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明君

万历明君 第273节

  道人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今日是术算,别时还有识字、农垦、文章等课。”

  顾宪成一愣:“文章?”

  道人连忙解释道:“不是经典文章,只是简单连词成句,用白话写些日常用的书信、借条、契约等。”

  这一说,三人才释怀。

  这边正聊著,里面的课业似乎讲完了。

  一群小子、女娃鱼贯而出。

  其中不少人都在手里拿著一个鸡蛋,笑逐颜开。

  见道人在门口站著,纷纷行礼,口称长者。

  道人笑眯眯点头回礼。

  李三才看著这群小孩手中的鸡蛋,愕然道:“你们每堂课上完还发鸡蛋!?户部现在这么阔绰?”

  他爹是户部员外郎,怎么不知道户部这么阔绰了?

  道人无语地看了他一眼:“哪能这般奢华,是每轮课业考试合格才有一颗,一年下来也就十余次,冬日外多是粗粮。”

  “也不是户部配发的,是新学府那边捐赠。”

  “说是只要数算学有所成,便可以到新学府报导,或谋份差使,或继续深造。”

  说白了就是诱人来上课的好处。

  三人若有所思。

  等到离开真武庙的时候,才想自己忘了起讨要护符的事。

  折返肯定是不会折返的。

  三人走在街上,顾宪成第一个开口:“陛下不注重经典,反而在奇技淫巧上靡费,恐怕不是好事。”

  国家财政怎么花,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了的。

  不能因为皇帝一人喜欢术数,就过度靡费。

  李三才沉吟片刻,斟酌道:“那家学院是去岁建起来的,本来没什么动静,自从徐阶入京后,频频找各部衙门勾兑,如今恐怕成了气候,已经开始招揽平民了。”

  孙继皋有些好奇,提议道:“要不咱们去看看?”

  三人一拍即合。

  走到街头,正要往岔路走。

  突然见前方围拢一群人,似乎正在看什么布告之类的热闹。

  众所周知,人遇到热闹是很难走得动道的。

  尤其三人临考,对张贴布告最是敏感。

  三人当即挤开人群,钻进去一探究竟。

  不看不要紧。

  待看清楚后,才发现哪里是什么布告,赫然是一张揭帖!

  内容更是猛如虎狼之药。

  其曰。

  “今科乃龙飞首科,不可不重。”

  “肃皇帝时,辅臣翟銮二子登第,革职为民,罢诸考官。”

  “正统十三年戊辰二甲第二名曹鼎,为首揆文忠公鼐之嫡弟,文忠读卷不回避,又选为庶吉士,英宗贤名始有败坏。”

  “臣伏奏,今有首揆子弟者张敬修,不谨引嫌退让,不遵科场大防,不思以卑避尊,跃跃欲试,窥伺科榜。”

  “首辅当道,结知权门者比比、受请富室者遍遍,诸考官何以秉公竭明,澄心阅卷?”

  “臣伏乞,其怀才抱志堪及第中秘者,其尊位退任以后听从自便!”

  “扫科场情弊之霪霾,还天下学子以公道,陛下一念之间尔!”

  三人迅速看完这张揭帖,神色各异。

  揭帖,俗称小传单。

  最初都是农民起义爱用的,至多也能写几个大字,什么均田、免赋之类的。

  但到了大明朝,纸张越来越便宜,已然足够用来长篇大论了。

  一般用来发布一些不合规制的东西,俗称妖言惑众。

  整篇揭帖很简单。

  什么援引成例,椎心泣血,看都不看。

  反正就是一个核心思想,张居正作为当权首辅,亲儿子参加会试,公平怎么保证?

  要么儿子别考了,要么老子别干了!

  顾宪成神色振奋:“言之有物,论之有理。”

  孙继皋皱眉忧虑:“只盼不要起什么波澜,耽搁科举。”

  李三才怔愣出神:“阴狠毒辣,直击要害。”

第142章 捰袖揎拳,进退两难

  相比于春风化雨,需要长期维护的报纸而言,揭帖才是拿来就能用,方便又好上手的舆论工具。

  同时也是大明朝极其成熟的政争手段。

  早在嘉靖七年八月的时候,兵科给事中史立模就上奏弹劾这一现象。

  说官员政事有了分歧之后,某些小人不是雇说书人“昌言于广坐”,就是小作文“揭帖于幽阴”。

  反而正人君子束手无策,“刚正者特立,而见忌诡秘者杂出而难防。”

  史立模希望世宗皇帝能够惩处这种行为。

  世宗一听,说的有道理啊,有意见朝堂上说才对,怎么跑到民间写小作文。

  不让裁判员干活,是想找新的裁判员?

  于是世宗大手一挥,同意了这位言官的上奏,并且下令基层衙门“投匿名文书者,密访擒治”。

  可惜,世宗觉得有点道理,大臣们却不这么觉得,基层衙门处置的方法,立刻就走了样。

  张布揭帖的主使若查到是同僚,那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同时又对上访喊冤的百姓重拳出击,指诉状为揭帖,大肆搜捕坐罪。

  于是“立模所奏多致纷扰”。

  一见形势有些逆风,世宗当即反了水。

  之前的政策“一切报罢”,史立模也因此“难居言路,其调外用”。

  一番整改做了无用功,私下散布揭帖,仍然是违法的行为,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动衙门的人追究抓捕查办。

  一直到隆庆二年,都给事中郑大经和御史钟沂,都还在为此事上疏穆宗——“匿名文揭率奸人报复之私,尚宜申敕内外执法诸臣严行访逮。”

  可见大明朝一直都在姑息此事。

  以至于如今各缉拿衙门的差役,见了城中有揭帖张布,都极为钝感,并不如何放在心上。

  直到巡城御史黄家栋亲眼看到这份揭帖,慌张登门顺天府衙门与五城兵马司之后,整个北京城才开始后知后觉地动起来。

  如此自然是为时已晚。

  不说城内百姓,至少准备今春会试的举子之间,已然是闹得沸沸扬扬!

  ……

  若说古往今来什么地方心思最为活泛,议论最是纷纷,那便非学校莫属。

  加之事涉科场公平,显贵特权这等话题。

  国子监中的学子,几乎是一点就炸。

  “听闻海御史都看不下了,给主考之一的王希烈写信了,说‘谅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岳’云云。”

  “张江陵当真是欺陛下年幼,恃宠而骄!”

  “其实,抛开是否裹挟舆论不论,这份揭帖上所言的事,又哪一字有失,哪一句有误?”

  “即便我等区区卑鄙之身,不敢质疑首辅的官声人品。但单单是掌一国枢要的权柄,对科举经义、策论的影响,难道还需要明言么?”

  “对啊!首辅本身的言行就是泄题!作为父子,但凡体察言行,领悟一二,其中的优势,对我等难道公平吗?”

  “老子登堂入室,儿子就能荫官,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如今有些人却连荫官都不满足,还妄图插手科举,侵夺寒门最后的清白,如此下去怎么不干脆世袭算了?”

  “就是!如此不循国朝成例,是何异于古时举孝廉举了自己儿子?”

  国子监学堂内,一众学子嘈杂喧嚷,对今日出现在京城中的揭帖各自抒发自己的看法。

  但人多的地方,自然有不同意见。

  有人批判,自然也有人支持首辅儿子考进士。

  吕兴周拍案而起:“什么国朝成例!我朝哪有这般成例!”

  “早在永乐二年,会元杨相便是辅政大臣杨士奇的侄子。”

  “天顺元年,二甲进士许起便是次辅许彬的儿子。”

  “成化十一年,二甲进士王沂是南京吏部尚书王酒玙的儿子。”

  “嘉靖五年,庶吉士费懋贤是首辅费宏的儿子;庶吉士毛渠是次辅毛纪的儿子。”

  “嘉靖三十八年,吏部尚书吴鹏的儿子吴绍考中二甲进士。”

  “此般例子比比皆是!你们搬弄是非,国朝成例是由得你们随意编的吗?”

  其人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显然与聚成一团的学子,意见并不相合。

  方才义愤阔谈的学子们,也闻声回头。

首节 上一节 273/3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以穿成红方首长,开局平推蓝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