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302节
说罢立即命禁军集结,亲率虎贲、羽林、北府、铁骑四军两万五千余人,另有斛律明月、拓跋天穆两部骑兵合计万余人,径直扑向了河内战场。
实际上,刘玄机反应如此剧烈也是无奈之举。
首先除了禁军部分,大部分的府军集结全都需要时间,只有他的禁军全都驻屯在邺城,可以在短时间内集结并出击。
并且十二府军的战斗力因为存在大量新兵的问题,良莠不齐,上了阵顶不顶用?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粮食问题,他率数万精锐出击的所需要的粮食还是能够供应的上。再多就有些吃力,需要大规模征调。
眼见河桥北城迟迟无法拿下,而北军的援军又将在近日抵达。
李元徽思虑一番之后决定退兵,迁移河内民众万户于洛阳周边,并且将河内附近的粮食搜刮了个遍。带不走东西的直接就地焚烧。
等到汉军援兵赶至的时候,唐军已经陆续南撤了。
看着遍地焦土,刘玄机叹道:“此方将无宁日矣。”
第472章 面子里子
河内是天下有数的大郡,属司隶。前朝大燕天盛十年极盛之时,有户二十四万,丁口一百零六万七千,辖县十八。
如今连年战乱之下,这几年又是作为汉唐之间的主要战场,已经不足十万户了。
这次李元徽又迁走了万户,以补充洛阳周边地区的人口。而这种迁移人口,无疑是在掠夺战争资源和潜力。
此消彼长。
可以预见,接下来唐军可能会利用水军优势继续掠夺黄河沿线。
刘玄机在赶到怀县之后,划河内郡为怀州,加苏定边为怀州都督,令其将黄河沿线民户大量往北迁移,同时沿河设置堡垒烽燧。
武德六年秋冬的这场冲突,虽然看着是刘玄机一出兵就让唐军全线退兵,汉军上下尽皆称颂“陛下声威远播,人未至而南虏遁逃”
但温县府库和所有民户全都被唐军迁移走了。多处营垒被焚毁。
唐军在此战之中损失不过数百兵卒,斩首却有千余,此外还夺取了粮食十余万石,温县之民一万多户。
一方赢了面子,一方赢了里子。
算是各得其所。
至于为什么不在河内跟刘玄机大战一场,李元徽其实也自然是经过考虑。
虽然常雁衡、张坚、裴行严、薛万彻等一众将领全都请缨作战,军心士气和粮草供给也都不是问题。
但本身在河内跟汉军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就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因为你即便打赢了一仗两仗,也无法对大局产生影响。战前已经决定了就是战术性的袭扰试探,和消耗、掠夺对方战争潜力,那就不要随便把战事规模扩大到战略级别的大战。
更何况刘玄机亲自率军汉军精锐前来,想要速胜那是痴心妄想了,双方能够调用的军队其实人数上差的并不多,一旦在河内形成战略僵持,到时候想要抽身都不容易。
变数太多。
恐怕对方很乐意跟唐军在河内展开对峙,甚至不断加码。
决机两阵之间,沙场争锋,本就是刘玄机最为擅长的事情。
刘玄机一直在河内待到落了雪,河面开始结冰才率军北回,即便如此还是留下北府军精锐万余人,命北府军左中郎将卢爽,右中郎将陈利用两人皆受征南大将军、怀州都督苏定边节制。
“此间诸事,卿可自决之。”留下这句话之后,大汉皇帝刘玄机就踏上了回邺城的路。
百里外的洛阳也在同日下雪。
大雪纷飞之下,大唐齐王李元徽率军回城。
刚到宫门前,迎接他的是个不怎么好的消息,段夫人临盆,虽然是足月,到底是第一次生产,所以情况并不乐观。王妃使人来军前询问,若事不可为,“保大还是保小”。
李元徽正准备跟诸将交代一下,然后让他们各自散去,但这样的消息却让他突然没了心思。
这种事其实对于李元徽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一个是他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一个是陪伴他多年的红颜知己。并且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无论如何,保大都是唯一选择。
还没等开口,身后诸将之中的段武达惊慌的直接从马上几乎是滚下来,“大王.”
段武宣的眼睛都红了,但却用带着颤抖的声音喝道:“阿赤摩,你在做什么,此乃殿下家事”
段武达却不管不顾将头重重的磕在地上的道:“请大王救阿姐一命。”
“真是呱噪。”李元徽刚想说话,被打断了却是很不爽,但这句话却是让段氏兄弟心凉了半截,但接下来的一席话却让两人心里又是一阵天翻地覆。
“伐折罗,你去告诉王妃,宫中诸事她皆可自决,但母子存亡之事,日后宫中皆以存其母为先,此为定例,速去告知。”
身后的慕容克邪闻言,先是一愣,然后当即驰马入宫,赶往长春堂报信。
段武宣心下一块石头落了地,但随即下马同其弟段武达跪在一处道:“我等兄弟多谢大王,但武达干预大王家事,还请大王治罪。”
李元徽却道:“兄弟姊妹之间,有相护之意难道不是天理吗?何罪之有?速去归家照看老夫人,不必再此做女儿态。”
作为上位者,多数都是更为看重子嗣,而作为齐王府的女眷,其实在这种事情的生死是完全看齐王的。
身为臣下在这种情况下却请求保自家的姐姐,那无疑是要放弃齐王的子嗣。
要是较個真也是可以按个“谋害皇家子嗣”罪名。并且这种事皇家宫闺之事,岂是你外臣能够参与的?
但李元徽这番话却是出乎了所有人意料,这意味最少齐王府所有女眷生产之时,都要优先保大。
魏宣帝其实也设立过类似的制度,但未能广行于世,但今天李元徽的言语还是让许多人觉得格外暖心。
因为在场许多大臣姐妹亲戚都在宫中。
其中包括郑善道、张坚、张镇恶以及段氏兄弟,甚至朱德裕、郭风和,这都是沾亲带故的。
推己及人,若是李元徽因此处置段武达,也会让众人觉得他冷漠无情,虽然符合一个上位者的正常道德水平,但若能选择,谁都会选一个喜欢体恤下属的领导吧?
将众人遣散,一路步行至长春堂段夫人所居住的宫室,庭院之中女眷全都在了,
王妃慕容佳音站在中央的位置上,紧闭着双目默念着佛经,手中的佛珠不停地转动。
李元徽上前站在她一旁,摆了摆手示意众人不必行礼,面色冷峻的看着产房里一盆一盆的血水往外端着,还能听到段矜的声音。
终于,伴随着一声婴孩啼哭,在听不道段矜声嘶力竭的惨叫声而稳婆当即出来报喜道:“恭喜大王,母子平安。”
这是李元徽的第六个儿子,孩子多了可能是真就没有特别欣喜的感觉。
反而他这时候更关心段矜的情况,母子平安,应该还好。
洛阳有人生,江东有人死。
历阳之战之后,大将军苗先云回去就一病不起了。
楚王曹成也因此郁郁不振。再没有跟新帝争权的脸面,屡次上表请求治罪,却被新帝曹炎全都驳回了,还下诏宽慰两人,赏赐封厚。
而苗先云,更是没能过去唐历武德六年的冬天。
临终之前,作为女婿的皇帝曹炎亲临塌前,送了老丈人最后一程。
赠太师、骠骑大将军、吴国公。
而新皇帝曹炎,也终于在岳父病死,叔父失势之后拿回了大部分的权力。
而曹炎在夺回权力之后要做事的事,同样是整肃军队。他打算先精简军队,剔除老弱屯田,在补充招募精壮,建立新军。
同时,曹炎网罗了不少寒门出身的人才,打算对吏治进行整顿。
而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两个字。
北伐。
第473章 分歧
长安城外,官道旁的垂柳下小儿嬉戏玩闹。
田间的大人们则在田野阡陌间收割夏麦,一边在日头下紧张忙碌着,偶尔还要抬头看看玩闹的孩子们,不要去道路中央玩耍,因为官道经常有驿马驰骋而过,若是避之不及被撞到了少说也是筋断骨折,重者就得丢命。
并且被官家的马撞到还没出说理去,都是传递军情诏命的,紧急的很,治你个阻拦军情的罪名,那可是要杀头的。
小儿们大概是时常受大人们叮嘱,也就在敢在道旁和田亩之间的树下玩耍。因为大人们总是吓唬他们说,去了道路中间要被官府捉了去打屁股的。
不过看到奔驰而过的军马,总是会引起小儿们的瞩目。
尤其是偶尔能看到负责缉盗的游骑,这些骑着高头大马还穿着皮甲的士卒在孩子们眼中形象极为高大。
若是能看到穿铁甲的,那可是要吹嘘好一阵的。
而今天道旁小儿却是开了眼见,先是数十骑奔驰而过,打着幡,全都穿着一种在他们眼中很新式的甲胄,外面是布,钉着扣,带着弓箭和长矛,还有横刀。
这种规模的骑队驰骋,他们有些人还从没见过。
而在不远处的后面,大地仿佛是传来响动,道上有大队的士卒整齐的列队前进。
声势引得田间劳作的大人们都暂时放下手上的活计,来到了道路两旁,大抵是喜欢热闹这种事也不分大小。
不管是大军调动,还是大人物出行,百姓们总是喜欢暗自揣测一番。
“这是要打仗了吗?这么多兵士,多久么见过了,是不是要去长安集结?”
“打个屁的仗,老子就是左骁卫的,咱们关中的府兵就没集结过,能打什么仗?这大概是个贵人回长安.这么大的队伍,少说也是个大将军才有的排场”人群之中一個府军士兵看着队伍显摆着自己的见闻,但又说不清个一二三来。
这时候一个打过十来年仗的老兵,已经做到了队正的府兵头目看着队伍道:“这是亲王仪仗,看,那边那个大马车看见了吗,那叫象辂,高一丈一尺六寸九分,是给亲王用的居然是这么大王回来了”
终于那队伍出现在眼前,一列列士兵穿着统一制式的号衣,全都竖着各色的旗号和兵器,戟氅、吾杖、仪刀、班剑、立瓜、卧瓜、骨朵、镫杖光是步军仪仗队伍就绵延了一里多长,后面还有骑兵和巨大的马车。
而在象辂后面,一面大纛和诸多旗号上说明了这支庞大队伍主人的身份。
“是齐王回来了,齐王回来了.”
旗号上分别上书:“天策上将”“太尉”“都督关东诸军事”“东都留守”“陕东道大行台”“齐王”
居然是齐王殿下?这位大王可有些年头没回长安了。难怪这么大排场,这可是执掌关东一都六州的大人物。
李元徽所乘坐的象辂,高一丈一尺六寸九分。阔七尺九分。辂上平盘板。前后车棂、并凤翅板。其下辕三条、皆朱红漆。辕、各长一丈八尺五寸。用抹金铜龙头、龙尾、叶片装钉。前施朱红油马搭攀皮一条。
平盘左右下、护泥板、及车轮二。贯轴一。每轮辐、十有八条、皆朱红漆。周围辋全、各以抹金铜叶片装钉。
轮内车毂各一、用抹金铜鈒莲花瓣、轮盘装钉。轴首左右、各用红漆铁插拴一个、以抹金铜鈒龙顶管心装钉。轴中缠红绒驾辕等索。面至地、三尺五分。
巨大的马车内,两个十岁左右的少年趴在窗户边上好奇的打量着外面,时间已经来到了武德十年,车内坐着齐王李元徽本人留着整齐的胡子,整个人看起来须容严整,王妃慕容佳音,侧妃张嫣。倒是保养得宜,犹如二八佳人。
两个半大孩子则是齐王府的长子、次子,承平、承道。
“上次回关中,好像已经很久了,得有十几年了”“我还没来过关中呢.”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