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237节
活了两辈子的人,看事情多少会比同龄人更冷静,更客观。
换了别人,在十九岁的年纪,一听敌国袭边,立马就热血上头,绝对的主战派,而且是以亡国灭种为目标的主战。
然而,赵孝骞活了两辈子,很多事情看得更透彻。
一个人,或者说一群人热血上头时,很少有人去思考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代价不是这些高高在上的人付出,而是会转嫁到底层的百姓身上。
赵孝骞想到了。
众生皆苦,他不是佛,做不到悲悯众生。
但如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为百姓发一次声,他当然不会推辞。
两国一旦开启全面战争,民间的百姓要承受什么?
因为战争,每年要加多少赋税,农户家庭需要让几个孩子从军,剩下一家老弱谁来种地耕田,战争结束后,那些出征的青壮们能活着回来的有几个?
这些问题,朝堂上的大佬们不会考虑,他们考虑的是利益,国家的利益,家族的利益,个人的利益。
底层百姓?草芥罢了,岂不闻“春风吹又生”?
而前世的赵孝骞,却是真真正正的底层人,这一世出身富贵,但想问题的角度,却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底层百姓的立场上。
这就是赵孝骞今日劝谏赵煦发起战争的理由。
不是不敢打,而是没到真正要打的时候。此时不妨让拳头多蓄一会儿力。
随着火器的面世,如今的赵煦有点好大喜功的独特气质了,赵孝骞必须让他冷静下来。
一个皇帝如果经常头脑发热,那将是整个国家的灾难。
事情商议已定,赵煦与枢密院三位使相议定的结果,也就是最终的结果。
即日遣使,出使辽国,诘问辽骑袭边之事,总之,先占住道德和正义的制高点,以后抗击辽骑才有主动权。
散会,曾布三人向赵煦告辞出殿。
刚跨出殿门,曾布转身看着赵孝骞,捋须微笑:“老夫刚才可真担足了心事,生怕赵郡公跟官家一个心思,都打算对辽国启战。没想到赵郡公如此冷静,老夫甚慰。”
赵孝骞笑了笑,道:“迟早要战的,但不是现在,曾使相比我更清楚,辽国要达到试探大宋战力的目的,一定会逼大宋出手的。”
曾布点头,道:“虽说这次只是遣使诘问,但朝廷也该准备起来了,军械粮草将士,一旦启战,朝廷不会太过仓促。”
忍不住打量赵孝骞一眼,曾布喟叹道:“老夫真不敢相信,你今年才十九岁,这等心智,实在不像是少年郎……”
赵孝骞眨眼:“曾使相的意思是我被老鬼附身了?”
曾布笑道:“虽然有点失礼,但老夫说实话,有时候真是这么想的。”
一旁的许将突然笑道:“难得咱们枢密院三人凑齐,今日不妨小聚一回,聊作迎接枢密院的新同僚,曾使相意下如何?”
曾布笑呵呵地道:“甚好,老夫听闻赵郡公风流之名,汴京的青楼勾栏皆是常熟之客,便让赵郡公选地方,老夫和许使相欣然从之。”
赵孝骞脸都黑了,我特么什么时候混出了“风流”的名声?
不就是多去了几次醉花阴吗,我特么那是卧底!
卧底懂不懂?忍辱负重的那种。
既然曾布和许将让他选地方,赵孝骞决定不客气了。
两位垂垂老矣,没必要给他们找年轻姑娘。
一树梨花压海棠,诗句倒是极美,画面却太难看。
每人分一个五十岁大妈凑合得了。
赵孝骞不怀好意地笑了笑,正打算说地方,殿内却传来匆忙的脚步声,郑春和出现在三人的视线内。
郑春和朝三人行礼,恭敬地笑了笑,然后对赵孝骞道:“赵郡公留步,官家单独召见。”
赵孝骞叹了口气,朝曾布和许将笑了笑。
曾布和许将却一脸的遗憾,本来打算跟赵孝骞体会一下汴京的风流生活,现在泡汤了。
赵孝骞嘿嘿冷笑,你俩就遗憾吧,你们若知道我本打算给你们分两个五十岁大妈,你们现在怕是要哭出声来。
福宁殿内。
赵孝骞进殿行礼,见赵煦一脸淡然地批阅奏疏,不由好奇问道:“官家单独召见臣,还是关于辽骑袭边一事吗?”
赵煦放下手里的奏疏,起身走到他面前笑道:“也是,也不是……”
示意赵孝骞坐下,赵煦坐在他身旁,叹道:“辽国想试探我大宋的战力,其实,朕何尝不想试探辽国的战力。”
“宋夏之战,我王师装备了燧发枪,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西夏境内城池军司,西夏如此,辽国呢?”
“朕,真的很想知道结果。如果能证明我大宋如今的战力可以压制辽国,从今以后,我大宋的国策,外交,军队部署,战略战术,全都要改变,若传捷报,也更利于大宋国内新政的推行……”
赵孝骞张嘴欲言,赵煦却摆了摆手笑道:“朕知道,此时不宜启战,朕只是想告诉你,宋辽一战是不可避免的,朝廷现在已经开始筹备军械粮草了。”
顿了顿,赵煦缓缓道:“单独召你过来,是为了让你也做好准备……”
“什么准备?”
赵煦盯着赵孝骞,语气低沉地道:“赴任真定知府的准备。”
赵孝骞一惊,随即很快恢复如常。
他早有这个心理准备了,当初赵煦下旨封赏的这个真定知府的官儿,其实那时已做好了铺垫,他知道这个官儿不是随便乱封的。
赵煦接着道:“子安可知,朕为何要将你调任真定知府?”
赵孝骞笑了笑,道:“真定府,北临辽境,东邻燕云十六州。”
赵煦一怔,然后哈哈大笑:“跟聪明人聊天,果真痛快得很!”
“没错,朕之所欲者,燕云十六州!”
赵孝骞无语地看着他。
刚刚才把他劝下来,结果现在又要搞事,这年轻人咋那么容易上头?
战与不战的利弊都快说烂了,合着你一句没听进去是吧?
“官家是不是又熬了大夜?要不您先睡一会儿,醒来咱们再聊?”赵孝骞无力地叹道。
当真定知府可以,但收回燕云十六州……说实话,赵孝骞没把握,太难了,这道题他不会。
和平收回,只能与辽国谈判,辽国君臣除非全是智障,才会答应把这块绝佳的战略要地和养马宝地还给大宋。
武力收回,又回到老话题了,还是那句话,如今不宜启战。
燧发枪是赵孝骞发明的,但他不会狂妄到以为单凭燧发枪就能征服全世界。
战争的胜负,依靠的是人,武器其实是次要的,再厉害的武器都是次要的。
现在赵孝骞想的是,用怎样的方法能将赵煦这股热血中二的劲头浇灭了。
操心啊,这个国家没我得散。
第323章 帝王野望
赵煦这个皇帝,总的来说还算是英明的。
但明君不代表没有缺点,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皇帝也不例外。
赵孝骞与赵煦来往久了,彼此都对对方有了一些了解。
在赵孝骞的眼里,赵煦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年轻人该有的毛病,他一样都不少。
热血,冲动,轻狂,自信能干翻全世界,别问他有什么实力,抛开实力不谈,反正他就是能干翻全世界。
“官家,收复燕云十六州,不可操之过急,只可徐徐图之……”赵孝骞无奈地劝道。
赵煦点头:“朕知道,所以朕不急,让你去真定赴任,也不是要你马上收复燕云,而是寻找机会,铺垫情报,暗谋辽国,能用上的手段都用上,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十年,朕都等得起。”
“只要能在朕的有生之年收回燕云,朕就是大宋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不仅足以光耀庙堂,也够资格泰山封禅……”
说着赵煦的话音陡然一顿,他和赵孝骞的脸上同时出现尴尬的表情。
大宋是个奇葩的朝代,立国百余年来,干过不少没脸没皮的事。
立国后太宗赵光义强幸小周后,硬生生给李后主戴绿帽就不说了,与辽国几次交锋被打得灰头土脸,签下澶渊之盟,被迫花钱买平安也不说了。
大宋的皇帝还干过一件极其丢脸的事,那就是真宗先帝封禅泰山,而且时间就选在大宋被迫签下澶渊之盟之后。
神奇吧?签定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皇帝不仅没有羞愤得一头撞死,反而得意洋洋地封禅泰山,以彰功绩,告祭天地神明。
神明都被他的厚脸皮气笑了,海拔那么高的泰山之巅,居然也没降下一道九天神雷劈死他。
真宗自己也清楚,其实自己并没有资格封禅泰山,但人家就好这一口虚荣心,能怎么办?
当时的参知政事王钦若,殿中侍御史赵湘看出了真宗的心思,于是果断上谏,请求真宗封禅。
真宗像半掩门的失足妇女,既当又立的,羞答答地推辞,“这样不好吧?”
王钦若声色俱厉:“给臣一个面子!”
真宗果断答应:“好,给你个面子,封禅泰山!”
做出了决定后,谁知宰相王旦不答应,觉得这皇帝太没廉耻心了,刚给辽国跪下,哪来的脸皮封禅泰山?按正常逻辑,你该吊死在太庙的门口才对……
见宰相反对,真宗急了。
封禅泰山,多么露脸的机会呀,不能被这老匹夫搅黄了。
于是真宗干出了一件非常奇葩的事,一日宫宴后,真宗给王旦赐酒一壶,王旦宫中饮酒已有几分醉意,回家后打算打开官家赐的酒,再喝第二摊。
然而酒壶打开后,发现里面没有酒,而是一颗颗拇指大小的珍珠,整整一壶都是。
王旦目瞪口呆之余,暗暗叹息国之将亡,最后愉快地收下了这一壶珍珠,并答应了真宗封禅泰山。
皇帝给臣子送贿,真宗也算古往今来第一帝了。
最后,真宗顺利地封禅泰山,那真是天地同贺,举国共庆,就连大宋历代先帝的棺材板儿,也在陵墓中忍不住欢快地震动,跳跃,茅山道士都快压不住了。
华夏历史上,封禅泰山的帝王一共有六位。
宋真宗是最后一位。
真宗以后,封禅泰山突然变得不值钱了,甚至有一股浓浓的嘲讽意味。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