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359节
赵信领命匆匆离去。
两日后,龙卫营还在行军途中,后方斥候来报,折可适部距离大军只有十余里,即将与龙卫营主力会合。
赵孝骞骑在马上精神一振,当即便拨转马头,朝折可适所部方向疾驰而去,陈守等禁军护卫也急忙跟随。
策马奔行十余里,远远地见到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当先一面绣着“折”字的旌旗迎风飘扬。
策马抵近,对面队伍中也驰出一骑,正是花甲之年的苏轼。
二人双向奔赴,在空寂的荒野外相遇,双双勒马,赵孝骞和苏轼互相对视,然后大笑,豪迈的笑声中,苏轼泪流不止,赵孝骞也红了眼眶。
“子瞻先生,别无恙乎?”赵孝骞笑着问道。
苏轼笑声顿止,叹道:“辽国一行,此生难忘,悲喜自知。”
“先生瘦了很多,在辽国怕是没吃好吧?”
苏轼苦笑:“重任在肩,谈什么吃喝。”
随即苏轼忽然想起了什么,急声道:“听说子安贤弟给老夫留了一只熊掌?”
赵孝骞笑吟吟地道:“没错,而且是前掌,肥厚多汁美味,人生在世若连熊掌都没吃过,岂不是白活了?”
苏轼露出馋色:“得识子安贤弟,老夫此生之幸也,快快!老夫等不及了!”
赵孝骞却突然扬手:“慢着!”
“怎么了?”
赵孝骞眨眨眼:“良禽择木,美食也挑人的,我就问你,豆腐脑吃咸的还是吃甜的,想好了再回答,答案若不对,你就只能看着我吃熊掌了。”
苏轼顿时露出怒色:“欺人太甚!豆腐脑当然是……”
“嗯?”
苏轼语气一顿:“……当然吃甜的。”
说完苏轼颓然叹息,忍辱负重的模样不逊于当年尝粪问疾的越王勾践。
赵孝骞对他的答案很满意。
能逼得一个四川人吃甜豆腐脑,成就感满满。
“羊肉去膻还是不去膻?”赵孝骞紧接着问道。
苏轼勃然大怒:“够了!士可杀不可辱!羊肉当然……去膻!”
说完苏轼紧紧闭眼长叹,一脸的自厌。
身在辽国敌境都能坚守不妥协的文人骨气,却在美食面前破功了,好讨厌这样的自己!
赵孝骞抚掌大乐,赞曰:“子瞻先生不愧是知己,你我在美食这个领域越来越共情了,走!咱们回营,吃熊掌去!”
苏轼怒哼一声,但身体还是非常诚实地跟着赵孝骞并肩骑行,朝龙卫营主力奔去。
没问苏轼此行的得失与艰困,也不问一路的忐忑与辛酸,苏轼身上的风尘和脸上的憔悴,已告诉了他答案。
并肩骑行的路上,赵孝骞又不死心地开口了:“再问你一个问题,熊掌去膻还是不去膻?”
苏轼已完全失去了斗志和骨气,有气没力地道:“你定,你说咋就咋,老夫一点都不挑食。”
“子瞻先生如此随和,令愚弟我感动不已,愚弟我突然想起了一道名菜,名叫‘东坡肉’,回头我亲自下厨做给你吃……”
苏轼惊怒不已:“啥意思?你啥意思?为何叫东坡肉?你有何企图?”
第483章 撤军休整
苏轼活着归来,龙卫营的任务完成。
将苏轼接回大营后,赵孝骞当即下令加快行军,尽快撤离。
行军三日后,赵孝骞率部回到了拒马河南岸的飞狐兵马司。
宋辽两国好像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但事实上又好像哪里不一样了。
更不一样的是大宋。
这次营救苏轼的行动,是大宋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完美配合,大宋自立国以来,配合如此完美默契的,仅只这一次。
同时辽国也深刻感受到大宋外交上的改变,那就是越来越强硬了。
无论苏轼还是张嵘,两位使臣在辽国上京的表现,都可以说是霸气无比,再加上龙卫营在军事上的威慑,偏偏辽国还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国势就是这样,今日拱一步,明日再拱一步,步步为营。
一个国家需要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超越,最后还需要一场诛心的胜利,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被定义为强盛了。
强汉,盛唐,莫不如此。
而大宋,正走在这条路上。
回到拒马河南岸,赵孝骞下令全军休整,但不准扰民。
这里原本是辽国的国土,被龙卫营占了以后便是大宋的了,既然是大宋的,那么境内所有的百姓子民也是大宋的,赵孝骞下过军令,越过国境随便将士们祸祸,但本国的百姓绝对不准有任何冒犯。
将士们欢天喜地,迫不及待地清点战利品。
这次北渡拒马河,对辽国进行军事威慑,虽然没打什么像样的大仗,但并没有耽误龙卫营将士发财。
北渡之后属于辽国领土,从拒马河到析津府,数百里的土地上,辽国的村庄堡寨和部落都倒了大霉,照例被龙卫营洗劫了一遍。
将士们清点着抢掠来的财物,飞狐兵马司附近的商人忙活起来了,他们负责兑换将士们抢来的牛羊,皮货,药材,将它们兑换成银子。
将士们将兑到的银子托了信差,送回各自的家乡。
明明是肃杀庄穆的军营,附近却人来人往,搞得像一座大型的集市似的,各种讨价还价,各种欢声笑语。
赵孝骞和苏轼一身便装,并肩走在大营外,将士们见到赵孝骞,纷纷行礼,那恭敬的礼数和态度显然发自内心。
赵孝骞含笑点头,叮嘱将士们不要倚仗武力跟商人闹得不愉快,不可恃强凌弱。
将士们纷纷笑着答应,猛拍商人的肩膀,勾肩搭背表示我们和商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商人愁眉苦脸被勾着肩膀,还不得不陪笑。
“真好,一片欣欣向荣,这地方很快会发展起来,变成一个繁华的边境集市,甚至是城池。”赵孝骞笑语喃喃。
苏轼一直静静地观察将士们和商人谈生意,双方争得面红耳赤,锱铢必较,为了几文钱的差价差点动手打起来,谈拢后很快又拥抱大笑,亲密无间。
良久,苏轼皱眉道:“贤弟麾下的龙卫营显然是一支精锐,大宋王师无可及也,为何此时却不像军队,反而像一支商队?将士们卖的是什么?”
“卖战利品,有些笨重不方便携带的东西,自然是要卖掉换钱的,比如牛羊,皮货这些。”赵孝骞解释道。
苏轼不解道:“战利品不该是充公么?”
赵孝骞笑了:“在龙卫营,战利品不必充公,谁抢到就是谁的,如果袍泽们争执不下,那就平分。”
“抢的是辽人?”
“没错,大军越境,所经之地,无论村庄堡寨部落,皆可抢掠杀戮,这是我当初定下的规矩。”
苏轼吃了一惊,这种规矩简直闻所未闻,难怪当初宋夏之战后,朝中常有御史参劾,说赵孝骞领兵无方,纵兵抢掠,而且军纪涣散,常有杀戮境外平民之举。
原来这些不是御史造谣,不是扳倒赵孝骞的借口,特么的全都是真话。
苏轼惊愕道:“这……岂非违背了圣贤仁义之道?”
赵孝骞嗤笑:“大哥,战争啊,你居然讲仁义?往年辽人有实力的时候,他们越境对我大宋村庄农户做了什么,你难道不知?”
“我不过是把辽人做过的事,原样还到他们身上而已,真定府辖下九县,这些年天灾人祸,辽人抢掠,九个县人口只剩了十六万余,这笔账怎么算?难道指望我原谅辽人吗?”
苏轼仍有些不敢置信:“将士们若随意杀戮平民,难道不会助长他们的戾气,变得更加残暴,更泯灭人性吗?”
赵孝骞摇头:“不,大宋目前的情况,需要一支暴戾的善战之兵,大宋积弱太久,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话,这人被欺负了只能忍气吞声,已渐渐失去了男儿汉的血性。”
“长久下去,他的性格将会被扭曲,跟宫里的宦官一样,那玩意儿跟被割了似的,一辈子被人欺负死,你愿意见到这样的大宋吗?”
“所以,我需要一支充满了戾气的军队,他们要用杀戮来激起血性,再用这种血性在战场上杀戮敌人,学会不妥协,不动摇,纵死而不逃,有了这股血性,这个国家才有救。”
苏轼闭眼,进士出身的他,自幼精读圣贤书,圣贤经义里的仁义之道他张嘴就来,但赵孝骞今日跟他说的这些,无疑动摇了他的三观,他需要时间消化一下。
赵孝骞拍了拍他的肩,笑道:“想不通没关系,反正你不用上战场,不过在龙卫营里做客,你最好还是别提什么仁义之道,这里是军队,面对的是拿着刀枪的敌人,我们现在的状态是战争。”
“敌人杀来时,你总不能站在阵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吧?”
苏轼白了他一眼:“好好的道理,非要说得这么不正经吗?”
“我就这德行,子瞻先生也不像是太正经的人呀……”赵孝骞露出一抹坏笑,凑近低声道:“你在辽国上京待了半年舍不得回来,老实说,睡了辽国多少千金闺秀,多少青楼花魁?”
苏轼老脸一红,正色道:“绝无此事!”
赵孝骞一脸关怀之色:“子瞻先生年已花甲,你这身子骨……忙得过来吗?正好,我帅帐里有一堆珍贵补药,百年的山参都不少,回头弄点给你补补。”
苏轼凛然道:“老夫岂会用这种东西,你太看不起人了!”
“不要算了!”
刚转身,苏轼便拽住了他的衣袖,脸上闪过一丝不自在。
“……老夫有个朋友,身子比较虚,我代他要几支山参。”
“我懂,朋友嘛……”赵孝骞笑得很恶劣。
苏轼老脸愈发挂不住了,正要发火,却见赵孝骞突然伸手,逮住一个打从身前路过的将士。
“手里拿的啥?给我看看。”赵孝骞一副盗匪打劫的语气。
这名将士很年轻,约莫才十七八岁,面对赵孝骞的打劫也不害怕,笑嘻嘻地双手捧上两根长毛的棍状物。
赵孝骞和苏轼俩脑袋凑到一起细细打量。
“这是个啥?”赵孝骞凑近,闻了闻,有股腥臊味儿。
冷不丁递到苏轼嘴边,赵孝骞热情邀请:“舔一下,试试味道。”
苏轼也是有点懵,或许对赵孝骞太过信任,嘴比脑子反应快,下意识就伸舌头舔了一下,然后呸了一声,显然味道不大好。
年轻的将士笑嘻嘻地为他们解惑:“禀殿下,这是我军北渡后,小人从辽人村庄抢来的大补之物。”
“啥?”
“牛鞭。小人打算拿它们跟商人换点钱。”
苏轼的老脸立马黑了,张嘴伸舌,想吐却吐不出来。
赵孝骞却两眼一亮:“咳,我有个朋友……嗯。”
顿了顿,突然察觉我跟一个小兵解释啥?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