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君 第93节
我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个开头内投起点。
有些意气用事,却也开了扇门。
上本书断更的时候,我还在住院,就想著下本书写点自己喜欢的,哪怕没什么噱头也没关系。
然后就写了这本书。
很开心有这么多读者喜欢。
二、关于成绩和感谢。
这本书能有现在这个成绩,我是万万没想到的。
毕竟内投几次都没过,说是没噱头。
看过我第一个单章就知道,那时候试水加入库,两个推荐涨一百个收藏,四轮推荐,每一轮吸量都只有平均线一半。
好在后面来了智能推,开始给我精准推送喜欢这一类文的读者,数据慢慢就好起来了。
第四轮推荐的时候,编辑说有机会强推,我就一直没上架。
然后就是等到这一周,终于是上了三江。
这得感谢新书期所有追读的朋友。
幼苗也追读,真是苦了你们了(笑)。
三、关于剧情。
首先说一下人设,还是有很多人不认可,或者说质疑。
这里要说明的是,历史人物的人设,我自己设定了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不可能中途更改。
如果不喜欢,不勉强强行看下去。
然后,关于高拱真的这么猛吗?张居正真的就这么无私吗?之类的话题。
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创作理念: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意志力强大的角色,会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哪怕外在表现是固执。
所以可以看到,高拱比历史上厉害,张居正也比历史上更像完人,男主也总是十岁还在那儿装逼。
都是基于这一点创作的。
关键角色,要有自己的理念、思想、动机,以及最关键的,不可动摇的意志。
至于这些人历史上是不是真这样?我不在乎,因为我是写小说的,我的第一位是把故事写得精彩。
以及,我希望他们是这种人物,而不是纳头便拜的提线木偶。
接下来要出场的人也是,海瑞、徐阶、李贽等等。
无论好坏,哪怕是徐阶,也会有支撑自己行为的理由。
这或许不是历史人物本身,但,至少是我心里的历史人物。
这一卷是男主参政的过程,下一卷大致是托政内阁,男主负责日拱一卒的改革。
过程会比较慢,动作会比较小,所以时间跨度也会相应拉长。
毕竟海瑞上一次奏疏,就顶得上这一卷的时间了。
四、关于更新
说实话,我有些后悔没有分章节。
虽然是每天一章,但四千字是一章,六千字也是一章。
而别人都是两千字一章,一天两章。
同期新书没上架,基本全都是两千字一章,大家追书多的应该清楚。
所以,这一点我是很委屈的。
我也可以每章拆成2000字,然后这几天的章节,都可以拆成三章,说我爆更了。
可惜,没有回头路,最开始为了剧情完整,就会每一章写完一个剧情点,再发出来。
不论是四千,还是六千。
不过吸取教训,下本书应该2000一章了。
至于上架之后。
这本书我写得很慢,我上本脑残文,上架后一天更新一万多字一点压力没有。
这本一章我要改三次,写完一次,给懂历史的看,给不懂历史的看,自己发之前再改。
而且白天还需要工作。
虽然办公室一般不会进来人,但这个环境,相对来说是不太方便创作的。
码字的时间也相对较少。
至于上架后更新多少。
前期肯定会多一点,毕竟有点存稿。
但是后期真不好说,要么三千字两章,要么就五六千字的大章。
毕竟是赚钱的事,我也想码字机器,像老鹰一样一天两万字,可惜,做不到,摊手。
如果我要逼字数,我也可以像上本脑残文一样,一天一万四,但不可避免的,质量就下降了。
我很明白我这本书凭什么能上三江,得到大家的喜欢。
质量为王。
我不会为了赶字数降低质量,那是自杀。
无论怎么骂我慢,也没办法事,人力有时尽,要尊重客观规律。
恳求大家口下留情。
五、关于群
最近又有新来的小伙伴问读者群的事。
这里再次说一声抱歉,因为不可抗力,作者要建群很麻烦,所以只能暂时搁置了。
六、最后
这一层问答,作者待会开大会摸个鱼,尽量回复大家。
第52章 南来北往,诈以邀赏
隆庆六年,十月。
距离改元还有两个月。
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御座上换没换人,其实影响不大。
稍微闭塞一点的,还会问一句,啊?老道士终于死了?
不过对于济宁州而言,百姓还算见识丰富,甚至能把这事作为谈资。
只因,此处东距府城不过六十里,距山东布政司也就三百余里。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此州南临会通河,又接济水,位于整段京杭大运河的末端。
永乐时期,便在此修建了南旺水利枢纽,同时设立了河道总督衙门。
可谓南北直隶水路来往的交通要道。
李诚铭跟陈胤兆甫一下船,就感受到了熙来人往的烟火气。
码头之上人来人往,有书生,有富商,也有劲装头巾、短打草鞋。
声音鼎沸,各种口音回荡。
刚下码头,就有奇怪的人靠近,想给二人兜卖什么东西,被二人身后的侍从拦开。
李诚铭没理会,只咧嘴一笑,跺了跺脚:“终于到济宁州了啊,可算是能脚踏实地了,这楼船也太晕人了。”
第一次出远门,光是来回坐船就坐得他直摇头。
每次换船,反而是难得的喘息之机。
当初皇帝许了李太后生父,国丈李伟,准行海运商会。
而李诚铭作为李伟的长子嫡孙,六月底便以历练为由,被李伟打发去探查浙江的港口,以及海商的情况——当然,只是领个头,做事还是各位掌柜。
如今转眼就三个多月过去,正好打道回京。
眼下正是途径南直隶拜访了长辈,便从淮河转道山东,准备在济宁更换船只北上。
陈胤兆倒不觉得有什么不适。
他看了一眼身后的侍从,见没东西落下,便开口道:“船是明日清晨的,走吧,咱们先去官驿歇歇。”
陈胤兆是平江伯府的世子,年岁稍长,上个月刚好二十八。
而李诚铭年岁十七,还有些跳脱。
他一边跟上,一边说道:“世兄,福建咱们不去了吗?”
要组建商会承海运,总得几个港口都勘察一遍,看看别家有多少利才是。
陈胤兆奇怪地看著他:“武清伯没跟你说吗?那边遣别人去了。”
“咱们将宁波港的见闻,还有几位掌柜的记录带回去就行了。”
他努嘴示意了一下二人的包袱,里面有此前随行掌柜,做的汇总。
李诚铭一拍脑门:“哦,想起来了。”
他很快抛诸脑后,又问道:“世兄,你觉得这生意做不做得?”
陈胤兆有些迟疑道:“我不懂商事,不过既然几位掌柜都说有大利可图,应该做不了假。”
他是平江伯府上的世子,世代富贵,比李诚铭眼界还是高一些。
嘴上说不太懂,心里却觉得大有可为。
上一篇:误以穿成红方首长,开局平推蓝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