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149节

  赵孝骞:“…………”

  好即兴的答案啊!就像女人逛商场一样,没有特定要买的东西,先逛逛再说。

  “我总觉得你在做一件蠢事,但为了照顾你的自尊心,又不知如何委婉的告诉你,你在做一件蠢事……”

  张小乙:“……郡侯已经够委婉了。”

  赵孝骞笑了:“那就好,听话,回去吧,等我凯旋归来,与你痛饮三天三夜,再帮你娶一房婆娘。”

  “不!”

  “你特么……”赵孝骞叹气:“行,你爱干啥干啥,我不管了,你若死了,我给你老娘养老送终。”

  “多谢。”

  赵孝骞于是开始掏钱,将身上所有的银钱和值钱的物事全都搜出来给他。

  “穷家富路,这点钱你带上吧,约莫值个一两千两,西夏那地方应该能混得不错了,……我还是想问一句,你特么到底能干啥?”

  张小乙不客气地接过银钱,然后笑了:“我最大的本事不是跑腿,而是交朋友,来汴京五年,州桥范围的闲汉们都叫我一声哥哥,这就是我的本事。”

  赵孝骞微微动容。

  未来的西夏暗夜之王!

  好热血好中二的称呼!

  “你……去吧,别穿紧身裤,别骑鬼火,也别染黄毛。”赵孝骞闭眼挥手。

  张小乙莫名其妙,但还是深深看了他一眼,转身就走。

  骑上一匹赵孝骞送他的马,张小乙像个孤独的侠客,孤身一人向人间不平发起了冲锋。

  赵孝骞眼睑低垂,良久,淡淡地道:“传令大军,继续前行。”

  这是个动荡的时代,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

  汴京到西北路程不算远,大军先出汴京,再过延安,转道向北,直奔宋夏边境的渭州,章楶的西北军便屯军在渭州,龙卫营必须抓紧时间赶去与章楶会合。

  大军行进半月,路程已过半,皇城司终于勉强发挥了作用,传递过来了一些情报。

  自石门城地堡被西夏军偷袭后,西夏连拔宋军二十余堡寨,在大宋朝堂商议出兵,龙卫营出征上路的这些日,西夏军势如破竹,又破宋军十余堡寨。

  章楶经营西北多年,在环庆路共计建筑堡寨三十余,如今大部已落西夏之手。

  当然,宋军也是有抵抗的。

  章楶率西北军奋起反击,积极防御,并且做出了坚壁清野的决定,将宋夏边境两百里内纵深的百姓全部迁移至后方,然后率西北军与西夏进行一堡一寨的激烈争夺。

  伤亡数字不具体,皇城司禀报说,宋军大致已伤亡三千余,而西夏军也差不多,双方的战力其实是半斤八两的。

  虽说大宋孱弱,但大宋的边军还是颇有战斗力的,他们久驻边疆,为了自己活命也不得不奋起杀敌,终究还残留了几分虎狼食牛之气。

  听完战报,赵孝骞神情有些凝重。

  怎么说呢,这场战争目前为止还算有来有回,虽说堡寨被侵占大半,可章楶仍未放弃抵抗,没有让西夏军长驱直入。

  大宋这样的环境下,章楶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愿,龙卫营不会让自己失望,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发挥扭转乾坤的作用。

  遗憾的是,三万龙卫营将士出征,装备燧发枪的却只有五千余。

  时间太仓促了,从赵孝骞发明燧发枪,到火器监量产,前后才半年时间。

  而燧发枪的枪管制造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火器监召集数百名工匠,枪管的成品率仍然很低,十根枪管合格的只有一根,尤其是里面的螺旋膛线,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半年来,火器监没日没夜地开工,燧发枪仍然只造出了五千余。

  这也是大宋为何还未向强大的邻国外交转为强硬的原因,先进武器还不够,需要继续苟起来发育。

  五千支火枪,在战场上已然能够发挥作用了,但只能在战略上采取防御姿态。

  从目前的战争态势来看,章楶的西北军防守得很辛苦,他们迫切需要朝廷的援兵。

  归结分析情报后,赵孝骞下令龙卫营加速行军。

  又过了半个月,天气越来越寒冷,尤其是越往西北去,气温简直是断崖式下降。

  当赵孝骞率领龙卫营终于赶到渭州时,触目所及皆是白茫茫一片,鹅毛大雪连道路都覆盖了,只远远看见渭州的城墙轮廓。

  渭州城外,一群文武官员静静地站在城门口。

  章楶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穿着紫色官袍,大雪在他肩上已落了厚厚的一层,显然他已等候许久。

  他的身后站着一名披甲武将,武将年约四十余岁,粗眉阔口,容貌粗犷,身形魁梧,站在雪地里如同一杆笔直的标枪,令人生畏。

  此人名叫折可适,是赫赫有名的西北折家军的后代。

  折家军在后世民间传闻甚少,但它驻守西北边塞,抵抗西夏多年,为大宋立下无数功劳,民间传闻虽少,但它在史书上可是非常了不起的。

  章楶和折可适,便是西北边塞抵抗西夏的两位砥柱般的人物,他们一个是环庆路经略安抚使,一个是环庆路兵马都监,都是掌握兵权的人物。

  至于二人身后的一干文武官员,则大多是庆州渭州等地的地方官员,以及麾下的将领。

  众人在雪地里等候很久,折可适的表情微微有些不耐。

  章楶却仍站在雪地里一动不动,稳如老狗。

  “章帅,这赵孝骞是什么来路?咱们为何在此等他许久?”折可适忍不住问道。

  章楶睁眼瞥了他一下,淡淡地道:“皇室宗亲,楚王世子,汴京同僚送信至,言其颇有文名,才干超群,甚得官家宠信。”

  折可适皱眉:“一个锦衣玉食的浪荡子,官家为何遣他率兵来援?莫非为了给他攒晋身之阶?”

  章楶冷冷道:“不要胡说!圣意岂可揣度?听说这位楚王世子有点本事,尔等千万莫慢待。”

  折可适冷哼道:“军中可不比锦绣汴京,一切靠拳头,靠战功说话!”

  章楶扭头望向他,道:“他是官家钦封的环庆路经略安抚副使,不仅如此,他还有监军之责。”

  “监军”二字,令折可适瞬间哑口无言。

  对边塞武将来说,监军便是猴子头上的金箍,惹不起的。

  章楶冷笑:“你狂,你接着狂,有本事到他面前继续狂。”

  折可适魁梧的身子不觉矮了几寸,低调地后退两步。

  已老实,求放过。

第203章 初识名将

  章楶的资历不浅,这位在大宋可是名人,而且朝野间的威望名气都非常高。

  意料之中的是,章楶是文人。

  他是英宗年间的进士,当过知县,判官,转运使,可以说,大宋官场的职位从小到大,他一马平川地踏过来了,仕途颇为平顺。

  元祐年间,章楶奉诏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于是这位进士出身的文人一跃成为戍边的主帅,多年与西夏明争暗斗,为抗击西夏的袭边侵略,立过不少功劳。

  章楶在朝野间的声望,便是他这些年英勇抗击西夏积攒下来的。

  这样一位人物,今日却冒着鹅毛大雪,站在城门外安安静静地等候赵孝骞的到来。

  折可适对章楶向来是颇为敬佩的,作为麾下将领,他深知章楶这位戍边主帅的人品和能力,说章楶是他的偶像也不为过。

  见章楶毫无怨言地等候赵孝骞,折可适这时也收敛了脾气,老老实实地站在章楶身后。

  又等了半个时辰,西北军中的斥候骑马艰难地踏过雪地,赶到城门外禀报,经略副使赵孝骞所部三万兵马即将到达渭州城。

  章楶于是整了整衣冠,身后的文官武将们也纷纷整装,拿出最好的精神面貌。

  许久后,远处终于看到一面硕大的黑底金边旗帜,在漫天大雪中迎风招摇。

  紧接着,旗帜的后面,密密麻麻的军队出现,军队前方,十余名斥候策马来回,在大军侧翼不停游走。

  距离城门三里外,大军动作划一,突然停下。

  数十禁军护侍着一人一骑,朝城门飞驰而来。

  到了章楶前方百余步,当先一骑下马,将缰绳扔给护卫,然后独自步行上前。

  章楶眼中露出欣悦之色。

  前方百余步下马步行,这是礼节,也是尊重,这位传说中的楚王世子,倒也是个识礼数的后生。

  赵孝骞走到章楶面前,打量了一眼后,主动躬身行礼:“晚辈赵孝骞,拜见章帅。”

  章楶未等他的腰弯下去,急忙双手托住了他的胳膊。

  “哈哈,好一位少年英雄,老夫闻名久矣,今日当面,果真风流不凡,确是人中龙凤。”章楶爽朗大笑。

  “章帅谬赞了,小子不学无术,常常招惹是非,官家这次下诏命我率兵,小子不过是个凑数的,若有说错做错的地方,望章帅莫与小子一般见识。”

  话都说得很客气,句句谦逊有礼,二人初识,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见赵孝骞说话八面玲珑,章楶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自从接到朝廷的令谕,章楶一直有些忐忑,尤其是听说率兵的人是一个才十八岁的亲王世子,心情愈加烦闷。

  他最害怕官家派来一位混账衙内,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处处添乱,胡乱干预指挥战事,而致功败垂成。

  人家拍拍屁股回到汴京,大不了挨几句骂,他章楶却是必然要背锅的,而且会被记入史书,生生世世被钉死在耻辱柱上。

  此刻见到赵孝骞,为人品性如何且不说,至少外表温文尔雅,而且礼数周到,言语谦逊,重要的是精神状态很稳定,显然是个能讲道理的。

  这就足够了。

  章楶有点想哭,有一种意外的惊喜。

  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经常戍边的朋友们都知道,朝廷派一位不添乱的副帅兼监军,对主帅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章楶对赵孝骞唯一的期望就是不添乱,哪怕他天天躲在大后方吃喝玩乐,哪怕战胜后跑出来厚颜无耻地分享功劳,章楶都乐意。

  戍边的主帅对待京师派来的人,就是这么卑微。

  在这个文贵武贱的时代,手握兵权的人其实更像是握了一块烫手的山芋,不卑微不行。

  与章楶寒暄后,赵孝骞的目光自然地落到他身后的折可适身上。

  章楶于是主动介绍,然后赵孝骞两眼放光,急忙长揖:“原来是折家军之勇将,有礼了。”

首节 上一节 149/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