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367节
贾琏也没想过扯旗造反,加之年龄摆在这的,一点都不用着急,耐心点就是了。
张庭恩的官场出现在视线中时,码头上守候的下人飞也似的来报。众人纷纷起身往前走,站在码头上等着。
从看见官船到停靠码头,还有大概半个小时的样子,众人也没有了之前表演斗嘴的兴致,安静的看着慢慢靠岸的官船。
张庭恩没有在舱内等着,而是先一步站在夹板上,待看见众官员时,主动的拱手致意。
码头上群官纷纷抱手回礼,待船停稳了,夏守忠抢上一步,伸手来扶,口中笑道:“张相,当心脚下。”
“谢过夏公!”张庭恩也知道,去了一趟四川回来的夏守忠,水涨船高了。不但管着龙禁尉北衙,还在央行做监督,这本是李元的差遣。
“您客气,圣人昨个就在念叨,说张相今天该到了。”夏守忠真不是讨好张庭恩,他就是奉旨行事,只不过习惯的为皇帝涂脂抹粉。
张庭恩冲皇宫一抱手:“君恩难报,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林如海带着众人上前来逐一行礼拜见,张庭恩一一回礼寒暄,至宁克时,张庭恩特意问一句;“财政状况如何?”
宁克露出严肃的表情:“回张相,去年诸事不断,国库入不敷出,陛下出内帑五百万两,才算将将支应过去。”
张庭恩不是针对宁克,而是针对现状,忍不住叹息道:“让陛下出内帑资国用,臣之罪也。”
宁克的表情有点难堪,但也只能忍着,就算知道张庭恩不是特指他,还是会心里不舒服。
其他阁臣也没有帮腔的意思,宁克能入阁,那是孔照请辞与皇帝交换来的,众人对宁克怎么说呢,亲近不起来。毕竟他继承了孔照的政治遗产,就要承担一些责任和敌意。
如今的内阁格局怎么说呢,首辅张庭恩,资深帝党,孤臣起家,现在有点自成一派的意思。因为贾琏当初被退学的事情,张庭恩是不认可自己的青云系身份的。倒是李清,如今作为青云系的招牌,可惜他还没回来,青云系有点不给力。青云书院自身也出了一些变故,不复从前声势。
次辅林如海,台阁领袖,靠着案子起家的。因为勋贵的底子,派系的底色不重,也算是自成一派。
方系旧党多次打击后,做鸟兽散,不知不觉之中,郭衍曾经的旧党身份,使得他能吸纳了一部分,成为了旧党余孽的旗帜。老郭因为立场上比较灵活,自诩正人君子的官员,都不愿意跟随他,能在京中苟着的旧党人士,政治底线也都非常灵活,一丘之貉了。
潘季驯就不说了,事功派的领袖,不过被贾琏污染了,一部分技术官僚脱离,转投研发司,去搞技术,办技校了。对,贾琏的学校对外称技校。
技校,提手旁,不是单人旁,别看成技师了。
也就是潘季驯为人还算厚道,换成别人撅他墙角,别管是不是故意的,一准小本本记下,将来拉清单。
宁克,人设是孤臣,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孔照的一番操作,把宁克的底暴露了。
尤其是晋商银行之事,当初宁克在巡抚位置上时,权利被架空,看山西士绅豪强不顺眼,没少弹劾,等他做了户部尚书后,反倒不提了。
宁克的性格上有点急于求成,所以犯了几次急躁的毛病,皇帝依旧信任他,并准许他进入内阁,这说明,承辉帝是故意为之。
内阁嘛,就是要山头林立,千万不能一团和气。就算具体两个人之间关系不错,面子上也要针对一下,时间长了,原本的关系自然就淡了,演戏演的自己都当真了。更何况,再好的关系,都是阁臣的时候,想不争斗,下面的人都推着你走,除非你做个真孤臣。
嗯,非要说孤臣呢,台阁领袖林如海,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孤臣。
众人接了张庭恩后,乘车回京,张庭恩以需要休息为由,一人一车。半道上见烟尘滚滚,开道的龙禁尉来报,贾琏来迎。
飞驰而至,贾琏利索的翻身下马,疾步上前,冲挑帘子的张庭恩抱手道:“老师,贾琏来迟,还请恕罪。”
张庭恩面带微笑道:“上车说话!”
都知道张庭恩与贾琏师徒情深,今日一见才知道,传言非虚。此前一人一车,是在这等着呢。
贾琏不客气的上了马车,车子继续开动后,张庭恩才开口问:“京中大局如何?”
人在外地,张庭恩获得的信息并不少,该知道的都知道,但肯定没法跟人在京城的贾琏相比。
“太上皇旧貌不在,如今的京城,有点杂,有点乱。总体稳定,只是我觉得,陛下比以前要急躁了一些。不是身体出了问题,而是耐心差不多被耗尽了。所以,政策上会越来越强硬,以前陛下能忍耐的事情,现在不愿意忍耐了。财政方面,宁克接手清欠,对勋贵下手挺狠,逼着不少勋贵卖家当还钱,反观对文官旧人,态度要缓和许多。方阁老家里欠的银子,一直没还上。反倒是林如海在山西和四川,很是抄了一批文官,所得银两八百万多,其中多半进了内帑。”
贾琏挑了一些认为有价值并且是张庭恩忽视的来说,张庭恩听了点点头,表示明白,并反问:“你呢?”
“学生就一个字,累!干活的命!”贾琏说的还是真话,只是不全面。
张庭恩听了却深有感触,他是了解承辉帝的,臣子好用,一定要往死里用。
“林如海呢?”张庭恩很突然的问一句。
贾琏懒洋洋的往后一靠:“林如海身体不行,连着好几次劳累,一直没歇着,全靠一口气撑着。我担心他会突然倒下,一病不起。”
话还是实话,贾琏也有劝林如海,休息一段时间。林如海的意思,等晋商的案子结了,他就请病假,做事要有始有终。
张庭恩嗯了一声:“你还年轻,不着急是对的。”
贾琏笑道:“学生就没着急过。”
张庭恩联想过往,觉得贾琏所言不虚,忍不住呵呵一笑。
至宫外,各位阁臣告辞起来,各司其职,张庭恩独自入宫面圣,贾琏下了马车,送师娘等人回家。
张庭恩家里多了三个孩子,一个是皇帝送的宫女生的,一个是师娘陪嫁丫鬟生的,一男一女。
师娘身边的丫鬟也怀着一个儿子,应该是自己生的。不然即便是有生母,也要认师娘为嫡母。
张家在京的宅子,贾琏早就派人打扫过了,人到了直接入住,什么都提前准备好了。
师娘入内看了一圈后,夸贾琏道:“还是你这个学生贴心,事事都为先生想在前头。”
贾琏笑着谦虚两句,问道:“安中兄如何?”
“去了四川,正六品府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贾琏听了随口吐槽:“吏部没人不行啊,四川那么多位子,恩师又是既定的首辅,居然才正六品。”
吴氏笑骂道:“说的轻巧,朝廷是张家开的么?”
正说着话呢,门外一阵喧闹,钦差来到。
吴氏赶紧出迎,并对来使道:“天使来的不巧,拙夫在宫里没回来。”
来的是皇后跟前的孙太监,笑嘻嘻的回礼道:“夫人说的咱家都知道,张相出任首辅,陛下特派咱家来宣旨,晋夫人为一品诰命,皇后也有话带来,请夫人休息好之后,入宫一叙。”
那边张庭恩在面圣,这边内侍来宣读圣旨,还有皇后的懿旨,一时间吴氏的荣光到达了巅峰。
贾琏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对于承辉帝的了解又加深了一点,皇帝这人,一旦信任一个臣子,真的对你很好。
宫内,承辉帝面对张庭恩时,不禁感慨良多,君臣二人可谓相得甚欢,现在想起来,当初陆续将孙、张、李三人外放,意在加速三人的资历积累,从事后看是一步险棋。孔照、梁道远等人,实在是不够贴心,真出事指望不上,多亏了贾琏那一夜的浴血奋战,才算是稳住了局面。否则,又是白莲教,又是李逆的,后果还真不好说。
“朕对卿交个底,如今京中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朕纳贾琏的建议,欲设皇家军校,朕为山长,待有所成,各部中低层皆为天子门生,一改过去兵为将有的局面。岳齐的兵部改制,只是第一步,看看勋贵们的反应。”
第423章 人心不足
感觉到承辉帝语气中的雄心,张庭恩也被感染了,拳砸手心,精神振奋:“时不我待啊!陛下有此志,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得到的回应让承辉帝很高兴,忍不住感慨道:“朝中诸公,惜身者甚,唯有卿与贾卿,师徒二人,为国从不惜身。”
张庭恩赶紧谢恩,客气道:“臣观如海兄气色不佳,怕是累到了。”
承辉帝摆摆手,说了句心里话:“论迹不论心,林卿也是好的。”
张庭恩听懂了,承辉帝对林如海的态度,明显是另外一个档次的。
想到贾琏的一些话,以及自己掌握的一些信息,张庭恩不免心头微微一沉。
皇帝要改革,内阁就必须上下一心,真如此,皇帝又会有所忌惮。这个尺度,需把握的很好才行。
“陛下,臣与孙相合作,素来默契,敢问孙相何时归京?”张庭恩真心实意的希望孙化贞回来,内阁有个知根知底的人,办事要轻松许多。
承辉帝道:“两江的情况复杂,孙卿上奏,如无合适人选替代,他不着急回来。”
张庭恩听懂了,天下税赋,半出两江。没有一个杀伐决断的重臣在两江坐镇,十有八九要搞的乌烟瘴气。
农耕时代就是这样,富庶之地,读书人多,读书人多,幺蛾子多。
君臣二人又是一番交流,时候不早,承辉帝让他回去休息两天。张庭恩出宫之后,回到家里,见到贾琏,一起吃了晚饭后,来到书房内,与贾琏说话。只有二人时,张庭恩说了宫里独对之事,一个说的仔细,听的认真。
“两江士绅的问题,不应该单独看待,而是要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两江工商业发达,这是好事,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是好的。如果全国各地,都像江南一般富庶,朝廷还需要为财政不足头疼么?朝廷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地方的经济发展,而是在发展的同时,如何肃清吏治。吏治清明,即便只有一个江南,朝廷不虞财政匮乏;吏治败坏,天下皆江南,朝廷依旧收不上税赋。”
贾琏的话直指问题核心,张庭恩何尝不知呢?
知道归知道,如何去做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当然贾琏的话,也没有说透。本质上是经济发达的江南,追求与之财富相匹配的社会地位。
人性都是相通的,商人有钱后,总想着提高社会地位来保护自己不被当猪宰。
别说商人了,即便是一些士绅,被官员盯上之后,照样被罗织罪名,整的家破人亡。
类似的事情多了,权力寻租的情况自然比比皆是。
任何时代都一样,吏治的问题是无法根治的,只能是改善。
皇权+农耕时代,因为信息不畅通,地方官员的权利过大,吏治的问题更为严重。
朝廷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治理成本就会大幅度增加。
大周继承了明朝大部分制度,而明朝的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奔着节省再节省的结构去的。
你还不能说朱元璋苛待官员,因为按照明朝官员的俸禄,养活一家老小是足够的。
问题是,我都做官了,还要像海瑞那样过紧巴巴的日子,那么我这个官不是白做了么?
说到底,一切的问题还是发展的问题,但凡进入了存量竞争的时代,人性的各种丑陋,都会被无限的放大。
有的人,骨子里就是要做人上人,要奴役别人,不但不做事,还要把别人的功劳据为己有。
夺走了别人的功劳,占了人家的位置,还要给人家泼脏水抹黑人家。
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存在,个体受了委屈,还能发出点声音来,这个时代,普通人你上哪去伸冤?
尤其是民告官,杨乃武姐姐为了鸣冤,去滚钉板,敲登闻鼓。就这么一个程序设计,皇权哪里考虑过底层百姓的死活呢?
周朝延续了明朝的一些恶劣的规矩,百姓日常见官可以不跪,但上了堂就必须跪,为了所谓的朝廷威严。
有这样的制度设计在,官绅豪强,怎么会不鱼肉百姓呢?
我就是要欺负你,你还没法子反抗。
追根溯源,皇权希望国家稳定。
穿越至今,这个问题贾琏思考了无数次,说的难听一点,即便人在现代时,还有很多问题呢,在大周,思考制度问题根本就是自不量力,想的再多,做的都是无用功。还不如想一想,怎么发展经济,国家经济搞好了,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对国家整体影响不大。
所以,贾琏现在对于吏治问题的兴趣不大,跟张庭恩说这个,也是在提醒他,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浪费太多的精力。
朱元璋都杀不下去了,让官员带着枷上班。
承辉帝倒是能杀,也想杀的,可是内阁会议上,几个阁臣反对之后,不也偃旗息鼓了么?
为啥皇权时代强调道德啊?因为官员也好,士绅也罢,缺这玩意。
“陛下登基十年,也是励精图治的十年,如今朝廷的情况,比以前大大的好转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慢慢来,一点一点的做。”
张庭恩并不灰心,反而安抚贾琏,他是听明白了,贾琏对朝廷的未来,信心不足。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