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明君

万历明君 第35节

  朱翊钧一口气说完,都有些口干舌燥。

  这一套下来,加了补丁后的考成法,虽仍不是尽善尽美,却能缓解大部分阻力。

  增加合法收入这事,势在必行。

  高新养不了廉,但是连基本生活所需都保障不了,就一定滋腐——指望所有人都是天生圣人,是不现实的。

  保障基本生存的同时,头悬利剑,萝卜加大棒,恩威并施,才是正策。

  一味施恩,是助纣为虐。

  一味强压,只会被反攻倒算。

  不够辩证的考成,早晚会人亡政息。

  至于为什么作为绩效,而不是添在本身的俸禄里?

  一来是为了显出对比,激励人心,二来,自然是方便随时动态调整,做些文章——这份权力,必须死死捏在他手里。

  朱翊钧回头看了一眼若有所思的李贵妃,显然是听进去了,心下也不由暗暗点头。

  李贵妃当然听懂了。

  不但听懂了,甚至越想越觉得妙不可言!

  这样一来,她最担忧的圣德,就不会有损。

  本宫都做到这个地步了,你自己不尽心做事,难道还能怪本宫?

  不仅如此,还能在清流中获得一个好名声,毕竟这想做事,又不贪污的朝官,可真的是嗷嗷待哺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

  “那这奖赏的钱,户部愿意出吗?”

  朱翊钧摇了摇头:“娘亲,今年试点的绩效,咱们宫里出。”

  李贵妃张了张嘴:“啊?”

  朱翊钧解释道:“娘亲,此次户部这十万两,咱们名义上入内帑,却不要钱,就放在户部,用内帑的名义作为‘绩效’。”

  “我朝在册的官员,有两万八千九百六十三人,顺天府一地,加上针工局,却不过八百余,这十万两作为绩效,以及择优补发欠奉,绰绰有余。”

  “这钱高拱不是不给吗?宫中用度,高拱还能串联群臣拦著,可若是作为德政之源,百官必然站在娘亲这边,高拱一人,就算铁了心也拦不住。”

  “用给咱们施恩,总比高拱拿去收买人心好。”

  内廷要发钱给朝官,这种事,没人拦得住。

  不过,他言语中有所保留,毕竟这个数字是没计算吏员的,否则要膨胀十倍不止。

  但还是那句话,饭要一口一口吃,他不是神仙,做不到面面俱到。

  大明朝岁俸折银百三多万两,历年实发的,五成都不到,是各级官员不想给自家人发工资吗?

  没钱啊!

  不改善税法,乃至度田,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

  可是无论是什么税法,什么新政,都需要整个官僚体系的配合,跟虫豸一起,怎么搞好新政?

  整顿吏治又需要钱,弄钱需要整顿吏治,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

  朱翊钧而今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悖论上开个口子。

  用小成本,慢慢推动吏治改革,再用吏治改革的成果,来推动新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这话就不必跟李贵妃说了。

  朱翊钧见李贵妃不搭话,继续说道:“这样一来,既是咱们的名声,又能让娘亲在高拱那里扳回一城。”

  “反正若是考成法不好使,咱们来年不出了就是,若是好使,这内库一年省下来的,都不止十万两。”

  “待到考成法行之有效地铺开之后,且不说节流省下来的银钱,往后必然也不会少了开源的手段,届时再与户部商议如何支出便是。”

  “咱们总归是不会亏的。”

  一个贡茶,就有三万多两的猫腻,考成法哪怕只有三成功效,省个一万两,那其余金花、粟、帛、茶、蜡、颜料各种名目,各自节流一些,怎么都不止十万两了。

  你说连三成治腐的功效都没有怎么办?这么不给面子,不杀人还留著干什么?

  没必要跟深宫妇人算政治帐,模棱两可地算算经济帐才是对症下药,考成法推下去,对各方都好。

  他再度抬头看了一眼李贵妃,却仍然见其没有反应。

  朱翊钧实不知,这下李贵妃是真的失语了。

  她不是没听懂,更不是不同意,她只是惊讶。

  自家这儿子……简直是天生的帝种!

  胸有韬略,多谋善断!这是她脑海中萦绕不去的词语。

  她一个平民出身的妇道人家,不懂这些弯弯绕绕,却也见识过先帝处理政事。

  哪次不是愁肠百结,唉声叹气。

  从未见过这等羚羊挂角的手腕,简直令她惊叹。

  这感觉,她只在那些阁臣身上见过,一如当年的严嵩,之后的徐阶。

  其余什么李春芳,高拱统统都排不上号!

  这份天资权谋,恍惚间,有世宗的风采,这就是隔代亲?

  不同的只是,世宗是把权谋用在御下,而自家儿子,是用在跟自己探讨大政上。

  从这一刻开始,她终于深信不疑,那日自家儿子说的冥冥中见到了先帝,必然是确有其事。

  先帝显灵!祖宗显灵啊!

  这苗子,若是好生教导出来,做个明君……往后青史上,自己的事迹,也会多上几行字吧。

  不经意间,眼眶都湿润了些许。

  “娘亲?娘亲?”

  李贵妃回过神来。

  见朱翊钧在唤自己,连忙别过脸去,假装无事说道:“此事咱们说了也不算,还是得下内阁议论。”

  别说她贵妃令旨才被封驳了。

  即便是皇帝下旨,不经由内阁拟票,那就是中旨,流程上就是不合法的。

  高拱行事激烈,未必不会一意孤行,干脆无视她——李贵妃只以为考成法是高拱提的。

  朱翊钧却信心十足:“娘亲放心,这法子我也与高阁老说了,其中漏缺,高阁老也建议颇多,想必,他会说服元辅的,不必娘亲下旨。”

  “对了,娘亲也莫要跟人说起是我的主意,孩儿毕竟年岁尚浅……”

  高仪是一个很好用的借口,朱翊钧很自然地无中生有了。

  不过也不是骗李贵妃,他只是打算先说服高仪,再让高仪出面。

  高仪这种道德君子,晓之以大义,是最好说服的。

  李贵妃看著他意气风发的样子,眼神充满了欣慰。

  ……

  隆庆六年,六月初七。

  此时距登基大典也就三日,紫禁城中奔走忙碌的身影也多了起来。

  但是都影响不到朱翊钧。

  他仍然是有条不紊地发育著,强身健体、爱护口腔、讨好李氏、积累名望。

  清晨,朱翊钧到文华殿日讲的时候,少了两名侍读官。

  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马自强、陶大临,二人去跟礼部准备即位大典的礼仪,以及先帝的谥号,日讲这边只能告了假。

  朱翊钧对这两人印象不深,也没放心上。

  相互见礼之后,朱翊钧熟练地走到高仪身前,拽住高仪的手,就往里走。

  “来,给先生赐座。”说著,他又扭头看向高仪,“先生,今日讲哪一篇?”

  高仪现在已然不再抗拒这套连环招。

  很是自然答道:“殿下,是尚书的梓材篇与召诰篇。”

  朱翊钧点了点头,扶他坐下,而后才回到案前端坐。

  他有意展现一定的聪慧,尚书的背诵进度也是极快。

  这六七日见,就已经学完了商书,已经是到了周书。

  甚至出现了刻意吹捧他的讲官,在外吹嘘什么皇太子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其实这进度只能算略快,一天两三篇二百字的文章,对于他而言,背诵起来著实不算吃力,他前世七岁就能一天背七八首诗了。

  高仪半边屁股坐在矮凳上,心中也是颇为自得。

  谁不想教出来的弟子,都过目不忘,举一反三呢?

  眼下皇太子跟著讲读官诵念经典,停断句读,不超过两遍就熟练了。

  进讲释意,也了然于怀,往往还能对诸位讲官不同的释意有著不同的体悟,引申到自身做人治政上。

  一个聪明的弟子,一位尊师重道的学生,一名仁义孝顺的君主,几乎符合了高仪所有的念想。

  高仪看著御案上或诵读,或冥思,或恍然的朱翊钧,不自觉捋著胡须,露出笑意。

  这样的学堂,简直是享受。

  还是一旁的讲官在耳边轻声低语了一句,他才发现已经午时,日讲已毕了。

  高仪赶紧起身,上前两步:“殿下,今天的日讲,就到这里吧。”

  其余讲官一同起身行礼。

  高仪都准备顺势离开了。

  却听上方传来皇太子的声音:“先生留步。”

  “今天日讲,我颇有些心得,先生不妨与我一同用膳,也好为我指正。”

首节 上一节 35/3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以穿成红方首长,开局平推蓝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