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38节
这类争论的意义不大,因为这是《贾氏实学》,看名字就知道,没啥可争的。可是人啊,不就是喜欢争么?
广东方面,圣旨下达后,一片欢呼声,吹捧贾琏的风潮又开始了。
《贾氏实学》的出版,再次迎来一波高潮。
各地府县,纷纷强制要求学子,必须学好贾氏实学,要考的。
这事情看着荒唐,其实一点都不荒唐。
因为整个大周朝的地方官员,亲眼目睹了,贾琏虽然人不在京城,却好好的给天下官员上了一课,怎样做才是今上喜欢的臣子。
只能说,这是承辉帝再一次的定调子,延续了此前一系列的变法。并不是单纯的皇帝给贾琏的学问背书那么简单。
所有官员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皇帝需要的是实干的官员。当今陛下,要开创盛世,什么是盛世?如何理解?
很简单,文治武功,内部整顿吏治,从预算到审计,再到全面推行考成法,凡是做官的,心里都有一本账。再不改变,升官就没自己的事情了。装,也要装的勤政一点。对外,则注定要开启新一轮的扩张。对着历朝历代的地图,无论是陆地上的安西、安东,还是昔日的海外宣慰司。
总而言之,汉唐拥有的安西,要拿回来。明朝开创的南洋宣慰司,也要拿回来。
第504章 快不得
理学发展到明朝中期,当时读书人的风气或者说思维已经走偏,格物非常的走极端。所以,王阳明才去格竹子。
说穿了,有点类似两晋的轻谈,王阳明的心学,只不过把走偏的格物,拉回到人身上。
明朝的读书人吧,束手谈心性的多,一死报君王的少。
承辉帝对于读书人不重实用的风气不满已经很久了。所谓的八股束缚人的思想的观点,对,但不全面。
明清两朝,很多读书人不读史书,甚至连唐诗宋词都读的不多,这种现象很普遍。根源还是在制度上,都为了做官,抱着四书五经死磕。
实际上圣人早就把话说的很清楚了,中庸。
嗯,也不排除当时做学问的人,为了观点新奇,搞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毕竟要吸引眼球,搞流量。
只能说吧,这就是人性。
总有人不甘寂寞,要干点大事,语不惊人死不休。
科举的出题更是千奇百怪,两句不相干的话凑一起作为题目,都算是厚道的。更有甚者,直接画个0,作为题目。
这种情况就与圣人思想没太大的关系了,估计孔夫子泉下有知,知道有这种事情,怕是要气的揭棺而起。
经是好经,被后人念歪的事情比比皆是。这类情况,多数都是出于个人的私利。
有一个观点,说明朝的士绅最怀念的是元朝的包税制,嗯,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元朝人分四等。
承辉十一年,在纷纷扰扰中,春天过去了。
人在广州的贾琏,也渐渐的适应了这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的气候。
早晨军队操练时绕城行军的举动,广州城的百姓,也从最初的错愕,到后来的习以为常。
极为重视军队的贾琏,这一日特意起早,来到军营视察操练情况。
现在省内的驻军,算上贾琏的巡抚标兵,加上沿海各卫所,总兵力大概在三万。
真正的核心战斗力,就是眼前这支正在操练的省城驻军,人数约为一万五千人。
原本贾琏计划将规模再扩大一点,很快就意识到,兵不是多才好,养兵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情。
以现有财力,养这么一支军队,对于贾琏而言不算太困难。难的是水师,这根本就是一个无底洞。
不是说你有船就行的,还要养人。
南洋舰队的规模暂时没最终确定,一直在不断的增加舰船。
“二十里行军做的不错,但还不够。将来要去南洋,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于士兵们也是不小的考验。参谋部要安排部队到相似的环境里进行适应性操练,本抚看琼岛就很合适,先把计划做起来,这支军队不单单要学会陆地作战,海上也要适应。陛下给本抚五年的时间,我意三年练兵,两年扫清南洋,诸君共勉吧。”
想到水师的事情,贾琏交代了两句之后,转头去了水师驻地。
比起陆军的花费,水师才是个无底洞。
贾代总督来访,作为随时暂时的实际指挥官,吉姆带着一干军官列队欢迎。也就是他手里没乐队了,不然高低要奏乐欢迎。
“敬礼!”道路两排都站着水师士兵,贾琏走过来时,抬手横胸。
码头上,两艘三级战列舰正在吊装物资,吉姆站在一旁介绍:“年初下水的三级战列舰,船厂那边的速度还是太慢了,现在一共也才十二艘三级战列舰,卑职去船厂看过,正在船坞上的一共五艘,哪怕再加五个船坞,年底之间最多增加十艘战船。距离三十艘,远远不够。”
贾琏没话说,信步往前,登船看看。
爬上甲板时,脚下微微的摇晃,这也就是在码头内了。到了海上,怕自己都很难站稳。
一排士兵撅着屁股,正在卖力的擦拭甲板。
“这些都是新兵,所有新兵登船之后,都要先一段时间的擦甲板。”吉姆小心翼翼的介绍,生怕贾琏有任何的不满。毕竟他是外人啊。
“去看看大炮!”贾琏没多说,脸上也没任何表情,跟着吉姆下了甲板,来到炮舱。
看着一门的大炮,贾琏总算是有动作了,掏出白手绢,装模作样的在炮管里擦几下。拿出来看一眼,上面沾了点油脂,没其他的脏东西。
“不错!”贾琏就是在演戏,实际上他懂个蛋蛋。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在敲打一下属下,你们不要欺负我是外行哦。
嗯,真的就是想多了。现阶段的水师上下,真没哪个会糊弄事,眼瞅着水师快速扩编,都看见了上升的机会,好好表现都来不及呢。
水师上下都知道贾代总督对水师的重视,达到了连制服都要亲自参与设计的程度。
嗯,贾琏都是直接抄现代海军的制服!不懂不要紧,抄啊!
吉姆等洋人看到新制服,却对贾琏生出了敬佩之心,因为内行,所以才佩服。这种新制服,太适合海上航行了。
当然了,陆军的制服也一样,百姓一开始看着觉得另类,看久了也就习惯了。肯定不会认为,朝廷缺钱,在布料上克扣。
相比之下,现在的带英龙虾兵的制服,看着就比较臃肿很笨重,也非常的花里胡哨。
水师制服,上白下蓝,一顶大盖帽,看着就很精神。
说到制服,广州城内的一些商户,算是沾了不少油水。当然了,大头是薛家商号的,怎么说都是带动了本地一些产业的发展。
省内真正得到大发展的,还是造船、冶炼、铸造、锻造、五金等行业。因为离开这些行业,战船和枪炮造不出来。
刚才吉姆嫌弃造船太慢,其实贾琏心里很清楚,最大的障碍不是造船,而是铸炮。
一艘三级战列舰,近一百门大炮,现在的铸炮厂,一个月产能最多三十门。其中大头是二十四斤炮。
“制台,我军所铸十二斤炮,能确保在六百米的距离开火,并能击穿对方战舰,就这一点,已经远远优于当下各国的舰炮。当下最流行的战术为抢占T字头,最佳的开火距离在五百米左右,更近一点则是二十四斤炮的作战范围。我方有射程上的优势,只要操作得当,就算遇见皇家海军,最差也能打个平手。”吉姆下意识的拍马屁,不过他是有根据的拍。
殊不知,贾琏对此非常的不满意,毕竟火帽都造出来了,后装大炮却遥遥无期。
京城那边的消息,后装针击枪已经做出了样品,实验结果能打五百发而击针不断。优点是装弹速度快,还能在掩体条件下作战,缺点是最大射程不足。后装火炮的闭锁机构,现在根本解决不了。贾琏提出的炮身自紧概念,目前研发厅那帮人最顶尖的人才,也在摸索中,暂时毫无头绪。
要说好消息也不是没有,至少现在铁范铸炮技术,已经非常的完善,想要提高广州这边铸炮厂的产能,缺的还是熟练的工人。
贾琏给工人的待遇很高,一个技术达标的工人,一个月的薪水,足以养活一家五口人。
但怎么说呢,培养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需要的时间还是长了点。
熟练的技术工人,对于制造业的重要性,贾琏作为现代灵魂,自然非常清楚。人才一旦断代,就算你有技术,没足够的工人,照样抓瞎。
问题是,重工业真是烧钱,并且回报期很长,短期内根本就没回报。
造了那么多的枪炮,不出去抢肯定是没法子回本的。关键这玩意你还不能没有,不然就是北约的欧洲,白嫖美帝的保护一时爽,川普退群全家火葬场。(PS:有感于欧洲的废物,坐小孩那桌都高看欧洲了,毕竟小孩那桌也是上桌了,丫现在就一盘菜。)
对于大周的军火制造业的先进,吉姆倒是一点都不奇怪的,毕竟东方大国在欧洲很多公知的嘴了,那就是人间天堂一般,造几门先进的大炮,那不是很正常的么?造不出来才奇怪呢。
还有新式的火帽枪,更是让吉姆惊为天人。现在的欧洲强国,玩的还是燧发枪呢。
吉姆并不知道,贾琏已经在惦记后装炮了,后装步枪已经试生产一批,分别在南北两边试装备,看看效果如何。
现在的研发厅能挣钱,多亏了西宁王和东平王,还有就是在贝加尔湖一带的前忠义亲王,他们成为了最大的买家,几乎垄断了研发厅的产能。
李亨上个月还来信,感慨于军火的利润太过惊人了,一支燧发枪,居然能挣二十银元,这就是在抢。即便是在抢,买方也没有还手之力,不从这边买,你还没地方去搞到这个货。
实际上燧发枪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对于东平王和西宁王而言,最大的阻力来自拉膛线的技术,还有就是大规模生产的能力。
真就是自己去造的成本,高于研发厅的售价,既然如此,不如买咯。
李亨心里还说了,最近东平王用大量的黄金来采购军火,估计是发现了金矿了。
贾琏对此并不在意,东北那边能有啥大金矿啊,真正的大金矿在澳洲,在北美。
可惜,太远了,这一辈子估计要等到晚年,才能看到东大的人横渡太平洋,大规模的过去开采黄金的现实。
哎,东大的人啊,乡土情节太过浓郁了,想要大规模移民的难度,真不小呢。只能等遭遇天灾时,才好下手。
李亨还在心中说了一件事情,东平王那边从倭国和朝鲜买了好多人过去,一个青壮年才五斤大米,简直不当人啊。
看到这里的时候,贾琏心里是很无奈的,东大人是有朴素价值观的,才会觉得东平王的做法不当人。
贾琏估计,东平王因为缺人的缘故,未来至少还要买几十万去远东种土豆。
该说不说,那片土地真的肥啊。库页岛还有石油,你上哪说理去啊。
结束了舰队的视察后,贾琏离开,回去的路上,不禁暗暗的想,无论如何,都不能在科技上处于落后的地步。
实在阻力太大了,就在两广呆着不走了。反正越南不远,那边有品质不错的铁矿,再不济去开拓澳洲,那边不缺煤和铁。
对于北方人而言,广州漫长的夏季太过煎熬了。
尽管穿的严实了,司琪还是非常苦恼雷大了点,在这边稍微动一动就出汗,雷点一个不小心就暴露了,穿了肚兜都遮不住那种。
贾代制台的眼神过来时,司琪忙不迭的拿托盘挡住胸前。二爷啥都好,就是眼神有时候太过直勾勾的。
司琪最近的心情不错,因为她收到了来自家人的信,潘又安那个狗东西,晚上出去浪的时候,跟着起口角,被人套麻袋打了闷棍,腿被打断了一条,找大夫看了之后,人也瘸了。因为这个事情,此前的女方家里退婚了。就算他有个举人的身份,今后也做不成官了。
“二爷,潘又安被打,是您安排的?”忍不住好奇的司琪,终于开口问。
贾琏倒是真不知道这个事情,毕竟他也没有特意交代怎么处理,只是说看那狗日的不顺眼,有机会就搞他一下,让他做不成官就行。
真不知道倪二这个狗日的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司琪问起来,贾琏当然是不承认的。
“你说不计较了,我怎么可能安排这事情,不过倒是说过,看他不顺眼的话,怎么了?看他不顺眼的人多了,不止我一个。”贾琏说实话,但只是说一半。司琪听了不免有点爽一半的感觉,要是二爷安排的就好了,说明他看重我。
“这样啊,俾子还是要谢谢二爷。”司琪知道贾琏在京城的威名,如果他真说了看潘又安不顺眼的话,潘又安在京城的日子,还真就不好过。道理其实很简单,就算贾琏没安排,有的是人为了讨好贾琏,暗暗的出手。
“谢谢就不必了,把托盘拿开,别防贼似得就算谢谢我了。”贾琏调侃了一句,司琪顿时闹了个大红脸,轻声啐道:“二爷不正经!”
贾琏见她只是嘴上说,人却没逃开的意思,忍不住伸手想要加大调戏力度时,莺儿挑帘子进来了,手里捧着凉茶。
“老爷,二奶奶煮的凉茶,去火效果很好。俾子加了蜜呢,您尝尝。”莺儿上前来,无视司琪的存在,双手送到贾琏的嘴边。
贾琏无奈的张嘴喝了,没有怪莺儿放肆的意思。毕竟浓郁的怨念,人在门口都感受到了。
说到这个蜜,贾琏想起了白糖,这玩意技术就写在天工开物里头的,难的是甘蔗的产量。而且呢,似乎民间更喜欢红糖。
其实欧洲人更喜欢糖,拉美那边很多地方,就是当做甘蔗园来经营的。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