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443节

  目前就防御效果看,确实提高了不少,缺点是影响航速。因此,以游击为主的三支分舰队,并没有上蒙皮,只是在主力舰队里搞这个。

  “明年春天就满三年了,年底在印度实习的军官们回来,上舰适应一段时间,差不多就可以动手了。”贾琏自言自语,这几年在两广,尽管已经很着急了,远在京城的承辉帝,却显得更为急迫。具体原因,承辉帝搞摊丁入亩,选择了河南作为试点,忙活了一年下来,成果寥寥。

  可以说,河南试点非常的失败,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基层官府与士绅的不配合。非但不配合,还各种拖后腿,加上用人不当。

  承辉十四年的改革,基本可以判定为失败了,现在的朝堂上,一股逆流涌动。爆发点是年初开启河南试点,清田的过程中,“逼死”了一家士绅。大概来说,就是巡抚宋珂奉命推行摊丁入亩,第一步就是清田。结果就是这第一步,一开始是各级官府自上而下的拖延,扯了几个月的蛋,眼看都要夏收了,事情依旧没有任何进展。宋珂被逼急了,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逼着各级官府加速推进。

  不曾想,这一逼之下,开封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包姓士绅在家上吊自杀。并且留下遗书一封,都是被清田逼的。

  该士绅自杀后三日,其妻及二妾也跟着自杀。

  案件发生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快速的发酵,尽管内阁已经做出了反应,派方颂前往调查该案,事情还是朝着不利与变法的方向快速发展。

  开始的一波是冲着巡抚宋珂去的,河南各级官员,纷纷上奏,弹劾宋珂为酷吏,是当代的周兴来俊臣。

  要知道,酷吏可不是啥好词,周兴和来俊臣,更是武则天时期的酷吏。嗯,请君入瓮,出处就是来俊臣发明的一种酷刑。

  宋珂被弹劾之后,无奈上奏自辩,与其说是自辩,不如说是控诉,对各级官僚拖延清田,导致整个变法迟迟无法推进的控诉。

  自辩的奏折上去之后,很快在京城引爆了第二波浪潮,这次是京官纷纷上奏,弹劾宋珂,并暗指他背后有靠山,做错了事情非但不肯认错,反而还要嘴硬,反咬一口,拿下属背锅。这已经不是酷吏了,是无德小人。

  嗯,总之就是内阁里面有坏人,蒙蔽了陛下。

  这一波反对声浪还不算太大,说明皇帝和内阁对京官的控制比较好,只有百十个官员上了弹劾奏章。

  但是这一波还没过去,第三波紧跟着就来了,这一次是全国范围内的官员在弹劾宋珂。或者说看着是在弹劾宋珂,实则是在反对摊丁入亩。

  毕竟有个事情明摆着的,摊丁入亩之后,就是士绅一体纳粮。

  就问你,天下的官员,哪个不是士绅一伙的?

  尽管各省封疆大吏都在压制弹劾奏折了,依旧没能阻挡下面的官员上奏弹劾。当然了,有的封疆大吏是做个样子,有的是真的在压制。

  其中两江、两广的官员,就被压制的很老实,各自也就是三五份奏折上奏,两广这边广东是一份都没有,广西有五个官员上奏弹劾宋珂。

  事情从承辉四十年五月底,闹到十月底,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即便是方颂在十月底发布了调查结果,判定包姓士绅之死,并非由清田引起的,而是因为此人好赌,输光了家产所致,依旧被天下官员和士绅强烈质疑,连着方颂一块骂。说他是宋珂背后的靠山,是祸国殃民的奸贼。

  在此背景之下,承辉帝与内阁磋商后,并没有做出任何退步,反而发上谕,明确指出,摊丁入亩,势在必行,反对者视作欺君。

  紧接着,就河南发生的案件给予定性,维护了方颂的调查结果,但宋珂也没讨到好,以失职的罪名撤职回京,等待处分。

  靠着皇帝个人巨大的威望,此事被压了下去,但是在河南试点的事情也黄了,被拖延了一年,想要重启,只能等重新选派大臣出任巡抚。

  反对的声浪被压下去了,不等于反对的人就此作罢。只能说,借助包姓士绅之死,反对派大做文章,拖延了一年的试试点,事实上给承辉帝的改革,造成了影响,对承辉帝个人的威望,也造成了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承辉帝那边走龙禁尉的渠道,发了一道密旨,希望贾琏能有所动作。

  毕竟当初贾琏就对承辉帝说过,一件事情无法压制的时候,可以用另外一件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在密旨中,承辉帝还对未来继续摊丁入亩之事,表达了一下担忧。因为经此一事,天下士绅肯定会找各种手段和理由,抗拒执行。

  受到牵连的方颂,也给贾琏写信,吐槽宋珂好为大言,实际上是个眼高手低的无能之辈,以巡抚之尊,竟不能驾驭一省下属。还说他是为李清背黑锅,派宋珂去河南做巡抚搞试点,那是李清大力推荐的人,宋珂还是青云系的明星人物。嗯,方颂默认贾琏不是青云系。

  信中还详细的讲了包士绅案件的调查结论,人肯定不是被清田逼死的,包士绅家里以前有一万多亩地,因为好赌输掉了一大半,事发之前更是彻底的输光了田产,连老婆都输掉了。而且方颂猜测,不是他先自杀的,而是他老婆和小妾先死的。

  问题是,方颂到开封时,所有证据都被做了手脚,甚至在查案关键时刻,开封知府也暴毙了。死因,马上风。

  本来方颂已经查到了开封知府身上,这人都死了,线索彻底断了。只能封了赌场,通缉逃逸的赌场老板,就此结案。

  更郁闷的是,调查结果不被认可,或者说,人家根本不在乎真相,就是奔着反对而反对来的。

  因为开封知府的死,方颂回京复命时,被承辉帝狠狠的骂了一顿,说他一开始就该控制开封府的上下官员。走之前再三交代,让他警惕官绅勾结,反对摊丁入亩试点推进,他却没有放在心上。

  可以说,事情闹的一地鸡毛,现在还没有彻底平息,只是被短暂的压制下去了。

  贾琏完全相信,一旦再次启动试点,依旧会有更猛烈的反扑在等着。

  贾琏给承辉帝回了一份密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嗯,语气很含蓄。没有直接说承辉帝因为此前的改革太过顺利,忽略了被压制的反抗力量已经积累的很强大了。

  此前的各项改革,触动的仅仅是官员,所以,反抗的力度是有限的。这次的改革,触动的是全天下官绅的利益,反抗自然是全方位的。

  贾琏的措辞为【河南包氏案,为陛下变法多年,反弹力量的一次集中爆发。】

  别看贾琏没反对摊丁入亩,实际上他是认为这个变法太过着急了。摊丁入亩与此前的改革是有很大区别的。

  同时也对选派执行官员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应该选有长期基层工作经验,性格坚毅的大臣。没有明着批评宋珂先是着急,出事后惊慌失措的上奏自辩,躲在巡抚衙门“闭门思过”。间接的评价宋珂,没有那个能力。密奏的最后,贾琏建议,后续应精心挑选干员,并加强龙禁尉在河南的力量,掌握更全面的情报,作为对摊丁入亩变法一事的前期准备,同时还要做好用暴烈的手段镇压的准备。

  贾琏也从这个事情里看出了一些内阁权利斗争的端倪,为何李清要大力推荐宋珂呢?为何人选不是林如海和张庭恩决定的呢?他们就算没有推荐人选,难道还没有拦阻的能力?很明显,这个事情是皇帝和李清先商量好后,直接拍板的。这符合皇帝的性格与执政理念。就算对张庭恩和林如海信任有加,也不会允许他们两个在内阁太过强势。

  再回头看看宁克被外放的事情,贾琏甚至都在怀疑,宁克的事情,承辉帝觉得丢了面子,生出了担心个人威望在内阁受影响的担忧。

  反观李清,为了积极表现,坐稳内阁位置并为向上做铺垫,在皇帝的有意放纵下,推荐得意门生宋珂去河南出任巡抚。

  贾琏判断,张庭恩是有相忍为谋大局观的,林如海则属于开始收敛锋芒。

  总之这个事情很复杂,贾琏没有得到太多的相关信息,只是从邸报和方颂的私信里获取的消息,很难给出一个脉络清晰的判断。贾琏甚至都在怀疑,张庭恩与林如海,都劝过皇帝不要着急,再等一等。承辉帝因为有点飘了,所以等不及了。这才给了李清机会。

  很多事情无法在信里说,毕竟落下了文字,很可能就是今后政敌攻击的把柄。林如海和张庭恩的来信也没提这个事情,贾琏也不好主动问。

  既然皇帝下了密旨,贾琏只能执行。所以呢,在综合了所有信息,有一个不算模糊的基本判断后,贾琏回密奏的同时,也上了一份公开的奏折。

  《奏言复南洋宣慰司事》。

  大概意思是,巡抚广东以来,贾琏一直在整备军事,如今南洋舰队初具规模,军队也训练有素,只要陛下和内阁许可,明年就可以发兵南洋,驱逐荷兰、西班牙人在南洋的势力,恢复南洋宣慰司。

  在奏折里面,贾琏还提到了殖民者对当地华人的一些残害行动,扬言到了算总账的时候。

第510章 措手不及

  贾琏这份奏折上到朝廷后,内阁直接对外公开,瞬间引爆了人们的情绪。

  嗯,准确的说,是此前无论是站哪一方的,压抑的情绪都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在承辉帝坚定的变法意志面前,尽管依旧有人反对,但是在朝堂上却不敢发声。私下里却不少人在嘀咕,什么王安石,什么张居正,权臣之类。

  只能说变法就是这样,既得利益者,一定会千方百计的搞破坏。只不过这些人面对皇帝的高压态势,不敢找死。从这点来看,宋朝确实对文官比较宽容。司马光这种人,在大周别说回家写书了,直接丢西域才是正常操作。

  人的情绪被压抑了,就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贾琏这份奏折,完美的适合所有人发泄的需要。

  群臣再次动了起来,纷纷上奏,前者西洋外藩,弹丸小国欺我大周无人,必须吊民伐罪,讨不臣于南洋。

  当然了,不管是不是支持变法的官员,看见贾琏的奏折之后,都想起来一件事情,要论陛下麾下第一打手,双花红棍,还得是贾琏啊。

  想到贾琏的时候,那些对变法不满的人,下意识的都缩了一下脖子。

  这狗东西的在士绅群体中的名声太烂了,相比之下,在工商界以及年轻的官员中,贾琏的名声则完全相反。

  年轻的官员们对贾琏的态度,从最初的羡慕,变成了现在的敬佩。勋贵子弟多了,贾琏这种凭自己的本事,能干事实,战无不胜的就一个。

  群臣纷纷上奏,声讨西、荷两国,恢复南洋宣慰司的声浪,充斥了朝堂,更有年轻官员,要求前往广州,助贾琏一臂之力。这种人还不少。

  当然这种人,得到的私下评价,往往是这样的,【这是去助一臂之力么?这是去蹭军功的。】

  有人只是嘴上嚷嚷,有人已经付出了行动,自认为与贾琏是一伙的勋贵们,纷纷登门贾府,通过王熙凤的渠道,给贾琏传递消息。

  基本都是一个态度,家里有子弟谁谁,自幼习武,勇冠三军,可以为贾总督前驱。

  京城的勋贵二代们,靠着家里的关系,抢跑了一步。其他人即便有想法的,也只能另外想法子。

  真不能怪这些人动念头,实在是贾琏过往战绩太辉煌了,就没人觉得,贾琏这次会打不赢。

  随着贾琏奏折的公开,似乎一夜之间,官员的意见统一了,注意力全都被拉过来了。

  内阁这边则悄悄的动手,调整河南官员。进入承辉十四年十一月,三司更换,进入十二月,开封、洛阳、郑州等上州知府,全都换了人,下面的知县,也换了十几个。这种大规模的调整,就不可能不引起注意,但是人们的注意力都被贾琏吸引了,有人嚷嚷却没有太大的反应,火苗还没烧起来,就自己熄灭了。

  “南下,南下,建功立业,正当其时!”

  酒楼里喝多的酒鬼们在大呼小叫,食客们面带微笑的看着这群年轻的二傻子。

  有生之年,京城里总算能看见点精气神了。

  连续接到求安排子弟的书信,贾琏不胜其烦,直接写了一封信给王熙凤,快船送往京城。

  信的内容很简单,就一个意思,要来可以,但是不管谁家的孩子,只能从小兵干起,在贾琏的麾下,出身没用。

  也就是说,想来镀金的想想清楚了。

  这封信打消了很多人的念头,但还是有几个人来了,比如陈瑞和牛继宗,都把孩子送来了。

  这两位附信一封,就一个意思,孩子随便管教,不听话腿打断了丢南洋自生自灭。

  看完信的贾琏,沉默的看着面前站着的两个小青年,其实他们与贾琏是同龄人。

  “陈东,牛耀祖,南洋瘴疠之地,你们不怕去了回不来?”贾琏平静的问,这俩坚定的回答:“我等皆庶子也!”

  贾琏点点头,收到,明白。庶子嘛,不想在京城摆烂,想出来搏一搏。

  “水师需要长时间学习和适应,你们已经来不及了,去南洋陆军第一镇,从小兵做起没问题吧?”

  两人坚定的点点头:“尊命!”

  贾琏也不多废话,直接给两人送去了军营。这俩在京中也在军中混的,还有半年的时间,应该能适应的了,适应不了就滚蛋。

  就在贾琏紧锣密鼓的最后准备时刻,承辉帝下了一道旨意,两广代总府广东巡抚贾琏,总领南洋事务,赐尚方宝剑,准便宜行事。

  这都不算惊人的,令人震惊的是,前来传旨的人是二殿下李元。并且李元不是单纯的来传旨的,他还是陛下钦命的南洋事务观察使。

  承辉帝甚至把英女王送的战船派出送李元南下,加入此番南下的作战。

  战船贴着海岸线航行,李元站在船舷边,看着渐渐远去的地平线,心情极为复杂。

  临行前,承辉帝当面教诲时就说了一番话;“去了之后,只带眼睛与耳朵。还有,身边的人要看好,别带幕僚。去了,好好学。”

  此事,事先毫无征兆,别说李元没任何准备,即便是朝中群臣,也是毫无准备。

  李元能清晰的感觉到,皇帝对他的耐心似乎一点一点的消失,这次南下算有一次考验吧,上次考验是去陕甘。

  随着船在海上航行的颠簸感袭来,李元受老罪了,吐的天昏地暗,吃啥都吐,只能喝点汤。

  船至松江,靠岸补给时,李元被紧急送上岸,休息了三天,才算是缓和了一些。这事情把孙化贞也给惊动了,特意来探望了一下。得知李元是因为晕船闹的,并没有特别的在意,只是问李元,要不要改陆路南下。

  南洋是个啥情况,孙化贞自然有一些了解,也知道所谓的瘴疠之地。但他什么都没说,更没劝李元放弃。

  李元咬咬牙表示,继续乘船南下。

  总之这一路受的罪,李元觉得他一辈子受的罪,都在这里头了。好在他渐渐的适应了航行,渐渐的能吃点东西了。随着广州日渐临近,李元也振作了起来,既然来了,那就没退路了。他不是不能回去,只是回去的后果无法承受。

  接到快船送来的消息,贾琏也是懵逼的,怎么李元来广州了?

  这事情,似乎有说法啊。贾琏没有充分的信息,只能靠猜测,应该是摊丁入亩风潮中,李元有动作,让皇帝不满了。

  其他的,真的可能性不大。

首节 上一节 443/4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