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749节

  你小子可不知道这里头的味道啊!

  胡大老爷也没在意朱元璋的嘚瑟,反而竖起两根指头,笑眯眯的继续说到。

  “其次呢,按照老夫的设想,这首相,哦,就是老夫为这位子定下的名字,乃是五年一个任期!”

  “任何人最多待上两个任期也就是十年。”

  “而其中,每年年终,不仅要对整个朝堂一年的工作进行审核,还要对未来一年的工作进行安排。”

  “尤其是那未来一年的工作,那可是要定下相应的任务的,完成了,自然有褒奖,可完不成,可是要问责的。”

  “甚至若是造成了重大问题,那说不定还得提前下台呢!”

  “而到了每五年一期的交接之时,那审核不仅更加严格,同时还有其他竞争对手挑错!”

  “那么,这位在任的首相,这几年时间,不得跟拉磨的驴似的,拼了命的干活?”

  朱元璋爷俩这会儿一张嘴彻底合不拢了。

  尤其是朱元璋,他不仅惊骇莫明,同时也是两眼放光啊。

  这种变着法的让臣子当牛马可劲儿干活的手段,他可太喜欢了。

  虽然他没打算在撤裁了宰相之职后再弄个更加厉害的首相出来,但这种手段,他似乎可以借鉴一二啊。

  朱标同样两眼放光。

  倒不是别的,是他认为,这种每年年末安排总结和来年计划的事儿,似乎很有道理啊。

  那自己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二?

  “伯父,您方才说的这每年年终总结和计划,这里头可有什么说头?”

  “还有方才你所说的五年一任期,为何一定得是五年,这里头又有何说法?”

  “还望伯父不吝赐教啊!”

  胡大老爷滋溜喝了口茶,而后才不紧不慢的说到。

  “每年的总结既是对一年工作的收拢、回顾,同时也是查漏补缺。”

  “最重要的是,对于皇帝和首相来说,借着这个机会,让各地的知府都清楚,朝廷这一年的发展究竟如何,他自己的辖区发展究竟如何?”

  “同时,最重要的是,他辖区的工作,是不是能跟得上朝廷明年的计划!”

  “至于说为何五年一个任期,那是因为任何长远的计划,五年时间总能看出点端倪来了吧?”

  “那既然五年过去了,那总得有个交代才是。”

  “如此一来,功过是非可不就是摆在了明面上?”

  朱元璋和朱标爷俩闻言乐了。

  这事儿好!

  等于在官员背后抽起了鞭子啊,好!

第867章 不当皇帝当首相?

  第八百六十七章不当皇帝当首相?

  胡大老爷说到这里,其实也是有感而发。

  “陛下、太子,其实咱们之前聊过,这官员委实太过良莠不齐的问题。”

  “他们之前为了科举,寒窗苦读了十余年,既不曾于农田之中执掌农事,更不曾于市井之中参与商事。”

  “而那些工匠更是他们看不起的所在,因此便更不提工事了。”

  “如此一来,士农工商四业当中,貌似只有一个士字他们能沾边。”

  “可偏生,就是这么个士字,他们也仅仅只是勉强沾边而已。”

  “陛下、太子,你们想想,那秦汉之时的文臣,那可都是允文允武的就不说了。”

  “三国时的谋士,那也是个个精通韬略、钱粮、后勤的存在。”

  “盛唐之时的文臣更是不用多说,连李白那等诗仙,都会腰间仗剑行走天下。”

  “惟独到了宋时,读书人彻底糜烂了!”

  “东华门外唱名方是好男儿!”

  “科举是不错,可不错的是这个方式能选才,可里头的内容呢?”

  “陛下这些年为此费了多少心思,骂了多少次?”

  “可有用么?”

  朱元璋郁闷的瞪了胡大老爷一眼,没好气的斥道:“好好的,你又戳咱痛处作甚?”

  朱标倒是皱着眉头问道:“那伯父,此事真就无解麽?”

  胡大老爷直接一摊手:“怎么可能无解?”

  “我方才不是说了么?”

  “科举这种方式可取,但内里的内容却不合时宜,得换!”

  “既然如今已然发现内容有问题了,那换了就是了。”

  “只要有人想当官儿,只要还认科举,那自然会有人按照新内容来学的!”

  “关键是,你们爷俩得先把要学的内容安排好啊!”

  “你们又嫌弃人本事不够,又不给人学习的机会和教材,那岂不是只能坐视此等困境?”

  朱元璋抠了抠下巴,颇为烦躁的在御案上连敲了好几下。

  “啧啧,惟庸,你这话说得倒是轻巧,官员所需的本事多着呢。”

  “而且,好些东西还是不能公之于众的,岂能轻易示人?”

  “你这打算广而告之的拿出去公供人学习,那岂不是乱了套?”

  看着朱元璋那烦躁的模样,胡大老爷心中一阵轻叹。

  这就是眼光的狭隘以及视野的局限性了啊。

  或者说,身处在皇帝这个位子上,朱元璋已经被这张椅子给彻底带歪了。

  这不仅仅是朱元璋的问题,实际上这个时代对于知识就是这么一种敝帚自珍的态度。

  甚至连个戴九履一的九宫格,放在后世就是个小学生的算术题,在这个时代以及之前的时代,那都是不传之秘。

  这是一种基于自身不足的不自信!

  但与此同时,更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惶恐。

  胡大老爷想到这,顿时就没了兴致了。

  同时也为自己之前决定的远征北美、海外建国一事庆幸不已。

  这破地方,既然没有打破一切重新来过的心气和能力,那就远走他乡一切重开吧。

  一张白纸好作画,真到了那儿,一切还不是一言而决?

  至于大明?

  留个香火情在,不就够了麽?

  想到这儿,胡大老爷的眼神也少了几分激动多了几分审视。

  终究不是一路人,那便如此吧。

  胡大老爷的变化,朱元璋爷俩实际上都敏锐的感觉到了。

  可他们却有些摸不着头脑。

  朱元璋只是眼见着胡大老爷至此不言了,还以为是说中了胡大老爷的痛处了呢。

  倒是朱标心里多了几分想法。

  这位伯父,怕是颇有种‘夏虫不与言冰’的感慨吧。

  这种猜测,让朱标多少有些惶恐。

  他对于胡大老爷一直颇为推崇,也一直想着在这位伯父这儿多学着点。

  可怎么学着学着就变成了这般嫌弃了?

  自己真就如此愚钝不堪?

  而朱元璋看着陡然间不说话了的胡大老爷还有一脸同样陷入沉思和不安的朱标,他一时间竟是摸不着头脑。

  这俩,干啥呢?

  朱元璋颇有些烦躁的干脆直接重新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

  “啧,行了,惟庸,你那海外建国搞新政的事儿,你到时候自己去琢磨去。”

  “咱现在还是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你为何一定要这毛骧呢?”

  胡大老爷再次拱手一礼:“回陛下,臣有言在先,只有那毛骧确实没犯大罪且所交代出来的事儿属实没忌讳,臣才会为其求个恩典,让其废物利用。”

  “至于说毛骧的用处,臣之前也说过,他们这些人侦缉盗匪、刑侦审讯乃至维持治安,实乃再适合不过了。”

  “搜易,臣才觉着这等人才若是一刀砍了有些浪费!”

  朱元璋看着胡大老爷这一板一眼的模样,心中顿时一个咯噔。

  他是知道胡大老爷这臭脾气的。

  平素里嘻嘻哈哈的时候,那是真拿你当朋友,也是说的真心话。

  可若是到了这一板一眼的君臣奏对的情况了,那要么便是这事儿乃涉及到国之重器需认真对待。

  要么,就是这位老友不耐烦了,干脆一板一眼的讨论便是了。

  你同意,便同意,不同意,拉倒。

  可朱元璋一时间却有些摸不着头脑。

  毛骧这事儿,实际上并不大,几个还算得力的下人罢了,给了就给了。

  既是给了胡大老爷面子,也是为他朱元璋那岌岌可危的口碑勉强挽回些许了。

首节 上一节 749/8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在三国练神功

下一篇:大秦:从扶苏门客,成为一代帝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