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124节
一如此刻,位高权重的当朝宰相,还不是要乖乖地站在殿外吹冷风,等着被官家召见。
不知过了多久,章惇双腿都麻木了,郑春和终于从殿内走出来,一脸和善且抱歉的微笑。
“实在得罪章相公了,官家今日也是刚刚才睡下,批阅奏疏太辛苦了,奴婢看着都不忍,章相公您看……”
章惇这次没有走,他知道官家是要敲打他了。
于是章惇含笑道:“官家励精图治,大宋得此明君,天下幸甚。老夫能辅佐官家,亦不胜荣幸。”
“官家睡下无妨,我在外面等他醒来便是。”
郑春和意外地看了他一眼,搓着手强笑道:“这如何使得,当朝宰相站在外面吹冷风,官家醒来后可饶不了奴婢,章相公莫让奴婢为难,不如……您明日再来?”
章惇脸带笑意,态度却很坚决:“我还是等等吧。”
郑春和苦笑道:“章相公您这是何苦呢……”
说完摇摇头,转身入殿。
又等了半个时辰,章惇身躯摇摇欲坠,就快倒下时,郑春和终于从殿内快步走出,躬身含笑道:“章相公,官家醒了,请您入殿议事。”
章惇神情一振,刚要迈步,脚下却一个趔趄,郑春和急忙扶住了他,一脸关心地道:“相公一国执宰,天下千万生灵所系,脚下可要当心,切莫走错踏错呀。”
章惇扭头深深地看了郑春和一眼,然后点了点头。
“多谢郑内侍提醒,老夫记下了。”
第167章 重鼓轻捶
走进福宁殿,章惇头一次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拖着发麻的双腿,努力维持仪态,身形也不觉佝偻下来。
赵煦就坐在殿内看书,眼角余光扫过,看着章惇走进来的样子,这时的章惇才有了几分臣子的样子,与前几日的意气风发甚至略带几分张狂的模样比起来,此刻章惇的模样更顺眼了。
章惇进殿后,躬身规规矩矩朝赵煦行礼:“臣拜见官家。”
赵煦放下手里的书,露出了和煦灿烂的微笑:“章先生何必多礼,快快落座。”
章惇躬身谢过,小心地侧坐在书案旁的椅子上。
“章先生来得正好,黄河开封段的修堤之事,朕正欲与章先生商议,上月查处了一批官员,吏部又补上了缺,但度支司那边还需尽快拨下钱粮,否则数万民夫无以度日,怎能开工。”
章惇谨慎地道:“臣昨日已向度支司下了函,度支司回话,今年国库已无盈余,骤然多出这笔治河的开支,一时有些为难……”
赵煦皱眉道:“朕记得去年秋末岁赋近亿贯,这还没满一年,国库又没钱了?”
章惇苦笑道:“近亿贯岁赋确实不少,但我偌大的大宋,地方官府要截留支用,朝堂和地方官员要发俸禄,边军和京畿禁军要发兵饷,各种民生民用亦要支出,近亿贯岁赋,其实还是不够的。”
赵煦沉默片刻,道:“那就拜托章先生想想办法,从别处弄些钱粮来,河堤不能不修,总要支撑到今年秋末,待各地的岁赋押解进京……”
“是,臣再想想办法,可令度支司将今年汴京官员的俸禄延迟两月发放,如此,便可勉强撑到今年秋赋入京。”
赵煦展颜一笑:“还是章先生能干,任何事都能想到办法,可为朕分忧。”
章惇急忙谦逊地起身,连道不敢。
今日的章惇,无论态度还是礼仪上,都比以往低调了很多。
赵煦的一记隔空敲打,显然已起到了作用。
其实此刻君臣的心思都不在朝政上,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大宋官家和大宋宰相之间的矛盾。
矛盾没到尖锐的时候,只是赵煦察觉出苗头了,于是想把苗头掐死在萌芽之中。
历史上的宋朝,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历任官家对外再软弱,但皇权却从来都是死死抓在手里的。
终宋一朝,没有宰相架空君权,没有宦官干政,没有武将拥兵篡权,只有一群文人站在朝堂上打嘴仗。
总之,其言昭昭,其行昏昏。也就窝里斗内行,老祖宗几千年的智慧全用在内耗上了。
赵煦当然也在乎皇权,这是他忍气吞声八年才等来的亲政。
所以当宰相太过擅权,便引起赵煦的警觉了,他绝对不容许相权凌驾于君权之上。
说完了治河的事,殿内又陷入了沉默。
君臣各怀心思,但表面上仍是一片和睦,二人都面带微笑释放善意。
有些事情,是不能拿到台面上明说的。
都已经是这个级别的人物了,不可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那样,闹了意见当面道个歉,拉拉手,以后还是好朋友。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解决方式。
赵煦不能当面训斥章惇,因为会损了天子的形象,天子就应有雷霆不惊的涵养。
章惇也不能当面道歉,因为他是宰相。
朝中还有无数旧党朝臣在死死地盯着他,一旦今日他道歉了,宰相的威严尽失,旧党朝臣以后就不会买他的账,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直接告到赵煦面前。
彼此都清楚各自的立场,彼此也都明白对方的难处,道歉什么的,确实没必要说出口。
良久,赵煦笑了笑:“便如此吧,章先生,政事堂交给先生,朕很放心,新法仍要推行下去,这是大宋的国策,不可易也。”
章惇心头骤然一松,眼眶不知为何红了。
他知道,赵煦已原谅他了,这场风波终于过去。
“臣,定为官家,为大宋死而后已。”
赵煦笑道:“不必那么严重,章先生也要保重身子,朕最近清闲得很,又久不出宫闱,朝中有什么有趣的事儿,章先生不妨来朕这里,与朕多聊聊。”
章惇陡然又是一惊。
这是话里有话。
擅自拿问苏辙的事,官家终究还是记下了,这是官家含蓄地表达不满,并且警告他,以后大事小事,做之前最好让朕先知道,不可再先斩后奏了。
“是,臣明白了,日后若官家不嫌弃,臣会时常来觐见,与官家闲聊朝野之趣闻。”章惇万分乖巧地道。
赵煦满意地点头:“好,朕不耽误章先生处理朝政了,去吧。”
章惇起身行礼,告退,缓缓退出殿外。
冷冽的秋风吹过,章惇顿觉脊背发凉,这才发现自己后背的官服已湿了一片,被风一吹又干了。
…………
轻拿轻放,从头到尾都没说过一句重话,但赵煦与章惇的这次聊天却意义非凡。
赵煦亲政后,他的锋芒再次高涨,而新任的宰相,也终于重视起了“君君臣臣”这四个字。
潘楼街,第一楼。
难得大清早起床,赵孝骞心情不错,便邀了蔡攸来第一楼吃个早餐。
大宋的富,史书的数据上很难有画面,但史书有记载,生活在汴京的中产阶级人家,在家做饭和在外面下馆子其实是一半一半。
稍微犯了懒劲,便全家出门下馆子吃顿好的。
就算懒得出门,也可以叫个外卖送上门。
是的,大宋已经有外卖这个行业了,跑腿的要么是饭馆的伙计,要么是街边聚集的闲汉。
《清明上河图》里便画有外卖小哥,一手拎着一个油纸包,急着赶路的样子,很传神。
富到这种程度,不知多少异族外敌惦记,君臣居然还固守着重文抑武的国策,丝毫没在乎军队的发展,这种畸形的失衡的国势若不改变,迟早药丸。
赵孝骞和蔡攸此刻正站在第一楼的门前,盯着紧闭的大门发呆。
抬头看了看天色,已是清晨,周围车水马龙,早已热闹起来。
而第一楼,居然仍在关门。
赵孝骞最爱的灌汤包,终究被错付了。
眼神呆滞地注视着紧闭的大门,赵孝骞的表情别提多纠结了。
从楚王府一路马车到这里,知道有多远吗?为了吃这一口儿,知道我有多努力吗?
你特么的居然不开门?
旁边的蔡攸看出了赵孝骞的不爽,忍着笑道:“郡侯,要不咱们换一家,愚弟知道有一家做油酥的,味道也不错,店铺就在附近。”
赵孝骞没吱声,良久,扭头幽幽地道:“你说现在的人到底是怎么了?白花花的钱送到面前,人家就是懒得赚。”
“不差钱你就别开店呀,差钱你就勤劳点呀,既想躺着,又想发财,特么你以为你是楚王世子啊!”
第168章 似少年游
当你兴冲冲赶了很远的路,就为了吃一样自己最爱的美食,结果到地方了却发现人家没开门,这种失落感想必是能引起广泛共情的。
热爱美食的人,一定热爱生活。
所以懒得开店的人,辜负了热爱生活的人,这种人应该被吊在店门口示众。
赵孝骞在第一楼的门前来回踱步,表情很烦躁,像动物园里下午四点钟饿极的狼。
蔡攸饶有兴致地看着他,只觉得这位郡侯与汴京城其他的纨绔很不一样。
从没见过锦衣玉食的人,为了一种美食而如此重视,也没见过汴京的纨绔,因为吃不到美食而把不爽的情绪表现在脸上,那模样简直是……吃不到灌汤包就要吃人。
“郡侯,人家没开门,咱也没办法,不如改日再来,店就开在这儿,跑不了的。”蔡攸劝道。
赵孝骞瞥了他一眼,道:“当你突然特别想吃一种美食时,那种冲动和势必得之的心理,是其他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或许我的整个人生里,只有这么一刻特别想吃,错过这个时辰便味同嚼蜡了。”
“今日我若错过了这个时辰,便是辜负了我的整个人生。”
蔡攸不由愕然,这个……有必要上升到如此高度吗?
赵孝骞却觉得很正常,人生的意难平,不仅是少年时爱而不得的白月光,也有记忆深处那惊鸿一瞥般存在过的味觉。
童年的麦芽糖,油炸豆皮,小肉串儿……皆如是。
或许长大后再吃,已不复当年的味道了。
终不似,少年游。
所以,今日这一口灌汤包有多珍贵!
“不行,今日我非要吃到它,错过今日,我饶不了那掌柜!”赵孝骞咬牙。
“来人!去打听一下这家店的掌柜住哪里,去给我拎过来,赶快!”
陈守领命匆匆离去。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