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131节

  “下官半夜悄悄跟踪过王藻,这才将真账挖了出来。”

  赵孝骞钦佩地道:“半夜挖墓也敢干,宗泽,你是人才啊!”

  “既然名单和账簿到手了,你为何不早点向朝廷揭举,而要等到现在才拿出来?”

  宗泽叹道:“王藻不倒,证据纵是真的,到了上面也会变成假的,下官这些年的官儿不是白当的,官场上的黑幕下官自然懂的。”

  赵孝骞笑道:“所以,王藻父子被拿问了,你掌握的证据才敢拿出来,给这桩案子坐实了?”

  “是,王藻父子被拿问,才说明王家父子大势已去,证据才会被信服。”

  说完宗泽突然朝赵孝骞躬身长揖:“下官代数万可怜的河工,拜谢郡侯伸张正义,为我大宋惩奸除恶,为数万河工争得福祉。”

  赵孝骞急忙摇头:“别,别给我戴高帽子,我没那么伟大,把我抬得那么高,你向我借钱的时候,我拉不下脸来拒绝……”

  宗泽苦笑道:“郡侯说笑了,下官敢问,有了这些证据,名单上那些官员郡侯是否都能拿下了?”

  赵孝骞眨眼:“你希望我把他们都拿下?”

  “铁证如山,这些吸附民脂民膏的败类自然要拿下。”宗泽义正严词地道。

  “那么,问题来了,拿下这批官员,朝廷再换上一批官员,下批官员继续贪墨克扣河工的血汗钱,怎么办?皇城司继续拿人吗?”

  宗泽被问得浑身一震,原本心底里冒出的正确答案,此刻仔细一想,似乎没那么正确了。

  思索良久,宗泽长揖道:“下官请郡侯赐教。”

  “我才十八岁,你都三十多了,赐教个啥啊。”

  赵孝骞叫来魏节,吩咐他将宗泽提供的证据小心保存,然后伸了个懒腰。

  “好了,事情办完了,走,我请你饮酒去。”

  宗泽愕然:“办完了?”

  赵孝骞叹道:“你们这些正义人士啊,眼里就是揉不得沙子,见到坏官贪官就一副赶尽杀绝的架势,真要办贪官,你把满朝文武全杀了,保证没一个是冤枉的,你能杀吗?”

  宗泽急道:“可数万河工还在日夜受苦,被官员盘剥克扣……”

  赵孝骞眨眼:“我说过不管他们了吗?不要急,清官有清官的用法,贪官有贪官的用法,水至清则无鱼。”

  正与邪的分界,没那么泾渭分明,世事大多数时候往往是互相掺和,正邪难辨的。

  头脑简单的人,才会把别人轻易地定义为好人或是坏人。

  他们的世界里,好像只有好人和坏人。

  赵孝骞不希望宗泽是这种人,世人皆浊我独清,这样的清高品行,容易短命的。

  “走,我请你饮酒去,对了,你去过青楼吗?抱过青楼里的姑娘吗?”

  “呃,下官偶有涉足,但薪俸甚寡,花销不起……”

  “就是有色心没色胆呗?”

  “是没钱,不是没色胆。”宗泽认真纠正道。

  这年头逛青楼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宗泽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

  “今日我请你,也不用你回请,反正你穷。走你!”

  赵孝骞很热情,毕竟是宗泽啊,怎么热情都不过分。

  这态度倒是弄得宗泽很不适应,他到现在都没明白,为何这位传说中的郡侯对他如此友好,两人今日才是初识,而这位郡侯,却好像有什么社交牛逼症,那叫一个热情如火……

  二人悄悄出了皇城司后门,宗泽仍然蒙上黑巾,一副鬼鬼祟祟的样子。

  赵孝骞邀他上了马车,马车悠悠前行。

  宗泽坐在马车里颇不自在,身子扭了又扭,几番欲言又止。

  赵孝骞却理解地道:“常年案牍久坐,我懂你。”

  宗泽:“?”

  “如果长痔疮了,可以撅着,不必拘礼。”

  宗泽苦笑道:“下官并无痔疮,下官只是想问……”

  “想问我为何对你这么热情?”

  “……是。”

  赵孝骞却避而不答,只是悠悠地叹道:“宗泽,你的世界不应在官场,而应在战场。”

第177章 绿茶解渴

  认识宗泽,算是赵孝骞最大的收获了。

  不可否认的是,当民族走向危亡之时,总会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不计后果舍生取义,为这个民族拼尽最后一滴血。

  宗泽如是,种建中亦如是。

  水浒里那些所谓的好汉,无论多么义薄云天,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终究跳不出那座梁山,所谓的“好汉”,不过都是史书里的草寇而已。

  宗泽,种建中这样的人,才配称一声“好汉”。

  赵孝骞喜欢跟好汉打交道,大约他本人很清楚自己是个啥德行,所以需要多认识一些好汉,来跟自己互补一下。

  赵孝骞说宗泽不应在官场,而应在战场。

  这句是实话,但也是不好听的实话。

  宗泽是正经的赐同进士出身,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文官,在如今文贵武贱的大格局下,让他投笔从戎,实在有些难为人了。

  历史上的宗泽投笔从戎,是因为大宋已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他不得不为这个危难之中的民族奋起而争。

  如今至少表面上大宋还是歌舞升平,宗泽没有理由舍文就武。

  汴京城的青楼不少,尤其是潘楼街一带,但赵孝骞依旧选择了醉花阴。

  醉花阴的掌柜稍微懂点事的话,就应该给赵孝骞送一张钻石VIP卡,进门两排礼仪小姐鞠躬欢迎,榜一大哥需要这样的排面。

  二楼的雅阁里,赵孝骞和宗泽把酒言欢。

  中秋刚过不久,汴京城仍然处处弹唱着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毕竟这是华夏数千年来无可争议的最佳中秋词,自此词后,余词尽废。

  阁子里的袅袅姑娘也在弹唱着这首词,袅袅的嗓音婉转空灵,略带几分沙哑,将这首词里的惆怅之意表达得恰到好处。

  赵孝骞倒是没什么感觉,他更喜欢前世王菲版的,没办法,俗人对大音希声的高雅欣赏不来,只听得懂流行乐。

  气氛很融洽,虽然与宗泽是初识,但两人聊得很投机,至少赵孝骞觉得一见如故。

  遇到名人不容易,当初赵孝骞知道宗泽的下落,本打算主动与他结识,但想到不能太刻意,不然宗泽可能会以为碰到了诈骗犯,于是只好放弃主动,随缘就好。

  今日,缘分这不就来了么。

  西游记里的兔子精怎么唱的来着?

  “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

  雅阁内,袅袅一边弹唱,一边朝赵孝骞暗暗送着秋波。

  这姑娘绝色之姿几乎与姜妙仙差不多,但骨子里透出一股媚态,还带着几分若有若无的茶味,撩汉的本事比姜妙仙强太多了。

  当初姜妙仙若如此销魂,大约此时她的肚子都六个月了。

  赵孝骞浑然无视袅袅送来的秋波,只频频与宗泽敬酒。

  话题从风花雪月,渐渐聊到国事军政。

  “满朝皆惧辽国,但下官以为,北方辽国其实已不足惧,真正要注意的,反倒是辽国旁边一个叫女真的部落……”宗泽严肃地道。

  赵孝骞一怔,这句话倒是令他颇为吃惊。

  他是站在后来人的角度,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所以刚穿越过来时,女真部和蒙古部落都被他记在心里。

  但宗泽可是没开过挂的,居然也有如此见地。

  优秀的人,果然任何时候都会展露出锋芒,这辈子注定与众不同。

  “辽国虽是游牧部落,但他们立了国,建了城,向我们大宋学习农耕,学习中原圣贤文化,就连朝堂的官制也与我大宋大致相同。”

  “说实话,这一百多年来,不管辽国承不承认,我大宋已在润物无声地同化辽国了。”

  “而古往今来,任何中原王朝的邻国,若是游牧民族,必成中原大患,但若同化成农耕之国,中原王朝足可灭之,在这个方面,没人是我中原王朝的对手。”

  “事实上,自仁宗之后,辽国确实已呈颓势,每况愈下。故而下官以为,辽国终究摆脱不了中原王朝一样的命运,那就是合久必分。大宋纵然什么都不必做,数十年后,辽国亦不攻而崩。”

  赵孝骞眼睛愈发明亮,宗泽这番话确实说到根子上了。

  就算没有燧发枪的出现,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自己不作死,大宋完全能打败辽国。

  可惜的是,真实的历史上,最先作死的是大宋。

  联金抗辽,就是大宋作死的第一步。

  宗泽的酒量似乎不太好,说着话脸却有点红了。

  “郡侯恕罪,下官一点浅陋之见,让郡侯见笑了,或许只是下官的杞人忧天,一个小小的女真部落,当不至于翻起多大的风浪。”

  赵孝骞却摇摇头:“不,你说的很有道理,很有远见。或许你不知道,如今的辽国,已开始重视女真部落崛起的现状了,辽主甚至专门派遣了官员,严密监视女真部落的举动。”

  “若非女真部的存在,确实对辽国产生了威胁,辽国不会多此一举。”

  “以我的猜测,女真部落所图甚大,他们有灭辽的野心。”

  赵孝骞话音刚落,雅阁内,袅袅的琴声却突然乱了一个调儿。

  虽然只是乱了一个调,但赵孝骞却听出来了。

  倒不是他对音律多有研究,而是原本流畅丝滑的节奏韵律,突然掺进了一个违和的音调,正常人都能感觉得到。

  赵孝骞朝袅袅投去一瞥,却见袅袅绝色的脸颊飞快闪过一丝慌乱,瞬间恢复正常,甚至还朝赵孝骞绽出一抹勾人心魄的媚笑。

  宗泽已有了醉意,倒是没听出不对,昏昏沉沉间,突然想起什么,起身朝赵孝骞长揖一礼:“下官忘了向郡侯道谢……”

  赵孝骞眨眼:“你谢我什么?”

  “多谢郡侯造出了火枪利器,为我大宋建起了一道屏障,此利器可与无敌的辽骑抗衡,不论将来天下局势如何变化,我大宋已立于不败之地,此皆郡侯之功,天下人若知,当对郡侯顶礼而拜。”

  赵孝骞笑了笑,因为燧发枪而得到的感谢,他已听过太多了。

  “说什么感谢,没意思。武器要握在正确的人手里,否则跟烧火棍没区别。”

  “老宗,你有大才,只任一个河道官员未免屈才了,若有合适的机会,我会向官家举荐,否则你的官儿当得再大,亦是一生怀才不遇。”

首节 上一节 131/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