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121节

  暴虎董卓!

  原本老神在在的文武大臣,此时全都恐惧地屏住呼吸,收敛情绪。

  生怕联军还没杀进来,他们就先被拉出去杀头。

  董卓来到,原本六神无主的西凉诸将,顿时找到了主心骨,纷纷上前问道:“太师,关东联军已然杀至,该如何是好?”

  “怎么,尔等怕了?”

  董卓肥硕的脸上,浮现出不屑和冷笑,目光更是睥睨说道:“天命在我,区区关东群鼠,破之又有何难?”

  一句话,顿时显露出枭雄的霸道和强势,还有那种唯我独尊的自信。

  被袁隗压抑许久的憋屈,似乎在得知汝南袁氏苦寻传国玉玺而不得之后,如今不再掩饰自己的野心了。

  随着危机的逼近,当年那个平定羌乱,大破匈奴的西凉豪杰,又回来了!

  西凉诸将见状人人振奋,这才是他们愿意追随的主公:“愿为太师羽翼,以雷霆之势,扫灭关东鼠辈!”

  “三日之内,大军开拨,从平阴县渡河北伐,先灭其一路主力,来个杀鸡儆猴。”

  “诺!”

  大军未动,消息已然暗中流传出去。

  王匡顿时率军前来,死守河岸,意图阻止董卓北渡黄河。

  而在孟津以东,平阴县城北郊,靠近河畔的一座高岗之上,一队骑兵悄然而至。

  为首两人,一者锐不可当,双目如剑,一者气质内敛,君子如玉。

  “公达,你怎么看?”

  锐不可当者,自然便是王景,他鲜衣怒马,立于高岗之上,目光远眺河岸方向,那里有军队正在集结。

  荀攸披着熊皮大氅,缩了脖子,似乎有些怕冷,但目光深邃,仿佛藏着无穷的智慧:“这些士兵衣甲不齐,人数虽众,却无征战沙场的肃杀和锐气,必是董卓在故布疑阵,麻痹联军,此为暗度陈仓之计。”

  两人有阴之军势所掩护,即便是绝顶炼神高手,除非靠近十五丈之内,否则休想发现二人的存在。

  如今士族联军与西凉军火并,王景自然乐得坐山观虎斗,顺便来一窥双方的兵力虚实。

  高岗之上,王景得知联军要先败这第一阵之后,却是表情轻松:“哈哈,好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没想到董卓看似粗狂无礼的武夫,实则竟是一个读书人。”

  王景知道,王匡已然必败无疑。

  果不其然,不多时,一只鸽子从北面飞来,跨过汹涌的河水,在王景和荀攸的脑袋上盘旋了三圈,才肯落下。

  荀攸取下密信,看完后面色一凝:“主公,暗卫来报,一个时辰前,董卓以少数精锐经小平津渡河到北路军后方,猛然发起突袭,王匡军几乎全灭,幸得袁绍和张杨接应,仅以身免。”

  “果然如此。”

  王景哪里还不明白,董卓必然是故意在朝会上散播三日后要从平阴县出兵的消息,结果第二天一大早立马就暗中从小平津渡河,打了联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是要杀鸡儆猴啊。”

  王景发出感慨,如果是他,也必然会选择这么做。

  毕竟西凉军虽然精锐,可毕竟人少,而且补充困难,不像十八路诸侯联军,背后有世家豪族的倾力支持,兵卒和钱粮几乎无穷无尽,若是打成消耗战,董卓拖都要被拖死了。

  先破一路,震慑其余,在战术上的选择极为明智。

  十八路诸侯又不是真的铁板一块,眼见西凉军强大,必然不敢拼命,而是想着死道友不死贫道。

  人人都这样想,那董卓就舒服了。

  荀攸也附和道:“西凉军兵力处于劣势,唯有如此才能震慑其余各路诸侯。”

  而与此同时……

  “杀!”

  黄河北岸,西凉军的铁蹄正在踏破王匡军大营,如狼似虎的西凉勇士漫山遍野的尾随追杀溃兵。

  董卓亲自领兵,首战便大获全胜,原本动荡的军心,顿时安稳下来,西凉军全军上下无不士气大振,斗志昂扬,对诸侯联军充满蔑视,根本不把这群杂鱼放在眼里。

  危急时刻,袁绍并张杨各自领兵来援,亲眼看见西凉铁骑的悍勇和可怕,吓得根本不敢靠近。

  他们二人在救下王匡之后,立即退兵三十里,扎营死守,寸步不敢再进。

  眼见敌人如此怂包,手持大斧的中郎将牛辅哈哈大笑:“关东鼠辈果然不堪一战,我军是否继续追击?”

  董卓听后却是沉吟不语,目光微微飘向西北方向。

  谋士李儒当即心领神会,站出来说道:“我军已然获胜,联军必受震慑不敢轻举妄动,如今北军驻守河东,与洛阳近在咫尺却按兵不动,吾等不得不防。”

  这个道理,心思狡诈的董卓又岂会不知?

  北军虽然没有参加联军讨董,却依旧让董卓如鲠在喉,十分戒备。

  “可恨,若非宣璠被杀,我军痛失情报来源,此时也不会陷入如此被动!”

  牛辅怒声大骂,随后更是说出心中猜疑:“此事定是那袁隗老儿所为,曾有人目击当夜的白马寺有上百甲士出现,可等我们的人赶到时,却消失无踪。偌大个京师,哪家能瞒过我军耳目调动上百甲士?”

  “中郎将慎言啊!”

  李儒连忙出声劝阻,此时袁隗态度不明,且手握山河社稷图,实在不宜与之翻脸。

  至于王景和北军的威胁,更是不能放到台面上,毕竟眼下的西凉军需要高昂的士气来维持军心,保持自身的战斗力。

  因此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不能由董卓来说,而是要借李儒之口。

  李儒一开口,董卓这才得以借坡下驴的宣布道:“班师回朝,联军看似人多势众,但只要我们守住洛阳,天下终将臣服于我!”

  “万胜!”

  不日,董卓携大胜率军而回,洛阳城中百姓,无不如丧考妣,内心尽是绝望。

  压抑的怒火和仇恨,在无声之中酝酿。

  天下州郡,更是有无数人在看不见尽头的黑暗中翘首以待,期盼着英雄和救星的出现,期待着能有人将他们救于水火之中。

  然而诸侯联军的所作所为,却让百姓们失望透顶。

  河内郡,袁绍、张杨止步不前,经此一败后,两人见识到了西凉军的厉害,如今只敢望河而兴叹,根本不敢继续出兵强攻。

  酸枣县,东路各诸侯主力,更是整日只知高歌宴请,互相吹嘘。

第88章 小金人,秦始皇有的我也要有

  十八路诸侯,出发的时候意气风发,结果经历一次惨败就开始畏惧西凉军兵锋锐利,不敢与之交战,不肯损伤自己的兵力,都盼着别人上前送死,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越是如此,越是没人愿意出手。

  至此危难之际,只有两人不顾生死,不惜性命,挺身而出。

  “大丈夫生于世,何惜一死报家国!”

  曹操满腔怒火,领五千义军,兵出酸枣,义无反顾杀向洛阳。

  “董卓大逆不道,荡覆王室,不杀之无以谢天下!”

  孙坚挥刀向北,亲率主力向昂扬而进。

  此二人,仿佛受到天命感召一般,不约而同的都做出了最愚蠢的决定,甚至因此而受到联军之中其他诸侯的嘲笑。

  “自不量力!”

  “自寻死路!”

  奇迹没有发生,董卓麾下,大将徐荣亲自出战,用兵老辣而凶狠,曹操与孙坚这两位不世人杰虽有雄心壮志,却仍不敌,先后落败于徐荣这位老将之手,被徐荣以《六韬武典》中的豹韬兵法打得丢盔弃甲。

  曹操兵败汴水,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才得免于难。

  孙坚被围梁东,麾下豫州兵全军溃败,最后只得十余骑突围而出,几乎身死。

  所有人都在嘲笑他们的鲁莽和不智,嘲笑他们白白损失兵力而一无所得,何苦来哉。

  唯有王景在接获战报之后,沉默许久,最后才感叹他们的一身气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荀攸叹息:“终究是损失了手上的全部兵力,无功而返。”

  王景摇头:“虽然兵败,但此二人已从众多诸侯之中脱颖而出,天命加身,得天下民心仰赖。”

  荀攸饱读诗书,通晓古今,在他所认知中的天命,一般都是命数早定,因此忍不住询问:“主公以为,天意和民心,孰轻孰重?”

  王景的回答却是不假思索:“天意高莫问,我只看人心向背,因而我手中的刀剑,只会为百姓而挥。”

  对于这个世界的天意和天道,王景所知不多,可即便苍天真的存在,他生而为人,自然要为人而战。

  历史上,东汉末期能得天命之人,就只有曹操、孙坚和刘备三人。

  而曹操与孙坚为何能最早脱颖而出,率先崛起?

  就是因为在这联军讨董之战中,两人的表现最为出彩!

  虽然战败,但他们都曾经展露出了自身超人一等的胆识和气魄,天下间的英雄豪杰,无不受他们二人感召,争相来投。

  这,就是天命!

  这,就是人心所向!

  荀攸本就是聪慧之人,此刻脑袋里轰然炸响,嘴唇苦涩说道:“难怪历史上,无数智慧杰出的智者,只能成为谋士,而难以成为霸主。”

  没有逆流而上的决断和气魄,为天下表率,又如何能吸引天下豪杰志士竞相追随?

  “曹操,孙坚,皆已展现未来霸主之姿,我王景岂能让他们专美于前?”

  王景目光灼灼,同样有承接天命,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果断。

  天命,很多时候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存在于所有人的意识和信念之中。

  曹操得之,数次逢凶化吉,转败为胜。

  孙坚得之,哪怕身死,却也后继有人,气数不绝。

  为何?

  只因人心所向,他们身边,总有一群人不离不弃,誓死而随。

  反观其他诸侯,这时候没能站出来,后续争霸天下时,就莫名其妙的或被吞并,或遭横死,最后了无痕迹。

  只有一个刘备,靠着大汉帝国的余荫,才艰难崛起,但也因此而蹉跎半生,所创立的蜀国,更是最先败亡。

  可见天命是何等重要,得与不得,差别极大!

首节 上一节 121/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