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358节

  于是,苏轼钻入了密林,他在荆棘中奔跑,他攥着一口气,奋力地奔向逃窜的辽军将士。

  他的人生,从此不再活在诗词文章里,做着文人臆想的美梦。

  他要用手中的三尺青锋,活出另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花甲之年的他,已不再年轻,奔跑了一会儿,苏轼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汗水流入眼睛,模糊了视线,苏轼努力睁眼看着前方。

  灌木深深的丛林里,一群穿着皮甲的身影惊惶地逃窜,有几道身影似乎迷失了方向,无头苍蝇般转了一圈,抬头勉强辨认了一下位置,竟鬼使神差地朝苏轼的方向跑来。

  苏轼深吸一口气,悄无声息地蹲在灌木丛中,屏住呼吸,静静地注视着那几道仓惶的身影,手中的长剑越握越紧。

  片刻后,那几名逃窜的辽军越来越近,苏轼的神情也越来越紧张,整个人仍伏在灌木丛中,不露半点痕迹。

  待到几名辽军跑近,距离已是近在咫尺,苏轼盯着一名辽军的脖子,默默计算着出手的位置和顺序。

  静谧的灌木丛中,苏轼突然暴起,一声厉喝,雪白的剑光闪过,一名辽军猝不及防被抹了脖子,剑刃在他的脖颈上留下了一道血痕。

  随即血痕越来越大,鲜血喷涌而出,这名辽军两眼惊恐地睁大,想要反击,却发现浑身已失去了力气,最后无力地瘫软在地,浑身抽搐,直至没了声息。

  另外三名辽军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懵了,半晌竟没反应过来。

  苏轼手中的长剑不停,抹过一名辽军的脖子后,剑光随即便指向另一人的腹部,一剑而中,剑刃竟非常精准地穿过辽军的心脏,待要收回时,却发现剑刃被这名辽军胸前的肋骨卡住。

  苏轼的眼中闪过一丝慌张,又使劲拔了一下,还是拔不出,索性一咬牙,狠狠一脚踹中他的胸口,长剑终于拔了出来,中剑的那名辽军倒地后自然也不活了。

  剩下的两名辽军终于反应过来,顿时暴怒,抄刀便朝苏轼的脑袋劈了下去。

  苏轼这时也没了刚才的剑侠风范,见刀光临头,也不知如何闪避,只好下意识地蹲身,迅速朝外打了个滚儿。

  还没站起身,辽军的刀光又如影随形而至,苏轼只好再次打了个滚儿,此时的他表现得无比狼狈。

  一个花甲之年的老头儿,又是毫无战场经验的文人弱骨,怎能与身强力壮的年轻辽军相敌?

  苏轼以偷袭的方式赚了两名辽军的性命,已然是占了大便宜,现在剩下的两名辽军反应过来,苏轼可就不好过了。

  一边狼狈躲闪打滚,一边下意识胡乱挥剑,招式毫无章法,但苏轼此刻却灵台清明。

  今日或许葬身于此,但他觉得很痛快。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大丈夫当如是。

  当最后一抹刀光鬼魅般朝他的脖颈席卷而来时,苏轼终于放弃了抵抗。

  他已尽力,他已无力。

  刀光距离他的脖颈仅只数寸时,却突然听到一声枪响,面前的辽军睁大了眼睛,然后惨叫着倒地,紧接着又是一声枪响,最后一名辽军也被结果了。

  一群宋军围了上来,年轻的将领打量苏轼一番,客气地道:“尊驾可是苏学士?”

  苏轼一脸懵然,下意识点了点头。

  将领高兴地收起了燧发枪,朝苏轼行礼:“末将拜见苏学士,可算找着您了,折将军和张将军急得不行,全军将士都在寻找您的下落,快随末将回去吧!”

  苏轼此刻的精神状态很迷茫,手脚软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长剑不知何时已脱手,双腿打摆子似的不停地颤动,脸色也苍白得吓人。

  年轻的将领目光随意一瞥,发现现场有四具辽军的尸首,其中两名是被火器击中而亡,而另外两名……

  “此二人是苏学士所杀?”将领惊讶地指着尸首问道。

  苏轼好不容易回过神,瞥了一眼尸首,强自镇定地点头:“不错,老夫虽年迈,却仍有吞虎驱狼之余贾,今日不才,阵斩敌首两级……”

  话没说完,不知为何胸中涌出一股恶心,那股浪涛般的恶心感不停地在胸腔腹部翻腾,犹如惊涛拍岸,此起彼伏。

  苏轼本来强行忍住,这是他人生中唯一的高光时刻,也是最装逼的时刻,实在不能丢脸。

  可是那股恶心感一浪接一浪,几乎要喷薄而出。

  苏轼忍了很久,终于忍不住了,脸色泛青,转身弯腰,哇的一声长吐不止。

  将领和一众宋军将士顿时露出古怪之色,将领上前帮忙拍打着苏轼的后背,一脸的怜悯。

  “苏学士不愧是男人中的男人,吐得好清楚……”

  “呕——!”

  将领继续拍背,笑叹道:“您是文官,身子骨尊贵得很,何必抢咱们丘八糙汉子的饭碗,玩笔杆子多轻松,好好的玩什么刀剑呀。”

  听到将领安敢如此贬低他的战斗力,苏轼立马不服气了,吐到一半直起身瞪着他。

  “……老夫阵斩敌首两级!呕——”

  “知道了知道了,真是厉害死你了呢……”将领拍着他的后背赞道。

第482章 归来如旧

  苏轼不是辛弃疾,他算不上文武全才,今日这般杀敌的场面,他一辈子都没见过,更别说亲身经历了。

  没杀过人的人,永远无法体会杀人后的真实感受。

  除非是天生邪恶的人,否则夺取别人生命的感受绝对不算美好。

  此时的苏轼心里一阵阵地泛恶心,苦胆都吐出来了,心里仍然不好受,他亲手制造的尸首和鲜血,一幕幕恶心的画面不停地在脑海里闪现。

  不知吐了多久,苏轼连胆汁都吐干净了,才摇晃着直起身。

  “亲手杀敌,此生无憾矣!”苏轼摇摇晃晃朝密林外走去,一边走一边喃喃念叨。

  年轻的将领和将士们团团围着他,将领嘴角微微一勾。

  文化人的嘴,是真的硬啊。

  吐得稀里哗啦的狼狈样子,你是一个字都不提,杀了两个辽军却时刻挂在嘴边。

  远离了亲手杀死的两具尸首,苏轼走到密林边沿,发现自己又支棱起来了。

  文人杀敌报国的理想,他已亲手实现,将来这一幕一定会出现在他所有的作品里,诗词文章,无论怎么鼓吹都不过分,苍天可鉴,他是真的杀过敌人,两个!

  于是走出密林后,苏轼不自觉地昂首挺胸,负手而立,一副宗师高手风范,手中仍握着长剑,剑刃上的血迹未擦拭,故意的。

  山道上,见苏轼平安无恙归来,张嵘和折可适大喜,起身便朝苏轼狂奔而来。

  苏轼屏气凝神,渊渟岳峙,二人跑到他身前还没出声,苏轼便沉稳地道:“让二位将军担心了,老夫适才见辽军逃窜,甚为不忿,贼子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视我大宋好欺负么?”

  “于是老夫冲进密林,剩勇追穷寇,小露了一番身手……”

  迎着张嵘折可适惊愕的目光,苏轼微微一笑:“老夫不才,刚刚阵斩敌首两级,献于二位将军帐下。”

  张嵘和折可适顿时肃然起敬,再次打量苏轼,发现此时的苏学士形象如高山般巍峨高大,令人敬畏。

  “苏学士文武全才,世间罕有,末将拜服!”二位将军同时躬身行礼。

  苏轼的身后,找到他的那名年轻将领表情古怪,下意识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不是这样的啊,你们是没见苏学士长吐如瀑的样子啊……

  完全不是此刻这副沉稳如山的宗师高手模样啊!

  用尽毕生的力气,年轻的将领终究还是忍住了说出真相的念头。

  罢了,让他得瑟吧。

  老实说,一个文人能杀两名辽军,确实很了不起了,事实稍微渲染一点,夸张一点,似乎也不算过分……

  张嵘上前打量苏轼一番,发现他的衣裳上沾了一点血迹,但血迹不是他的,身上也没有任何受伤的地方,张嵘顿时松了口气。

  “苏学士,此地不宜久留,咱们赶紧上路吧!”张嵘道。

  苏轼更不乐意待在这个噩梦般的地方,闻言急忙点头:“不错,咱们快走,不可再耽误了。”

  …………

  龙卫营撤军了,从析津府两百里外徐徐南撤,目的地仍是拒马河南岸。

  辽军两败后,虽然没有经过谈判,但两国已默认了新的国境线,那就是以拒马河为界,双方暂时停战。

  这次赵孝骞率军北渡,目的是威慑辽国,施加压力,保证苏轼安全归来。

  析津府两百里外驻军多日,眼见辽国不断调集重兵,向析津府集结,数日间析津府已聚集了二十来万辽军,摆出了与宋军决战的架势,同时辽军对龙卫营的试探性进攻也一次比一次激烈。

  到了这时,赵孝骞大约探到了辽国的底线,同时也很清楚,不撤军不行了,宋军还没做好与二十万辽军决战的准备。

  原本出兵的初衷也不过是为了威慑,现在目的已达到,及时撤军才是正确的选择。

  当日,龙卫营三万将士拔营南去,这个举动令周围无数监视的辽军斥候大喜过望,急忙赶回析津府禀报。

  两国一触即发的大战,随着龙卫营的南撤,紧绷的弦终于松缓下来。

  刚刚调任析津府的辽国南京留守耶律淳也大松了口气。

  两次败在赵孝骞手里,耶律淳是真不愿跟宋军再次交战,他很清楚,目前的局势下,如果辽国没找到克制宋军火器的办法,再次兵败的概率仍然很大。

  松了口气后,耶律淳的心中同时也忍不住浮起了几分悲凉。

  曾几何时,懦弱的宋国竟也能左右辽国的情绪了,而且他们还掌握了主动的节奏,进退攻守,随性而动,辽军却不得不被他们牵着鼻子走,陷入深深的被动里。

  辽国的气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流逝着,无人能挽回。

  两日后,龙卫营已南撤一百里,距离拒马河不远,在赵孝骞的指示下,行军的速度也放缓了。

  当天夜里扎营,赵孝骞刚炫完半只羊腿,赵信便飞快来报。

  张嵘所部在大同府附近遇辽军伏击,五百兵马折损过半,幸好折可适率部及时赶到,歼灭了两千辽军,救下了张嵘和苏轼。

  如今苏轼正被折可适所部保护,快马向龙卫营驻地奔行而来。

  赵孝骞吃饱后挺着微微隆起的小肚肚,惊讶之后顿时喜出望外。

  “总算回来了!”赵孝骞笑道:“他都不知道,我为了他这个人,付出了多大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冒了多大的风险……”

  心情已然明媚起来,赵孝骞发自内心地想笑。

  笑什么?

  当然是为千年后的小学生初中生高兴,你们的教材内容更丰富了,来自宋朝大文豪的诗词文章,请完整地背诵并默写全文。

  周身仿佛莫名多了一道圣洁的光环,那是为千年后的华夏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后的光环。

  漫天神佛圣贤加持,不出意外的话,这道光环可挡致命伤害一次。

  ……不知经验值是否能升到筑基?

  “好消息,再炫半只羊腿庆祝一下!”赵孝骞二话不说继续烤羊腿。

  “传令折可适部,越是接近边境越要小心谨慎,斥候随时放出二十里查探辽军动静,提防辽军对苏轼的再次伏击刺杀。”赵孝骞吩咐道。

首节 上一节 358/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