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105节

  令人奇怪的是,这次的谈判从一开始便透着一股诡异的气氛。

  以往的谈判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双方据理力争。

  两国舌战,自当雅量。辽国在舌战中往往是落下风的一方,气急败坏之下便以武力威胁恐吓。

  这时大宋一方便蔫了,于是不甘不愿地妥协退让,然后抓住某个细节继续据理力争,辽国继续亮拳头威胁……

  总的来说,没什么太大的技术含量,一方讲道理,另一方亮肌肉,在锱铢必较中各自妥协,最后达成一个让双方勉强满意的协议。

  然而这一次的谈判,辽使萧光敬从坐上谈判桌开始就没什么斗志,照本宣科地说出辽国的条件后,大宋的礼部侍郎钱仲深立马跳出来反对。

  按流程,接下来该辽国使团出来亮肌肉,以武力威胁了。

  奇怪的是,辽国使团没人吱声。

  西郊秋猎的余威仍在,五百名火枪手的一轮轮齐射,那画面至今仍在辽国使团随员的脑海中不时闪现。

  武力威胁?

  辽国已无底气了,使团随员们其实早已察觉到,如今的大宋虽然还是温文软弱的样子,但不经意间,却露出了嘴里白森森的獠牙。

  辽国的条件其实很简单,一是涨岁币十万贯,二是两国深化通商,交易更多的盐铁药材和皮货。

  第二条属于正常的两国贸易内容,可以聊。

  第一条的十万贯,其实是个很小的数目,以宋辽两国的体量,谁都不会真把十万贯当回事。

  但就是这一条,大家都谈不拢。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十万贯的事,它纯粹代表了一种政治象征性。

  辽国需要这增加的十万岁币,让世人知道宋国对辽国愈加臣服。

  大宋不愿加这十万贯,是不想让世人知道大宋软成这样。

  谈判桌上,赵孝骞含笑看着萧光敬,表情似戏谑,似探究。

  “贵使,这十万贯我大宋是决计不会加的,你怎么说?”

  萧光敬心虚地瞟了瞟旁边的使团随员,还没说话,对面的钱仲深却发飙了。

  桌子猛地一拍,钱仲深面目狰狞口沫横溅。

  “我大宋就是不加,不服气?派兵来打呀!”

  话刚出口,不仅辽国使团目瞪口呆,赵孝骞都惊呆了。

第142章 谈判事成

  赵孝骞印象里的钱仲深,不仅是老狐狸,还是官场老油条。

  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头儿,不招灾不惹祸,平步青云当上了礼部侍郎,一辈子仕途几乎没受过什么波折沉浮,说明这人并不平庸,其实是有点东西的。

  这种老油条的处世风格就是,凡事能推则推,能躲则躲,永远不得罪任何人,也永远不会担任何责任,当然,立功受奖一定是冲在第一个的。

  赵孝骞没想到,自己这个谈判正使还没表态呢,这根老油条倒是支棱起来了。

  谁给他的勇气?

  或许赵孝骞自己都没察觉到,西郊秋猎不仅是对辽国使团的震慑,更是给了软弱多年的大宋朝堂一剂强心针。

  大宋软弱太久了,它就像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名下空有良田万顷,宅院里却没有一个看家护院,被人惦记,被人眼红,看着左右邻里或偷或抢占他的家产,他却不敢吱声。

  而自从西郊秋猎后,燧发枪这种武器已不再是秘密,朝堂人尽皆知,君臣已在不知不觉间挺直了腰杆。

  如今的大宋,请来了一位武艺高超的绝世高手看家护院,地主家的傻儿子终于有了安全感,在左右邻里间也能昂首挺胸,无惧无畏了。

  有些东西,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

  燧发枪是赵孝骞给这个积弱的朝代下的一剂猛药,这剂猛药已悄然开始发生作用。

  钱仲深便是大宋朝堂一个典型的缩影。

  这种怕惹事怕担事的老油条都敢在辽人面前拍桌子,叫嚣着派兵来打,可见……这老货今天吃错药了?

  火器监还在日夜开工造枪呢,你这头就挑衅上了?

  拍了拍钱仲深的肩,赵孝骞示意他坐下来。

  “钱侍郎你冷静点儿,真要是打起来,官家会先杀一个侍郎祭旗的,谁挑的事,谁挂在旗杆上迎风飞扬……”

  钱仲深悚然一惊,额头不由冒出了冷汗。

  话虽然有点夸张,但宋辽两国真因为他的挑衅而启了战端,自己的脑袋真会不保的。

  “郡侯是正使,您来,您来。”钱仲深急忙谦让。

  赵孝骞瞥了他一眼,没错,还是那根熟悉的老油条。

  啪!

  赵孝骞突然猛地一拍桌子,面目狰狞环视辽国使团众人。

  “岁赐是不可能加的,你们死心吧!我们钱侍郎说得没错,不服气?派兵来打啊!”赵孝骞口沫横溅怒喷。

  钱仲深悚然又惊,你你你……怎么又把我架上了?

  接连两人叫嚣让辽国派兵来打,辽国使团心中再是忌惮,此刻也无法再忍了。

  “打就打!”一名使团随员起身,怒喝道:“既然谈不拢,我等这就回朝,禀明我主,点齐各部兵马试试你宋国的火器,究竟有多了不得!”

  赵孝骞左看右看,然后抓起桌上一只砚台朝这人脑袋掷去。

  随员一惊,眼疾手快身子一缩,惊险地躲过了这只要命的砚台。

  赵孝骞沉下脸冷冷道:“蛮夷之国,不受教化,没个上下尊卑,你们谁是老大?老大没发话,你跳出来狗叫什么?”

  随员大怒,下意识便按住腰侧的刀柄。

  赵孝骞冷笑:“呵,要拔刀?快点拔,让我见识一下你们辽国勇士的勇气。”

  鸿胪寺正堂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纷沓而至,堂外出现了一队队披甲禁军的身影,禁军们虽未入堂内,但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名随员身上,尤其是那只按住刀柄的手。

  随员浑身不自禁地颤栗起来,按住刀柄的手再也没力气拔出来。

  他知道,如果真拔刀了,今日他绝不可能活着走出鸿胪寺。

  而且辽国都没借口找宋国的麻烦,因为先拔刀的人是他。

  四周的气氛莫名冷肃下来,堂内一片死寂。

  见随员久久不敢动作,赵孝骞懒得再搭理他,然后冰冷的目光望向萧光敬。

  一言不发的萧光敬这时终于开口了,朝那名随员瞥了一眼,缓缓道:“要不,你来谈?”

  随员急忙垂头躬身,连道不敢,就坡下驴地退了回去。

  萧光敬勉强朝赵孝骞笑了笑,道:“郡侯,刚才些许不愉快,你我不如都忘了,还是说正事如何?”

  赵孝骞也笑了:“好,说正事。”

  又是喷,又是吼,现在又是笑,两国谈判成员都跟神经病似的,精神状态很不稳定。

  但这就是谈判的常态,为了争取利益,谈判桌其实就是舞台。

  恐吓也好,威胁也好,破口大骂也好,笑里藏刀也好,都是争取利益的手段,是为了讨价还价而积攒的筹码。

  赵孝骞的神态很放松,他很清楚,今日的谈判不会出现任何意外。

  对方的谈判正使都偷偷摸摸成了自己的人,能出什么意外?

  最大的难度不过是如何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萧光敬代表辽国做出妥协。

  这个其实也简单,如今的辽国,不管是使团还是上京朝堂的君臣,恐怕注意力都在大宋莫名其妙出现的燧发枪上,至于谈判会谈成什么样,已不是辽国君臣的关注重点了。

  于是赵孝骞将接下来的谈判事宜交给了钱仲深,而他,则身子往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思考人生,以及……今晚吃什么菜。

  从现在开始,赵孝骞这个正使就是个摆设,当然,也不完全是摆设,他还负责镇场子。

  有了刚才差点擦枪走火的意外,此时的辽国使团随员都和气了许多,说话的音量都控制在噪音以下的分贝。

  没办法,此一时彼一时,谁能想到宋国居然莫名其妙出现了一种大杀器呢,这件事若不解决,辽国没有继续强势下去的资本。

  甚至于,很多辽国使团随员的心思,此时也没在谈判上了,他们脑子里全是燧发枪。

  谈判进行得很顺利,礼部侍郎果然是有点东西的,只要对方不威胁恐吓,钱仲深有理有据锱铢必较,外交辞令一套一套的。

  仅仅一上午,谈判已达成了共识。

  大宋维持往年的岁赐不变,涨十万贯的事就别提了,你们没那命。

  两国深化通商一事,谈得更是顺利,这本就是正常的两国贸易问题,大家互通有无,互利共赢,没人会反对。

  细节聊完之后,双方各自起身,互相朝对方行礼,最后签下盟书。

  告辞之前,赵孝骞迅速与萧光敬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会意。

  谈判什么的不重要,不要像李鸿章一样签下无数卖国条约就行。

  此次接待辽国使团,赵孝骞最大的收获就是收服了萧光敬。这个人比所谓的谈判重要多了,他是一颗很重要的棋子。

  现在达成的协议,双方都算满意。

  大宋今年还是要给岁赐,因为燧发枪还没列装禁军,而且火枪手的操练也很不够。

  赵煦和赵孝骞都想立马跟辽国在战场上较量一下,但条件实在不允许。

  再苟一年,明年辽国若还想要岁币,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郡侯,明日入朝觐见宋国天子后,我等便回辽国上京了,多谢宋国诸位和郡侯的款待。”萧光敬长揖一礼。

  赵孝骞假模假样地挽留:“这就走了啊?正事办完,你们多玩两天嘛。”

  萧光敬迟疑了一下,转身看了看使团其他人的反应,然后小心地道:“郡侯太好客了。真就……多玩两天?”

  赵孝骞脸色顿时黑了。

  这蛮夷到底懂不懂什么叫客气话?

  拽过萧光敬,两人走到一旁的角落,赵孝骞环视不远处的两国随员,面带微笑从齿缝中挤出一句话:“赶紧滚回去,你在大宋招不招人待见,自己心里没数吗?”

第143章 辽使离京

  工作和生活要分明。

首节 上一节 105/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