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263节

  回到营中之后,李元徽与众人饮酒,喝了一夜,通宵达旦。

  几人都醉的睡过去了。

  另一边,燕军营中,听到下面的回报之后,一众大将全都扼腕感叹,时运不济。

  他们谁都清楚,若是今天真的把齐王给抓了,或者直接干掉。

  唐军必定群龙无首,燕军乘势进攻,必定能取得一场大胜,甚至整个洛阳和中原都会因为失去齐王这个主心骨,而变得人心惶惶。

  而大唐的关中方面,也根本来不及作出什么反应来,那就不光是一个洛阳的事了,甚至整个中原都有机会一战而下。

  他们甚至都不敢想,能取得一场多么辉煌的胜利。甚至整个天下的格局,都可能因此发生重大的变化。

  这时候,眼见众人都因为这件事而有些低落,原本也在心里感叹错失良机的刘玄机,则非常豁达的安慰众人道:“都给我打起精神来,怎么像是打了败仗一般?一个个都垂头丧气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今日是我们输了呢!”

  随后指着桌子上李元徽丢下,被燕军士卒带回的兜鍪道:“改日再战!早晚一定生擒它的主人!”

  在刘玄机的激励之后,一众将领闻言也终于不再纠结于今日失去的良机。

  而李元徽在用过一张李二凤英雄体验卡之后,又变回了不动如山的本尊。

  唐军大队沿着卫河顺游而上,在距离燕军数十里处扎营,深沟高墙。

  刘玄机见状,派遣骑兵袭扰,想要阻止唐军立营。

  李元徽则命令常雁衡、朱德裕、张坚等人率骑兵拦截,掩护己方修建营垒。

  双方在为淇水河畔连续爆发了多次骑战,突击,拦截,追逐,绞杀。

  而令北燕军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江淮出身的唐军骑兵的战斗力,战斗力和战术应用上居然不比燕军的骑兵,以及关陇的唐军骑兵差。

  双方几乎是可以打成平手,江淮唐军居然在骑战之中并没有落下风。

  对于这一点,刘玄机却是没忘了往自己脸上贴金。

  “李元徽手下的江淮骑军,早年那可是我为骑军都督之时一手组建的,又怎么会是无能之辈?”

第407章 忆往昔

  刘玄机对江淮骑兵队伍的影响,的确很大。李元徽组建江淮军的时候,他就是第一任骑督。

  不过在军议的时候,说这个话,明显就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了。

  但一众北燕将领却非常认同,因为他们觉得,要是汉王刘太尉的手笔,那这个战斗力就说得过去了。

  其实目前的江淮骑兵队伍早就不是十年前的那支了,大浪淘沙,经过无数次的人员迭代和更新,基本上已经脱离了那支队伍以前的模样。

  但毕竟是首任骑督,溯源一下,那确实这个话好像也没什么毛病。

  不过这说起旧事,刘玄机这话匣子打开,就有点收不住,开始忆往昔峥嵘岁月了。

  “想当年,我跟李四郎一道截杀了杨巡,那时候我还是一个队正呢,但李四这個累世公卿的世家子,对咱那是以礼相待,后来受咱们大燕昭武帝的青睐,进了骁果军,李四还带我去了李家,见了当时的陇西郡公,卫尉少卿李源李公.”

  大帐内,刘玄机提起旧事那是神采飞扬,跟着一众将领侃侃而谈,说到兴出,还让人取了酒来。

  “当时我在李家,那就是贵宾.”

  “对了,还有一事,你们不知道,当年上元夜,我跟他们几个”

  “那梁王慕容盏的十几个护卫,被我们杀的一干二净,要不怎么说李二这小子有胆略呢”

  众人一听,也都纷纷侧目,他们是知道汉王刘太尉跟李家兄弟是旧识,关系非同一般,但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么深交际,一起干过这种足以写成话本的事迹。

  现在他们虽然还是大燕,但早就今非昔北了。这要放在以前大燕的时候,李家兄弟和刘太尉他们这群人的都算是大罪了。

  随后刘玄机颇为感叹的道:“当年一起做事的人,现在都在唐营呢,那个如净和尚,就是如今大唐的左武卫将军朱德裕,张坚你们应该也都知晓,那是李四的大舅子,当年在广陵的时候,我还去过他家喝酒,人家家里,那才是豪富.”

  “还有几个后来入了瓦岗,如今好像是在李二手下效力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刘玄机说了很多旧事,一众人听得津津有味,又瞠目结舌。

  这些经历实在是他们难以想象的,而知道这些旧事,也更让刘玄机本人的形象变得更加的难以捉摸。

  这样的人大概是有天命在身的吧?几个听了故事的人都在心里默念道。

  随后,刘玄机言归正传,又说起江淮唐军各部将领来。

  “左武卫将军朱德裕别看是个和尚,但他胸怀韬略,天赋极高,也颇有些武艺,他用兵的风格,受李四的影响很大,都是稳健,但该搏命的时候,却从不含糊.”

  “另一个左武卫将军萧释之,世家出身,通晓兵马,军略很不错,之前跟他兄长萧望之一道做过昭武帝的暗桩,李四夜袭寿春,就是他在城内接应.”

  随后,说到骑兵的时候,刘玄机却停顿了一下,因为目前江淮军的骑兵,如果说选一个骑兵将领出来,首推肯定是右武卫将军常雁衡无疑了。

  出则先锋,入则殿后,先登陷阵,骁勇剽悍。虽然是一个淮南人,骑射功夫和骑兵战术却炉火纯青,极为难得,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刘玄机跟常雁衡没共事过。

  所以他就只能捡知道的说。也就是同样跟常雁衡一样,统率江淮骑兵的另一个人,相对名声不显,临淮郡王李玄道。

  “常雁衡此人,勇猛过人,武艺精湛,是在我离开江淮回到幽州之后,才加入李元徽的麾下,但李玄道这个人却是与我一起共事过的,用兵极有章法,李元徽一直用他镇守后方,这是因为他是李唐宗室,值得信任,并非是他没有用兵的才能,日后你们与他对阵,要小心.”

  即便在李唐宗室之中,名声和功绩也比不过李怀真、李孝杰、李孝察、李沧等人,仅仅有数次出战记录的李玄道,他自己都不知道刘玄机会对他这么看重。

  此时,李玄道刚刚率军从两淮一带赶到战场,他所率领的人马,是李元徽核心左右武卫的江淮籍将士。

  之前是轮换回淮南驻扎,一来也是让士卒轮流回家,二来长距离行军也是一种拉练。

  得知北面有战事之后,李玄道就开始让士卒准备出发,做好行军队的准备。果不其然,没几日李元徽的调兵令就下来了。

  李玄道立即动身,一路急速行军,终于在十月到来之前,赶到了战场上。

  此时的河内战场,双方处在对峙阶段。骑兵斥候的绞杀战场,遍布了太行以南,黄河以北。

  李元徽命朱德裕率精兵万人驻扎在枋头,背靠河水立营,这个位置正好处在清水和淇水的交汇之处,自率大军在淇水西案驻扎,并且在河上建立了浮桥。

  而刘玄机则亲自督率大军在雍榆城驻扎,阻隔枋头、朝歌跟黎阳的联系。

  驻守在朝歌的徐乾德数次率军从侧翼进攻燕军,也都没有取得战果。

  刘玄机见李元徽又开始这套坚壁不出的惯用打法,也是有些头疼。他是太清楚李元徽了,就这谨慎两个字,能超过他的人屈指可数。

  不管优势还是劣势,都能给你打成均势。对于这种对手,是很让人头疼的。

  就像是诸葛亮对司马懿,任你千般能耐,我就不跟你打。

  但司马懿那是在卤城让人干了甲首三千之后才学乖的,不然司马懿那用兵那叫一个疾风迅雷,兵贵神速。

  打孟达打辽东那都是一路火花带闪电,摧枯拉朽一样。

  但对上诸葛亮,那就是甲首三千,畏蜀如虎。为了不出战女人衣服都能穿了。等到人死了来一句,真是天下奇才,破之必矣.早干什么去了?

  核心问题是什么?别说什么养寇自重,曹叡那会还精明着呢,你要是真敢养寇自重人曹叡能看不出来?还特意派了辛毗去帮你稳场面?那就是真干不过。

  所以刘玄机此前一直想不明白,人司马懿是吃一堑长一智,为啥李元徽从十几岁带兵打仗就是这个路数。从第一次带兵开始,到后来经营江淮,看不出有什么奇特之处,好像值得称道的也就是一个老成持重。

  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不显山不露水,没什么短板,没什么特别优秀的地方.

  他可是跟李元徽一起共事了好几年了,甚至许多本事都是跟对方学的,俩人对彼此也都是非常了解的。但有些事,就好像是无迹可寻。

  他知道李元徽会这么干,但就是没法破招。

  从战场态势上看,燕军其实也不怕消耗,因为运粮的压力不大。

  邺城本来就是坚城,有大量的存粮,且双方交战的地段就在于河北和司州的交界处,双方其实都没有粮食压力。

  那么这场仗来说,也就是到了比拼耐力的时候了。

  但比拼耐心,已经四十岁的刘玄机还真觉得这跟对面这位比耐心那可是这世上最痛苦的事之一了。

  刘玄机心里犯嘀咕,李元徽倒是没有任何不适,因为这就是他最为擅长的作战方法。相持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军粮和士气,保持住不懈怠,这场仗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已经熬死一个曹元静了,下一个是谁呢?

第408章 洗心革面

  武德四年,十月,长安。

  北燕出兵河内,进攻司隶地的消息已经被长安的朝堂所知。

  这种情况之前或许是被李源所喜闻乐见,但如今却是让他非常忧虑。

  年初他还在朝堂上逼着齐王出兵,但现在李四真跟刘玄机对上了,他又开始担心这个结果会对大唐的战略和大势有什么影响。

  毕竟他看好的六郎魏王李孝正可是显了个大眼,现在河东局势总算稳住了,他甚至不敢把晋王李玄庆叫回长安。

  兵部尚书宇文成业上表希望出兵夺回晋阳,太子没有表态,但河东的晋王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因为太原一带的跟大唐不是一条心,还在书信之中重点的说了其中的原因。

  魏王纵容手下劫掠,并且强抢民女,射猎踩踏农田而且李玄庆可不是空口白话,而是把证据和文书全都装订好了送去了长安。

  李源看到这些也是怒不可遏,派人去把尹阿鼠打了一顿。

  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出了,懊悔也已经来不及而来。

  此时齐王的奏表也来了长安,将河内战场的情况做了汇报。但却并没有请求长安方面加派援军,李源却有些急切。

  因为有李孝正的例子摆在眼前,他对洛阳方面也有些担心了。还说想要下诏让四郎坚守不出,一会儿又想要加派援军给洛阳。

  几个宰相裴弘德、司马修业却都劝慰他,说齐王带兵打仗多年了,行事最是稳重,手下也都是个精兵强将,断然不会跟魏王一样,让他宽心。

  太子李二更是出言道,即便是我亲自带兵,与四郎对阵也未必就能取胜,六郎怎么比的了四郎呢?

  好说歹说,才让李源放下了想要插手洛阳战场的想法。

  不过忧虑还是要忧虑的,毕竟上次晋阳之战能取胜还是兄弟三人调集了大唐半数以上的大军才打出的的战果,那还是在突厥人配合的情况下。

  四郎自己能顶得住吗?

  所以李源极为忧虑。但一众大臣包括太子都反对他派兵和下诏。也只能作罢。

  不过有些人,却不太安生。

  回到长安的李孝正立马就受到了冷遇,李源不处置他那不是因为爱他,那是为了自己的脸面。

  李孝正在遭遇到这個打击之后其实有些明白了,自己是没法跟齐王、晋王以及太子相提并论的。

  但就这么当个闲散宗室,他又有些不甘心。

  于是回到长安之后,立即就想当个孝子,没事天天就往太极殿跑。

  李源自然是火大,直接就来个不见。

首节 上一节 263/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