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37节
内阁吵归吵,不要上升到致人于死地的攻击程度。
张庭恩的一番话,宁克听了直接冷静了下来,随后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他不难想到张庭恩会起疑心,那么潘季驯这个看似老实的家伙,就是在给他挖坑。实际上潘季驯真没给他挖坑,只是单纯的看他这种人不顺眼。作为实干派,潘季驯对贾琏谈不上欣赏,但是认可他走到哪都在做事实的风格。相比之下,那些嘴炮文人,潘季驯觉得,还是贾琏更亲近一些。
“再议吧!”内阁大臣之间的小会,随着张庭恩息事宁人的一句话,暂时搁置了这个话题。
问题是没解决,今后还是要继续吵的,只不过要先确定好吵架的范围,别动不动上升到欺师灭祖,要开除人家儒籍的地步。
真的这么干,那就是不死不休了。
在场的诸位阁臣,其实都读过史书,都知道儒家的发展历史大概是个啥情况。也都知道,科举就是一块敲门砖,不是啥完事不易的道理。
朱熹喊: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徒子徒孙们能不跟着喊么?
喊归喊,别当真啊。读书归读书,做事归做事。儒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那也是不断演进的。要知道,最近《尚书》被证伪的议题,闹的沸沸扬扬的,与其对贾琏喊打喊杀,还不如学儒家的前辈们,将各路思想纳入体系。
张庭恩去见承辉帝,通报了内阁小会上的争吵,意见无法统一。
承辉帝叹息道:“贾不器,确实受到了西学不少影响,也认可一部分实用西学的内容。骨子里,他还是儒家一脉,看不上西学。此前听他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朕还是认可的。此事,不可大张旗鼓,以免导致天下沸沸扬扬。”
张庭恩听了沉默了好一会才道;“陛下,微臣以为,已经压不住了。此事,注定会闹大的。贾琏,还是太鲁莽了。”
承辉帝听了摇头道:“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贾氏实学主张从实践出发,提倡格物致知,怎么就不是儒学一脉呢?太祖还制定了算经入科举呢,难不成还要连太祖一起拉出来骂不成?郭卿、宁卿,还是太过危言耸听了。”
一句话,不轻不重的表达了不满,并没有过分的批评宁可和郭衍。
张庭恩也是懂听话音的,承辉帝肯定不会针对郭衍和宁克,这俩内阁大臣在内阁里头,就是为了发出不同声音的。
为了避免争论范围的扩大化,承辉帝才先在两人私下对话中,给贾氏实学定性,并没有跳出儒学一脉。你非要往前追述,北宋时期,还有所谓的气学呢,算不算儒家范畴呢?
实际上儒家发展到了宋朝,就是一个大杂烩,真当大家没读过书么?儒家能在宋朝以后继续成为显学,不是儒家多厉害,而是把竞争对手都干死了,把人家的思想中的精髓,都纳入了到了儒学的体系中。当然了,儒家自身的沉渣,也都保留下来了,并且因为符合皇权的利益,被纳入体系中。
真以为理学主张的三纲五常,是胡乱叫喊么?
真正目的是为了更为严苛的等级分明!不信你问朱熹,他解释注释的孟子,真的就是真的孟子的本意?
第503章 道术不分的定性
科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搞试点的话,等于在这个体系上破开了一个口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道理明白人都懂。
承辉帝为贾琏辩解,真实的用意呼之欲出了。
张庭恩沉默了好一会才道:“陛下圣明!”
那就先开一个口子吧,尽管这样做内阁承受的压力会非常的巨大,张庭恩这个首辅,则是承压的主力。
那些在下面的官员,可不会管你的做法,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他们想的只是如何把你拉下来,你下来了,他才有机会上去。
至于这么做,自己能不能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去的机会。
往科举内容里面掺沙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闹腾的。
追根溯源,这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尤其是科举,关系到读书人的前途和命运。
这个压力,肯定不能让皇帝来背,张庭恩没有选择,必须顶上去,内阁首辅,就是干这个的,执行皇帝的意志,为皇帝承压。
大概是觉得把内阁推出去承受压力太不厚道了,承辉帝含蓄的淡淡道:“朕即刻颁诏,将贾氏实学,纳入宗人学堂的教材。”
宗人学堂,顾名思义,就是皇室以及宗人的学堂,今后皇子皇孙们,也要接受贾氏实学的学习内容。
张庭恩听到这句话,顿时眼泪就下来了,起身恭敬的给皇帝行礼:“微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回到内阁,张庭恩看着等待消息的众阁臣道:“且耐心等待。”
接下来的事情,看的满朝文武跌碎了一地的眼镜,震撼了整个朝堂。
承辉帝颁布旨意,宗人学堂自即日起,增设《贾氏实学》相关课程。
旨意到达时,负责给宗人以及皇子皇孙上课的翰林们,当时就炸了。集体辞职,以示抗议,并上奏皇帝,请求收回成命。
承辉帝半点犹豫都不带,直接接受了他们辞职,第二天就换了一批老师。
但是,被换上去的老师,继续集体抗命,不接受这个差使,反过来要求皇帝,收回圣意。
这些翰林们的团结,彻底的激怒了承辉帝,直接让裘世安去问这些翰林一句话:诸位抗命,博廷杖乎?
是不是博廷杖,这个说法其实不重要,对峙的双方心里都明白,真实的用意何在。
其实群臣们都明白,贾琏搞了一个研发厅之后,创造的价值太过惊人,深深的打动了承辉帝。
这么一个东西摆在面前的时候,其实大家都能看的到,只不过有人看到了会有所感触,有的人看到了,假装看不到。
宗人学堂一旦加入了贾氏实学的内容,并昭告天下之后,整个教育体系都会遭到天下人的质疑。
翰林们的集体回答如下:臣等不敢抗命,然则事关天道、国本,臣等不敢从命。
这是面上的说法,本质还是一个教育体系的解释权。
儒家是怎么战胜诸子百家的?法家那么牛逼,都得改头换面藏起来。历代皇帝玩的都是儒皮法骨,有皇帝敢说出来么?
儒家能胜出的主要原因,就是儒家更愿意搞教育,把持了教育之后,其他各家学说,很自然的就断了继承。加之皇帝也确实需要儒家学说的一些东西,作为一个最大公约数。发展到后来,儒家已经不是单纯地一家学说,而是深入到整个国家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的思想。
什么天道,国本,都是障眼法,真正的用意还是上车之后,车门焊死。你仔细想想,车门焊死了两千年,想要开一条缝隙,该有多难。
只能说,这一锄头下来,奔着地基去的,这谁受得了呢?
更无奈的是,贾琏从来不说什么新学科的话,总是打着儒学的旗帜,这是格物致知衍生出来的。儒家学说的理学也好,心学也罢,都是缝合怪。只不过呢,这些学说缝合的比较自圆其说。
还有就是一个时机的问题,此前的《尚书》证伪事件,余波犹在,整个国家的读书人,都被狠狠的震撼了一下。
只能说贾琏的投石问路,成就了这次浑水摸鱼。
裘世安在翰林院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带回的答案把承辉帝气笑了。
次日,承辉帝召开内阁会议,把此事搬到了台面上。
“翰林院集体抗旨,依法该如何惩处?”承辉帝开口就是抗旨的定性,内阁大臣们全都沉默了数息。
“陛下,息怒!”郭衍站出来劝说,宁克也跟着站起来,潘季驯犹豫了一下,也跟着站起来了。
林如海倒是想跟着站起来,扫到张庭恩不动如山的表情时,微微抬起的屁股又坐了回去。
承辉帝面无表情的扫了一遍群臣后,淡淡道:“平日里口口声声,天子口含天宪,抗旨乃大逆不道,此刻又要朕息怒,道理全在读书人的嘴里。朕乃天子,说话算不算数,朕说了不算,得你们这些读书人说了算。”
一番话说完,郭衍、宁克颤抖如筛糠,潘季驯也有点站不稳,干脆跪下,双手摘下帽子:“臣有罪!”
郭衍、宁克赶紧跟上。
这一下林如海和张庭恩也都坐不住了,一起站了起来,张庭恩道:“陛下,以臣之见,翰林院抗旨,乃道术不分之愚见也。尔等混淆了道与术,陛下耐心的讲清楚就是了,何必动怒呢?”
这个下台阶递的正好,承辉帝顺势下来:“一群皓首穷经的腐儒,朕不与他们一般见识。朕的本意,让后人学一点实用之术。”
林如海道:“陛下,无论如何,抗命之罪,不可不罚。”
承辉帝笑了,看着林如海严肃的表情道:“卿之意,该如何处置?”
林如海依旧是一本正经的严肃:“平日里,此辈口口声声教化天下,既如此,不妨去边疆教化蛮夷,他们读书多,干这个正好。”
没等皇帝说话呢,郭衍急了,站起来指着林如海骂:“林如海,你这陷害忠良的佞臣!”
一句话,把缓和的气氛又搞的严肃了,承辉帝似笑非笑的看着郭衍:“郭大人觉得该如何处置,总不能就此算了吧?还是说,林卿是奸佞,你是忠臣,依着你的意思,先处置林卿,那些抗命的翰林,该给他们升官才对?”
郭衍刚站起来,被这句话又说的跪下去:“陛下,请恕微臣鲁莽之罪。”
承辉帝不说话,边上的宁克缓缓的起身,抱手:“陛下,郭大人一时失言,有情可原。不如这样,抗命的翰林降一级离京外放。”
跟着站起来的潘季驯听到这话,立刻道:“宁阁老真是个厚道人!”
宁克也急了,扭头怒视:“潘阁老此言何意?”
潘季驯不紧不慢的回怼:“好人阁下做了,恶人谁去做呢?陷陛下于不义,宁阁老真是公忠体国。”
眼看又要吵起来,张庭恩拍案怒喝:“都给我闭嘴!”众人闭嘴,脸上犹自不忿,张庭恩转身朝皇帝拱手:“陛下,臣僭越!”
承辉帝淡淡道:“情急之下,谈不上。爱卿还是说说,该如何处置他们。”
张庭恩道:“翰林们做学问是肯定没问题的,不如外放,教书育人。微臣觉得,林大人的意见不错,如今陕甘有缺,可以安置。”
承辉帝点点头:“级,还是要降的。”
“陛下仁厚圣明,微臣遵旨。”张庭恩立刻接住这个话,其他阁臣虽然不甘心,也都跟着表态附和。
此前承辉帝的口谕,不是正式的圣旨,现在内阁统一了意见之后,发下去的就是正式的圣旨了。
其中有这么一句【圣人之学,道术兼备,故而有君子六艺。尔等混淆道术,狡辩抗命,不可不罚。朕告诉尔等,道为主,术为辅,相辅相成,以道驭术。贾氏实学,出自格物,所谓道生术,实用之学也,……。】圣旨一下,一共两批八个翰林,打包去陕甘两省为学政官。
翰林们一点反抗余地都没有,再点宗室学堂的先生时,翰林们没有再抗命了,乖乖的接受。
就这么一个事情,还特意上了邸报,进而上了民间的报纸,一时间议论不休,沸沸扬扬。官方口径一致的前提下,民间斗嘴折腾不起太大的波浪。不知道哪个匿名的缺德玩意,在报纸上旧事重提,拿出《尚书》证伪之事,大做文章。
【后人假圣人之名做《尚书》,也是建立在圣人之学的基础上。后世之贤,程、朱、王等,亦是如此。贾氏实学,虽重术,亦出于道。修身学道,治国用术,道术相辅相成,并不矛盾。为官者,不知术,必为小吏所乘。】
文中还有以上一段话,又纠缠了一段时间,也没吵出个结果来。
无论如何,贾氏实学再次进入天下读书人的视野,随后广东布政使的奏折出场,内阁发在邸报上,并强调,广东只是试点,先看看效果再说。
也就是说,在搞定了宗室学堂的增设实学科目之后,在内阁已经没有争议了,就算有,也不敢有。
随后,皇帝再发上谕,翰林空缺颇多,开庶吉士考试,补翰林之不足。
更不客气的是,在上谕中明确了一点,算经成绩不达标者,不得入翰林。
还是那句话,大多数读书人骨子里是软弱的,他们也就是在私下里发牢骚,为了个人前途,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抗议浪潮。
当然也确实有一些官员,上奏反对,都不用皇帝出手,内阁就给他们一巴掌。或调往边疆,或降级使用,一点都不带惯着的。
有趣的是,如此操作之下,竟无一人辞官。
京城里发生的事情,贾琏知道都是旧闻了,这段时间收到了不少来自林如海和张庭恩的信。信里措辞都不太客气,大概意思就是,竖子,莫再惹是生非。贾琏看了也就是微微一笑,如果能推广实学,再大的风波,也值得试一试。
至于广西那边要求跟随的奏折,内阁直接回了一句:不可!好好做事,勿生他念。
这个事情的余波,在民间又持续了一段时间,只不过不是在京城,而是在两江。
这地方读书人多,所以闹的也比较厉害。不过因为读书人多呢,想法就多。并没有一边倒,而是四六开。小部分还是支持实学的,认为实用之术,为何不学呢?因为这个事情,江南各地的读书人,闹腾了好长一段时间。从最初的两派,又衍生出好几派学说。
怎么说呢,天下文章一大抄,学说也一样。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都不一样,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都不一致。有权威的时候,争议少一点,没权威的时候,那就能吵翻天,谁都要执牛耳,都想做正统。
这个大家看看心学就知道了,王阳明在的时候还好点,王阳明没了,分裂成一堆学派,都说自己是正宗。
这类情况是不是很眼熟啊?王老吉与和其正,谁才是正宗啊?某教,不也分两大派么?
皇帝和内阁出手定性之后,其实存在争议的范围就是道、术之争了。
官方认证,贾氏实学出自格物,乃儒术中的实用之学。
后续的争论,其实就是术的重要性,以及解释权之争。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