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君 第155节
当初谭纶肺病犯了,上朝时屡屡咳嗽有痰,被言官弹劾失仪,这才告老还乡。
如今还让人去宣大,就怕病故了。
张居正斟酌道:“只是用其声望震慑宣大与鞑靼,应当不会短兵相接。”
朱翊钧想想还是认可了此事。
末了,嘱咐一句:“先问问吧,若是身体实在吃不消,也别强求,都是国士,应该有个好结果。”
张居正默然,拱手称是。
朱翊钧稍微坐起身子,看向张居正:“元辅,两广、宁夏、宣大三地补了七十万,朕无话可说,但是……”
“京营的饷银也得发!”
张居正顿了顿,解释道:“此事,恐怕还得问过兵部。”
有些营卫不发饷银是没钱,但有些营卫不发,就是故意而为之了。
并不是所有官吏,都希望皇帝有一支直属自己的强军。
朱翊钧自然明白此事。
正因为明白,他才在叫回顾寰之后,一直没有动作。
此时发得出饷,才敢将这事提上日程。
他诚恳道:“兵部的那边,等王崇古进京再说,现在,朕要一百五十万两饷银!”
张居正没什么反应,倒是一旁的王国光跟张宏,都不禁心头一跳。
两广、宁夏、宣大三地才要了七十万走,一个京营竟然就要一百五十万两。
别是,想扩军吧!?
朱翊钧自然知道几人想在什么。
不等张居正开口,他开口解释道:“除了军饷之外,也有工匠、火器、赏银之用,并非是信口开河。”
张居正面无表情,思虑了片刻,开口道:“陛下,拢共就五百万,一百五十万有些多了。”
“其他的光禄寺库、太仆寺库、节慎库等,都还差著帐。”
“尤其是工部的节慎库,这半年来,又是陵寝,又是黄河,陛下此前还让朱尚书造船。”
“陛下……体谅一下。”
他知道皇帝是想整备京营,工匠火器什么的,他也不计较详细。
但银钱就这么多,还是要体谅一下没上桌的礼部、户部的。
王国光也开口道:“陛下,去岁宁夏、陕西地龙翻身,赈济银是从地方府库调的,也还差著。”
朱翊钧无奈,缺钱的地方怎么这么多呢。
造船这事,确实也不该省,太仆寺差著马价银和客兵银他也知道。
赈灾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
朱翊钧叹了口气:“一百二十万罢,真不能再少了,元辅。”
见皇帝让步,张居正下拜请罪。
朱翊钧随手招了招,示意无妨。
张宏则在旁边默默记下了京营二字,三百二十四万,扣除一百二十万,还剩二百零四万。
末了,见皇帝与户部没有再提别的名目,便由记了一笔“余二百零四万,内帑、太仓库、光禄寺库、太仆寺库、节慎库等,待廷议议定如何分配”。
张居正看著有些委屈的皇帝,忍不住劝道:“陛下,这才刚刚改元,就平了盐政,往后每年多出百万两,就不会这般窘迫了。”
“陛下万寿无疆,不必急于一时。”
这是说,你还小,好日子还在后头。
朱翊钧点了点头,算是听进去了。
但他想了想,又著重强调了一句:“不过这银两,不能再越过总督,擅自分发了。”
此前彰武伯是个废的,有时候京营发完饷了,都还得下属告诉才知道。
如今他换了顾寰上位,这个口子却是不能再开了。
对于士兵而言,谁发饷银,谁说话就算数。
越过京营总督发饷,这种,实在有些太过了。
张居正点了点头,应下了此事。
见皇帝还是有些不放心,不由看向皇帝,认真道:“陛下,若是心有疑虑,不妨……亲自阅兵!”
第82章 破屋朽梁,博采众长
亲自阅兵……朱翊钧陷入了沉思。
张居正有这想法倒是不奇怪。
这位首辅,在武备方面,是实打实的激进派。
在边患上,虽然会根据形式,主动提出封贡、羁縻之策,但心中却想的是“目前守御似亦略备矣……然臣以为,虏如禽兽然,不一创之,其患不止……”——如今虽然防守有余,但若是不将贼虏打痛,边患便无法停止!
而面对现实问题“吾兵不多,食不足,将帅不得其人”,张居正则是认为“此三者皆不足患也”。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皇帝的决心。
只要皇帝能“赫然奋发,先定圣志”,那别的问题,都能通过抽丝剥茧的治理,逐步改善。
至于阅兵之说,就更不奇怪了。
因为,这是旧事重提。
彼时,张居正曾经在《陈六事疏》中,就跟先帝请求过“今京城内外,守备单弱……每岁或间岁季冬农隙之时,恭请圣驾亲临校阅”。
张居正并不忌惮皇帝染指兵权,甚至为了饬武备,主动请求皇帝亲临校阅。
只凭这一点,就足见赤诚。
张居正静静等候著皇帝的答复。
殿内一时没了声响。
过了良久。
朱翊钧才缓缓摇了摇头:“此事,等季冬农隙之时再议吧。”
他如今不过一米四出头。
这么个小布丁,想校阅十万大军,反而会消除掉某些兵卒的滤镜,适得其反。
这些大臣,对他恭敬有加,那是因为可以从经筵、奏对之中,看到他的心性决断。
但若是大阅,众皆远观,却是只会以貌取人。
当然,这也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京营太烂了,以至于甚至都没有收买人心、提振士气的必要。
自从嘉靖二十九年七月,鞑靼兵临京畿的时候,京营腐烂的内里,就赤裸裸地展示在所有人眼前。
面对外敌叩京,营伍不及五六万人、驱出城门,皆流涕不敢前,诸将领亦相顾变色。
而后紧守营门,任由鞑靼肆掠京城周边八日。
要问为什么这么烂?
自然是兵也烂,将也烂。
世宗在此事之后,怒不可遏,下令整饬京营。
时摄兵部的王邦瑞奏言说,“据籍,见在者止十四万有奇……而在营操练者,又不过五六万人而已。户部支粮则有,兵部调遣则无”。
帐面上十四万人,实际上只有五六万。
要钱粮的时候十四万满额,要出兵打仗了,人反正是没有的。
至于王邦瑞说“差风力科道六员,通查十二团营”的奏请,也没来得及实施,人就被罢官了。
具体多少人,谁也不知道。
吃空饷吃到这个份上,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
彼时世宗改制京营,意图定制将正兵扩为十二万,备兵扩为十四万,共计二十六万。
严嵩则说“今正兵尚不足,况备兵乎?”,直接说没有可行性。
世宗无奈,收回了京营二十六万大军的宏伟蓝图。
次年完成改制,丰城侯李熙上奏言“今京营正、备兵止十二万计”。
这就是新京营的定额,十二万人。
靠著这次增设选锋、标兵、壮丁的名义,扩大至12万余人,借机清查了一番差占、冒饷等问题。
得出了,京营其中实际可用之兵仅四万人,的结论。
一直到嘉靖三十八年,世宗皇帝与镇远侯顾寰才将兵丁,真正扩充到了九万人——京营三十个小营,“听征官军每枝(小营)三千”。
但随著世宗撒手,顾寰调离,隆庆年间的京营再度回到了兵部的控制下。
此时具体有多少可用之兵,已经不甚清楚了。
除开兵丁的员额,还有将领的无能,也是京营腐朽的重要原因。
倒不是说明朝的将领是废物,而是说,在如今的定制下,京营天然有筛选留下废物的功能。
其一,京营勋臣、京卫武官结党排外。
京营起初有定制,只从勋贵中挑选,经年累月之下,形成了一种内部杂交的模式。
十几家勋贵的基数,能出几个有能耐的人?结论自然不言而喻。
为此,隆庆元年十月,中枢违背祖制,召福建总兵戚继光协理戎政。
然而“台省议论不一,而且部持两端”。
直白来说,就是阻力过大,不得已,只能改为神机营副将。
不过即便是副将,也只干了三个月就调离了——只因戚继光上奏称京营士卒,率皆豪贵寄养,难以管束。
上一篇:误以穿成红方首长,开局平推蓝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