
任何诡辩在事实面前往往没啥说服力,尤其是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被反复重复实验证明后,此前民间围攻贾琏的声音,突然断顿了。
反之是民间关于实学的谈论多了起来。
因为身边的实际例子太多了,像杠杆这样的现象,人们只是运用,并没有探究其理论。
自然科学在中华文明这片热土上没有成体系的诞生,根源还是农耕文明的时间太长了。人间的帝王为了稳固统制,采用了儒家思想后,儒家反过来以士农工商划分等级,长期压制其他三种民。
士大夫阶层把持文化,把持权利,把持话语权,看似不可动摇,实际上士大夫阶层依赖的是皇权,因为他们手里没有兵权。
有心变革的承辉帝,恰恰看到了士大夫阶层存在注定要挖空朝廷的墙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引入新的变量。
太祖就是这么干的,让工匠可以做官。
承辉帝冷眼旁观,主要是想看看贾琏能闹到哪一步。结果事情的发展变成了皇权只要不下场,贾琏就立于不败之地。
实学的生命力太强大了,都是身边发生的事情,只要贾琏按部就班的坚持下去,这门学问就算站稳脚跟了。
将来如何未可知,至少在中秋节之前,贾氏实学在京城形成了一定的声势,并且吸引了很多读书人。
随着中秋节的来临,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辩论,暂时告一段落,大家都要过节。
内阁大臣潘季驯的府上,在中秋节这一天非常热闹,事功派的一干官员,纷纷登门求见。
等候潘阁老接见的回廊上,一群官员凑在一起闲聊时,贾氏实学的话题成为了热点。
事功派多为务实官,喜欢干事实的官,强调政绩的重要性。这一派官员在广场上其实挺吃亏的,为啥呢?
这类官员上任地方后,往往愿意花费人力财力,修水利,劝农桑,修桥铺路。
说穿了就是搞好地方的经济的方式,增加地方税收。
但是官场的游戏玩法不一样,因为流官制度。一个地方干三年,初期的投入没出成绩,官员可能就调走了。
这样继任者就占便宜了,绝大多数官员做官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升官。所以,一任三年时期该做点啥,当然是以短期见效快的项目为主。
很多事功派官员吃过几次亏之后学乖了,在任上不搞见效快的项目了。尽管还是嚷嚷着事功,实际上在任上主抓诉讼、教育、收税这些事情。
至于下一任的死活,他们也不是不管的。所以,不要认为事功派就是什么进步势力,本质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分子,不是理念相同,而是一群没啥背景的鬼魂野鬼,凑在一起抱团取暖,刚好有个潘季驯入阁了,大家看见了陛下重用事功派的机会。
有了旗帜,上面有人争取利益,自然快速拉起了一支队伍。所谓的事功学说,信不信那都是另外一回事。
当然了,经还是要念的,自己都不信,还指望别人相信么?
总而言之,事功派这些人,看见贾琏跟理学、心学的人对喷,那真是乐见其成的。因为其中不乏理工爱好者,一部分人还是占贾琏的。认为过去的事功学说,缺少理论基础,只讲为官要以做事为先的观点。现在贾琏的实学,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事功学说的理论根基。
这一部分人,以技术官僚为主,工部、户部都有。他们谈起实学时,多以赞成为主。认为在实际的工作中,实学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还有一部分就是所谓的混子,这一类人的特点就是嘴上工夫了得。
这不,他们谈实学,并不是认可的态度,而是主张所谓的实学,不过是拾人牙慧。这个人是谁呢?
聪明的读者一定想到了,对咯,公输班。
就是那个跟墨翟斗的旗鼓相当,还上了课本的公输班,也就是鲁班。
你还别说,这个观点他们还找到了论据,那就是来自朝廷出版的《太祖语录》。
其中有一句话这么说的,【周时,公输班可为君王上宾,盖因其学可用,今我承周之国号,以工为官,有何不可?】
非常牵强附会的观点,这么说单纯的是为了扯太祖的大旗。让不同意见者退避之。
混子是个比较宽泛的说法,其实就是投机派,这帮人在政治前途方面没啥背景,事功派势单力薄,他们加入后机会更多。
投机派可以类比阉党,都是为了升官,底线灵活的一帮人。
技术官员派听混子的论点后很不高兴,还能扯到公输班身上?你们都不懂技术?懂不懂基础理论的重要。
贾氏实学的出现,解释了很多技术理论的谜团。因为贾氏实学的观点,在实践中一一被验证了。
知道为何要用滑轮么?知道为何要用齿轮么?知道为何车轮陷入泥坑,要垫草么?知道火铳发射的原理么?
算了,跟这帮外行说话没意思。
技术官员有点好,我最多不搭理你,不屑与外行争辩。
所以,现场肯定是没吵起来了,就是有点不欢而散,然后一群技术官员凑一起,兴致勃勃的说起贾氏实学在实践中的案例。
但也不是每个技术官员都是好脾气,比如说工部员外郎王冬宁就是个直脾气。
他今天来的晚了点,进门被人抓着兜售所谓的贾氏实学乃拾人牙慧说时,就很不客气的回怼:“你懂个屁!贾氏物理学,乃是天地间的至理,与公输班的学说,比起贾氏实学,不过是应用方面的一点经验总结。”
混子派这边不干了,他们诋毁贾氏实学,是为了事功派争夺话语权,你怎么可以站队贾琏?
你这个叛徒!
这一下技术官员们不干了,别看他们人少,但都有真本事,信服的是实际操作。你们这些只会卖嘴的人,如何敢在我等面前狺狺狂吠。
两边直接就干起来了,开始技术官员们还试图讲道理,说贾琏总结出来的贾氏实学,如何如何有道理,都是可以实验论证的。
混子派哪里跟你讲道理,开始胡搅蛮缠,你说城门楼子,他说胯骨轴子。
王冬宁这个直性子忍不了,腾的站起道:“事功派内有尔等,王某羞与为伍,告辞!”
他这一走带了头,后续七八个技术官员也觉得呆着没意思了,等了一个上午,受一肚子气,阁老也没见着,干脆也跟着走了。
这帮技术官员的人不多,也就是十来个,他们一走看似没有太大的影响,实际上却导致了事功派的一次分裂。
理工男较真的,出门后凑一起,觉得志同道合,干脆去寻贾琏,请教一番贾氏实学。
大过节的,这帮人事先连个拜帖都没递就这么来了,本身是很失礼的一件事。
但怎么说呢,理工男们觉得吧,贾琏一定不会计较的,否则也不会折腾出贾氏实学。
大过节的,贾琏在家也没闲着,最近一直忙着编写贾氏实学的教材,还要给民生报投稿。
这边,一群陌生官员集体当不速之客,贾琏听了门子的汇报,一脸的懵逼。
既然来了,那就得去看看,总不能给人赶走吧。
贾琏穿戴整齐,出门相迎。
这边刚见面呢,王冬宁便很冒昧的问:“贾大人,下官心中有一个谜团,可否为在下解惑?”
贾琏也有点懵,还是很客气的回答:“请问!”
“英吉利人送的海船模型下官看了,与本朝的海船差距主要集中在两处,一个是船底尖的,一个是用的软帆。请问贾大人,这两个处差别为何?”王冬宁看来憋在心里很久了,一问就是一串。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