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214节
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不听之。
子曰得对!
话题转得很生硬,蔡攸望向院子里的烤架,上面的羊肉串滋滋冒油,香味扑鼻。
“子安兄为何突然在皇城司官署里烤羊肉?”
赵孝骞叹道:“因为羊肉有膻味儿……”
蔡攸又呆住,这是啥答案?
赵孝骞接着道:“有个喜欢吃又不懂吃的老家伙,非说羊肉带膻味才好吃,我不服气,今日烤的羊肉便带了膻味儿……”
蔡攸仍有些懵逼:“羊肉带不带膻味又如何?”
赵孝骞正色道:“我告诉他,羊肉带膻味,狗都不吃。……哎,肉熟了,火候正好。”
抓起一把烤好的羊肉递给蔡攸,赵孝骞发出热情的邀请。
“贤弟试试?”
蔡攸:“…………”
吃,还是不吃?
吃吧,自己狗都不如。
不吃吧,等于不给他面子,而这里是皇城司,他的地盘……
…………
政事堂。
章惇正埋头处置朝政,一桩桩繁琐且复杂的各地公务,令章惇犹感烦躁。
身为当朝宰相,领受恩禄的同时,也要承担宰相的责任。
尤其是如今这等时节,正是大肆打压旧党的时候。
可元祐年以后,汴京朝堂基本都是旧党一系,如今新党当政,想要把这些旧党清除出朝堂,是一桩非常浩大的工程。
罪名借口什么的不提,汴京城四品以上官员多达数千人,如此庞大的旧党派别,想要全部清除出去,可以想象多么困难。
而章惇其实比赵煦更急,他急着继承王安石的遗志,急着让天下人体会到变法带来的好处,也急着让朝堂的党争结束,从此朝堂只有一种声音。
没人愿意无休无止地争斗,章惇坐在这个位置上,无论拜相以来做了多少倒行逆施的事,他的本意是尽快结束争斗,让朝堂和天下恢复正常,进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人性是复杂多样的,章惇不一定是好人,但也不全算坏人。
给事中蔡卞抱着一摞奏疏走来,章惇顿时露出苦笑。
“元度今日是想累死老夫么?这都快傍晚了,今晚又害得老夫归不了家……”
蔡卞歉意地笑了笑:“章相公能者多劳,谁让您是当朝宰相呢。”
顿了顿,蔡卞小心翼翼地道:“章相公,下官听说……苏轼被朝廷召回汴京了?”
章惇握笔的手一滞,随即淡淡地嗯了一声。
“章相公不与苏学士见一见么?”蔡卞仍小心地问道。
章惇露出复杂的神色,久久沉吟不语。
这句话并非随口而出。
蔡卞知道,其实早在熙宁年间,章惇和苏轼曾是一对至交好友。
二人是同榜进士,也有过同游景胜的深厚友谊,当年的乌台诗案,苏轼本来差点被杀了,最后是章惇出面向神宗求情,这才保了苏轼一命。
那时的章惇,是忠实的新党一员,而苏轼,是坚决反对新法的一员,尽管两人的政见对立,但章惇还是义无反顾地为苏轼求情,可见当年两人的交情何等的深厚。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朋友,已成陌路人。
苏轼被召回京,是章惇的意思。
但章惇却根本不愿见他。
不仅是两人阵营政见的原因,其中还有私人恩怨。
这一点,客观来说是苏轼的错。
元祐年间,旧党重掌朝政,新党尽皆被逐,当时的苏辙上疏参劾章惇,害章惇被贬谪外调,而那时的苏轼,却没有为章惇求情,只是保持沉默。
大约从那时起,章惇便对这段交情寒了心,从此沦为陌路。
后来章惇回到朝堂中枢,拜相后便迫不及待打压苏辙,而章惇的性格也渐渐黑化,其中缘由,不言而明。
这一次召苏轼回京,章惇根本没抱任何善意,又怎会私下与苏轼相见?
第291章 恩怨分明
大宋名士风流,但名士之间不一定都是朋友,更多的是彼此身不由己的敌对关系。
一场变法,将天下名士硬生生切割成两个阵营,多少能成为千古佳话的至交好友,不得不沦为互相攻讦的敌人。
比如王安石和司马光,当初熙宁变法,二人可是不共戴天,直到后来才和解,但和解的不过是私人的交情,政见上身为旧党领袖的司马光可没对新党客气。
章惇和苏轼也是如此,简直就是翻版的王安石和司马光。
二人彼此都曾风光过,随着统治者对变法态度的一变再变,个人的命运也随之起伏沉浮。
可惜的是,有些已经结下的恩怨,是永远不可能化解了。
蔡卞是给事中,这个官职其实不大,他能自由出入政事堂,是因为他的另外一层身份。
事实上,很多人都将蔡卞当做章惇的私人幕僚。
这个身份的含金量不小,宰相幕僚,辅佐章惇处置朝政,过不了几年,兴许蔡卞就不止是给事中了,章惇对他的态度分明是打算将他当做预备的宰相来栽培。
而蔡卞也很争气,他是有名的足智多谋,相比章惇略显冲动且手段狠辣的风格,蔡卞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稳”字,遇到任何事他都能第一时间冷静下来,然后寻求解决办法。
这也是章惇将他当成幕僚的最大原因。
章惇很清楚,蔡卞的性格与他互补,彼此都需要对方。
足智多谋的人,首先眼力见儿就不错。
见章惇提起苏轼时脸色阴沉,蔡卞立马想到了这两人曾经的恩怨,不由笑了笑。
“章公,都过去那么多年,您和苏学士皆已是花甲之年,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章惇冷哼:“苏轼回京后做了什么?”
蔡卞小心地道:“苏学士素有威望,回京之后汴京文人士子趋之若鹜,纷纷登门拜访,盛情邀宴。”
章惇脸色愈冷:“一个被贬谪的官员,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回京是升官得势了呢,这般春风得意!”
蔡卞心头一沉,暗暗后悔不该在他面前提起苏轼。
苏轼文采盖世,但他终究也是凡人,也会犯错。
站在私人交情的角度,当年的那段恩怨,确实是苏轼做得不地道,而章惇自那以后,对苏家父子兄弟深恨之。
绍圣拜相后,章惇的性格渐渐黑化,恐怕与当年苏轼的这段恩怨多少有点关系。
见章惇脸色愈发阴沉,蔡卞心头沉重。
他是章惇的幕僚,但他也是文人,当代的文人,很少有不崇拜苏轼的。
蔡卞也不例外。
“与苏轼来往饮宴者,都是些什么人?”章惇突然问道。
蔡卞摇摇头:“下官不知,应该都是当世的名士或文人吧,兴许也有权贵官员的,下官听说苏轼刚回汴京的第二日,便主动登门拜访楚王世子……”
章惇一滞,本想找个由头整人,结果蔡卞一张嘴就是赵孝骞。
这个人……他好像还真惹不起。
上次已经与赵孝骞私下达成了协议,以后井水不犯河水,苏轼与赵孝骞来往,章惇能怎么办?
这把火若烧到赵孝骞身上,章惇都不敢想那位年轻的郡公会发什么疯。
人家能撞破刑部大堂的门,未必不会一把火烧了政事堂。别怀疑,他真有胆子这么干。
惹不起惹不起,换一个。
“什么名士,什么文人!哼,以老夫看来,苏轼归京,旧党纷纷来投,他们以文聚为名,分明是私下结党,密谋违抗新政,不臣也!”章惇怒哼道。
蔡卞惊愕地看着他。
这话……莫非真要对苏轼下死手?
“不臣”这个罪名,有点严重了吧?若真坐实了,苏轼可就不止是被贬谪那么简单了。
“正好趁此良机,再清一批旧党出去。”章惇咬牙做了决定。
蔡卞急忙道:“章公,苏学士在文坛可是威望甚重,贬谪倒也罢了,若是治罪,恐怕天下名士文人……”
章惇冷笑:“老夫一生历遍沉浮宠辱,岂惧几个文人的非议?”
见蔡卞急着打算再劝,章惇摇摇头,道:“元度莫劝了,你说过,老夫已是花甲之年,即将入土的年纪了,跟你不一样的是,入土之前,人世间的恩怨该解决的都解决了,否则老夫死难瞑目。”
“老夫这一生,活的就是个恩怨分明!”
…………
人生里的有些风光,其实也被命运暗中标好了价格。
只不过世上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的价格究竟是多少。
马行街,苏辙府。
赵孝骞难得登门拜访别人,当然,他是被动的。
昨日收到了苏辙的名帖,请赵孝骞府上赴宴。
似乎知道赵孝骞的性格,苏辙特意传了口信,说明今日是苏家兄弟的家宴,并无外客。
赵孝骞这才欣然赴约。
基本的人情世故还是要懂一点的,赵孝骞登门的时候没有空着手,手里拎了半斤茶叶。
苏辙府门外,管家早早迎候,见赵孝骞下了马车,管家急忙上前见礼。
要说苏家不愧是名士门第,就连管家也是容貌周正,彬彬有礼,举手投足温文尔雅,见礼热情而不失风度。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