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325节

  李元徽在前往长安期间,江淮战事也最终有了结果。

  吕钦水师从上游而下,跟东魏水师在濡须口大战一场。

  此前庐江郡的不少豪族都在此前响应东魏。

  庐江豪强部曲本来能集结出来数万人,但却按兵不动。早就举家内迁至淮北的周、李、乔、王是牢牢站在大唐这边的,周虬和李丰率各率数千部曲驰援濡须战场,乔、王两家部曲则按照军令驻守在历阳、乌江。

  吕钦率领的唐军水师没有能立即取胜,双方激战多场,唐军并没有取得优势。并且因为庐江豪强叛唐投魏,这也就意味着庐江郡完全落入魏军之手,唐军无法在皖口等地登陆或者进行修整,只能退回豫章修整,准备再战。

  唐军在多個战场的运势,未能延续到江淮战场。

  在东魏大军几乎是不计代价的猛攻之下,唐军到底是吃了兵力不足的亏,夏侯元弘、李丰、周虬、张共烈、殷拱、俞平海等人所属的队伍全都承担了巨大的伤亡,当然东魏军的损失更大。

  但大唐在濡须山一线的总兵力不足两万人,最后撤往合肥的不足万人。

  濡须水和七宝山一线的东西两关被唐军放弃,东魏新帝曹炎,取得了自从东魏建立以来北伐的最大成果,也是东魏军前进的最远距离。

  这也多亏了曹炎数年的整军备战和卧薪尝胆。

  放弃东西两关以后,唐军全数撤离,直接连居巢县的数千家都尽数北迁,直接收缩到了合肥一线。

  整个巢湖,都被唐军放弃,形同壮士断腕。

  而做这一切,自然不是因为唐军众将有多大的魄力,全然是因为李元徽的战前指示。

  “事若不济,合肥以南皆可弃。”

  一句话,死守。若守不住,就收缩到合肥重镇。可以尽弃的意思就是,必须保证合肥城有足够的兵力戍守。

  什么巢湖,濡须口,东西两关,都可以丢,但合肥必须稳住。

  虽然东魏拿下了濡须口和东西两关,并且顺势拿下了居巢,但魏军本身也是损失极大。想要继续北伐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数月的消耗,十六万大军折损三万有余,虽然取得了一场大胜,士气大振,但士卒也疲惫不堪需要休整。即便是曹炎想要继续用兵,也许好考虑现实。

  因此在唐军放弃巢湖收缩至合肥之后,魏军留下了数万精兵驻守在濡须口和东西两关,大部也撤回到江东修整。

  第六次濡须之战,东魏取得了一场空前大胜。

  李元徽从长安回到洛阳后,才知道这些情况。在看过一众将领所上的请罪奏表之后,反而是命左仆射郭风和前往江淮,安抚诸将。

  对于江淮战事的失利,他是有所预计的。

  去年去长安支持伐魏的时候,他就知道,必须要有所取舍。想要一统天下,就得把天下群雄各方势力一个个的全都拔了。

  西魏和东魏全都立国十几年了,比起大唐立国还早,其主君也都算称得上明主,北汉不用说了刘玄机那是当世英雄。

  想要完成天下一统,就得分轻重缓急。

  北汉这个强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攻灭的,一个晋阳就够唐军打三年。

  先灭最弱的西魏,增强国力,等到消化了荆州之后,大唐就少了一个需要盯防的方向。

  而外部势力自然也不可能看着你灭魏,肯定有所动作。

  这么多的战场,大唐不可能方方面面的全都照顾到,一定要有所取舍。

  舍的就是江淮战场。

  对北汉李元徽不敢丝毫掉以轻心,拿出了能动用的全部精锐跟对方达成了均势。李二更是在高平之战绽放了自己最后余晖,换取了西北最少十年的太平。

  这才有李三势如破竹,三月灭国的战争奇迹。

  这是兄弟三人全都心神无二,毫无保留的拿出自己能量,换来的上天垂青。

  但凡有兄弟三人有一个偷奸耍滑,藏着掖着,大唐都可能一个跟斗摔下去再也爬不起来。

  但胜利之后的形势,自然是大为改观。

  所以对于濡须口失守这种代价,李元徽觉得完全都能承受。即便让你拿了江北到巢湖的入口,又能如何?

  你南军得上岸数十里才能看得到合肥城墙,打得动?

  更别说合肥后面还有寿春和钟离这些淮上重镇。

  而更为重要的是,河内拿回来,修好了河桥,对北汉就有了战略主动权。

  接下来怎么打,是大唐说了算。

第509章 小辈

  全洛阳最担心李元徽回来的大概就是,他的好大儿城阳郡王李承平。

  因为他爹在出征之前就给他布置了任务,背诵《道德经》。就连他那个信佛的阿娘这次都帮不了他,因为在大唐,道教是国教。

  这是经过李源下诏,整个朝堂官方认证的。即便如今浮屠遍地,佛门势大,但式微的道教仍旧是国教。

  大唐是奉老子为老祖宗。目前在位的皇帝,也就是李承平的三大爷,也是一个不喜欢亲近沙门的,他爹齐王虽然没有明说,但几乎是从来不去佛门寺院,去了也不磕头烧香。从这种态度也就能看出一二来。

  宗室子弟信佛,最好是收敛点,因为这两位会不高兴。

  好在阿耶在战事结束之后,就立即去了关中,到了四月才回洛阳。

  此时洛阳城内外,早已树木成荫,一副万物竞发,勃勃生机的景象。

  因为军务、政务实在是太多,所以李元徽也没立即想起《道德经》的事。终于忙完了手头上的事,看着好天气就带着一众子弟和宫中女眷出门踏青。

  包括长兄一脉的赵王李承安,兰陵王李长恭,安德王李延宗。二哥一脉的蜀王李承乾,郑王李承泰。以及齐王府的几个年岁大一点的儿子,城阳王李承平,北海王李承道。

  其中李承安最为年长,已经二十有二了。李承乾十七岁,和李长恭同岁、李承泰和李延宗都是十五六的年纪。齐王府这俩個最小,都是十一。

  李元徽带着一行人来在了洛水边上,子侄辈自发的较上劲,李承安兄弟三个和李承乾兄弟两人带着各自的侍卫来了一场蹴鞠比赛,足球。

  足球这个运动很早就开始了,魏宣帝把又把它“发扬光大”,制定了类似于现代足球的规则,注重对抗性和纪律性,而不是那种卖弄脚法的花式踢法。

  非常受军中喜欢,因此达官贵胄除了喜欢养个球队之外,还喜欢下场参与踢几脚。

  许多军中大将都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

  李元徽这几个侄子踢球也是颇有些兴致,两个儿子因为年纪太小自然被排除在外,分别坐在左右两边。

  李承平心里是不断的打着鼓,希望阿耶不要想起让他背诵《道德经》的事,因为他背的不熟。

  甚至一起读书的二弟天天听着他背书,没有特别学习,都已经能够背诵了。

  不过李元徽却是很专心的看球,几个侄子之中,李长恭踢得最好,其次是李承安和李承乾,一看就是经常下场踢的。

  李承泰和李延宗虽然都是小胖子,但李延宗只是不熟悉这项运动,身手却能看得出很敏捷,对抗起来没人是对手,力气很大。

  李承泰就完全是个宅男的既视感,跑几步就喘的厉害,看这个身材和运动能力,太差了。

  “嗨,又丢了一个球,青雀你怎么搞的?”

  李承乾抱怨着兄弟李承泰,叫他的小名。

  “大哥,我这只看过球,什么时候踢过啊”

  “哎,算了.”

  长房已经连续进了三个球,看了差不多有半场的时间,李元徽也就叫停了比赛。

  几个侄子带着侍卫全都聚了过来,李元徽命参加的护卫每人赏赐了两匹绢,随后笑着对几个侄儿到:“长恭踢得不错,看来是经常玩的.青雀啊,你这跑几步就直接开始喘了,这可不行,除了读书还要多活动活动筋骨,强身健体.”

  李承泰尴尬的应着,“是,四叔。”

  “好了,你们三个去休息一下,承安和承乾留下。”

  李承泰和李长恭、李延宗不明就里,看了看两个兄长之后下去了。

  李元徽则站起身来,大步向球场走去,李承安和李承乾跟在后面,有些不明白四叔留他们是什么意思。

  “太穆太后所生四子之中,我最年少,自幼在家中最得长兄照顾,也就是思宗孝慜皇帝。跟你们三叔关系还好,但跟承乾的父亲,太宗文皇帝经常争吵但若有在外被谁欺负,一定是太宗第一个为我出头.而长兄,也就是孝慜皇帝,一贯是长兄如父,待所有兄弟都很好”

  李元徽说着话,一脚将球踢得很远。

  李承安和李承乾听了话则低下头,他们知道四叔这番话是什么意思了。

  李元徽转头看着兄弟两人继续道:“我大唐能有今日,幸赖我与几位兄长的齐心协力,你们都是年轻人,偶有争端争吵几句都不是什么紧要事,但却不能伤了和气,四房里面,承安,你是长兄,承乾也是太宗长子,一言一行都代表你们一房的态度,如今天下还没一统,我大唐仍旧有强敌在侧,你们受父祖之荫,身份尊贵非比常人,更应该思虑为国效力,给下面的兄弟做个榜样,不要因为意气之争,最后让外人看了笑话”

  李承安当即俯身道:“四叔,侄儿知错,身为长兄却未能做好表率。”

  李承乾也态度非常好,“四叔,侄儿也知错了,不该嘲笑长恭和延宗”

  两方其实原本也没什么矛盾,今日的冲突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李承乾仗着自己是嫡出,还是亲王,对李长恭和李延宗这两个庶出的郡王呼来喝去,言语之间有点盛气凌人了,李延宗还嘴了,李承千又嘲笑李长恭和李延宗只能去当个武人然后就被李承安以长兄身份训斥了。

  说太宗文皇帝和当今陛下,还有他们的四叔齐王,都是以武人身份起家,建立大唐。

  甚至李家先祖都是以军功起家,陇西李氏一直都是武德充沛。

  祖宗的名头一抬出来李承乾自然是没法反驳了,但他却是不服气的,因此提出了踢球,想要在这方面找回面子。

  谁知道还输了。

  他们还以为四叔不知道这些琐碎事,却没想到这是门清儿。

  见两人都低下头,李四又笑道:“伱们这些小心思,我又不是没有见过,兄弟之间吵吵闹闹都不算什么紧要,但要记得,得分轻重内外.行了去换身衣裳,梳洗一下.”

  “是,四叔。侄儿告退。”

  两人齐声应答,随后退去。李元徽站在球场中间,命人将球传过来,李元徽直接来了一脚凌空抽射,势大力沉的射进了球门。

  因为球速极快,距离又远,相当于半场远射了,所以一众护卫和场下的一众女眷全都站起来喝彩。

  李元徽又走了回去坐席处,两个儿子当即很兴奋的围了上来,“阿耶,阿耶,这球踢得真远”

  他笑着走到两个儿子跟前,一手摸了一个人的脑袋。

  随后突然想起什么,“大郎,《道德经》可会背了?”

  李承平原本兴高采烈的小脸,当时就垮下来了。

第510章 端水

  看着好大儿背的磕磕绊绊,李元徽一下就想起来自己小学时候背课文的场景。

  这孩子这也算是很努力了,但天资这个东西,因人而异。

  不过李元徽原本也就不是就为了让他背书,在了解过这几个月李承平一直捧着《道德经》之后,这关也就算他过了。

  “还算勤勉,不错。”

首节 上一节 325/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