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301节
李二坐在榻上,脸色因为剧烈咳嗽泛起一片潮红,旋即又恢复了苍白。
东宫的书房里,围坐成一圈的全都是东宫心腹和原来的秦王府旧部。
除了昔日秦王府十八学士之外,还有许多武将。包括左骁卫将军薛仁美,左卫将军段雄,左金吾卫中郎将秦伯圭,右领军卫中郎将秦仲玉,东宫卫率丘行恭、翟长孙、张谨等。
众人齐聚东宫,都是想要跟李二拿个主意,他们可不想再一次被李源打散全都发落出去。
看着李二这样子,他们还真有些彷徨。
李源也只是从洛阳回来,也没说要对李二做什么,这时候东宫能做什么?
你总不能直接造反,逼着李源交出皇帝位置吧?
最大的问题还是太子现在身体状况不佳,没底气跟李源争夺朝堂控制。
这让众人也有些气馁,若是生死之间,搏命的时候自然不缺血气,但就是这种未知,偏偏让人投鼠忌器。
见无人应答,李二也只能叹了一口气道:“那就只能让三郎回来了。”
众人闻言,神情各异,却都没有提出反驳的话来。
晋王若是回到长安,对政局稳定却是有益的,但对他们这些太子心腹来说,未必就是好事。
可晋王最少此前一直是跟太子站在一起的,反而是皇帝李源的不确定性更令人担忧。
并且拿什么反对呢,说到底晋王回不回来,也不是他们能够阻挠的。
随即,李二下皇太子诏,命赵郡王李怀真为并州都督,前往河东接替晋王。又写密信让晋王李三郎迅速返京。
李三在河东收到书信之后,召集一众僚属和并州文武,命王翊暂且代理并州军务,徐懋功镇守玉璧城,随后带着数百亲卫直奔蒲坂,渡河后星夜驰往长安。
李三郎之所以急着赶回来,并不是要赶在李源之前回去,而是要在李源回关中之前,尽可能的控制住长安局势。
这一点,除了卧榻之上的李二,也就李三能做到。
李四在关中根基尚浅,根本不用提。
当李三郎进入长安城,在卫士惊愕的眼神中一路来到李二塌前之后,顿时有些心酸。
曾几何时,那個战阵之上勇猛无比的二哥,此刻消瘦多了,脸色也是病态的苍白。
“三郎至,我无忧矣。”
李二看见李三郎出现在眼前算是放下心来。
现在他宁愿把长安交给三弟,也不愿意让老爹回来接着执政。
李三郎道:“四郎也给我去信了,说是阿耶要回长安,但我却不知道二哥你病的如此重”
李二道:“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以前昼夜行军三百里也不觉得如何,现在我连上马都做不到了”
“那就好好修养,朝堂诸事我既然回来,二哥就不用操心了。”
“好,那就拜托三郎了。”
李玄庆的全部官爵如下:司徒、尚书令、上柱国、天柱上将军、荆州牧、开府仪同三司、河北道大行台、京兆尹、晋王.
其中尚书令是尚书省的长官,此前他一直在外坐镇也没有机会去尚书省履职。
京兆尹则是长安地区的行政长官。这些此前都是荣誉职衔。
而当李二下太子诏书,以监国名义命晋王为西京留守,同平章事,都督中外诸军事之后。
形势就变化了。
尚书令家同平章事等于宰相,还是宰相之中排名最高的,西京留守,都督中外诸军事,代表军权,可以控制京畿兵马。加上他天柱上将军本来就有管辖全军的名义,李三郎在理论上已经有控制长安军政权利。当然实际上也是,他在长安的人望和旧部并不比李二东宫来得少。
因此当他出现在尚书台,还带着太子诏书的时候,司马修业和裴弘德都是非常意外。
“晋王殿下为何在此?”
没问出来的话是,你这不应该在河东吗?
李三郎道:“陛下远在洛阳,而太子病重,因此急招我回长安主持大局,为西京留守,如今北汉初立,天下震动,我虽然德才不足,但家国大事,却不能推脱,只能当仁不让.还请裴公和司马公,襄助。”
说罢,李三郎躬身一稽。
裴弘德和司马修业见状,连忙躬身还礼,裴弘德道:“大王为太子之下最年长的皇子,素有威望,太子如今病重,而大王从河东返回主持大局,我们也能放心了。”
司马修业也道:“正是如此,有大王坐镇,必能使人心安定。”
在听完晋王这番话之后,他们也就明白了太子的选择。
交权给晋王,但名不正言不顺,李源回来之后势必要出现一些波折。
总比李源回来接手朝政,他可能什么都剩不下好些。
等于是拉着晋王,联手对抗皇帝。
对于晋王回长安为西京留守,两个老狐狸都选择了认同。
监国太子的诏书也是有效力的,何况这是李家父子的权利纠葛,也不是他们能够随便参与的。
就算有意见,那也得是李源回来有资格提出异议,天子家事,谁敢乱掺和?
两位宰相没意义,李三郎直接就在尚书省召见了目前负责长安以及宫内外城防的诸卫大将军。
右金吾卫大将军刘政会,左骁卫大将军刘宗训,右骁卫大将军窦琮,右领军卫大将军柴荣。
四人见到李三郎的时候同样很诧异,但跟两位宰相相同,当即对李三郎的作为留守和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利表示认同,愿意“奉命行事”。
至此,长安执掌政务的宰相和统兵大将军全都认同了晋王的权利。
而李源此刻还不知道长安的情况,还在洛阳等着欢度佳节。
第471章 迁户
白沟之战前,大唐的卫府军人数在三十万左右,其中关东有齐王的四个卫府,约十万人。
荆州、并州、益州、凉州、夏州等多地的卫府军约有八万人,其余十几万人,全都在驻扎在关中。
白沟之战大王损失的兵力差不多在十万左右,等于是一战把关中卫府的精华打没了。
年初洛阳方面用粮食换回来的士卒,有好几万人,李二在这一部分人加上长安留守队伍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八十个折冲府。
分属左右卫和左右骁卫,左领军卫和右金吾卫。另外还有李源的元从禁军还有数千人,目前是担任宫中宿卫。
但战斗力比较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加上去年突厥肆虐,今年的旱情,各项军务政务全都压在李二的身上,殚精竭虑之下,也终于给他压垮了。
这些重担现在全都落在晋王的身上了。
李三郎在去探望二哥的时候还说,还不如留在河东来的省心。
不过说归说,李三郎处事果断,治军,理政,可谓是面面俱到。使得长安的朝堂又恢复了之前的高速运转。
甚至两位宰相见到李三郎处理政务的转态,其思路开阔,处事公断。
宰相们连连赞叹,司马修业称其:“智略超群,才思敏捷。”
裴弘德则赞其:“临事决议,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深不可测,有类黄宪”
裴继感叹晋王殿下“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又替李源担忧,太子是无法视事了,但晋王这么能干,如此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即便李源回到长安,恐怕也无济于事。
李源是在过完了中秋节的回长安的路上收到裴继的书信,上面将李二和李三在长安完成权利交接,李三已经控制朝堂和诸卫府军的事全都说明了。
李源看过信件之后,半忧半喜。
忧的是自己回去之后的境况,以及二郎的身体状况,喜的是即便二郎无法理政,三郎行使监国权利之后关中稳定,朝堂政务也被处理的井井有条,更能威慑诸军。
关中和关东,在脱离了他的控制之后,并没有因此混乱不堪,反而是度过了战败的困局,开始恢复元气了。
这算是好事,但对他来说,又如鲠在喉。
不过既然已经在回关中的路上了,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洛阳方面,李元徽在送走了李源之后,也开始继续忙于军政要务,筹集粮草,整顿军队。
北面的汉国刚立国,并不具备立即就出兵的条件。毕竟大战刚刚结束不久,即便是胜利一方,也需要休养生息。
按照李元徽的预计,最少需要两年的时间。
一来是北汉政权需要时间来巩固统治基础,二来是上次大战之后汉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需要重新进行淬炼、整训,才能恢复到之前的战力水平。
三就是粮草积蓄,即便是冀州有沃野千里,是北方最大的粮食产区,但支持数以十万级的大军征伐,还是需要数年之积累。
大唐这边就更是如此,去年以粮换俘,加上今年支援关中,这就有百万石的粮食,若不是还有洛口仓支撑,仅仅靠关东地区的存粮和新征收的秋粮也是捉襟见肘。
而关东的唐军,是目前编制最为完好的大唐卫府军。
所以在秋收之后,李元徽就立即召集诸将,从黄河沿线全面出击。
大规模的用兵可能按照当前的行事并不适宜,但小规模的用兵一直没停过。并且战事规模越打越大。
九月,兖州和青州方面刚刚抢收秋粮完成,随即就发动了对河北的袭击。
同时,洛阳一线,虽然河桥无法利用,但唐军还是利用水军优势进攻河内。
白马、黎阳一线,兖州刺史李玄道,指挥的本部数千人之外,还有左威卫刘元庆部的四个折冲府,约八千人,突袭黎阳没有得手,但顺手割了北岸的不少麦田,攻下六处戍堡,斩首数百。
并且在汉军主力从邺城出发支援前,迁走了临河数千户,获取粮食数万石,临走之前还放火烧了不少。
河内方面,朱德裕亲自率军过河,奇袭温县得手,随后又以水陆两军联合围困河桥北城。
坐镇河桥北城的是北汉征南大将军、邢国公苏定边的族兄苏文则,面对数万唐军如泰山压顶而来丝毫不惧,沉着应对,指挥北城的两千守军殊死抵抗,唐军在尝试登城失败之后,就开始了围城。
负责围城的有新组建的黄河水师船队,左武卫一万五千人,江淮豪强部曲组成的联军万余人。
另外又出动了天策府直属神武、神策两军,六千人,常雁衡所领右武卫出动五个折冲府,萧释之所督十個折冲府,共两万余人负责阻拦汉军援兵。
镇守怀县的苏定边一方面率军前往河桥方向支援,一边跟邺城求援。
苏定边所率汉军万余人,在温县境内遭遇唐军。战事焦灼,但苏定边发现对方的士气、训练水平以及装备都不是此前遇到的唐军所能比拟,跟他在白沟大战时候遭遇的左右卫关中精锐比较也不遑多让。
“该是李元徽所倚重的江淮劲旅”,虽然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战场形势上汉军却不免落了下风。
人数又处于劣势,苏定边只能退兵扎营,固守等待援军。
刘玄机这边收到消息之后,当即召集了一众大将军,以及宰相、尚书等。商议过后,众人一致认为唐军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北伐,目的应该就是夺回河桥。
如今河桥已经被烧毁,中潬城和南城都在唐军手中,就一个北城也作用不大,不如放弃。
刘玄机闻言却道,“我建汉立国不过两月,难道就没了上阵的勇气吗?”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