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14节

  作为一个合格的啃老的年轻人,适当为长辈做点事,日后伸手要钱的过程会更顺利,收获会更大。

  既然都下厨了,不妨多做一道菜,反正自己也吃得意犹未尽。

  于是,一道韭菜煎蛋,一道小炒鸡丁很快热腾腾出锅。

  楚王府最尊贵的两位主人坐在后厨里,一人一碗米饭,挟菜的动作飞快,生怕少吃了一口便吃了大亏。

  最后,赵孝骞吃了三碗,赵颢吃了四碗,父子俩满足地瘫坐着,二人一脸满足地剔着牙。

  “吾儿好本事,为父越来越看不透你了……”赵颢眯眼端详,打量儿子的目光带着深思。

  “父王的快乐,就是孩儿的快乐……”

  赵孝骞在脑海里组织语言,思索如何委婉地向赵颢要钱,然后自己摆出楚王世子的排场,大摇大摆地见识一下这个年代的青楼勾栏。

  “今晚全场消费赵公子买单”。

  穷人永远不知道这句话能令当事人多爽,那是一种爽到灵魂深处的颤栗。

  幸运的是,赵孝骞很快就能体会到这种颤栗。

  长得不错又有钱,身份也不低,翩翩少年郎,浊世佳公子,赵孝骞都不敢想象自己在青楼勾栏会多受欢迎。

  有实力,就是这么豪横。

  片刻后,赵孝骞终于在脑海里组织好了语言。

  “父王,孩儿想……”

  话刚起了个头,赵颢却突然道:“对了,骞儿,咱王府没钱了,为父我将家中现钱全都送了出去,就连库房收藏多年的奇珍异宝,也全都不剩了。”

  噗——

  赵孝骞呛咳不已,咳到撕心裂肺才缓下来。

  “父王,孩儿想了想,还是分家吧。孩儿在外面会活得很好的。”赵孝骞正色道。

第18章 来钱门路

  日子没法过了,赵孝骞差点原地去世。

  晴天霹雳也不过如此了吧。

  “为何没钱了?”赵孝骞神情变得很焦虑。

  当初王府陷入破家危机的时候,赵孝骞都没如此失态过。

  家没了可以再置办,可……钱若没了,那是真没了啊!

  “堂堂王府,名下田产商铺不少吧?怎会没钱了?”赵孝骞震惊地问道。

  赵颢叹了口气,道:“吾儿上次被蹴鞠砸晕,一夜昏迷不醒,性命危在旦夕,老夫急坏了,在道君像前许下愿,若吾儿能平安无恙,老夫愿倾尽家财,一文不留,全献给玉清宫,为道君塑金身。”

  然后赵颢又道:“许是道君听到老夫的许愿,吾儿所幸无恙。今日一早,家中库房里的钱财异宝终于被搬空,送进了玉清宫,老夫此愿已还,对道君也算有个交代了。”

  说着赵颢一脸虔诚,面朝玉清宫方向遥遥拱手,向道君表示自己刚刚远距离发送了一条感激短信。

  赵孝骞无声惨笑,身躯摇摇欲坠。

  那个该死的青阳牛鼻子,上次那一记神之掏蛋手,冥冥中已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无限悲凉涌上赵孝骞心头。

  穷了,我赵公子还没全场买单,家里已经破产了……

  赵孝骞开始思考,如果现在躺在地上撒泼打滚,这么干会不会有点不要脸?

  毕竟十八岁了,脸皮越来越薄,太超出年龄范围的事儿,干起来有几分羞涩……

  “吾儿脸色不对,难道病了?”赵颢探手,试了试他的额头,关怀之色溢于言表。

  赵孝骞叹了口气,算了,自己的亲爹,含泪也要过下去。

  “父王还愿,把家财都送给玉清宫,孩儿无话可说,但您……至少给自己留点儿吧?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赵孝骞无奈地道。

  这个活爹,真是让自己操碎了心。

  赵颢却正色摇了摇头:“吾儿此言差矣。做人做事,可欺人,可欺己,但不可欺天。”

  “举头三尺有神明,说好了倾尽家财,既然吾儿无恙,那便是道君显灵,出了大力,为父许的愿便要作数,家财一文都不能留,否则必有恶报。”

  “岂不闻李太白曰,千金散尽还复来,咱家有田产商铺无数,无非少了点现钱,暂时过得紧巴一点,很快就能赚回来。”

  赵孝骞目光悲凉,无语望天。

  全场买单的美好愿望,大约要缓一缓了……

  然而赵颢却突然精神一振,低声道:“王府虽然没钱了,但眼下有一条来钱的门道,此事尚需吾儿出把力气。”

  “什么门道?”赵孝骞终于恢复了一点精神。

  赵颢认真地问道:“吾儿方才制那雪盐的手段……是你独自想出来的,还是前人已有成例?”

  赵孝骞立马明白了他的意思,叹道:“是孩儿自己想的,其实只是多了一道蒸馏提纯的过程……”

  大宋以前,制盐大多用的是刮泥淋卤法,或是晒盐法,赵孝骞依稀记得蒸馏制盐法是从明清时期才有的。

  在如今这个年代,蒸馏制盐应该只有他会。

  赵颢当然不懂这些,闻言使劲一拍大腿,惊喜道:“如此甚好!骞儿,这买卖能做!摊子铺开了,日进斗金都不是问题!”

  赵孝骞没那么惊喜,今日他制盐的初衷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吃饭。

  毕竟他觉得王府产业众多,收入不菲,没必要劳动自己这个世子去想赚钱的法子。

  人算不如天算,富贵世子终究还是为钱所困了。

  “父王,制盐容易,但孩儿记得朝廷有盐铁司的,咱们这算是私盐吧?售贩私盐可是大罪,父王本就在风口浪尖,难道不怕落人话柄?”

  谁知赵颢却哂然一笑:“老夫这楚王是白当的?放心,为父有办法让咱家制的盐合理合法,没人敢挑错处。”

  赵孝骞终于有了些许期待,死去的心活过来了。

  不管怎么说,有钱进账便好,他离青楼勾栏的距离其实并不远,大约只差……几百斤盐?

  以后大摇大摆进青楼,知客朝楼上大吼一声“楚王世子兼盐贩子赵公子驾到”……

  嗯,似乎不怎么好听。

  赵颢却很严肃地把制盐当成了一桩正事来办,拽着赵孝骞便往外走。

  “把你制盐的机关图纸画下来,写好方法,秘方老夫亲自收藏,用具老夫派心腹之人去打造,先制几百斤试试!”

  脚步一顿,赵颢突然仰天大吼:“余财方去,又添新财,老夫好快乐啊——!”

  赵孝骞满头黑线,下意识离他远了点。

  路过的王府下人惊愕地看着父子二人,赵孝骞急忙解释:“我与他不怎么熟,真的。”

  …………

  禁宫,福宁殿。

  桌上燃着沉香,官家赵煦坐在蒲团上阖目养神,年轻的面庞透着几分疲惫。

  自从亲政后,赵煦几乎没轻松过,每天不仅要批阅海量的奏疏,还要召见一批又一批朝臣商议朝政。

  做人太累,做皇帝更累,可他没有选择,甚至甘之如饴。

  掌握权力的滋味,妙不可言。

  一名中年宦官匆匆走进殿内,宦官名叫郑春和,侍候赵煦已多年,是天子潜邸之心腹。

  郑春和入殿,见赵煦正阖目假寐,于是迟疑了一下,站在桌案前不敢惊扰。

  赵煦仍闭着眼,却悠悠地道:“欲奏何事?说吧。”

  郑春和躬着身子,低声道:“官家恕罪,您日前吩咐奴婢办的事,奴婢已打听清楚了。”

  赵煦淡淡地嗯了一声。

  郑春和接着道:“奴婢打听了,楚王呈上的那道奏疏,其实并非出自楚王之手,而是楚王世子赵孝骞的授意,楚王不过是执笔署名而已。”

  赵煦终于睁开了眼,脸上露出了笑意:“果然不出朕所料,前日召见赵孝骞,他与朕侃侃而谈,不卑不亢,言语间多有主见,此人非凡,倒是懂得藏锋。”

  郑春和陪笑道:“是,官家所见甚远,料事如神。当日大理寺已准备进王府拿问楚王了,世子赵孝骞拖住了大理寺官员,并冲进了王府书房,据说是强行逼着楚王写下的那道奏疏……”

  “直到楚王写完,世子怀揣奏疏直奔禁宫,楚王进了大理寺都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奴婢可以肯定,楚王突然改变主张,谏议废旧法,复新法,其实根本不是楚王本人的主意,而是世子赵孝骞的主意,此事从头到尾,都是楚王世子在掌控一切。”

  赵煦终于露出了惊讶之色:“朕的这位堂弟,竟有如此见地?他……才十八岁吧?”

  “是的,官家,楚王世子今年正好十八岁。”

  赵煦沉思许久,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深。

  “有意思,朕的这位堂弟越来越有意思了,他是如何能猜到朕的心思的?”赵煦非常困惑。

  复新法的事是他心底最大的秘密,这个秘密赵煦从未跟任何人提起过,连一点苗头都没露过。

  毕竟朝堂旧党势力几乎占了绝对优势,兹事体大,没有充足的把握之前,没有事先做好铺垫之前,赵煦是不可能透露一丝口风的。

  满朝衮衮诸公,唯独赵孝骞猜到了他的心思,太神奇了。

第19章 加恩封官

  知其果,必究其因。

  赵煦不是昏庸之主,有些事情发生了,是必然要知道前因后果的。

  楚王赵颢上疏复新法,与他以往的立场和言行完全相反,如此反常的表现,赵煦怎么可能不查个明白?

  亲政之后,赵煦有心复开新法,而且确实有心拿楚王赵颢开刀。

  欲复新法,首先要震慑朝中的旧党势力,如果直接拿旧党朝臣开刀,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旧党的激烈反弹。

  如果拿宗亲开刀,负面影响便能减到最低,同时也能试探旧党的反应。

  天家无亲情,在此之前,赵煦对楚王一脉也没什么好感,拿楚王开刀毫无心理压力。

  有趣的是,楚王世子横空出世,逼着楚王改变立场,暗中迎合了赵煦的意图。

  现在赵煦已没了针对楚王的心思,反而对赵孝骞这位堂弟感兴趣了。

首节 上一节 14/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