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第104节
那就是他的结拜义兄,汪伦哪!
当然,说归说,此次送信汪伦并没有真正的使者权力,其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吉祥物,用来彰显方永对皇帝的重视罢了。
真正的使者名叫阴郦,是曾经方永刚刚攻占淮州时期通过招贤榜招募进来的,本职工作是一位“以当代技术绘制古代书画”的艺术家,加入淮阴军后先后做了文书工作和随军参谋。
后来阴郦主动请缨去滁州作为使者劝降,可见其忠心。
如今方永令阴郦为使者,带着汪伦赴往大熙,面见隆庆帝。
而在当下,摆在他眼前的,还是尽快进攻徽州的合肥、巢州等区域。
实际上在夺取了滁州之后,方永的地盘已经涵盖了完整的两淮地区,淮北淮南皆是他的领土,北有徐州充当门户,南有滁州作为保障,已经非常安全。
按照他最开始的战略规划,此时已经基本完成了作战计划,完全可以班师返回苏州,率军沿江而下,占领没有什么反抗能力的常州太湖等区域,就算结束了。
只是没想到在扬州抄没盐商,让方永发了一笔横财,这笔财富足够他一鼓作气占领徽州全境,也就省的下次再费力气。
方永在滁州停留了十二日。
一是稳固当地局势,二是调遣军队。
方永原本的军队随着一路攻城掠地,各地都需要留下军队驻守,如此分散下去,军队的数量就有些不够用了。
需要从后方调遣军队过来。
之前提过,方永在防备缮国公时期在乡间训练了大量民兵,如今这些人得到征召命令之后,穿上军服,拿起武器,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淮阴军士兵。
虽然距离老兵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新兵之中,已经能称得上是合格。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不小的事情。
之前方永攻打滁州时,在滁州提前实行了军屯。
优渥的政策将很多巢州合肥地区的灾民吸引了过来,他们帮助方永攻占滁州出了很大的力气。
如今方永已经成功攻占了滁州,准备不日便进攻巢州和合肥,遂派人通知这些百姓,让他们先返回原籍,自己不日便带领大军过去。
这本来只是一项平平无奇的命令,方永下令时也没多想。
让这些百姓先回去,然后自己紧跟着带兵打过去,攻破巢州合肥,直接当地实行军屯,不就行了?
然而在此话说出后,却立刻在百姓之中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竟然有很多百姓认为,方永是养不起他们了,要骗他们回去。
等他们回到巢州和合肥,方永的大军却不到,那时……
谣言愈传愈烈,大量的百姓跪在方永在滁州的临时府邸前,祈求着说自己可以多干活,只要之前一半的粮食,只求方永不要赶他们走。
方永一开始无法理解百姓们的想法。
明明他们很敬仰自己,现在为什么不愿相信自己,觉得自己会欺骗他们呢?
苦恼中,一人走了进来,道:
“将军,我想是因为他们……已经输不起了吧。”
方永看到来人,惊喜道:
“伯言,你来了!金陵之事你可是给了我一个大惊喜啊!”
翟逊闻言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将军,这次的百姓之事也让我来解决吧!”
第114章 ,离间赤横
本次翟逊过来,除了其本人之外,还额外为方永携带了两万两千人的战兵。
这些战兵都是翟逊剿灭金陵匪患收拢而得。
却说在方永离开金陵之后。
赤山匪汤燕和横山匪朱三的结盟很快出现裂痕。
他们二人的联合本就是为了抵抗方永而进行的,如今方永走了,联合自然也就无法进行。
在这样的苗头出现后,翟逊立刻便明目张胆的派人去联络朱三,许其官职,说服其受降淮阴军。
不过效果却并不理想。
朱三如今过着土皇帝一样的生活,翟逊给他的条件也不算高,其自是不想寄人篱下,受人约束。
但朱三又畏惧淮阴军的势力,心想着要为自己以后留下一条后路,便只是推诿拖延,不直接表态。
在这种情况下,渐渐有人传出朱三勾结淮阴贼的消息。
赤山匪汤燕听到这一消息后又惊又喜。
因为汤燕的手下没有稳定的基业,山寨早已经难以维持。他一直想要攻打横山,抢夺朱三的基业,只是顾虑着双方的同盟不好动手。
如今听闻了朱三与淮阴贼有勾结后,便有了借口,汤燕立刻召集手下商议,准备出兵攻打朱三。
汤燕手下有一人,名叫魏兴,因为其作战勇敢,粗中有细,颇得汤燕看中。
魏兴和汤燕说道:
“大王,虽然外面有传闻说朱扒皮与淮阴贼勾结,可我们没有实证,要是因此与其背盟,恐怕多有不义;而且金陵尚有淮阴贼大军驻守,若我们与朱扒皮相争,恐怕会被其趁虚而入。”
汤燕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愁眉道:
“奶奶的,不攻打朱扒皮,如今山中钱粮将尽,兄弟们饿着肚子,如何是好?”
魏兴道:
“大王不用担心,我有个好法子。”
汤燕喜道:
“姥姥的,你小子又有什么坏水?快讲!”
魏兴道:
“大王,我听说淮阴贼有粮草运往金陵,您老可邀请朱扒皮共劫粮草,若其肯来,我等劫回粮草,兄弟们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乃是快事一件;若朱三不来,便是其投靠淮阴贼,大王可名正言顺,发兵攻打!”
汤燕听了,拍掌叫好。
遂传信朱三。
朱三得信后犹豫许久,还是同意了下来,答应和汤燕共劫粮草。
淮阴贼虽强,可毕竟现在还顾及不到他们。而汤燕却是个十足的疯子,朱三知道汤燕钱粮将尽,已是穷途末路,若是拒绝,难保其不会朝自己疯咬。
几日后,淮阴军的粮草沿江运送。
只见江中数百大船,满载粮草军械。
二贼率部下埋伏在江边宝山,见粮船远远靠近,便冲下山前来堵截,其早在江中下入金刚锁,可拦截船只。
然而当二贼到了近处后才意识到,淮阴贼运粮之船竟是一艘五十多米的大船,拦江而来,犹如断海巨鲸,几根粗大的金刚锁在其面前竟犹如发丝一般,轻轻一撞便直接断开。
未等二贼反应过来,船上推开隔板,露出火炮,瞬间开火,轰天裂地,打的二贼麾下死伤惨重。
左右突然出现大量官军,喊杀震天。
有穿着全甲的战兵冲来,杀入贼军,二贼麾下贼兵的破刀烂枪连人家的铠甲都扎不破。
贼军很快溃逃,汤燕部下以劫掠为生,常年劫掠,尤善奔跑,是故大多成功逃出包围。
朱三部下据山发展,常年养尊处优,不善奔跑,除了朱三本人在大量匪徒的掩护下成功逃走外,其余部下大多被俘。
然后这些人见到了翟逊。
翟逊询问他们为何袭击淮阴军粮草。
这些人为求活命,纷纷将责任外推,表示乃是赤山匪胁迫所致。
翟逊遂派人联系朱三,将这些人释放回去。
朱三因此十分感谢翟逊。
之后翟逊再次派人去朱三山寨谈论诏安之事,这次得到了朱三全寨上下的热情招待。
虽然朱三依然没有完全答应投靠淮阴军,但双方的关系却变得非常亲近。
此后翟逊常常给朱三写信嘘寒问暖。
朱三也予以回信。
汤燕听闻此事后,派人质问朱三是否投靠了淮阴贼。
朱三自是不认。
汤燕心中生疑,但奈何没有证据。
一日,翟逊照例给朱三写信,询问家长里短。
不过这次他故意在写信时缺笔少划,然后将信送了出去。
汤燕部下的一名小头目“恰好”在那天外出劫掠,又恰好碰见了信使,将信劫回。
汤燕得了信,命手下识字之人阅读。
手下细细观看了一番,实在读不出来,道:“回大王,这字只有半个,不知写的是什么?”
汤燕脸色一黑,再命其他人去读,得出相同的结论。
有人极力辨认信中文字,最终也只得出一些家长里短,实在看不出什么情报。
汤燕大怒,认定朱三暗通淮阴贼,信中字迹乃是暗语。
次日,汤燕派人去请朱三,邀其前往溧水亭赴会,共商联盟大计。
实际上汤燕是要杀朱三,赴会之日,汤燕几乎将全寨人马带出,秘密跟在后方。
另一边的朱三对汤燕也很是戒备,将寨中人马带出了十之八九,前往赴会。
到了溧水亭,两边各自停下人马,汤燕只带魏兴一人进亭。
朱三见状,稍稍放下心来,也只带一名亲信进亭。
到了亭中,汤燕也不绕弯子,直接开门见山,将信件摆了出来,问朱三何为?
朱三打量信件,他不知情,遂道:“不知。”
汤燕指着信件戳印,道:“此人为淮阴贼将领,你常与其联系,众人皆知,此暗语你如何不知?”
上一篇:红楼:逐出家族后,我漠北封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