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120节
而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的曹操,在回到陈留后,也立刻散尽家财招兵买马,为此还得当地富商卫兹的资助,招募到了五千义兵。
有了实力,还缺名望和大义,因此曹操第一个公然站出来号召天下英雄一起讨伐董卓,顿时让天下皆知他曹操的名声,吸引了不少豪杰义士前来投靠。
而因为曹操的号召,各地心怀野望的豪杰也纷纷响应,要起兵勤王!
勤王不勤王的,无非是喊个口号的事,关键是大家现在难得有个正当的理由拥兵自重,所以没有几个傻子会去拒绝。
而在冀州,渤海郡城。
逢纪匆匆赶到太守府,面见袁绍后兴奋的说道:“主公,元伟已发讨贼檄文,天下豪杰无不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吾等也该顺势而起才是!”
而得到曹操首倡义兵这一消息的袁绍,则是差点鼻子都气歪了:“曹孟德,真当我袁绍是好欺负的不成?”
袁绍深知名声的重要性,因此对曹操这种“摘桃子”的行为非常不满,本来桥瑁发出檄文之后,出风头的人应该是自己才对!
要不是涵养好,袁绍早就气得破口大骂了,不过眼下还有别的麻烦事儿,所以他暂时没时间去找曹操的麻烦。
“传我军令,起兵讨董!”
袁绍麾下文臣武将,无不欣喜若狂的领命道:“是!”
然而大军刚刚开拔出城,就有手下武将前来向袁绍禀报粮草被克扣一事。
原来是韩馥担心袁绍会夺走自己的州牧之位,所以暗中减扣军粮,想要让他军心动摇。
“韩文节,竟敢坏我大事!”
袁绍怒火蒸腾,心中已然生出杀意。
关键时刻,还是谋士田丰站了出来,建议道:“主公,吾等举兵勤王,有大义加身,区区一点兵粮,借之何难?”
袁绍一听大喜过望,便派田丰出去筹集粮草。
袁家四世三公的好处这时候就显现出来了,冀州的郡望世家都很是看好袁绍的前途,加上田丰所在的田家已经下注,其他世家顿时愿意也在袁绍身上投资,纷纷送来粮草和金钱,甚至派出家中优秀的子嗣,募集乡勇前来投靠。
一时间,袁绍的兵力仿佛吹气球似的膨胀起来,暴增到了三万以上。而且手下人才济济,谋士如云,将士如雨,已然显现出了霸主之姿,让天下为之侧目。
至此,袁绍再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当着一众手下的面发问道:“为今之计,是先夺冀州,还是先诛董贼?”
逢纪语带嘲讽,冷声说道:“韩文节此人既无胆识,也无气魄,连天下大势都分辨不清,主公何须在意?这偌大的冀州,迟早是主公囊中之物,取之易如反掌。”
田丰也说道:“韩文节此人无才无德,就算身居高位又能如何?不得人心,冀州迟早为主公所得,为今之计,应当以国事为要,这联军盟主之位,主公必须握在手中。”
郭图等人也纷纷附和,要袁绍领兵出战,前往洛阳讨伐董卓。
手底下的谋士难得意见统一一次,不过这也实属正常。
毕竟为夺冀州而失信于天下,纯粹是自绝后路,智者所不取。
哪怕再是意见不合,他们也不会在这上面起争斗。
数万大军,倾巢而动,旌旗蔽空,甲兵齐整,浩浩荡荡向着洛阳开拔而去。
第87章 十八路诸侯讨董
废立皇帝之后,董卓对待世人集团最初其实也是以拉拢为主的,尤其是王景这种实力派,王凌还未行冠礼就已经官拜太守,不要觉得这很夸张,在察举制为主的炎汉帝朝,世家子弟年纪轻轻就出任地方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袁绍年幼的时候就成为郎官,在中枢接触朝中文武重臣,刷了几年人脉之后,二十岁就出任濮阳县令。
要知道,濮阳可是东郡治所,而袁绍甚至不是家中嫡长子,他只是个庶子而已,王凌可是有王景力捧的。
至于说汉朝的官职和爵位值钱,但这跟董卓有什么关系?
东汉末年的官职大肆贬值就是董卓开始的,为了拉拢世家之人,董卓到处封官许愿,太守乃至刺史州牧之类的职位,不要钱的大派送。
人灵帝卖官鬻爵好歹还收你钱的,董卓是真的直接送。
在洛阳城内,董卓拉拢了世家出身的周毖和伍琼等人,原大将军府官员何颙、郑泰也成为其幕僚。
然后在这些世家出身的幕僚忽悠下,董卓各种礼贤下士,不仅亲近士人,还征召名士入朝为官,解除桓、灵二帝以来的党锢之祸。
有多夸张呢?
荀爽自被征召的命令到位列台司之职,从平原国相到光禄勋再到当朝司空,位列三公,前后才花了多少时间呢?
九十三日!
坐火箭都没这么快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董卓手里的官职根本不值钱,朝廷的权威已经被打落尘埃了。
董卓不仅针对王景和张辽使用了分化的策略,他对关东的各大世家豪族,用的也是同一个招式。
在董卓看来,他反正政令不出洛阳,所以干脆把虎牢关以东的地盘全分了,然后就是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等人陆陆续续走马上任,被分到了地方太守等要职。
就连弃官而走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都授以太守,以示和解。
然而屁用没有,毕竟世家本就垄断官职,你拿我们的东西送给我们做人情?还要说感谢你?
做什么梦呢!
因此很多士人在拿了官职之后,直接美滋滋地手下,但并不念董卓的好,反而是该声讨声讨,该起兵起兵,十八路诸侯齐聚酸枣,讨伐董贼的序幕就此拉开。
咕咕咕~
洛阳城外,一只鸽子扑棱着翅膀降落在一座小院子里。
荀攸稳稳抓住,然后从鸽子脚边取下密信,返回屋内,神色郑重说道:“主公,关东诸州郡的牧守们果然起兵讨伐董卓,联军已于昨日会师于虎牢关外,还共推勃海郡太守袁绍为盟主。”
王景接过密信,嘴角浮现冷笑:“董卓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果然愚不可及。”
原来是密信中还记载着,董卓进京后所任命的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等,现在全都跳出来表示要干死他,一个个仿佛和董卓有杀父之仇。
只能说董卓的政治手腕太差劲,从世家手中抢走了权力,还指望着丢几根肉骨头就能让世家就此罢休?
真是愚不可及,人家吃了伱的肉骨头,力气大了,跳起来打你岂不是打得更狠了?
董卓想当然的封官,造成的结果就是反而加速了关东士族联军的集结。
荀攸此时心情一阵轻松:“联军来势汹汹,董卓必然无暇他顾,我们的计划,也可以开始执行了。”
“公达所言极是,那就开始吧。”
小小的沙盘上,一座群山环绕的城池,屹立在黄河南岸。
而城池的北、东、南三个方向,各有一串旗帜,化作箭头,携带兵戈杀伐之气直指而来。
“主公,关东联军共计十一路诸侯,兵分三路,已对洛阳呈现包围态势。”
一连数日,荀攸坐镇中枢,派遣暗卫四面出击,侦查情报,再用飞鸽传书的方式迅速传回总部,轻而易举地就洞悉了整个战局。
联军与董卓,双方兵力齐聚于京畿之地,即将展开一场龙争虎斗。
而这场战争的胜负,将决定接下来的天下格局,王景哪一边的人都不是,但他手握重兵,自然也希望着下场分肉,而洛阳乃至整个司隶地区,就是一块最肥的肉。
“公达,你说谁会赢?”
王景看着沙盘,幽幽而问,仿佛在感叹大汉四百年江山社稷,漫长的国祚也终于要走到尽头了。
高祖昔日剑斩白蛇,秋风起于青萍之末,却最终御宇海内,登基称帝,建立炎汉帝朝,名列史册。
如今事随时移,当年秦失其鹿,今日汉亦失鹿,这中原的大好河山,自然是有德者居之。
依靠暗卫搜集的情报,荀攸在脑海中思考推敲了良久,才开口分析说道:“联军虽然兵力雄厚,然而士卒大多是新近招募,比不得董卓手下身经百战的西凉铁骑,而且人心不齐,故而此战胜算极低。”
儒门神通强悍无比,但那是在盛世,能借山河社稷图赐予的官气压制地方。
可一旦龙蛇起陆,龙气四分五裂,那就是生死各安天命了。
每逢乱世,都是兵家大显神通的时候,儒门的所谓民心和声望,在凝聚的兵煞面前,实在不堪一击。
而这也是为何兵家受到儒门打压,却仍能依附皇权存续的根本原因。
儒门有炼神的法门,兵家同样也有。
董卓麾下的李傕、郭汜和徐荣等人,都是兵家传人,太平时或许只能被世家的儒学神通压制,可一旦到了乱世,他们只要身怀煞气,真是杀儒士如杀鸡。
王景对此也是心知肚明,若非笑着看他:“那你说,若你是其中一路诸侯,该如何做出决策?”
荀攸又思量了片刻,拱手而答:“保存实力,待时而动。”
王景听后,万分感慨:“智者总是喜欢盘算,在得失之间,权衡利弊,然后做出最明智的选择,永远只会站在胜利的那一方。但这样的人,成为不了英雄,更承接不了天命。”
英雄?天命?
荀攸心神一震,王景的话,让他有种莫名的感觉。
“当盛世抵达顶点,就是王朝衰落之时,而如今苦难已至。在这个黑暗而压抑的时代,天下无数人渴望着英雄的出现,渴望着有人能振臂挥剑,斩断旧日的枷锁。可智者都是聪明人,总喜欢明哲保身,趋利避害。可不承担责任,就无法得到民心的认同。在我看来,所谓天命,就是人心的向背。”
王景看着小小的沙盘,脑海中不禁想起了五胡乱华,想起了汉人在百年后将要经历的种种苦难和欺辱。
他要改变这一切,只因为王景无论如何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遭遇这种事。
此刻王景的目光已然变得坚定而沉着,却又燃烧着熊熊烈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如今的自己,已经有了改变天下走势的力量。
王景看向荀攸:“十八路诸侯讨董,看似声势浩大,可实际上,唯有能为百姓开路之人,才有资格以英雄的身份,继承天命,引领时代,主宰未来!”
荀攸闻言亦是陷入沉思:“英雄……天命……”
他很想以智者的身份予以反驳,却又觉得王景所言非虚,因为王景的目光太坚定,太自信,仿佛真能看透历史的迷雾,直视未来一般。
…………
三路大军,合攻洛阳。
袁绍被共推为联军盟主,带兵屯驻河内郡,与河内郡太守王匡和并州张杨合兵一处,为北路大军。
而联军的东路大军,则是由齐聚于荥阳的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五路诸侯,外加曹操的义军部队,组成联军的主力部队,兵进酸枣,在虎牢关外与吕布遥遥对视。
而在南方,悍勇而果敢的孙坚,刚至荆州,就逼死了刺史王睿,兵到南阳,就杀掉了太守张咨。
他用这般酷烈的手段,迅速越权获得了无数钱粮,用于招募士卒,很快便坐拥数万大军,毅然决然展开北伐,在鲁阳与袁术联手,修整部队,厉兵秣马。
洛阳,朝议大会。
大殿之上,文武大臣心怀异志,各自闭目不语,仿佛在坐等联军杀入洛阳,铲除一切祸乱的根源。
而西凉诸将,无不心思惶恐,坐立不安。
联军声势浩大,兵力五倍于己方,在不清楚敌人底细的情况下,怎能不怕?
就在众人各怀心思之际,一人龙行虎步而来,身形肥硕,双目却如猛兽一般,凶恶却又充满力量和威严,身上缭绕着的红黑色煞气,几乎化为实质,这是《不死元功》之中《九死》篇大成的征兆,煞气缠身,万物皆杀,绝天灭地。
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