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366节
许霖甚至没时间处置京城购置的产业,只能留下仆人慢慢处置,自己先行一步。
昔日围绕在身边的朋友们,如今来送者一个也无,一辆马车,两个仆人,两个丫鬟跟着一起出的京城,静悄悄的。
满腹悲切的许霖,坐在车辕上,看着天空湛蓝,白云苍狗。所有的雄心壮志,在这一刻变成了虚幻。
突然,马车停顿,前方车夫惊呼:“老爷,十里亭有人等候。”
许霖心头一喜,但凡有一个友人来送行,这些年在京城都不算白忙活,知己一人足矣。
看清楚亭子内站着面带微笑的人时,许霖心头的一团火苗被浇灭了,心灵世界瞬间恢复到一片寒冷的冬夜。
黑暗,这个世界太黑暗了!
我这样的正人君子被罢黜,贾琏这种奸佞竟然飞黄腾达,大周朝迟早要完。
内心怨气达到极致的许霖,倒是无所畏惧,下了马车,大步上前,站在贾琏的面前。
两人身高本就有十厘米左右的差距,如今贾琏站在高处,更是居高临下。许霖开始没察觉,等反应过来时,已经没法后悔。
被俯视的感觉,真憋屈啊。
许霖张嘴想说点啥,却又半个字都说不出来。只能通过眼神,用无穷的怒火杀死贾琏。
“用这种眼神看着我,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冤枉啊?是不是很不服气?”贾琏真的一点都不生气,来此等许霖,真就是故意的。
说起来,贾琏看这种大家族出身的子弟很不顺眼,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是什么立场问题,单纯就是因为,【贾某都不敢自称正人君子,你也配?在我的地盘你都敢蹬鼻子上脸,就别怪我趁人之危。】
总而言之,贾琏觉得不来这么一出,整个人都没法气顺咯。
许霖被贾琏的问题激怒了,急促的喘息,如同拉风箱,压制了好一会才平稳后,自认为风度不减的语气道:“你我同科,许某的七品官来的正,你却是四品官,你敢说自己不是因为距离天子更近,立功的机会更多么?”
一句话看似很强硬,实则道出了许霖的真实心态。
总而言之,不服气,尤其是对贾琏不服气。
许霖从不认为自己比贾琏差,尤其是殿试放榜后,看了张贴出来的状元文章,许霖更是不屑的判断,贾琏是靠媚上而得的状元。
当然了,许霖也没法否认贾琏出仕之后的一系列功劳,但他认为,贾琏是因为立功的机会更多,换成自己,能做的更好。
贾琏对许霖的话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不过是一介败犬的无能狂吠。
当然了,一棒子打断他的脊梁骨这种事情,贾琏很乐意去做。
“在五城兵马司的时候,我没定你一个藐视上官的罪,完全是看在大家都是御史的份上。我也没有刻意针对谁,反倒是你,对我毫无善意。至于说到功劳,有些不该你知道的事情,我就不说了。单单说北虏入寇,张家口沦陷之事,当时你也在京城,身为山西人,但凡你敢主动报名,随军做一个监督,贾某都愿意敬你是一条汉子。来,告诉贾某,当时你在忙点啥?在八大胡同宴请同僚吧?”
你不是不服气么?那么好啊,我不但要击败你,还要把你的脸按在烂泥地里摩擦。
许霖很想反驳,可惜,不幸的是,贾琏随口一句,不幸言中了。
当时许霖真的是在宴请同僚,喝酒之后,好为大言,抨击当时的兵部及内阁,甚至还对陛下革新朝局有暗讽之意。
这种被人当面揭短的羞怒,很快让许霖面色涨红,指着贾琏怒道:“那又如何?你敢说出仕至今,干干净净么?许某却敢!”
贾琏听了这个反击之言,忍不住露出微笑:“巧了,我也敢。为官至今,贾某没有贪墨一文钱的公款,甚至没有利用手里的权利,为贾家谋取一文钱的利益。至于提到干干净净,许氏是大家族,贾家也是,我们这样的人家出身的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资格说自己干干净净,我们都是有原罪的。所有的富贵荣华,都建立在无数的底层佃户、奴仆的血汗之上。贾某人为官至今,好歹为国家为朝廷立功无数,你呢?你配跟我相提并论?如果你觉得配,那请说说你的丰功伟绩,让贾某长长见识。”
许霖当时就呆住了,贾琏的问题太简单粗暴了,是啊,我的政绩有哪些呢?
被贾琏带进沟里的许霖,苦思冥想,也想不到任何可以拿出来说的功劳。
进士之后,考了个庶吉士,进翰林两年后没外放,而是直接去了督察院。当初不是没机会外放,而是觉得外地太苦,不愿意离开京城繁华之地。
再看看对面的贾琏,十六岁中状元后,一战郧阳擒贼首,随后代理知府,治理一方,安定百姓,恢复生产,征集卓越。再战济宁,平定教逆,三战张家口,解除北方危机,挽救宣大。非要挑贾琏的毛病,无非就是所到之处,士绅豪强怨声载道。许霖其实很清楚,地方上的士绅豪强都是啥德性,作为一个官员,被士绅豪强嫉恨,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反而是荣耀。截至目前,贾琏也不过十九岁,再看看自己呢?
许霖还是个有廉耻感的人,一番对话后,许霖突然意识到,此前对贾琏的种种无端的恶感,毫无来由,根源是嫉妒所致。
一时间,许霖无言以对,羞意难当,以袖掩面,掉头就走。
此前所有的傲气,在这一刻都化作早春的风,越来越远。
说实话,许霖的表现令贾琏感到了意外,人果然是复杂的。同样是大家族的出身,看看近代就知道了,多少伟大的人物都是名门世家出身。同样还有更多的名门子弟,跟着去了对岸,在弹丸之地苟延残喘。
不能因为人的出身,就给一个人下结论。任何一个文明的诞生过程,都不会只有光彩夺目的一面,还有看不到的黑暗一面。
下意识的,贾琏对许霖的态度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变化,至少不再鄙视他了。
尤其是看着这厮孤身踏上归途,而不是与他人结伴,报团取暖。
督察院因为方颂被殴打的事情,许霖被罢免,其他四人则被派往地方按察司,京官外放平调,等于被贬。
佥都御史方颂,养伤半个月就好了,回来后去吏部办手续,出任右都御史,连升三级。
随着方颂的上任,内阁也在议罪银子的条例上签字用印,确定针对官员的优待处罚条例。
看见这个新规时,贾琏真不知道该作何感想,总之就是很复杂。
贪官被发现,可以用钱买命,这是被发现的,没被发现的呢?
只能说,王朝中后期的任何变法,目的都是为了改善中央财政,而不是首先考虑底层民生。
朝廷有钱了,底层百姓造反了,军队有钱发军饷,镇压就是了。
任何朝代,首先被牺牲的,永远都是社会最底层。
看看这条由自己鼓捣出来的新规,真的能通过,贾琏再次深刻领会了【特权】一词。
人类社会永远没法避免特权的存在,想要让一个国家保持良性发展的状态,就必须保证向上的通道存在。
作为特权阶级的一员,贾琏有时候内心深处,暗暗的尴尬,然后甩甩头,忘掉。
我只能保证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善待底层。至于贾家的奴仆们,他们(她们)可没资格做社会底层。
这个国家的社会的底层,在广大的农村。城市里的小市民,但凡有一份三餐能保证的工作,都不够资格。
后来,农业税虽然免了,但是,资本来了。种子、化肥、农药,先过一遍,然后就是一家一户养几头猪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但凡能够规模化生产的领域,资本都不会放过。
整体来看,社会财富增速加快了,但是所谓的减低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底层只能出卖自身,打工挣钱。但凡有人敢说善待员工,就会被打上破坏环境的罪名。
资本家中有个别另类出现,官媒纷纷下场,群起而攻之。
吓的作者连夜去翻宪法,翻劳动法。
扯远了,言归正传。
承辉十一年,官场的春天来的有点晚。一场风波,被戏称为“倒春寒”。
督察院作为重灾区,再次进行整顿,换了一小半的官员。各省的按察司,也被要求自查,年内朝廷派巡按御史核查,真的发现问题,罪上加罪。
尽管官场案件不断,但总的基调没变,不是重大的罪名,不杀。
督察院的整顿还在进行中,山西的案子由龙禁尉负责调查,兵部也没闲着,岳齐推出了新的军制改革。
军队改革的初衷,打造一支能打仗的京营,注意,这里不含地方。
现阶段的改革,可以视作一次常识。
岳齐有丰富的从军经验,所以,针对京营现有问题,结合现有的成功经验(神机营),推出他的方案。
京营分三个部分,野战军,戍卫军,禁卫军。
野战军分为三个镇,原西山大营改为西山镇(第一镇),设统制一人,协统二人,下辖标、营、队、排、棚各级。
南苑镇、通州镇,为二三镇,每个镇兵力在一万五至一万八千人之间,装备照搬神机营。
军改参照物神机营属于戍卫军,经营序列为第四镇。
九门镇则为禁卫军,序列第五镇。
御马监,龙禁尉,不在京营之列。
军改后,左中右三军都督以及大都督,都作为临时差遣,不再是常设职务。
此方案一出,京城勋贵震动,纷纷上书表达不满。
第422章 首辅归京
通州码头,远远的看去,桅杆如林。
置身其中,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杂乱。
早春依旧寒,力夫们却都光着膀子,脖子上绑着一条毛巾,弯着腰扛着包,挣一点活命钱,还要被码头的帮派抽成。
民用码头与官方码头相比,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十几个衣冠禽兽,站在码头边的凉棚下聊天,下人们则在码头上等待,随时来报。
“没想到贾琏作为张相开山大弟子,竟然没有来迎一迎。”郭衍忍不住说了一句怪话,虽然都是帝党,但皇帝那里亲疏有别,郭衍嫉妒的很。
潘季驯听了这话,看看边上准备开口的林如海,抢先一步道:“岳齐正在整顿兵制,贾琏应该去帮忙了。去年李逆案之夜,陛下还没来得及彻底整顿兵制,随后事情不断,如今张相归来,内阁稳了,京中也稳了,总算是有时间从容的改制。”
宁克很安静的坐在一边,什么都不想说,无论资历还是政绩,他都是最弱的,不想也不敢掺和进去。
夏守忠也一样,奉命来迎,文官们的明争暗斗,他表示你们继续,我就看戏。
林如海能理解潘季驯抢先说话的心思,不就是和光同尘么?郭衍能不知道贾琏在忙么?还需要你潘继旭告知?更何况,郭衍这个场合说贾琏,真的就是单纯的嫉妒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是故意的。换一个角度,郭衍跟贾琏关系好,张庭恩是贾琏的恩师,林如海是姑父。没看见宁克还没进内阁之前,就很自觉的制造与贾琏之间的龃龉。只能说呢,老潘在内阁里,算是比较厚道的人。
假定郭衍是在演,林如海当然要配合一下,所以接过话道:“张相为内阁之首,林某为次,或有人言,此贾党也。”
这话配合林如海调侃的语气,阴阳怪气的味道冲破天际,边上装傻的夏守忠都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赶紧抱手:“抱歉,没忍住!”
宁克倒是忍住了,低头不停的抽肩膀。
兵部衙门,岳齐拉着贾琏说话,不许他走。
“岳大人,恩师今日抵京,我得去接。”贾琏有点不高兴了,岳齐死活找他要人,要什么人呢?参谋。贾琏也不是不给,反而建议岳齐,上奏承辉帝,提出组建皇家军校,培养所需的各种人才。
“张相什么时候不能见呢?走,与我一道进宫面圣。”岳齐拉着贾琏不放,非要一起进宫。
贾琏站住叹息道:“岳大人,军校的事情,我早就跟陛下说过了。”
岳齐愣住了,没想到贾琏早就提过,为何皇帝迟迟没有举动呢?很快岳齐就明白了,反对的势力。一旦建立军校,意味着传统的勋贵带兵模式的终结,在看眼下不过是改革京营,就已经遭到各种风言风语的诽谤,此前建军校的阻力会更大。
“贾大人的意思,现在时机成熟了?为何自己不去上奏?”
对此,贾琏笑道:“军事能力,岳大人在我之上,更何况您是兵部尚书,名正言顺。”
岳齐停顿了一下:“行吧,贾大人去吧。”
贾琏抱手告辞,匆匆出了兵部,快马加鞭的往通州而去。
军改的事情,贾琏根本不会掺和进去,太犯忌讳了。当初带着神机营初见成效时,就被拆分了一次,这次不拆分,实在是皇帝手里没有拿的出手的战斗力。贾琏担心如果对军改过于上心,会招致皇帝的猜忌。皇帝这种生物,再怎么高估都不为过。永远不会绝对相信任何一个人的皇帝,一旦你有点事情做过了,过去的多少好处,都会变成别有用心的表演。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