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86节

  …………

  萧光敬被赵孝骞扔在馆驿里不闻不问,倒是钱仲深这几日总是派人汇报萧光敬的行踪。

  这厮去州桥胡吃海塞了,这厮去御街购物了,这厮去勾栏院看戏听曲了,这厮给一个扮女装的男戏子打赏了不少……

  嗯?好像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赵孝骞对辽使漠不关心,按照原计划,继续晾着他。

  他关心的是枪管里的膛线,这才是他立世的资本,保命的杀手锏。

  刘阿大和孙慕僧确实对得起每月二十贯的工资,三天后,他们居然真的造出了两根带膛线的枪管。

  赵孝骞认真检验后,两根枪管都合格了。

  至于其中的过程……可谓非常艰辛了,两位大国工匠都快熬成斗鸡眼了,才堪堪造出了两根。

  接下来便是其他零件的组装,轻车熟路之下,赵孝骞很快造出了一支带膛线的燧发枪。

  算得上这个世界的第一支了,也许真正的热武器时代由它而始。

  带上陈守等禁军出城,赵孝骞在城外找了个僻静无人的荒野,四百步外试枪,准头有点偏,但射程达到了。

  于是换成五百步,六百步……

  带膛线的燧发枪射程果然犀利,比原来的燧发枪的射程提高了一倍不止。

  最终确定的有效射程是五百步左右,相当于前世的六百米开外。

  两军对垒,六百步的距离,一轮轮齐射的话,足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了。

  确定了结果后,赵孝骞由衷地舒了口气。

  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终于有了底气。

  “陈守,回城进宫,我要觐见官家。”赵孝骞吩咐道。

第115章 试枪进谏

  是非对错必须拎得清,有些事不能藏着掖着,因为根本藏不住。

  尤其是火枪火药如此敏感的东西,如果瞒着赵煦不报,后果很严重。

  赵孝骞没打算隐瞒,眼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外患,在解决外患之前,赵孝骞根本没心情内耗,更无意跟赵煦斗心眼儿。

  一行人很快回城,直奔皇宫。

  皇宫内的一片空地上,赵煦手里把玩着新造出来的燧发枪,一脸的疑惑不解。

  这支枪跟以前造出来的枪,从外表上看并无任何区别,赵煦又看了看填装的铁丸和火药,也没什么不同。

  “子安,此物……”赵煦停顿沉吟,他在思考一句不怎么伤人的措辞。

  赵孝骞上前,指了指前方的草靶,道:“官家开一枪试试?”

  赵煦露出不自然之色,虽说这玩意儿很犀利,但开枪时发出的巨响委实太惊人。

  再说,火药这东西也不安全,这些日子赵煦已听闻了好几桩奏事,都是火器监造火药时发生了事故,死了好几个人,消息还一直压制未宣。

  旁边的内侍郑春和看出赵煦不自然的神色,笑着上前解围:“世子,奴婢见识浅薄,一辈子没见过这新奇物事。奴婢斗胆请世子让我来试试如何?”

  赵煦如蒙大赦,渣男甩痴情女似的,忙不迭将手里的燧发枪递给郑春和。

  郑春和其实也害怕,但此刻只能硬着头皮为官家分忧。

  闭眼握住枪,按照赵孝骞的指示,食指微微扣动扳机……

  与此同时,赵煦飞快后退两步,双头捂耳蹲下,动作非常娴熟。

  然而郑春和扣动扳机后,周围却没有任何动静,反倒是郑春和闭着眼,给自己壮胆似的吱哇乱叫。

  赵孝骞叹了口气,太监嘛,对枪这个东西想必是非常陌生的,可以理解。

  “郑内侍,您食指扣动扳机……稍微用点力,不要把它当成娇花般怜惜,有的枪就喜欢别人对它粗暴一点,站起来蹬都没关系。”

  郑春和深吸口气,尖利地大叫一声,食指猛地一扣。

  砰!

  一声轰然巨响,周围的人勃然变色。

  而远处的草靶上……啥都没有。

  赵孝骞摇摇头,接过燧发枪,熟练地填药,装弹,瞄准。

  又是一声巨响,草靶正中被打穿。

  宫人匆匆将草靶取来,双手奉给赵煦。

  赵煦仔细观察一番后,又眯眼打量了一下前方,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

  “此地,距离草靶多远?”赵煦问道。

  赵孝骞微笑道:“五百步。”

  赵煦震惊地看着他:“五百步?上次的燧发枪才二百多步……”

  赵孝骞将枪递过来,道:“官家且看,臣在家中胡思乱想,给枪管内壁增刻了膛线,用物体激射旋转的原理,增加了燧发枪的射程。”

  “如今的燧发枪,有效射程大约五百步左右,如果未来将子弹改成尖锥形状,或许射程会更远。”

  五百步甚至更远的射程意味着什么,赵煦很清楚。

  他的神情越来越激动:“也就是说,若大宋列装此物,哪怕只有一万支,咱们与辽人开战……”

  赵孝骞肯定地点头,笑道:“胜算大增,当然,也不能完全指望火枪,臣的意思是,若战场对垒,我大宋可多兵种配合。”

  “比如火枪列前阵,中军可列弓弩阵,枪阵,左右侧翼置骑兵,投标兵等等,如何搭配,在于主帅的决断,但火枪的出现,无疑会改变战场的胜负结果。”

  赵煦兴奋点头:“子安奇思,竟能造出如此利器,朕现在底气十足,迫切需要一场胜利!”

  “辽使入朝,依朕看,今年的岁赐就不给了吧,辽主若不满意,派兵来打朕呀!”

  赵孝骞满头黑线,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

  咱们拳头都还没硬呢,你就打算赖账了,哪来的迷之自信。

  “官家冷静!这东西虽然犀利,但目前世上仅此一支,而且,枪管刻膛线非常麻烦,需要官家下旨征调工匠,一年内恐怕也只能造几千支。”

  犹如一盆凉水淋在头上,赵煦瞬间冷静了。

  好像,确实有点急了。

  刚才那一刹那的激动,此刻仍有余韵。

  赵煦突然发觉,大宋历代官家已消磨的雄心壮志,随着这支燧发枪的面世,对华夏统一的夙愿,百年来几乎已熄灭的火苗,好像在他心底里重新燃烧起来了。

  赵孝骞见赵煦神色怔忪,于是凑到他耳边低声道:“官家,想不想做统一华夏的千古一帝?”

  赵煦没出声,只是抿紧了唇,但赵孝骞看到了他眼中炽热的光芒。

  良久,赵煦沉声道:“靠这燧发枪,能统一华夏否?”

  “不能。”赵孝骞摇头:“燧发枪只是工具,工具永远无法凌驾于人的意志之上。”

  “但官家的雄心壮志,以及强大的意志,却可统一华夏。官家若无此雄心,武器再厉害也是徒劳,不如将燧发枪深藏起来,留待下一代的官家去实现夙愿。”

  “官家若有此雄心,则燧发枪便是官家手中无坚不摧的利器,可助官家扫清辽夏,江山一统。”

  赵煦的呼吸又变得急促起来。

  赵孝骞目光平静地看着他。

  制造武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陌生慢慢变得成熟,雄心壮志也是如此。

  大宋的历代帝王软弱太久了,一代代下来,面对强大的辽国,他们的反抗心理似乎已消磨殆尽。

  而这种软弱的心理,已渐渐传染了朝堂和民间。

  赵孝骞需要的,是激发赵煦的雄心,否则若皇帝的态度仍然软弱,再厉害的武器上了战场,都只会是兵败的下场。

  良久,赵煦扭头看着他:“依子安之见,朕当如何着手?”

  赵孝骞犹豫了一下,还是道:“臣本不应妄议朝政,但臣只说说个人的想法,官家勿罪。”

  “朕早有意重用你,子安尽管直言。”

  赵孝骞叹了口气,道:“先造枪吧,大批量的造出来,官家才真正有了底气。”

  “与此同时,朝堂推行新法早些落地,臣说句心里话,大宋经不起内斗了,无论如何,快点结束新旧之争,甩掉包袱重新上路。”

  “还有就是军队,无论禁军厢军还是乡军团练,朝廷都该适当给行伍军汉们提高些待遇,就算国库拿不出钱来,多少给他们一点地位。”

  “毕竟将来官家若欲一统华夏,为官家冲锋陷阵杀敌的是他们,让他们卖命又把他们鄙视到尘埃里,世上没这样的道理。”

  赵煦沉吟,并未表态。

  赵孝骞的话涉及大宋的国策战略,赵煦当然不可能脑子一热啥都答应。

  见赵煦不说话,赵孝骞也不急。

  该说的话都说了,如果历史的车轮非要按照原来的轨迹滚滚向前,赵孝骞也懒得再改变什么。

  那时带上爹娘,带上老婆孩子,找个偏远的山窝窝儿隐姓埋名,以赵孝骞的能力,一家子活得照样滋润。

第116章 武将赐勋

  与赵煦认识这么久了,赵孝骞多少也了解了他几分。

  不可否认,赵煦确实有雄心有野心,但同时性格方面也有些优柔寡断。

  大约是登基十年来,他一直活在太皇太后的阴影下,就算如今亲政了,做事仍然有些不自信。

  赵孝骞有时候甚至恶意地想,这位官家在跟皇后妃子的床笫之事时,想换个姿势是否也要用商量的语气……

  不急,时间还够。

  历史上的靖康之耻发生在三十年后,这三十年的时间里,赵孝骞总有办法让历史像金莲儿那样出轨,换个活法儿,换个方向。

  “朕听说辽使入朝,子安在城门外便给了辽使一个教训?”赵煦换了个话题问道。

  赵孝骞沉声道:“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纠纠。辽使粗鄙,不识华夏礼仪,臣顺手教教他,让他懂点儿事。”

  赵煦哈哈大笑:“居然想到用史官录史,逼得辽使老实下来,子安果然不负朕望,为我大宋争了面子,甚善。”

首节 上一节 86/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