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第16节

  两军对阵,一般先派骑兵冲阵,发起试探性进攻,观察敌军阵型弱点。岑丹初已成为标营干将,此任当仁不让。

  明清两代,火器在战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两军接战前,往往以火炮轰击对方。

  红衣大炮射程最远,威力最大,但搬运不便。明军的红衣大炮都部署在文昌门上,不停发炮助阵。

  清军则在火炮射程以外列阵,等待明军靠近。

  凉风习习,旌旗猎猎,战马嘶鸣。

  岑丹初瞪大了眼睛,贪婪地观察着两军的战阵。穿越以来,他也经历过好几次战斗,大多蛮勇使力,对手要么不堪一击,要么疏于防备。

  主力野战,可不能像昨天那样直接发起冲锋。书上说,必须先列好战阵,然后循规蹈矩地放炮,前进,骑兵试探,弓手、铳手射击,最后是长矛手接战,展开血腥的厮杀。

  今日之战,对面是满清名王,焦琏则是大明猛将。正可大开眼界,看正规军是如何接战的。日后若要指挥千军万马,不会排兵布阵可不成呀!

  目测一下,两军相距不到二里。在这个距离上,只有红衣大炮打得到。

  必须向前推进。辰初时分,中军一声号炮,竖起一面硕大的红旗。

  要前进了。五千人马,横面近一里长。前进的速度很慢,一声号炮只能前进十步。十步之后,就得停下来整理队形。

  又是一声号炮,又向前进十步,如此循环往复。

  若站在城墙俯瞰,就会觉得明军奇慢无比,简直像是无数蚂蚁在蠕动。

  不过,能把五千人马排列整齐,按照统一的节奏向前推进,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如果训练得严格一些,时间再久一些,是不是可以把十步改成十五步,甚至是二十步?

  清军依然未动,为的是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避开红衣大炮。

  孔有德擅使火炮,曾在明朝登莱巡抚孙元化麾下效力。

  孙元化学贯中西,拜徐光启为老师,是明末有名的数学家、火炮专家,曾在山东招募佛朗机铸炮师、雇佣兵,大力引进西方火炮技术。

  身为孙元化的部将,孔有德麾下炮队不仅装备有澳门产的西式火炮,还雇有佛朗机炮手、铸炮技师,会使用铳规测量距离角度。

  日后孔有德叛变,把这支炮队带给了满清。孙元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红衣炮队,却为满清做了嫁衣裳!

  满清的火器技术后来居上,逐渐超过了明朝。孔有德罪恶昭彰,时人视之为头号大汉奸!

  满洲八旗擅长骑射,有了火器的加持,更是如虎添翼,堪称亚洲最强骑兵。

  以后遇到满洲八旗,可该如何破敌呢?思来想去,似无良策。

  列阵行进速度慢,岑丹初浮想联翩。

  队伍停了下来,打断了岑丹初的思考。这时候,两军相距不到一里,可以使用冲天炮了。

  不管了,先对付眼前这支汉军八旗吧。他坐在马上看得远,翘首一看,果真见中军炮队从重甲步兵身后闪现出来,推出冲天炮、虎蹲炮等小型火炮。

  冲天炮身管短粗,可发射开花弹。虎蹲炮发射铅子,类似于霰弹。

  清军等候已久,抢先开炮。

  先是一阵白色的哨烟,紧接着传来一阵沉闷的炮声“轰轰轰轰……”

  炮弹要袭来了。

  岑丹初心跳加快,呼吸紧促,心中感到一阵恐惧,仿佛听到了“咚咚咚咚”的心跳声。

  炮弹无情,可不是闹着玩的。箭矢威力有限,炮弹可就不同了。炮弹若在身旁爆炸,虽有铠甲护体,小命亦休矣。

  没多久,炮弹落地,大部分都居中、偏前,只有两发落入明军阵营。士兵或中弹而死,后面的士兵立即补空。铅子威力不够,打在前排重甲上,如同搔痒。

  看得出来,清军远道奔袭,携带火炮不多。

  明军开炮还击,准头略好。特别是佛朗机雇佣兵,可以熟练使用铳规,把几发开花弹打入清军阵中。

  队头陈武提醒岑丹初:“队长,该我们上场了。”

  丹初抬头一看,看到中军升起骑兵出击的信号。他深吸一口凉气,对身旁的旗手说道:“升红旗,出击!”

第27章 前进

  明军从两翼派出骑兵,一开始就摆出了决战的架势。

  标营和往常一样,一马当先,只在中军留下一队人马,护卫主帅。

  岑丹初在右翼,率领标营一、二、三队,加上右翼将领白贵的骑兵,约有五百名骑兵。左翼骑兵稍弱,约有四百名骑兵。

  火炮还在不停的射击,但炮声稀疏。双方都已明白,彼此的冲天炮都不够用,需要向前推进,以发挥鸟铳、子母炮的火力。

  此刻,就得派出骑兵,试探性的交锋。明军骑兵一出动,清军也派出了骑兵。这是正常操作,清军必须保护阵前的炮兵。

  一里路,不过是三百六十步远,合五百七十六米。对步兵来说,这是一段漫长的距离。对骑兵来说,同样也不算近。

  “列阵!成密集队形!”岑丹初大喝一声,旗手挥舞令旗。

  骑兵同样需要列阵。标营一、二、三队骑兵成密集队形,三队在中,一队、二队分布两翼,重甲骑兵在前,轻甲骑兵在后。右军的骑兵不如标营精锐,跟在标营身后。

  三队队形更加密集,骑兵左右邻近,近到彼此可以拉手。

  战场之上,骑兵深入敌后,冲击速度过快,人、马往往胆怯。成密集队形,可以形成群体效应,鼓励兵马前行。

  金朝曾有“铁浮屠”、“锁子马”,用铁链把三十匹披甲战马连接在一起,再配以重甲骑兵,纵横北方。

  “快走!”丹初下令,骑兵开始向前推进。说是“快走”,其实是慢跑,为的是节省马力,保持队形。

  清军骑兵人多,倒没那么多顾忌,队形稍显散乱。

  行至相距两百步时,骑兵停下收拢队形,而后“慢跑”。

  至一百步,敌军已经看得分明。岑丹初左右都是粗重的呼吸声,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取出大梢弓,摸出一支箭矢,下令“快跑!”

  再往前走五十步,就可以射出弓箭了,已经没有时间再收拢队形了。

  岑丹初抽空看了下队伍。三队还算整齐,一队、二队勉强能够满意。身后的右军骑兵可就糟糕透了,队形疏散,左右互不呼应。

  不是自己的兵马,不好说他们。

  该死的“军营制”!

  古代组织动员能力弱,常以一营三千人为最大编制单位。战时,则抽调若干个营组成一军,指派一人指挥,由此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各营官又互相平行,互不隶属,配合不密。

  这种军营制延续了上千年。直到清末袁世凯小站练兵,在北洋军实行层级指挥,才最终将其打破。

  标营人马虽少,却也是一种变相的军营制,六个标兵队直属于焦琏。他是统帅,显然不能亲自指挥这六个标兵队。

  自己实为三队管队,却要临时指挥一队、二队,显然不会顺畅。嗯,将来若有机会,一定要革除这种弊端。

  须臾,两军已经相距五十步。岑丹初收住心思,下令“冲击”,骑兵全速向前,弯弓搭箭,瞄准敌军射击。

  近距离下,最好用的还是大梢弓,威力不比火枪差,射速、可靠性又比火枪好上许多。

  不过,大梢弓拉力重,一般士兵很难拉得动。

  “嗖!”丹初使用大梢弓已经很熟练,在马上骑射虽不如立射稳,却锐气正盛,把大梢弓拉满,抢先射出一箭。

  箭矢飞出,一名清军应声而倒。紧接着,他弯身摸鞬,取出一支重箭,再次弯弓搭箭,略作瞄准,迅速射出。

  敌人的箭矢也飞了过来。前面一声怪惨叫,有同袍身着铁甲,仍被箭矢贯穿,正中胸口,跌落马下。

  大梢弓配重箭,近距离可以贯穿铁甲。因此,有骑兵会在战时身着多层铠甲。满洲八旗中的达斡尔骑兵,甚至会身着三层铁甲。

  前日,岑丹初率三队到监军太监处抢劫,弄到了一副锁子甲。这两天,他都内着锁子甲,外面再穿一层铁甲,防护力更胜一筹。

  同袍战死,这是战场上常有的事。岑丹初心里咯噔一下,再次拉满弓,射重箭,又中一名敌军。

  回本了!

  “嘡啷……”

  前面的重甲骑兵已经接战。他们多使用长矛、马槊等长武器,借助马势,速度奇快,若能刺中敌军,往往开膛破肚。

  岑丹初射出第四支箭,两名敌军已经近在眼前。他赶忙放下弓箭,取出马槊,“嘡啷”一声,兵器相交。马槊压下对方的长枪,再一抖,划破敌军头盔,顿时脑浆四溢。

  另一名敌军乘虚而入,挺枪刺来。丹初小心闪过,左臂已被他的长枪划过。枪尖穿透铁甲,为锁子甲所隔,只留下一道皮外伤,渗出点点血丝。

  岑丹初大怒,拍马向前一步,左手抓住敌兵的长枪,右手持槊猛地一顶,槊刃已经穿透敌兵身体。

  身后的旗手纷纷赶来,把丹初护在中间。

  两军骑兵搅在一起,互不相让,杀得难解难分。

  明军步兵这边,继续稳步推进。按照鼓点,左、右、中三军依然每十步停一下,但步伐速度已经加快。

  清军也开始向前推进。三藩皆出自东江镇骁将,所部训练有素,可以每十五步一停。

  两军只剩不到二百步了。文昌门上的红衣炮队仍在射击。这群番兵,虽说要价甚高,却很讲规矩,炮术也很精准,敢在这么近的距离下发炮,居然还不伤到自己人。

  两百步以内,可以施放佛朗机炮了。明军停了下来,在重甲步兵面前推出冲天炮、佛朗机炮、子母炮、虎蹲炮等轻型火炮。

  明军火器发达,装备很多。佛朗机炮引自欧洲,一母炮配三子炮,打完一发子炮,可以换上另一发子炮,射速很快。子母炮与之类似。

  不过,这种火炮有个致命的弱点:炮膛气密性差,炮弹威力不够。

  明朝为了改进佛朗机炮,下了很多功夫,却用错了方向。

  清军更青睐冲天炮。冲天炮可发射开花弹,威力较大,制作昂贵,只有八旗兵才能装备。八旗临战时,常以汉军八旗操作冲天炮,满洲八旗派人督战。

  满洲兵不习惯南国气候,并未深入两广。

  双方一顿炮击。铅子、开花弹不断落入阵中,官兵伤亡倒下,后面的士兵就得补充上来。

  没人敢临阵脱逃,擅自撤退必遭斩首。主帅也决不能下令撤退,否则定会兵败如山倒。也不能一窝蜂向前冲,否则敌军必会以逸待劳,轻松收割首级。

  只能硬着头皮不动,所有人都祈求上天保佑,不要让炮弹落在自己身边。如果军队纪律不严,士兵缺少训练,往往会在此时崩溃。

  双方的炮弹都不密集。明军佛朗机子炮用完,随即继续前进。

  大兵团作战,就是这么枯燥,就是这么程式化。越往后,可以施展的兵器越多,杀戮也将更加惨烈。

第28章 破敌

  前进至五十步,明军使出另一件杀手锏:鸟铳。

  鸟铳,实际上就是火绳枪。明军把火枪称为铳,因火绳枪精度高、威力大,可打中天上的飞鸟,故称之为鸟铳。

  嘉靖初年,明朝就引进了火绳枪。万历年间的火器专家赵士祯,相继改进了鲁密铳,发明了迅雷铳、掣电铳等火绳枪。

  鸟铳价格昂贵,明朝匠籍制度落后,生产出来的鸟铳质量低劣,可靠性差。实战要求可靠实用,明末边军宁愿装备威力低劣的三眼铳,也不愿装备鸟铳。

  清军同样不装备鸟铳。当时的火绳枪威力弱,可靠性差,甚至不及满洲的大梢弓。

  与之相反,欧洲军队已经普遍装备火绳枪,并在不断改进燧发枪。

首节 上一节 16/1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落榜美术生,开启S3赛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