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明君

万历明君 第302节

  好奇道:“是要做什么实验吗?”

  学院实验向来不少。

  什么高空抛物、拆解水车等等。

  李诚铭摇了摇头,笑道:“不是,是去四夷馆。”

  刘三炮一脸茫然。

  县学府学可不会介绍中枢的各大官署。

  李诚铭见状,贴心解释道:“四夷馆是接待藩属国的,设有蒙古、女直、西番、西天、暹罗等九馆。”

  “主要是给语言不通的使臣做翻译,也译外国诸书籍。”

  李诚铭照顾刘三炮的出身,介绍点到为止,没有说得太复杂。

  刘三炮闻言,更加疑惑:“那老师带我去是……”

  李诚铭知无不言,很是开明:“上次你对力的思考,陛下说,你的探知欲跟好奇心很难得。”

  “正好四夷馆内有一些外国的书籍,也有类似的思考,陛下让我将译书借与你参考,希望你再接再厉。”

  刘三炮喜上眉梢,感激涕零。

  李诚铭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少年,忍不住有些感慨。

  别看自家表弟嘴上说是恰好有些译本,实则是暗地里搜罗一年了,先后送了好几批去四夷馆,显然是放心上了的。

  就这样还时常私下嫌弃进度慢,译本质量低云云。

  那鸿胪寺卿屠羲英之前被喷得致仕回家,其中有没有关联,李诚铭只觉得不好说。

  反正他对皇帝交代的事,一向不敢怠慢。

  时值正月,入夜后京城人却是越来越多。

  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

  二人走得很慢。

  李诚铭前后的侍卫也不得不离得近些,免得有所疏漏。

  四夷馆在大明门外。

  靠近皇宫的御道,想不热闹都难。

  虽说皇帝为了省银子,免了鳌山灯会,但好歹是有些良心,将兵仗局、军器局中年份久远的火药拿了出来做了烟花,勉强放了个亮堂。

  用皇帝的原话说,就叫鞭炮齐鸣,人山人海。

  一路上招摇过市的风流少爷、成群结队的富家小姐、吟诗作赋的举人士子、蹦蹦跳跳的垂髫童子,并著游船花卉、灯谜竞猜、韶姬揽客、耍把式的、打架斗殴的、嬉戏打闹的,想不热闹都难。

  刘三炮一路经过这些繁华之地——他上学去往东华门的路上,并不会途经这个方向。

  眼花缭乱且不说,就是这氛围让人鼻头酸涩。

  他盯著一对带著孩子的夫妻看了很久。

  父亲举著孩提跨骑在肩上,母亲在旁笑靥如花,一道烟花炸响,光彻区明,映出刘三炮艳羡的神色。

  突然,刘三炮只觉得肩膀被拍了拍。

  “走罢。”李诚铭收回手,转过身。

  刘三炮这才回过神,慌忙跟上李诚铭。

  不多时。

  两人来到鸿胪寺外。

  衙署悬匾鸿胪二字,大门左右灯笼悬挂,亮堂气派。

  如今是年节休沐的时间,却也有人当值。

  李诚铭刷著皇帝表兄的脸,带著刘三炮长驱直入。

  公署重地,刘三炮不知道规矩,只好低著头,不敢多看。

  等跟著李诚铭走进一间公廨值房后,他才敢抬起头,好奇打量。

  值房内站著一名吏员,见李诚铭来了,恭恭敬敬站在一旁。

  李诚铭挥了挥手,书吏就守到门外去了。

  值房正中央有一张小小的桌案,上面摆满了书籍,桌案旁敷衍地摆了一张椅子。

  除此之外,整个房间内全是书架。

  刘三炮借著微弱的烛光,只能看到目之所及的每本书,其上都是歪七扭八的文字,显然并非汉字。

  “书架上陈列的,都是还未译过的书籍。”

  李诚铭说著,又走到桌案前拍了拍桌上的书:“桌上这二十余本,才是译本。”

  “学院跟四夷馆说过了,等开学后,你可来此阅读这些书,不能损坏,不可带走。”

  刘三炮连忙跟了过去,将视线投向桌案上的书籍。

  他惊讶道:“关于力的书籍,竟有这般多?”

  一个简单的问题,竟然能延伸出这么多著作吗?

  李诚铭摇了摇头,用一种难以捉摸的口气说道:“甚至不止这些,这些是西洋千年以前的书籍了,往后还会逐渐翻译近年的。”

  “当然,外夷的东西,你最好只做参考启发,不要尽信。”

  刘三炮愣了一下。

  千年以前……那也太久远了,那时候西洋怕都还未开化吧。

  但他这位老师又不是小题大做的人。

  刘三炮带著好奇,从桌案上拿起一本书……《论浮体》,书名很怪。

  他又看了看作者,恩,名字也很怪,阿基米德,一听就不是有福气的人。

  刘三炮搓了搓手上的冷汗,翻开第一页,开始阅览了起来。

  李诚铭拍了拍刘三炮的肩膀,嘱咐道:“你慢慢看,看完跟门外的书吏说一声就是,我就不陪你了。”

  见刘三炮根本不回应,他笑了笑,转身出了房间。

  李诚铭跟门外的书吏又嘱咐一句后。

  他并未径直离开鸿胪寺,反而又绕向鸿胪寺的正堂方向。

  鸿胪寺大堂内灯火通明,门外守著两名锦衣卫。

  见到李诚铭来了,并未做阻拦,任由李诚铭进了大堂。

  大堂中还有一道身影坐在椅子上,挑灯夜读。

  身旁侍立著一人,虎背熊腰,不怒自威。

  “陛下,臣将人带过去了。”李诚铭轻声行礼。

  坐在鸿胪寺大堂的,赫然便是皇帝本人。

  此时,朱翊钧正在翻阅著《计算之书》。

  他头也不抬,恩了一声:“告诉徐阶,以后就按这个成例了,天赋足够的人选,再送来看外藩译本。”

  李诚铭心中有些不解,但也并未多问:“臣遵旨。”

  朱翊钧抬头看了李诚铭一眼,摆了摆手:“既然是偷偷出来的,不要这么一板一眼了,起来吧,都是一家人,想问什么直接问。”

  李诚铭闻言,缓缓站起身。

  斟酌片刻后,才小心谨慎问道:“陛下,给刘三炮的译本臣也看了几本,届是有他山之石,为何不直接再印刷一份给学院的学生借阅?”

  只见皇帝突然将书本合上,没头没尾来了一句:“果真只是他山之石吗?”

  李诚铭沉默片刻。

  最后还是答道:“或有金玉良言,臣看不懂。”

  朱翊钧失笑,看不懂就是最大的看懂。

  他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接著方才李诚铭的问题,答道:“你是七窍通了一窍,才能视若平常书籍。”

  “若是七窍不通的人看了,不是弃之如敝履,就是直接殇了。”

  “够到门槛再看这些东西,才能化为己用,推陈出新。”

  最重要的还是心窍。

  奔著求知去看这些东西,那才叫他山之石。

  启蒙启蒙,哪里能尽靠填鸭硬塞,底子里的本色不改换,看多了反而有害无益。

  为什么只有刘三炮可以看?

  因为他真正开始思考物质世界的事情了!

  虽然很简陋的思考,虽然是拙劣的总结,错漏更是比比皆是,但这才是开了心窍的标志!

  这是很重要的前提。

  朱翊钧要的就是这种开了心窍的学生,而不是通读译本的学术裁缝。

  大明朝亟需搞科学东西来救命吗?

  还没这么急切。

  与急功近利相反的是,自然哲学是给后世打底子的——他又不痴心妄想有生之年看到统一四大基本力。

  既然不急于一时,那就得稳扎稳打。

  一面开办书院遴选学生,给他们相应的社会地位,扶持起对应利益团体。

  一面则让领头羊带著骨干推陈出新,慢慢演进,创建基于自身文化内涵的体系。

  哪怕吃刘三炮嚼过的内容,都不能直接给学生看译本。

  只有依靠自己思考衍生出的本土文化,才越是稳固。

  要是全盘西化,那还有什么意义?

首节 上一节 302/3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以穿成红方首长,开局平推蓝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