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917节
苏妃愣了一下,然后笑了。
“那样也好,母后亲自教她规矩礼仪,”想到武氏几年都不会在东宫,她感觉又轻松了些。
韩承徽跟武良娣还是亲戚呢,韩要喊武姨,武良娣跟韩承徽母亲是堂姐妹,还没出五服。
她原本还是挺担心东宫以后有这对亲戚在,会让她头疼,现在好了,起码几年里不用担心了。
不过转头一想,这武良娣很得皇后看重啊,要是带在身边相处几年,那以后只怕会更得宠。
头又疼了。
武二娘进东宫,
皇帝和皇后今天也来了,
二娘向皇帝皇后拜礼敬茶,
然后又向太子和太子妃苏氏拜礼敬茶。
挺着大肚子的韩承徽映素也来了,不过却是她向二姨武良娣敬茶,同是东宫妾,映素只是承徽,秩正五品,良娣却是秩正三品。
两人虽差了一辈,可韩映素却是比小姨武二娘还大了好几岁,
有皇帝皇后在,
虽然苏氏一直有些心里不舒服,但还是一直极力克制着自己,对武二娘也是给了笑脸,喝了敬茶后还给了见面礼,也没说什么多余的话,
气氛还算融洽。
李世民夫妇也都给了礼物,
等仪式结束,皇帝皇后没多留,皇后还直接把武二娘带回了太极宫立政殿,以后几年,武二娘这位东宫太子良娣会一直随侍在皇后身边,
这也是因武二娘才十一岁太年幼,皇帝心疼照顾她,要不是这次李世民说要给武士彟冲喜,根本不会现在就成婚。
东宫,
马周今天也来参加酒宴,他是宰相,也兼东宫右庶子,另外他也是武二娘的堂姐夫,
“你现在肚子大了,要多注意休息,身边随时备着稳婆产妇,我让你娘经常来宫里陪你,也告诉你一些经验。”
马周对继女韩承徽交待,
两人虽是继父女关系,但也相处了好几年,韩映素以前是吃过很多苦的,跟着母亲进马家的时候,马周还是个小官,但不管他官小官大,马周对武玉娥和她跟前夫生的两女儿,一向都很好,后来夫妻俩又生了几个孩子,他也没有区别对待过。
“嗯,女儿会注意的。”
“在东宫,对太子妃要恭敬,莫恃宠而骄,更不要失了分寸。”
“女儿知道。”
在东宫,韩映素跟苏妃的关系确实不好,但也只是不和,倒也没什么公然明面上的冲突,
“今年你大舅二舅都在岭南不会回来······”爷女两个聊了会天,马周便告辞离开了。
转眼,新年到了。
除夕夜,
太极宫门前广场上,皇帝与万民同庆,还燃起了烟花,
火树银花,星河璀璨,
自武怀玉把火药带到大唐,这是烟花在长安第二次绽放,上一次因神机坊放烟花,而被魏征火力全开喷遍全场,李世民都被喷了一脸口水,段纶、武怀玉、许敬宗等都被喷的贬官降职。
但这一次,宫门前燃放烟火,是皇帝下的旨意。
还提前跟魏征打过招呼了,
放烟花的理由也很正当,一来是前年去年连续两年黄淮大水灾,淹没三四十州,所以今年放烟火也是辞旧迎新去灾辟邪,
二来是太上皇病了,病的挺重,这烟花放一放,也是为太上皇祈福。
太上皇是年前听闻老伙计武士彟病重将死,不由的感慨万分,然后喝的大醉,在寒夜里抱着琵琶弹唱跳舞,结果冻病了,高热不退,病如山倒,
虽然皇帝也派了一众御医,可皇帝似乎倦累了,没了意志,躺在病榻上动都不愿意动了,
裴寂死了,武士彟也要死了,还有许多创业的老伙计,死的死贬的贬,
太上皇过了将近八年的软禁生活,困在狭小的行宫中,早就厌倦了,而且也确实老了,倦了,
这次病倒后,他不想再挣扎了,
皇帝去看他,李渊也释然了,说李世民这皇帝当的很好,且越来越好了,他也彻底放心了。
“永安宫,我住不上了,”
李渊长叹一声,这辈子他只能在这个困了他多年的大安宫归西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过完年也七十了,古往今来,能活到七十岁的皇帝也没几个,这辈子我也值了,”
“你很好,承乾也很好,”
“过两年,让李泰他们都出京去吧,”
李渊拍了拍李世民的手,给出了最后一点建议,“太子是储君,更是国本,不可轻易动摇,选定了继承人,就不要再犹豫摇摆,否则你的犹豫,就会给下面人投机的信号,
大唐如今在伱统治下,已经很强大了,还会越来越强大,不管是吐谷浑还是高句丽又或是薛延陀,还是东西突厥,又或岭南、西南獠蛮等,都不会是你的对手了,
大唐最大的威胁只会来自内部,也经不过心腹之乱。”
“承乾是个好孩子,李泰也是个好孩子,别害了他们。”
“我听说武怀玉在夷洲开拓,已经搞的有些样子了,听说那里其实还不错,土地肥沃气候适宜,
你不如把李泰分封到夷洲去,划个几百里给他建个藩国,这样一来,也就不会再有什么魏王党了,承乾这太子也更安稳了,你的江山也更安稳了。”
李世民没答复。
“别舍不得,对李泰来说分封夷洲也不见得是坏事,这是能保全他的,否则未必会有好下场。”
“你的那些弟弟们,对你和你的子孙不会有什么威胁,但等他们成年,也最好是全都分封到边地去,武怀玉的那个分封策,说实在的比萧瑀的那个强太多,”
“这些皇弟皇子们啊,若是一直留在京师,终究是个隐患的,派到各地任都督、刺史,也并不是很合适,还是分封边地,给块地让他们建藩国,随他们折腾去吧,”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若是以往,李渊是不会跟儿子说这些话的,但今天,他说了许多,这是在交待后事,也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儿子最后一点教导。
“提防两个人,长孙无忌和武怀玉,”
李渊说完这些,便不再说话,挥挥手,让皇帝离开了。
(本章完)
第950章 辍朝五日
龙首原上。
李世民与大舅哥长孙无忌走在大安宫的工地上。
“这座永安宫是为太上皇所营建,以备清暑,为表孝心。可永安宫去年秋刚开始营建,刚打下地基,太上皇已病重,”
新年期间,永安工地也在停工中。
“太上皇说住不上永安宫了,”
“太上皇病情真这么严重吗?”长孙无忌问。
李世民点了点头,尚药局、太医署,甚至长安千金堂、惠人所,连龙门观里的药王韦善俊都请来了,
这些名医也都是差不多意见,太上皇这次确实不好过这坎。
“先前马周上书,说大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墙宇宫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却在城外。希望营建新宫,以务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
“他还说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为基,”
“朕应当早为太上皇营建永安宫的,这样夏季时龙首原新宫中也能避暑,”
长孙无忌道,“新年已过,永安宫立即重新开工,加紧营造,等永安宫建成,让至尊也迁入新宫优享。”
“怕是等不到那时了,御医们都说可能吃不到今年的新麦。”李世民道。
长孙无忌却道,“建,明天就开工,加紧建,增派人手,等太上皇精神好些,可以请太上皇来永安宫看看。”
李世民看着大舅子,
他那张胖胖的脸上,一双眼睛很明亮睿智,皇帝一下子明白过来了,长孙无忌也相信皇帝所说的太上皇活不了多久了,但不但不说停工,反而要立即复工且加快速度,
无疑是有深意的。
这座永安宫,本就是打着为太上皇避暑的名头而营建的,如今太上皇病重,这时大建新宫,这是要向天下人表明皇帝对太上皇的孝心。
眼下四方蛮夷藩国使者也还在长安呢,还有那么多往来丝路上的胡汉商贾,太上皇病重的消息其实也不是什么机密,现在长安不少人都知道。
这个时候皇帝这么大动作为太上皇加紧建新宫,
也是向这天下人,向那些藩国使者,中外商贾们宣传皇帝的孝,宣传大唐以孝治国,皇帝对太上皇的这孝,也必然会经由那些人传遍八方四海。
说到底,
太上皇当初是被他们赶下御榻的,甚至此后在那个狭小的大安宫,近乎软禁了九年。
大安宫原是秦王府,在长安城外,很小。
当年的玄武门之变,虽说早讳莫如深,可知道的人依然还有许多。
这事想瞒也不可能瞒的掉,更无法删改史料。
贞观天子虽然创下了一番丰功伟绩,可玄武门之变依然是抹不去的污点,
太上皇还在的时候,只能尽量的把太上皇隐藏在大安宫,可如今人要没了,就不能再这样了。
“好吧,”
李世民把监修永安宫的事情就交给长孙无忌来负责,想了想,“听说年前阎立本监修时工匠挖出一面古铜宝镜,魏征鉴定说那是秦始皇曾经收藏的镇国之宝叫秦镜,
传说它能照见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纤毫可见。更重要的是它还能照出群臣的忠奸、国运的兴衰。”
李世民当然不会信那民间传说,但那面挖出来的古镜,他倒是也很珍重。
“永安宫更名大明宫,那面秦镜交给你,等大明宫峻工后,把秦镜悬于大明宫殿上,明镜高悬,正大光明。”
“好。”
“还有一事,太上皇先前跟我说,大行之后,陵园制度,务约从简,但太上皇乃我大唐开国之君,创业之祖,我这个做儿子的,岂又能在陵园上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