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370节

  “王叔不知有何高见?”赵煦继续问道。

  赵颢眨了眨眼,脸色有点惶恐。

  沉默片刻,赵颢悄悄挪动肥厚的屁股,凑近章惇,先朝赵煦心虚地笑了笑,然后附在章惇耳边低声问道:“章相公救我,刚才你们聊到哪儿了?”

  赵煦:“…………”

  章惇:“…………”

  赵煦忽然理解,为何赵孝骞经常管楚王叔叫“活爹”了。

  他现在也很想叫赵颢一声“活爹”。

  揉了揉隐隐生疼的太阳穴,赵煦叹道:“子厚先生帮王叔重述一遍吧。”

  章惇也叹了口气,一脸无奈地将君臣二人刚才的谈话内容说了出来。

  赵颢眨巴着小绿豆眼,良久,问道:“官家是问臣对此有何高见……嗯,有何陋见吗?”

  赵煦脸颊一抽:“是的。”

  赵颢一脸茫然:“汴京距离真定府上千里,真正掌握宋辽最新形势的人,是臣的犬子孝骞,对辽国勘定边界之请,汴京鞭长莫及,官家为何不将此事交给孝骞定夺?”

  “孝骞做出决定后,不管辽人有任何反应,孝骞想必都能马上做出应对,是战是和的主动权,仍在我大宋,臣也深信,以犬子之能力,不管他做出任何决定,都是对大宋极为有利的。”

  赵煦心头一动,眼中顿时露出赞许之意。

  这位王叔虽然混账了一些,但终究是咱老赵家的血脉宗亲,一点也不糊涂,这番话说得很有道理。

  是战是和的决定权交给赵孝骞,其实才是最合适的做法。

  朝廷不直接出面,把臣子推到台前,大宋就有了充足的转圜余地。

  将来就算签下和议,只要大宋准备好了继续进攻辽国,和议也能瞬间成为一张废纸,而大宋朝廷也能推得干干净净。

  那是赵孝骞私人与辽国签的和议,与我宋廷何干?

  就算和议撕毁了,那也是赵孝骞个人素质差,我宋廷可一直是道德模范,诚信立国,从来不干背信弃义的事。

  个人素质问题,请不要上升到国家高度。

  是攻是守,是战是和,主动权仍掌握在大宋手里,岂不妙哉?

  若是真由朝廷出面与辽国签下和议,大宋未来的攻守战略就等于被捆住了手脚,不好意思反悔了。

  想通了此节,赵煦顿时笑了:“王叔所言甚为有理,日后国有疑难,王叔可不准藏着掖着,有啥好主意趁早说,莫等朕开口你才说。”

  赵颢愣了一下,道:“臣刚才所言……真可用吗?”

  赵煦迅速看了一眼章惇。

  章惇沉着脸捋须不语。

  作为宰相,章惇的长处在于内政,对军事倒是不甚了了,而且眼下朝堂新旧两党仍在激烈争斗,章惇更笃信“攘外必先安内”的观点,他目前的重心是放在如何弄死所有旧党上面。

  军事方面,如果宋军在前线打得不争气,或许章惇不得不干预一下,认真选调将领,厉兵秣马什么的。

  可偏偏前线的赵孝骞和龙卫营太争气,不到半年两败辽军,而且还把大宋的国界推进了四百多里,章惇还能说什么?

  除了无脑夸赵孝骞,他还能说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说,赵孝骞其实无形中也帮了章惇。

  正是由于前线的屡战屡胜,章惇才免于后顾之忧,他才能够在汴京大展手脚,专心致志投身弄死旧党的伟大事业中,同时宋军大胜,无形中也助长了章惇这位宰相在朝中的威望。

  毕竟功臣无论干出多大的功绩,一切都是官家与宰相的英明领导,大宋国势强盛,越说明章惇这位宰相的正确性与合理合法性。

  所以在面对辽国是战是和的问题时,章惇的态度其实并不是那么强势。

  眼下既然官家的语气明显偏袒赞同楚王,章惇也觉得二人的话确实有道理。

  章惇也不想因为这件事与官家闹得不愉快,万一逼急了,官家索性召回赵孝骞,对章惇来一句“你行你上”,那么章惇可就坐蜡了,他很清楚自己不行,也不能上。

  边疆的事,就该交给边疆的人去办,战也好,和也好,赵孝骞做主也无妨,总之不要打扰老夫在汴京弄死旧党。

  良久,章惇捋须微笑道:“官家与楚王殿下所言,臣亦甚为赞同,既如此,便由官家下旨,辽国勘定边界之请,交由河间郡王定夺便是。”

  “我大宋朝堂不直接出面比较妥当,将来宋辽若有变故,朝廷亦有从容转圜进退的余地。”

  赵煦喜道:“子厚先生也如此认为,看来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此事就这么定了,朕这就给子安下旨,令他全权处置辽国勘定边界一事,攻守进退,赵子安可便宜行事,临机决断。”

  章惇捋须微笑:“甚好,臣无异议。”

  笑容一顿,章惇紧接着从怀里摸出一张纸,纸上列了几个官员的名字和官职。

  “官家请过目,臣又发现了几个元祐党余孽,在任之时贪赃枉法,欺君罔上,罪不容赦……”

  边疆之事说完,宰相再次投身轰轰烈烈的弄死旧党的伟大事业中,谁都拦不住。

  赵煦接过名单,眉头紧锁,与章惇仔细商议这几名官员的罪名。

  而一旁的赵颢,肥胖的身躯微微一晃,眼神呆滞空洞,再次元神出窍……

  …………

  真定城。

  赵孝骞仍沉醉在温柔乡里,家里仨婆娘温柔侍候,作为一家之主,不仅要一碗水端平,也要雨露均沾。

  这些日子,赵孝骞的雨露沾得有点多,仨婆娘倒是风调雨顺了,他却已是浑身大旱,挤都挤不出了。

  酒色令他如此憔悴,今日起,戒色!

  赵孝骞果断与仨婆娘暂时分房睡了,谁都不碰,主打一个清心寡欲。

  苏轼走后,赵孝骞的日子有点无聊,少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吃货陪伴,赵孝骞发现自己做出来的菜都吃得没滋没味了。

  李清臣倒是隔三岔五过来蹭饭,赵孝骞嫌弃得不行。

  在美食这个领域,志同道合者聊的是如何让食物变得更好吃,双方都有精湛的厨艺,以及对美食的高端品味。

  而是不像李清臣这种,只负责吭哧吭哧吃,不仅拿不出任何对美食的有效建议,就连评价也是一句“好吃”,这样的人,赵孝骞怎能不嫌弃?

  给李清臣一个石槽,里面倒点剩菜泔水,李清臣的评价想必也是“好吃”。

第496章 上京来人

  李清臣是个能吏。

  这是赵孝骞对他的评价。

  “能吏”的意思是,他能办事,领导交代的事他能办得很漂亮,绝不打一点折扣,或许偶尔还能举一反三,让事情办得更完美。

  但李清臣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缺乏主观能动性,远见不足。

  真定府官场被肃清以后,李清臣担起了治理重任,但他所做的事都是赵孝骞吩咐下来后,由他去执行。

  比如城内招商,建立集市,给予外地商人经商补贴,征用辖下九县农户,农闲之时入城务工,下级官衙以徭偿粮等等政策。

  都是由赵孝骞提出来,李清臣具体实行。

  每次赵孝骞说出某个补贴商人农户的政策,李清臣便两眼大亮,高声喝彩,但在赵孝骞开口之前问他有何高见,李清臣却说不出来,期期以对。

  时日久了,赵孝骞大约便了解李清臣这个人的优缺点了。

  不仅是李清臣,真定府下级官员赵孝骞大多都有了解。

  了解一个官员的优缺点不需要太费劲,叫来坐一会儿,闲聊一阵,问一问对城池和村庄的治理思路,聊过一次后,赵孝骞就大概清楚这个官员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在真定府肃清官场后,赵孝骞仍对辖下的官员做出过一些调整。

  有的官员是典型的书呆子,张嘴闭嘴就是子曰诗云,任何事都拿圣贤经义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这种人肯定不能治民,但可以调去提举司,负责地方教育。

  有的官员怠职惰政,奉行中庸,为人为官讲究“无过便是有功”,对职权内的数据一问三不知,对该办的事往往拖延许久仍不办,凡事只会嗯嗯附和,转脸就高高挂起,不予理睬。

  这种人只能罢官免职,或是解去实权,转任寄禄官,每月领朝廷俸禄混吃等死,也算求仁得仁。

  有的官员口才极佳,夸夸其谈,但言中无物,不实之处甚多,这种人……只能当做缅北骗子抓起来?

  赵孝骞的行事风格很务实,他对下级官吏的原则就是,谁行谁上,谁不行谁滚蛋,别特么占着位置耽误老子做事。

  对真定府辖下九县的治理,赵孝骞心里有数。

  如果他和李清臣在任,赵孝骞负责提出建设性意见,李清臣负责执行,两人的搭配是比较完美的。

  一旦他或李清臣被调任,真定府的未来实在不好说。

  古人所谓的“人亡政息”,大约便是这个意思。

  趁着如今是真定府的黄金发展三年,赵孝骞对李清臣不会客气,如此完美且贴心的牛马,就要往死里用,千万不要因为私人感情而对他仁慈,那是对真定府的广大百姓不负责。

  当然,牛马有点小毛病,比如有点嘴馋,经常窜到家里来蹭饭什么的,赵孝骞再嫌弃也能容忍。

  拉磨的驴都要吃一把草料才肯转圈,李清臣的价值怎么说也比驴高多了,嘴馋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今日李清臣又来了,进门就客气地长揖行礼,然后踮起脚朝正堂张望。

  赵孝骞坐在院子的树荫下,撇嘴嫌弃地看着他。

  他知道,李清臣是在观察郡王府开饭了没有,毕竟,人家偏就是赶在饭点来的,你说巧不巧?

  “别看了,我家已经用过饭了。”赵孝骞懒洋洋地道。

  李清臣大惊:“啊?为何不叫我?”

  赵孝骞朝他伸出手掌,默默地看着他。

  “殿下啥意思?”

  “意思就是问你身上带钱了吗?”

  李清臣下意识掏兜,取出一个破旧的钱袋,朝桌上一倒,叮叮当当蹦出十几文钱,令人惊喜的是,居然还有一小银裸子,大约二两左右。

  赵孝骞袍袖从桌面上拂过,桌上的铜钱和银裸子瞬间不见,很神奇。

  李清臣不敢置信,急忙弯腰在地上找钱,没找到。

  “殿下好厉害!怎么做到的?”李清臣的眼神充满了崇拜和……肉疼。

  “你再掏几锭银子来,我再示范给你看一遍。”赵孝骞眼神充满了鼓励。

  李清臣面色一惨:“下次,下次……”

  赵孝骞啧了一声,他现在确定李清臣不是贪官了,毕竟没见过这么穷酸的贪官,郡王府的厨子都比他富裕,毕竟厨子每日采购食材还能抠几文钱下来。

  对穷酸不能太同情,自己不会搞钱,同情再多他仍是个穷酸。

首节 上一节 370/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