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221节

  现在双方都把人情拿出来,只为苏轼这个人。

  奈何两人还是谈不拢。

  章惇是铁了心要治苏轼的罪,赵孝骞是铁了心要保下苏轼。

  事情陷入僵局,但赵孝骞还是想努力一下。

  理想中的结果是,能保下苏轼,又不得罪章惇,两全其美。

  如果可以,赵孝骞愿意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什么都好商量。

  大家都是成年人,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翻脸,小孩子之间今天翻脸了,明天拉拉小手又是好朋友。

  成年人之间一旦翻脸,基本就是敌人了,以后很难转变这种关系。

  谁愿意给自己树一个当宰相的敌人呢。

  “章相公,不如这样,您有什么条件可以提,只要我能办到的,一定给您办妥了,任何条件都可以。”沉吟之后,赵孝骞郑重地许诺。

  章惇冷笑:“让你去死你也愿意?”

  赵孝骞一滞:“咱们理智一点行吗?别提那种不靠谱的条件,比如章相公最想要做的是清除朝中旧党,如果您愿意放过苏轼,我可以动用皇城司,给你搜一批旧党的罪证出来……”

  章惇避而不答,而是盯着赵孝骞深深地道:“为了苏轼一人,值得郡公如此付出吗?”

  “值得。”

  “为何?”

  “为了千百年后的后世子孙的教育!”赵孝骞义正严辞道。

  章惇惊愕瞪视。

  赵孝骞微笑,不懂了吧?

  苏轼若死得早了,后世的孩子们背谁的书?默写谁的诗词?作业太少了,放学后他们不得起飞喽。

  “郡公,咱们说好的,以后互不招惹,老夫没招惹你,你为何要干预老夫的正事?”

  赵孝骞微笑道:“所以,今日小子与您当面谈,这不叫干预,这叫‘求情’,为苏轼求情,求章相公高抬贵手。”

  章惇冷下脸:“老夫与苏轼的恩怨,想必郡公亦知一二吧?”

  “知道,于公于私,你们都有仇怨,章相公要治苏轼的罪合情合理。”

  “仇人在前,你觉得老夫会因为你的几句话而放过他?”

  看着章惇隐怒而强行压制的模样,赵孝骞心中暗暗一叹,他发现今日的谈判恐怕不会有结果了。

  身子往后微仰,靠在椅背上,赵孝骞垂睑低声道:“章相公,其实我很不愿与你作对,你执宰天下,身负天子厚望,兆民之生计,站在大宋社稷的角度,我不该给你增添麻烦……”

  章惇似乎听出了话里的意思,掀眉冷笑:“如何?郡公打算为了苏轼而与老夫为敌了?”

  赵孝骞微笑道:“做朋友是双向选择,做敌人也是。我不想与你为敌,但我要保苏轼,保下他后,你我日后要不要为敌,章相公自己决定。”

  章惇终于不再压抑愤怒了,拍案而起愤然道:“赵子安,苏轼究竟给你灌了什么迷魂汤,你竟甘愿为他冒此风险!区区一个落魄贬官,不过有几分文采,值得你这样做吗?”

  “值得。”赵孝骞语气很轻,但坚定无比。

  章惇突然沉默下来,许久后,淡淡地道:“如此,你我便各自见真章吧!苏轼,一定要论罪!”

  “苏轼,我一定要保!”赵孝骞直视他的眼睛。

  “告辞,你好自为之。”章惇起身就走。

  今日他的脾气已经算是够克制的了,也就是赵孝骞,若换了别人,章惇早就掀桌子了。

  赵孝骞扭头叫住了他:“章相公,真的不再考虑考虑?我可以帮你查出一批旧党官员的罪证,对你没坏处。”

  章惇理都不理,怒哼一声摔门而去。

  赵孝骞遗憾地闭上眼,独自坐在雅阁内,喃喃地道:“不用问,这顿饭老匹夫一定没结账。”

  …………

  赵孝骞要拿旧党官员的罪证当筹码,章惇拒绝。

  那么,赵孝骞就查新党。

  谈判破裂了,结果在赵孝骞的意料之中。

  既然破裂了,那么接下来大家就不必遮掩了,有招出招吧。

  当日,苏辙的府邸莫名多了一队禁军,大约二十来人,规规矩矩地站在苏辙府邸门外守卫。

  苏辙闻讯大惊,急忙出门相询,一问方知,这队禁军是楚王府的兵马,奉世子之命保护苏辙府。

  苏辙闻言顿时感激涕零。

  朝会上的事,苏家兄弟都听说了,如今的苏府正是风雨欲来,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有官兵将苏轼拿问下狱。

  大难临头,数日前的诸多故交旧友大多没了声音,更不敢登门,避之不及,如此交困之时,唯有赵孝骞派出禁军保护苏府。

  这等高义,世间难见。

  相比苏轼的感动,苏辙更是涕泪横流。

  赵孝骞似乎与苏家天生有缘,这已不是他第一次保护苏家了。

  上次苏辙也是被章惇所陷,被拿入刑部大狱,赵孝骞遣皇城司直接闯入刑部正堂要人,逼得刑部一众官员不敢稍动。

  一次又一次救苏家,赵孝骞对苏家的恩义,简直不啻于再造。

  与此同时,御史中丞黄履等三人的不法罪证也在紧锣密鼓地查缉中。

  章惇既然拒绝了赵孝骞提供旧党官员的罪证,那么赵孝骞就拿新党官员开刀。

  反正赵孝骞的政治立场很模糊,不管谁挡了我的路,什么新党旧党,该办就办。

  不参与党争的人,如果本身有权力又有实力,其实是可以凌驾于两党之上的。

  赵孝骞如今是枢密院的第三号人物,又手握皇城司,而且从来不参与新旧两党的争斗,超然的权力和地位,代表着他可以动用权力拿捏绝大部分朝臣。

  皇城司算是百年老品牌了,自打开国的武德司开始就存在,后来武德司改名皇城司,不过是换了个名字,但底蕴却越来越深厚。

  监察京师百官是皇城司最主要的职能,想要搜集某些朝臣的罪证,过程并不难,基本每个比较重要的朝臣家里都有皇城司埋下的眼线,赵孝骞一道命令,罪证很快就被挖了出来。

  御史中丞黄履,侍御史来之邵,中书舍人林希。

  这三人成了皇城司重点照顾的对象,冤有头债有主,毕竟参劾苏轼是他们三人发起的,赵孝骞自然要先拿这三人开刀。

  三个人,三份罪证,当天晚上已整整齐齐摆在赵孝骞的案头。

  而这三人仍浑然不觉,第二天的朝会上,三人仍一副忠臣直谏的模样,参劾苏轼数款罪名,要求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介入,查核苏轼之不法。

  苏轼最主要的罪名是“谤君”,因为有证据表明,苏轼在各种宴会上酒后大放厥词,痛斥当政,怒骂官家废旧复新,是大宋立国后的最大昏君云云。

  所以,“谤君”的罪名基本没跑了,更何况与苏轼一同聚会的基本都是被排挤打压的旧党官员,这些人聚在一起能说当朝什么好话?

  别以为“谤君”这桩罪名是小事,当年的乌台诗案,苏轼也是这桩罪名,差点被杀了头,如今苏轼又重蹈覆辙,有了前科再犯,性质甚至比当年的乌台诗案更严重。

  当舆论大到一定的程度,小事也能变成大事。

  这一次的朝会上,章惇终于站出来表态了。

  既然群情激愤难平,苏轼确实应该仔细查一查,官家请自斟酌。

  本来章惇站在背后不慌不忙,任由黄履等人发挥的,身为宰相当然不可能亲自冲锋陷阵。

  但昨日与赵孝骞的谈判破裂后,章惇心头沉甸甸的,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不可否认,赵孝骞给了他很大的压力,而他坚持要治苏轼的罪,就必须赶在赵孝骞动手前,将苏轼定成铁案。

  不亲自出面不行了,别人都不够分量。

  果然,赵煦本来犹豫不定,打心底里不愿治苏轼的,毕竟他实在太欣赏苏轼的文才了。

  然而当章惇站出来发声后,赵煦知道,这件事恐怕已由不得自己了。

  当日,禁中下旨,着御史台查缉苏轼谤君案,刑部和大理寺协理。

第301章 边境军情

  御史台,刑部,大理寺。

  戏文里著名的三司会审,指的就是这三司。

  案子一旦同时惊动了三司,就说明它小不了,而且涉案的人员绝对不止一两个,而是一大批。

  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大案巨案,大到连正史都不得不提几笔,通常都是三司会审后定下的结果。

  这一次大宋的三司会审的荣誉,莫名其妙扣到苏轼的头上。

  也算是一种另类的青史留名了。

  皇城司官署。

  赵孝骞正襟危坐,神情凝重地盯着手里的一封密信。

  密信是皇城司驻真定府的勾当公事甄庆派人紧急送来的。

  皇城司的编制里,共计三名勾当公事,赵孝骞和魏节是其二,还有一个常年驻扎在宋辽边境的真定府,主要职责是监视北方辽国的兵马和传递辽国朝堂情报。

  甄庆送来的密信里,说的事情有点严重。

  一个多月前,辽国折津府有兵马调动迹象,人数大约上万,正朝宋辽边境移动。

  驻扎边境的皇城司严密监视,发现辽国已有小股军队穿过了边境,进入大宋境内,并袭掠了两个村庄,杀大宋百姓数十,将村庄抢掠一空后迅速撤回辽国境内。

  辽国袭边,在澶渊之盟以前不算奇怪。

  但宋辽自从签下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已经很少发生袭边这种恶劣的事件了。

  澶渊之盟不管被当世后世如何诟病,不得不承认它其中有一项条款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就是两国约定互不侵犯。

  这项条款给了天下一段长期的和平,两国也能在和平的环境里自我发展,自我强大。

  而这次辽国小股军队越境袭边,已然打破了宋辽边境和平的气氛,性质很恶劣。

  赵孝骞将密信仔细又看了两遍,确认没有错过重要信息后,缓缓将密信折好,塞入怀中。

  “天下又不得安宁了……”赵孝骞喃喃叹道。

  起身走出后堂,赵孝骞正打算进宫觐见赵煦,魏节却迎面匆匆赶来。

  “郡公,今日朝会散了,官家下旨,三司查缉苏轼谤君不法案。”

首节 上一节 221/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