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244节
没人输,都是赢家。
楚王府四千多斤茶叶,按二十两一斤算,赵孝骞这笔买卖能得八万多两银子,加上从活爹的书房和卧室搜刮的各种金器玉器,短短一两天内,赵孝骞弄到了十几万两银子。
不得不说,这就是本事,别管这些钱财来路正不正,就问你钱财到手了没,香不香?
离开蔡府,赵孝骞的心情很明媚,前两日的慌张与急迫,此刻再也不复,十几万两银子傍身,他的底气莫名其妙地足了起来,跟谁说话都理直气壮。
回到王府,赵孝骞刚要下马车,却见府门外一道熟悉的身影在来回转圈,赵孝骞眼睛一眯,赫然认出这人竟是苏轼。
赵孝骞使劲眨了眨眼,死去的记忆开始攻击他……
前天钓鱼时,好像答应了苏轼什么事,啥事呢?
接着赵孝骞悚然一惊,特么的,出使辽国的事,差点忘了!
准确的说,如果不是此刻见到苏轼,赵孝骞已经忘了。
一条腿都已经快着地的赵孝骞,急忙缩回了修长的玉腿,车帘封得死死的,在车内对着车夫急声道:“走走,快走!先离开这里!”
车夫急忙一甩鞭,马车刚停下便又启行,护侍在侧的陈守等禁军莫名其妙,但还是跟着马车离开王府门口。
这时门外来回转圈的苏轼看到了马车。
赵孝骞的车驾他自然是认识的,就算不认识,常年护侍赵孝骞的陈守他也眼熟了。
“哎,停下!里面可是子安贤弟?”苏轼唤道。
马车内没人吱声,车外的陈守总算有几分机灵劲儿,沉声回答:“苏学士,世子不在车内。”
苏轼狐疑地道:“不在?车里是谁,老夫看看……”
正要上前,被陈守拦住了:“里面是王府女眷,怕是不方便,苏学士见谅。”
听说是女眷,苏轼倒真不好意思追问了,只好悻悻地看着马车远去。
直到马车离开王府老远,赵孝骞才掀开了车帘,先心虚地朝后方瞥了一眼,然后朝陈守竖了竖大拇指:“真是个小机灵鬼呢……回头给你加鸡腿。”
陈守矜持地一笑:“为世子分忧,是末将的本分。”
“别说得那么好听,啥分忧呀,明明是帮我躲债……”赵孝骞揉了揉脸,朝车夫吩咐道:“去政事堂。”
政事堂设在延福宫内,而且政事堂不是寻常官员能进的,有资格入内的基本都是宰相或副宰相级别的重臣,比如尚书仆射,中书门下侍郎,参知政事等官职。
幸好赵孝骞的官职级别不低,枢密院的第三号人物,进政事堂还是有资格的。
只是大宋的官制是军政分离,政务方面由政事堂掌权,军事方面由枢密院掌权。
枢密院的官员入政事堂,资格够了,但仍然很罕见。平日里为了避嫌,政事堂和枢密院是互相不串门的。
赵孝骞可不管那么多,政事堂以前又不是没进过,再说里面熟人也不少,不管朋友还是敌人,就问你熟不熟吧。
当赵孝骞一脚跨入政事堂的门槛,里面的朝臣们都惊了,傻傻地看着他走了进来。
坐在政事堂正面书案后的自然是宰相章惇,见赵孝骞来了,章惇眉头一皱,搁下正在批阅奏疏的笔。
“赵郡公倒是政事堂的稀客呀,难得在此见到枢密院的重臣,今日可算开眼了。”章惇呵呵笑道。
明着一副欢迎状,实则话里暗藏机锋,含蓄地指责赵孝骞作为枢密院的官员,不该来政事堂串门,年轻人一点也不懂得避嫌。
赵孝骞听出味道来了,但装作听不懂。
他要用实际行动告诉章惇,年轻人不仅不懂得避嫌,脸皮之厚也是超乎想象的。
“思念章相公之甚,小子遂不请自来,望各位相公莫嫌小子孟浪。”赵孝骞笑嘻嘻地行礼。
章惇皮笑肉不笑地扯了扯嘴角。
既然都这么说了,再责怪他似乎有失长者之风度。
彼此也算斗过几次,章惇对赵孝骞多少有了几分了解,知道这小子不会无缘无故登门。
于是章惇将赵孝骞请入政事堂西侧的一间偏殿内,命宦官奉上茶水点心招待。
“老夫朝政繁忙,就不与赵郡公客气了,今日赵郡公来政事堂有事?”
赵孝骞点头:“有事。”
“赵郡公但说无妨。”
“是这样的,我爷爷承包了一座茶山,看爷爷那么辛苦,日子过得那么拮据,作为孙子的我,很想帮他分担一下繁重的压力……”
章惇目瞪口呆,瞳孔地震。
你特么要不要听听你说了什么?你的爷爷英宗先帝……承包了一座茶山?
赵孝骞刚起了个头儿,赫然发现章惇的表情不对劲,这才悚然惊觉自己刚才好像串频道了……
特么的,茶叶不是卖出去了吗?怎么还惦记这事儿呢。
于是赵孝骞急忙朝章惇歉意地一笑,然后双手痛苦地揉着太阳穴:“抱歉,晚辈最近睡眠不佳,大白天的经常说胡话,刚刚脑子犯浑,说错话了……”
章惇的脸色终于缓和下来,好吧,年轻人嘛,允许犯错,知错就改还是好同志。
谁知赵孝骞话锋一转,紧接着道:“……不是爷爷,是外公,外公承包了一座茶山。”
章惇惊得差点原地跳起来。
接着突然又听赵孝骞笑了起来:“哈哈,玩笑,玩笑,主要是刚才气氛有点尴尬,晚辈开个小玩笑缓解一下气氛……”
章惇:“…………”
所以,缓解了吗?
更尴尬了好不好!
你特么是想玩死当朝宰相么?
“赵郡公,咱们还是说正事吧。”章惇无力地叹息道。
赵孝骞嗯了一声,道:“官家前日说要遣使入辽国,诘问辽帝为何袭边,不知使节人选可有议定?”
章惇眼睛一眯,露出老奸巨猾之色:“赵郡公何出此问?”
“为国举才尔。”
“赵郡公所荐何人?”
“苏轼。”
章惇眼中闪过厉色,冷哼道:“赵郡公与苏轼倒是惺惺相惜,但朝廷遣使,事关国政,此事可玩笑不得。”
赵孝骞眨眼:“这可不是玩笑,我认真的。”
“苏轼虽是文坛领袖,仕林民间拥趸甚多,但说到底不过一介腐儒书生,他何德何能担此重任?”
“老骥伏枥,不可轻侮报国之心,章相公,朝政国事上不可存有偏见呀。”赵孝骞笑吟吟地道。
第333章 成人之美
这几日忙着搞钱,编鬼话卖茶叶,赵孝骞一时真忘了答应苏轼的事了。
幸好还不算晚,在苏轼堵门骂街之前果断亡羊补牢,免了一场麻烦。
说服章惇并不难,决定使节人选不是什么大事,而且也不是肥差,此行凶险,没人愿意出这个头,也就苏轼这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同志愿意干了。
章惇很不高兴,赵孝骞与苏轼来往越密切,他就越不高兴。
“赵郡公,苏轼是旧党,原本朝廷要将他继续贬谪的。”章惇淡淡地道。
“旧不旧党的,那是大佬们的事,我交朋友可不管他是新党还是旧党,新旧之争到了这般地步,一个个忙着窝里斗,都忘了家国社稷,正事都不干了?”
赵孝骞言辞有些犀利,盯着章惇道:“章相公是宰相,你总应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吧?难道堂堂宰相的眼里,也只有新旧党之争,大宋的朝政国事都不放在心上了?”
章惇一怔,随即露出羞惭之色,自从上任宰相以来,他思考最多的,花费精力最多的,是如何打压旧党,取代旧党,清除旧党。
似乎……他真的将朝政国事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仿佛他唯一的使命就是干翻旧党。
一国宰相,气量与格局如此狭小,确实不妥。
定了定神,章惇沉声道:“老夫以宰相之名,公正地看问题,苏轼也不够资格任使节,自嘉佑二年中进士以来,苏轼没干过外交之事,此去辽国,问罪于辽帝,关乎两国邦交与兵戈,苏轼不行。”
赵孝骞啧了一声,他也不是
什么外交资历,什么事关重大,总之就是谁都可以,唯独苏轼不行呗。
“章相公,咱们也算老熟人了,何必拿这种鬼话糊弄我?再跟您说句实话吧,这次出使辽国,是苏轼主动求到我头上的,他想为大宋尽一份心力……”
赵孝骞微笑盯着章惇表情复杂的脸,道:“你们新旧党之争,谁是谁非我不予置评,但苏轼一个被打压贬谪多年的贬官,到了如今的境地,心中仍在忧思社稷,花甲之年仍愿为大宋赴汤蹈火。”
“章相公与苏轼虽然政见不合,也应只是朝堂内部的事,如今国有疑难,苏轼挺身而出,章相公若仍加阻挠,有点说不过去了吧?传出去怕是会令天下人耻笑不忿。”
一番话说得章惇老脸一红,早知这小子是一只成了精的小狐狸,与他斗没讨过好,没想到这小子说话也如此犀利。
宰相面前侃侃而谈,话题一旦上升到家国社稷的高度,便等于占住了道德制高点,把章惇架在上面下不来了。
见章惇态度开始动摇,赵孝骞又适时补上一句。
“换个角度来说,章相公与苏轼不对付,此行辽国,命途凶险,苏轼此去不一定能活着回来,辽人向来跋扈,也不讲什么不斩来使的规矩,以苏轼那火爆脾气,可真说不准会不会激怒辽国君臣。”
“若苏轼真被辽人杀了,章相公等于假辽人之手,干掉了一个仇人,而且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反正我若是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答应让苏轼当这个使臣。”
章惇两眼一亮,哎?这个思路有点意思……
换个角度一说,这不立马就通透了。
“好,我答应了,政事堂今日便下函令,着令苏轼为使臣,即日出使辽国,让他快点去,最好一刻也不要耽误!”章惇语气坚定地道。
这下换赵孝骞发愣了。
“这……这么着急的吗?章相公之心,都不稍微掩饰一下?”
章惇正色道:“老夫一身正气,心中只有家国社稷,需要掩饰什么?苏轼是出使辽国最合适的人选,再说,这是他本人主动要求的,又不是老夫强行指派的。”
“章相公体国公心,处事公正,不偏不倚,晚辈钦佩!”
…………
本来以为要大费口舌说服章惇,没想到事情居然如此神奇就搞定了。
出了政事堂,赵孝骞一路感慨,真不能小看仇恨的力量,一国宰相的理智,在仇恨面前也不堪一击。
但赵孝骞今日的话也不是危言耸听。
苏轼此去辽国,确实很凶险,毕竟是代表大宋天子去兴师问罪的,以苏轼的脾气,几句话不对付估计就要发飙了,辽国君臣会不会一怒而弄死他,真不好说。
从政事堂回到王府,赵孝骞下了马车,赫然发现苏轼还站在王府门外等候。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