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45节

  真是太水了。

  明史修了近百年,三百万字。

  宋史修了两年,五百万字。

  你还敢再水一点?

  好几百万字的史书啊,哪个读书人没事去通读?

  黄子澄和齐泰,黄观等人直接就无语了。

  范进引用的基本上是一个字也没有错……

  完全证实了范进的封建异同论的价值!。

第一百九十六 更重要的事

  古人写文章,有个毛病是大而化之。

  很少有人如范进这样写论据翔实,文章既写的好,数据也罗列清楚的论述文章。

  看史书,资治通鉴一类。

  数万人,数十万人,精兵无算,破城无数,人皆云云。

  反正类似的记述很多。

  就算是军报之类,也是有不少夸大失实的。

  范进的封建异同论,光是在宗室繁衍生息这一块,基本上是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巴。

  看完宋史,包括朱允炆在内,东宫这边上上下下都是一时失声。

  每个人都是面色发白。

  朱允炆虽然不喜欢叔王手握重兵,但也并没有把宗室制度完全推翻。

  他自己也好几个儿子啊!

  将来儿子们不封王?

  孙子们呢?

  但考虑到范进所说的宗室繁衍的后果,按数据来推演的结果,又是叫所有人都无法心存侥幸。

  “诸位先生。”

  半响过后,朱允炆才神色苍白的道:“按这个封建异同论的说法,怕是连孤的子孙也不能全数封王,不能世袭罔替。”

  黄子澄几个都不出声,事情是明摆着的了。

  齐泰抱拳道:“太孙,暂且还不必考虑到这些,范进所说的中尉以下可以读书,经商,这是个路子,但还是要以法度约束,否则必定与民争利。宗室为官,也得约束,不能在中枢为官,不能为方面官,不能为卫所都司官。”

  “嗯,这是封建异同论里最容易办到的了。”

  朱允炆也是苦笑起来。

  范进啊范进。

  屡次涮新所有人对他的认知。

  这也是范进第二次从很高的角度来阐述大明的国策。

  第一次是科举,关系国家科考和千万考生的命运。

  如果不是范进,没有人知道下一步会如何发展。

  最后刘三吾等考官全被流放,这叫黄子澄等初时不以为意的官员,隐隐感觉到身上一寒。

  已经解决的如此圆满,考官们还全被流放了。

  如果没解决好,结果会是如何?

  洪武皇爷几年没怎么出刀,真以为老头子不杀人了?

  现在范进更是触及到了国本啊,这小子可是真的胆大包身!

  这样的话题和议论文章,又写的如此出色,叫人连反驳一二的勇气也没有,完全就是如山涧巨石,只有令人仰视,感觉到其厚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哪怕是一心揽权,要做皇太孙新朝第一文臣的黄子澄,此时也是有无力之感。

  范进的科名,文章,都明显在自己之上。

  而论述古今,阐述国本大政,也是有理有据,侃侃道来。

  黄子澄知道,自己一没有这文章水准,二来也没有范进这般胆量。

  相比之下,差距颇大。

  越是如此……黄子澄眼中精芒闪烁。

  范进此子,是真的不能留在太孙身边,否则自己等人都只能靠边站。

  十年辛苦,一朝付诸流水?

  黄子澄却是没有这么博大的胸襟。

  只是范进此子,大势将成,这篇封建异同论再流传开来,他的格局又是比南北异同论还要高的多,足以被视为几年内位至侍郎京的来重臣。

  再到太孙身边侍奉太孙,待皇上驾崩,太孙继位,范进立刻能成为部堂重臣,且有极大的发言权力。

  当然黄子澄此时也没想过,会有靖难之役,他们这些人会全部性命不保。

  而范进对他们这些人也丝毫不看好,并没有侪身其中,改变历史的想法和打算。

  但凡朱允炆身边有齐泰之流的精明官员再多几个,范进也会考虑给朱允炆效力,这样国家可免除动乱。

  可若黄子澄几个都如齐泰一样精明,范进加不加入,结果都是一样。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范进不打算被一群猪队友连累,他也没有信心,在短时间内使朱允炆抛弃黄子澄一伙,转为只信任自己。

  说白了,还是范进根本不相信朱允炆这个皇太孙,在范进眼里,朱允炆明显是属于脑子不太好使的那种上位者。

  不怕上位者性格不好,就怕脑子不好。

  性格差的,也知道利弊取舍,会选择对的建言接纳。

  脑子差的,分不清对错,那就没有办法了。

  齐泰此时又提醒道:“此论不可耽搁,明早就得进呈皇上。”

  朱允炆苦笑道:“就怕皇爷爷看了,也是毫无办法,内圣外王,允亲藩对外开拓,这个决断,皇爷爷也不会骤然就同意,其中风险太大了。”

  朱允炆自己内心也是矛盾。

  他也是希望自己的儿孙能享亲王尊贵和生活优裕。

  而若以范进之论,自己的儿子们也不能封亲王。

  但给亲王对外开拓权,其中蕴含的风险也是极大。

  不光是帝国的安全,也有道义上的考量。

  内圣外王之说,未必能说服那些腐儒。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华夏对外的战争总是在亏本。

  汉武击匈奴,天下户口减半。

  好不容易俘虏了几十万降虏,结果还在自己的地盘划地给他们居住,不杀掉他们的头人,把他们拿来养马,修路,挖矿,还格外善待他们,给牧场给他们放牧,给他们维持自己的部族格局。

  这样真的就是把外夷胡虏也当自己人,甚至比自己人还好。

  结果如何尾?

  三国晋末,华夏衰微,这帮家伙立刻反戈一击,给华夏来了个五胡乱华。

  类似这样的蠢事,实在是干的太多。

  同时期的欧洲罗马是接连征服蛮族,掠夺大量人口,占据大量土地,把本国滋养的极为富裕,结果导致本国尚武精神尽失,被蛮族把自己给灭了,也算是另一层次的失败。

  在范进看来,现在算是开拓进取最好的时机。

  大明还没有落后。

  亲藩塞王制比节度使制和罗马的职业军团制都要好的多。

  为了顾虑有可能的亲藩对内造反,而坐失对外开拓的良机,实在是太可惜了。

  另外范进没有明言的就是,一旦亲王实封之国,就需要大量的助自己一臂之国物军政两道的人才。

  这一点,比开疆拓土还要重要几分。。

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朱览奏

  华夏学术思想第一次井喷,就是春秋战国之时。

  因为各国敌对,都想扩大自己的实力,削弱敌人。

  所以在那时,士人可以周游列国,择明主而仕,而不象大一统的帝国,自身才学只能售卖给一家。

  大一统的皇朝,必然会对学术思想进行钳制。

  春秋之后,就算是先后有一些宗师人物出现,仍然无法挽回颓势。

  不光是思想,由于几百年一次大乱,技术的断层也极为严重。

  如果真的内圣外王,诸国进取。

  不光是促进民间人才井喷般的出现,对学术思想的钳制也没有办法如大一统帝国那样管制极严,技术上,也会彼此竟争。

  战争是最好的技术推动器,若诸王国持续对外开拓,获得的不光是土地和人口,对整个华夏,对大明,都有极好的推动促进。

  这一层的考虑,范进没有写明。

  因为朱元璋最讨厌的就是异端学说和百家争鸣。

  这位帝王是连孟子都不喜欢,把亚圣孟子从孔庙中撤出来,甚至打算禁绝孟子学说,后来因为反响太强烈,没办法留下孟子,但还是把很多看起来大逆不道753的话给删掉了。

  比如民为重,社稷为轻,君王最次之这样的话,朱元璋看了简直怒不可遏。

  要是范进明言要恢复春秋时的情形,老朱一定大怒,先砍了范进再说。

首节 上一节 145/2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特种兵: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