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357节
苏轼本是当世的狂放名士,性格中本就带着一股子豪迈洒脱的特质,此刻见龙卫营将士士气如虹,纵是敌众我寡亦战意不减,苏轼顿时也生出一股豪气。
“张将军说甚胡话!老夫与众将士同归尔!”苏轼仰天大笑,也拔出了随身的长剑:“能与诸位袍泽同葬于此,老夫毕生之幸也!”
长剑指天,不屈不怯。
西北望,射天狼。
文人寄托在诗词里的报国之志,今日即将实现,苏轼完全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反而心情兴奋,豪气干云。
很快,前方的山路拐角出现了一支蛇型蜿蜒的辽军。
辽军大约千人左右,刚转过山路拐角,便立马驱马加速,朝宋军冲过来。
崎岖的山路上策马加速的效果其实并不大,但对原地静立迎敌的宋军来说,还是造成了冲击压力。
幸好辽军选在此地伏击,地理方面有优势也有劣势。
劣势就是山路狭窄,宋军无法展开阵型,辽军同样也无法展开阵型,前方冲锋的辽骑顶多只有前面几骑才能对宋军形成杀伤力,其余的反倒是像食堂里排队打饭的牛马,一个个非常遵守秩序。
“斩马腿!”张嵘暴喝,手中的棹刀一扬,一马当先便朝辽骑冲去。
一眼看清敌我双方的优劣势之后,张嵘的判断非常精准且正确,这种狭窄山路上的遭遇战是不可能骑兵对冲的,先把辽军逼下马才有胜率。
其余的宋军见将军身先士卒,将士们更是兴奋地跟随,这种地形也就不管什么列阵了,全都一窝蜂涌上,与辽骑展开近身厮杀。
双方从遭遇到厮杀,几乎只在瞬间,当然,并没有出现见面后互相辩论是非,互相讨论你伏击偷袭我是否违背道德之类的狗血画面。
真正的两军交锋,无论规模大小,都是见面就干,一句废话都没有,眨眼间便是你死我活,以命换命。
宋军的人数明显少于辽军,又是在这种毫无取巧可言的山路上,纯粹只能靠拼命。
也幸好这支宋军是龙卫营将士,常年跟随赵孝骞取得多次胜利,整支军队的军心士气都已养成,成为大宋名副其实的精兵悍将,遭遇数倍于己的辽军时才没有崩溃,明知不敌仍然咬牙硬拼。
如今的弱宋,或许还是弱宋。
但如今的龙卫营绝不弱。
交锋之后,宋军很快落入下风,折损非常高,五百人的队伍已然有百余人战死。
而辽军仍从前方山路的拐角源源不断地补充,继续厮杀。
苏轼被龙卫营将士硬拽向后方,他们都不允许苏轼犯险,直到此刻,龙卫营将士仍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们是来保护苏轼的,如果任务实在无法完成,那么苏轼也必须是最后一个赴死。
眼看着将士们在他眼前一个个冲锋,挥刀,战死,惨叫着倒在血泊中,苏轼浑身发抖,不停地挣扎。
此时的他,已不在乎什么身份和地位,更忘记了自己是名满天下的文豪。在两军交战的阵前,他也不过是个愿意为国赴死的普通老卒。
“有死而已,何故拦我?放开!”苏轼挣扎怒喝。
两名龙卫营将士充耳不闻,使劲拽着他往后方撤退。
苏轼再激愤,终究已是花甲之年的文人,力气远不如拽着他的年轻将士。
将他拽到队伍的后方,前面的厮杀惨叫声都小了很多,两名年轻的将士才放开他。
其中一名年轻将士朝苏轼咧嘴一笑,指了指后方路边的密林,道:“苏学士,咱们怕是拦不住辽狗了,更护不住您的周全,委屈您从旁边的密林里逃出去……”
“出了密林后不要停步,一直往南跑,郡王殿下定遣兵马接应,能不能活命全看您的运气了。”
说着两名将士互视一眼,又朝苏轼笑了笑,笑容平静且无畏,二人躬身朝他行了一礼,转身便握紧了刀柄,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厮杀的人群中。
几乎是须臾之间,苏轼瞋目裂眦地看见,两名年轻的将士被辽军戳中了胸口,抹了脖子,倒在血泊中抽搐。
这一幕落入苏轼的眼中,苏轼攥紧了拳,牙齿咬得格格响,双眼赤红,悲痛欲绝。
至死,他仍不知这两名年轻将士的姓名,可他们赴死时的决然与从容,却如一记洪钟大吕,狠狠撞击在苏轼的心头。
“国士无名,吾不及也!”苏轼颤声喃喃,泪流满面。
今日的他,亲眼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两军激战中,苏轼的灵魂仿佛被鲜血洗礼了一遍。
战场中央,张嵘已身中数刀,幸好没伤到要害,他仍能奋起反击。
身体里的力气流逝特别快,张嵘不记得自己杀了多少敌人,他只感觉自己好像连提刀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眼中的绝望之色越来越浓,张嵘知道这一战已然断了袍泽们的生机,而苏轼的安危,此时也顾不上了。
用力地挥出一刀,他的视线已模糊,身上鲜血淋漓,不知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
听着袍泽们一声声的惨叫,张嵘仰头望天,绝望地叹息。
“郡王殿下,末将……辜负您了!”张嵘失落地喃喃自语。
对面的辽军仍源源不断地涌过来,片刻近身,挥刀杀戮。
张嵘咬牙,深吸一口气,提起身体里的最后一丝力气,临死也要带几个敌人一同上路。
正在这时,突然听得一阵巨响,随即辽军的后方变得混乱起来。
张嵘和仍在厮杀的龙卫营将士们一愣,接着众人兴奋欢呼起来,不少人掩面而泣,力竭声嘶地大吼。
这一阵巨响他们并不陌生,那是龙卫营装备的燧发枪发出的响声。
“援军至矣!”张嵘举刀嘶吼,眼泪与脸上的鲜血混杂成一块。
紧接着,辽军后方的枪声一阵又一阵,而辽军此时也越发混乱,许多人纷纷恐惧大喊着契丹话,然后扔了兵器朝路边的密林里钻去。
更多的辽军则来不及逃跑,已被宋军的火器击中,死在崎岖的山路上。
片刻后,山路的拐角处,一面黑底红字的硕大旌旗出现,上面绣着一个大大的“折”字。
“是老折!哈哈,这狗杂碎!”张嵘放声大笑,身躯摇摇欲坠。
寂静的山谷里,回荡着折可适粗犷凛冽的吼声。
“奉大宋河间郡王殿下军令,本将迎宋使归国,所遇辽军但有拦截狙杀宋使者,皆斩——!”
“目之所及,辽人全部诛杀,一个不留!”
话音落,枪声愈发激烈,辽军哭爹喊娘抱头鼠窜,纷纷逃进路边的密林,然而大部分避之不及,仍被宋军火器击杀当场。
很快,辽军已被诛杀殆尽,山路拐角处,折可适策马奔来。
张嵘视线模糊地看到一骑奔来,身影依稀熟悉,而他却已浑身脱力,手中卷刃的刀也握不住了,身躯禁不住地往后仰去。
折可适飞身下马,眼疾手快伸手一捞,将张嵘的肩膀搂住。
“老张,兄弟我来迟一步,你们受苦了。”折可适叹道。
张嵘虚脱地一笑:“狗杂碎!麾下儿郎折损大半,这事儿我跟你没完!”
努力打起精神,张嵘仿佛想到了什么,匆忙回头张望,焦急地道:“快,快找苏学士!方才乱军之中无暇顾及,也不知生死。”
第481章 文豪斩敌
援军赶到之时,张嵘麾下五百将士已阵亡一半。
如果折可适再晚一步,张嵘和部将必然会全部交代在这里。
地上躺满的尸首,随处可见的残肢断臂,还有汇聚成河般的鲜血,无不在诉说着这场遭遇战的惨烈和残酷。
一面绣着“张”字的旌旗布满了箭孔,旗帜上血迹斑斑,无力地插在山道边的泥土里。
张嵘和折可适已顾不得打扫战场,二人神情焦急,下令所有人寻找苏轼的下落。
苏轼是他们的任务,是绝不能有任何闪失的,如果苏轼也在这场战斗中身死,无论张嵘和折可适杀了多少辽军,他们此行的任务也宣告失败。
折可适带来了五千兵马,都装备了火器,折可适一声令下,将士们以营都为单位,迅速在山道边散开,钻入了旁边的密林里,一边寻找一边大声呼喊苏轼的名字。
张嵘力竭坐在路边,浑身的血迹顾不得收拾,一脸惴惴不安。
“最后这一哆嗦了,该不会出事吧?”张嵘神情有些惊惶。
面对千军万马的敌人他毫无惧色,可此时苏轼的生死却令他无比忐忑,不说苏轼在大宋的身份地位,就只说郡王殿下与苏轼的私交,若是他没有护住苏轼的周全,张嵘哪有颜面回去见郡王殿下?
折可适蹲在他身旁,递过一只皮囊。
皮囊里装满了米酒,军中不准饮酒,但折可适是西北汉子,没酒活不了,无论行军还是作战,他都会偷偷带一些。
张嵘接过皮囊,仰头狠狠灌了一大口,酒入胸腔,一股痛快的暖流在五脏六腑间蔓延,特别舒服。
随着米酒入腹,张嵘忐忑的心情也随之平复下来。
“让兄弟们继续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如果苏学士真没了……”张嵘神色复杂地叹了口气,道:“如果他真没了,老折你就把我的人头带回去给殿下,我是没脸活着见他了。”
“说什么混账话呢!老子大老远跑过来救你,就只带了你和苏学士俩死人回去?你以为我好意思见殿下?都他娘的好好活着,苏学士若不幸死在乱军中,只能怪他命不好,你和兄弟们都已尽力了。”
二人心情沉重环视四周。
山道上,宋军将士们将尸首一具具地翻开,仔细辨认他们的面容,更多的则钻入密林,一寸一寸地寻找苏轼的下落,地毯式搜索的范围渐渐扩大,呼喊苏轼名字的声音荡彻山谷。
…………
苏轼没死。
他正在密林里没命地往前奔跑,前面是什么方向,有没有辽军埋伏,深山里会不会有野兽,他都顾不上了。
手里的长剑紧紧攥着,耳边只听到呼呼的风声,脚下是松软泥泞的土地杂草,他的胳膊和大腿被密林的荆棘划开了无数道口子,可他还是在拼命奔跑。
奔跑不是为了逃命,而是报仇。
当那两名素不相识的年轻将士将他推入密林里,然后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战场,须臾间被辽军杀死后,苏轼睚眦欲裂,生平第一次对辽人生出了无尽的暴戾的杀机。
本来打算也加入战斗,可是战场情势突变,折可适的援兵到来,很快便结束了战斗。
无数辽军被龙卫营将士击杀当场,但还有一些辽军仓惶逃窜,钻进了密林。
与此同时,苏轼也钻入了密林。
为何钻入密林,目的是什么,方向是哪里,苏轼自己都不清楚,完全是下意识的动作。
已是花甲之年的他,总想做点什么。
为大宋也好,为那两名战死的年轻将士也好,为自己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文人理想也好……
总之,苏轼想做点什么。
文人生平总是向往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战场,他们的诗词文章里无不抒发着对战场建功立业的渴望和赞颂。
苏轼也是如此。
他渴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渴望“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他的渴望和理想,半生以来只能体现在诗词文章里,可是今日,当敌人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而他,手中有长剑。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