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446节

  贾琏得知后,示意随他去。李元每日都按时上下班似得,他也不说话,就默默的看着,偶尔不懂的地方,也会问一句,但从不发表个人意见。

  这种做派,贾琏得知之后也很惊讶,尤其是知道李元此番过来后,以前的幕僚一个都没带时,更是惊讶。

  可惜,不能去问李元心里究竟怎么想的。

  实际上李元的想法很简单,以前在京城容易被人左右的原因,就是他收到的信息,都是过了好几手,从别人那里听到的。

  当初去陕甘的时候,这种现象才算有所好转,等他回到京城,又恢复了。

  这次来广东,对于李元而言可谓重大挫折,所以他才一改过去喜欢与幕僚商量的习惯,凡事亲自去看,去观察,看不懂的回去慢慢想不问别人。

  眼看时间进入五月中,距离发兵的日子近了,本以为李元会一直保持下去,不曾想这日下值之前,李元登门相邀。

  “贾先生,学生做东,宴请先生,顺便有些事情请教一二。”李元姿态摆的很低,贾琏再牛逼也不敢轻慢,这可是大位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殿下客气了,有事情只管问,卑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贾琏依旧不接受先生这个称谓,别说是李元,就算李亨,贾琏也不接受。

  李元也不管贾琏接受不接受,继续:“孤在望海楼设宴,先生不必多虑。”

  哦,原来是在外面请客,不是在你的住处,那没问题了。

  贾琏听了微微一笑:“如此,卑职就不客气了。”

  在外面请客,那叫正常的交际,去李元的府邸,那叫关系甚笃,性质是不一样的。

  古人在这些方面分的非常清楚,在家里见客也分的很清楚。有的客人只是在中堂接待,那就是一般的朋友,如果介绍了家里的内眷,那就是通家之好。将来自己要是出事了,家属是可以相托的,受托之人为了自己的名誉,也会尽力照顾周到。

  有个观点,古代的朝廷,道德至上,做人做事,都要讲道德,而不是讲法律。这与西方有本质上的差别。

  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人组成的社会,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治。西方不比东方高明多少,甚至因为去责任化,以及崇尚个人的自由,社会整体道德水准较低。为何现在西方整体保守主义抬头呢?不就是经济不行了么?所以啊,别把表象当本质。

  推崇法治与推崇道德的本质不同,无非就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没必要上纲上线,踩一捧一。

  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在低谷之时还能凤凰涅槃,重新焕发出生机,不外乎“兼容并蓄与时俱进”。

  我们是文明,西方是公司,不一样的。

  扯远了!

  李元包下了城里最大的酒楼,宴请的客人并不只是贾琏一个,三司等衙门的主官也都一并请了。

  不这么做呢,贾琏是不会接受宴请的。

  区别在于,其他人都是发请帖,贾琏是李元亲自来请。

  宴会很正式,吃喝玩乐这些不赘述。乐呵之后,李元示意伶人退下后才当着众人的面向贾琏请教。

  “贾大人,孤这些日子观察所见,战前准备涉及面很广,有些事情比如当地的潮汐水文,又比如发动的时间选择也是精心挑选,而不是什么黄道吉日,甚至士兵穿的鞋子都考虑进去。参谋处计划之周详,涉及面之广,孤闻所未闻,甚费解,请先生教我。”

  众人都停下,看向贾琏。说到底,这里懂军事的人,还真不多,也就是贾琏算内行了。

  其实贾琏并不敢以内行自居,只不过眼光更为超前罢了,具体细节上,贾琏自认为不如军中的宿将。

  “殿下所问,贾某不敢说回答正确,只能说一些个人浅见。殿下与诸公,姑且听之。”贾琏不紧不慢的说话,众人纷纷表示:“制台过谦!”

  “诸位都读过孙子兵法,先贤高度总结了战争纲要,贾某将其定性为战略,通俗的来讲,是政治的延续。怎么解释呢。我方与英法两国签署了友好条约后,事实上减少了两个最强大的敌人,通过政治手段达到拿到区域性话语权的目的。这个目的还没有最终实现,原因就是荷、西两国在南洋的事实存在,以及外交努力无果后,决定发动对南洋的战争。”

  说到此处,贾琏停下,笑看李元若有所思的样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荷、西蛮夷不肯就范,故而贾大人挥师南下,以讨不臣,此孤所见也。”

  贾琏听了忍不住笑了笑:“殿下所见无误!战略之后,便是战术,也就是殿下所问。”嗯,味道对了,有自古以来的意思。

  李元听了顿时正襟危坐,拱手身前:“愿闻其详!”

  “战术层面,先问强弱,强弱分明时,强者当不求胜,而求不败。只要不败,耗都能耗死弱者。殿下读过三国,丞相六出祁山,战术上已经达到了极致,却无功而返,留下千古遗憾。如今我强敌弱,战前准备以不败为标准,事无巨细都考虑进去,此所谓尽人事。战术层面上,力争做到,即便不能速胜,也能站稳脚跟,慢慢的耗死对手。说起来,对方占尽地利,人和也未必输于我方,是故战前必须将任何影响到我方的不利因素都考虑进去,做好应对计划,以免战时手忙脚乱。具体到某一场战役时,卑职将此称为:细节决定成败。”

  李元听的如此如醉,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别看都是读了很多书的人,但是还真没有人从战略和战术层面去剖析。

  贾琏也算是投机取巧,没去就具体某个细节讲解,而是泛泛而谈,具体的讲解其实很无趣,这种泛泛而谈,反而给了众人更多回味空间,并且能与一些日常细节相对照,觉得大有裨益。别以为这句话只用于军事,日常政务中,细节又何尝不重要呢?

  “细节决定成败,今日收获此句,足矣!”李元抚掌赞叹,众人纷纷附和。

  贾琏装过之后,笑而不语,你要说心里不爽翻了,那都是自欺欺人。

  但怎么说呢,贾琏还是暗暗的警告自己,不可沉迷于此。软刀子杀人才可怕呢,让人不知不觉的走向深渊。

  看看时间不早了,贾琏起身告辞,借口是现成的,战役准备到了最后时刻,今日忙里偷闲,短暂休息,不可作为常态。

  李元无话可说,亲自送到门口。

  贾琏走后,其他官员陆续告辞,李元也都一一送走。

  回到府邸的贾琏,听柱子汇报李元的一举一动后,眉头又皱了起来,这个李元,真不简单嘞。难怪能被京中诸多臣子,推为贤王。

  讲一句不好听的,在笼络人心这块,李亨拍马都追不上。要知道,李元的一举一动,不像是刻意演的,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在场的诸位官员,除了对贾琏格外的推崇,对其他官员,真就是一视同仁。

  可惜了,很多事情已经发生了,无法改变。

  就算李元能深刻的认识到,皇帝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与对立的复合体关系,贾琏也很难与李元成为合作伙伴了。

  即便是李亨,贾琏也不看成合作伙伴,承辉帝在一天,贾琏就不会露出任何真实的想法。

  怎么说呢,皇权太敏感了,也太要命了。

  一个人身处一个时代,想要改变这个时代,就必须先融入这个时代,做到这个时代的翘楚之后,再考虑改变这个时代。

  所谓的振臂一呼,天下景从,不是没有,而是要看时候。

  眼下是太平年间,这类做法不现实。就算能实现,贾琏也不会为了个人的野心,拿千百万的人命做垫脚石。

  又一支分舰队离开广州港,前往湛江港集结地,南洋第一镇,以拉练为名,悄悄的前往湛江集结,恢复南洋的战役,到了发动的最后时刻。

  李元敏锐的发现了气氛的变化,自那日宴请之后,再次到巡抚衙门来见贾琏。

  “贾先生,是不是要到发动的时候了?”没有外人的场合,李元一直坚持叫先生,贾琏不承认,他依旧不改。

  无可奈何的贾琏也只好听之任之,反正我不承认,不接受。

  “殿下敏锐,确实如此。殿下回去好好准备一番,也就是这三两日的事情。”贾琏给了实话,李元诧异:“不搞个出征仪式?”

第513章 震撼的出征仪式

  古人讲一个师出有名,意思是告诉天下,发动战争的正义性。对内,则是告诉士兵,为何打仗。

  一般在仪式上都会念檄文,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有陈琳骂曹操的檄文,骆宾王骂武则天的檄文。

  贾琏非常怀疑,这哥俩的檄文出名,完全是因为都是倒霉蛋,是失败者,平添了几分悲壮,所以才被记住。

  当然也不排除,后人对于曹操和武则天的评价不高,有人骂这俩,后人自然要大书特书。

  后人对于曹操的评价,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个评价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的,现代某位学者对曹操极为推崇,甚至不惜抹黑刘备和诸葛亮。

  笔者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历史人物,肯定没法喜欢曹操这种动辄屠城的人物。

  至于刘备,在东汉末年那个时代,就算他的仁义是装的,他也装了一辈子。三国演义能广为流传,不就是因为价值观符合世人朴素情感么?

  武则天被后人不喜,最直接的原因,因为她是个女的,其他的都是次要了,这里不赘述。

  “殿下,仪式肯定是要搞的,不但要搞,还要把洋人都请来观看。并以檄文告知彼等,大周威严不可侵犯!”

  贾琏很耐心的告知李元,这并不能让他满意,因为具体的出征时间以及诸多细节,李元都很想知道,他也有权知道。

  “先生,孤乃南洋观察使,具体细节一概不知,说不过去吧。”李元语气变得稍稍严肃,贾琏明白了,看看他面无表情的脸,点点头表示明白。

  跟着走进一个门口挂着“作战室”牌子的屋内,李元才知道巡抚衙门内有这么一个地方。

  四面的墙上挂满了地图,都是南洋各地的地图,居中有一个巨大的台子,台上是一个巨大的沙盘。

  屋内的人都很安静,看着都很忙碌,进进出出的,偶尔低声交谈。

  跟着贾琏进来后,李元发现,不断有人参谋拿来文件,请贾琏签字。

  “殿下请看,这就是此次作战的目标,西班牙人在婆罗洲的巢穴,马尼拉。”贾琏指着沙盘让李元慢慢看,看不看的懂不管他。

  李元看了一会,指着沙盘上的几艘模型战舰问:“贾大人,这三支分舰队意在何处?”

  贾琏没着急回答,而是先处理好面前的一份文件后,慢慢走过来道:“三支分舰队提前出发,目的就是为了封锁消息。出征仪式当日,卑职会命祁云下属各部,围住澳门,封锁港口,十日之内,不许任何船只离开,以免走漏消息。同时,大员方面,闽浙水师会大张旗鼓,迷惑敌方。具体的作战计划,通过故布疑阵,造成我主力舰队将自大员出发南下的假象,诱使敌主力舰队出港阻击,在海上聚而歼之,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李元是真的不懂,抬头迷惑的看着贾琏:“还有不同的结果?”

  贾琏笑了笑:“这是海战,茫茫大海上,信息传递非常困难,别的不说,单单是搜索敌舰队,就有需要很强的运气成分。两只舰队在同一片海域,交错而过无法发现对方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计划就是计划,具体执行时,强调的则是随机应变。参谋部多次推演判断,战局的走向,最大的可能还是与敌舰队主力与马尼拉湾内遭遇,激战后敌不支,逃回港口,借助岸防炮的庇护。”

  李元身份特殊,贾琏也只能有问必答。

  “茫茫大海上如何封锁消息呢?”李元又问了一个问题。

  贾琏笑道:“当然是提前堵住港口,第一分舰队前往大员,就是堵住当地的港口,故布疑阵。殿下慢慢看,有事随意问。卑职先忙别的。”

  李元点点头,继续在作战室内行使他的观察权利。

  晚上李元离开的时候,贾琏特意交代,不可告诉任何人他的所见所闻。

  深知事关重大的李元表示没问题,这段时间的观察使生涯,李元自觉收获巨大。一场战役的发起,并不像书上写的那么简单,单单一个情报收集的工作,贾琏这边就准备了快两年了,并且提前安排招安了一支海盗,给了南洋宣慰副使的身份,令其前往婆罗洲,以侨民的身份作为接应。

  从情报的角度看,因为信息的相对封闭,西洋人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活动,很难获得太多的情报。而西班牙人与荷兰人的港口,因为贸易的需要,很难做到保密。

  联系到近期开展的打击清理走私的活动,李元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把停在外海的西洋船只,撵到澳门或者广州的港口内,周边海域内的一些私港,也接二连三的被打击清理,目的也是一样的。就是为了一旦开战,封锁消息。

  原来战役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自己还蒙在鼓里。

  李元对此稍稍有些不满,但也没想太多,他也知道保密的重要性。否则贾琏也不会再三强调了。

  李元还是很规矩的,没有干涉贾琏的任何事情,他的态度就一个,我要知道你在干啥。

  这一点,无可厚非,尺度把握得很好。

  六月初一日,一大早澳门总督迪奥就接到了来自大周方面的通知,请他即刻前往广州,参加南洋水师出征仪式,并且要求澳门方面,封锁港口,禁止一切船只进出。接到通知的迪奥很是不满,骂骂咧咧的想招下属进来商议要不要配合时,听到了港口方向的炮声。

  轰隆隆!

  “怎么回事?谁在开炮?”迪奥愤怒的问,这个节骨眼给自己找事情的,都该吊死。你们打了炮之后可以一走了之,澳门港搬不走啊。

  一边更衣,一边等消息,港口方向的炮声还在继续,迪奥赶紧来到教堂的顶层,拿着望远镜观看才发现,三艘大周战舰,正在围攻一艘要离开的商船。“该死,这是要打过来了么?陆地上怎么没动静?”

  过了一个多小时之后,迪奥才知道,南洋水师的三艘战舰,堵在了港口外的海面,任何想离开的船只,都会被劝回。此前一艘葡萄牙商船不听劝告,强行要出海,遭到了三艘战舰的围攻,现在已经悬挂白旗投降了。

  迪奥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立刻下令封锁港口,任何船只不得离开,否则炮台开火,直接击沉。

  尽管走陆路去广州会更快一点,但是迪奥却没有相关权限,只能走水路乘一艘小船出发。等他抵达广州时,已经快天黑了。

  登岸之后,进驻馆驿,与英法等国的商人相聚之后,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同时还看到了一份檄文《告西洋各国书》。大概意思,自古以来,南洋(东南亚)各国,皆为中原藩属,二百年来,西、荷殖民者窃据,如今到了归还并且清算的时候了。

首节 上一节 446/4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