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9节
赵孝骞在赵煦面前侃侃而谈,一时兴起,竟忘了理论上,复行新法的主张应该是他父王赵颢提出的。
现在搞得好像是他在主张一样,这可不行。
我只是一个混吃等死啃老的世子啊,搞得这么英明睿智干啥?人设要崩。
“是这样的……”赵孝骞遣词造句努力找补:“臣来送奏疏之前,父王跟臣说了许多,臣一字一句都记在心里了,刚才那些话,都是父王告诉臣的。”
赵煦眼里笑意愈深:“嗯,朕信了。”
赵孝骞无奈干笑。
果然,人设崩了真不容易挽回。
屈指弹了弹奏疏,赵煦缓缓道:“既是你父亲的意思,朕可就当真了。”
赵孝骞不得不再次用正义的表情道:“请官家务必当真,父王为国谏言,百死不悔。”
“此疏日后当公之于朝堂……”赵煦若有深意地笑道:“子安和你父亲,恐怕要被天下人唾骂一段时日了。”
“宠辱不惊,唾面自干。”赵孝骞淡定地道。
赵煦笑赞道:“说得妙!子安果真有如此胸襟?”
“臣没那么大的胸襟,关键是挨骂的是父王,此事与臣无关。”赵孝骞无辜地道。
赵煦一愣,接着开怀大笑,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出来了。
“你们……你们,哈哈,你们楚王一脉,当真妙得很,哈哈!”
喘着大气撑在桌上,赵煦擦了擦眼角的泪花儿,道:“这次楚王无端遭了波折,朕于心不忍,回去后你可去大理寺,接尔父回府。”
说着赵煦盯着他的眼睛,道:“此事揭过了,但没完全过去……”
赵孝骞是聪明人,立马接道:“父王回府后,定会坚持己见,继续上疏,请官家废旧法,复新法。”
赵煦微笑点头,这个答案他很满意,也正是他需要的。
二人互视,眼中的意味不言而明。
确认过眼神,都是在旧党里卧底多年的战友啊!
之前赵颢被针对,被大理寺拿问,那是卧底之间不明身份产生的误会。
现在确定了,我们其实是同伙。
直到此刻,赵孝骞的身心终于完全放松下来。
他赌对了!
赵煦亲政后,果然有了废旧法,复新法的心思,只是缺少一个契机,以及……一个率先站出来发声呐喊的人。
而楚王赵颢,恰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了。
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发声,赵煦接下来才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出于亲情也好,出于利益也好,总之,如今的赵煦与楚王府已是捆绑在一起的盟友了。
楚王应尽的责任是当出头鸟,为新法摇旗呐喊,赵煦的责任是在幕后暗搓搓地搞事。
至此,联盟已成。
赵孝骞逼着赵颢写的那道奏疏,果真让楚王府翻盘逆转。
正事聊完,赵煦又与赵孝骞聊了一会儿童年趣事,话里全是感情,没有任何技巧。
无形之间,赵煦与楚王府的关系越聊越紧密,仿佛有一根看不见的细线,将两者捆绑得越来越紧。
天家的亲情其实很脆弱,大多数时候,它比寒铁更冰冷。
但如果里面掺杂了大家都在乎的利益,亲情不仅会变得热烈,还会升华,这也是人情世故的一部分。
许久之后,赵孝骞提出告辞,赵煦也含笑亲自将他送到殿门外。
“子安,尔后有瑕,可多来宫里坐坐,你我是同宗兄弟,不必见外。”赵煦拍了拍他的肩,语气突然加重:“记住,我们是自家人,是亲兄弟。”
赵孝骞点头,认真地道:“是,臣与官家是亲兄弟,楚王一脉愿永世忠于陛下。”
这句表态很重要,必须有。
赵煦动容,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用力按了按他的肩。
…………
出了皇宫,赵孝骞径自赶往大理寺。
皇宫里大约待了两个时辰,也不知赵颢在大理寺会是怎样的待遇,若是被用了刑,呵,乐子可就大了。
大理寺位于御街旁,“御街”是汴京城的主干道,子午正中直通皇宫,相当于长安城的朱雀大街。
朝中六部御史台和一些重要的官衙几乎都在御街边。
赵孝骞领着几名护卫刚来到大理寺外,便有官员在门外等候,定睛一看,呵,熟人。
大理寺丞周审,两个时辰前人五人六带公差来楚王府,欲拿问赵颢的那位。
此时的周审一脸逢迎的笑,见到赵孝骞后非常主动地行礼。
看他前倨后恭的表情,赵孝骞便已知道,想必赵煦的旨意已到大理寺,赵颢无罪开释,又是毫发无损的楚王,周审这才换了一副嘴脸。
懒得跟这种小人物计较,在周审的领路下,赵孝骞进了大理寺二堂,在二堂东侧的一间厢房里见到了赵颢。
不知是濮王赵宗晟特意关照过,还是大理寺的胆子没那么大,赵颢虽被拿问,但大理寺终归给宗亲留了体面。
就算是关押,也没把他扔进大牢,而是给他安排了环境还算不错的厢房。
赵孝骞进了厢房,见赵颢盘坐在屋内,倒看不出多惶恐,只是神色有些灰败。
眯眼见赵孝骞笑吟吟地站在门口,赵颢一惊,接着大喜。
“吾儿又勇闯大理寺救父了!”赵颢感动涕零:“又是一桩千古佳话!”
赵孝骞无力地道:“父王,您的戏太多了,没那么轰轰烈烈,孩儿大摇大摆走进来的,跟‘勇闯’没有半文钱关系。”
赵颢老怀大慰:“来得好,来得好!为父沦为阶下囚,都饿瘦了,大理寺虐待为父……”
赵孝骞继续无力地道:“父王,您进大理寺总共才两个时辰,不至于饿瘦的。”
赵颢自动屏蔽了他的话,急忙问道:“吾儿可将奏疏递进宫了?”
赵孝骞点头:“递进去了,官家也看了,不仅如此,官家还召见了我。”
赵颢面露喜色:“官家如何说?打算如何处置为父?”
赵孝骞神情一振:“好消息!官家说,只将父王削爵流放,孩儿没事,可以在汴京城里继续浪。”
“祸不及家人,官家果真是个讲究人。”赵孝骞发自内心地赞道。
第12章 度尽劫波
赵颢的世界崩塌了。
赵孝骞带来的消息简直是晴天霹雳。
一个啥都没干,简简单单上了个马屁奏疏,就被削爵流放的亲王,本人多么无辜,朝堂多么黑暗,世道多么不公。
一股委屈悲愤涌上心头,赵颢的自我认知里,一个心怀正义却被昏君无情打压的落寞形象油然而生。
好委屈,好想抱抱自己……
坐在厢房内,赵颢呆怔看着赵孝骞,肥厚的嘴唇一瘪,然后咧嘴嚎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以手捶地。
“儿啊,给为父挑个结实的棍儿和盆儿,为父上街要饭去……”赵颢哭着叮嘱道。
赵孝骞吓了一跳,这活爹咋就经不住玩笑呢。
懒得解释,太费口舌了,赵孝骞扭头:“来人!”
几名大理寺公差出现在门口。
赵孝骞指了指赵颢,道:“帮忙扶,嗯……抬,扛一下楚王殿下,扛到门外的马车上。”
几名公差用尽吃奶的力气,堪堪将赵颢扛了起来,沿途所过之处,大理寺官员们纷纷恭敬让道,毕恭毕敬将这位王爷抬上门外的马车。
直到回了王府,坐在门口的石阶上,赵颢这才回过神来。
“咱王府没事了?官家不追究了?”赵颢又惊又喜。
刚才儿子开他玩笑的事已被他忘却,唯一的儿子嘛,把王府烧了都没事,跟亲爹开个小玩笑算啥。
“是的,没事了。官家召见孩儿聊了很久,咱楚王府这一劫算是过了。”
赵颢目露惊疑,一眨不眨地盯着他。
短短几天,这个儿子带给他的惊喜实在太多了,现在看着他的模样,赵颢打从心底里涌起一股陌生感。
这根本不像他儿子,更像被鬼上身了!
上次请来道士给他驱邪,恐怕没驱干净。
……这得退钱啊。
“就因为那道奏疏?”赵颢仍有些不敢置信。
“是的,孩儿已确定,官家有复新法的心思,如今正缺第一个发声的人,父王这道奏疏,甚合官家之意。”
赵颢倒吸一口凉气,……居然是真的!
太皇太后薨逝才半年,官家便要彻底改换国策了么?
莫看现在风平浪静,一旦复行新法的政令公开,汴京,天下,无异于一场地震,各地官员,各种现行的法令,各家权贵地主,都将深受影响。
数十年前王安石变法,天下便已经历过一场大变动,十多年前司马光被太皇太后召回汴京复任宰相,废除新法,重开旧法,天下又遭遇了一场变动。
如今旧法又要被废,新法又要复行……
饶是赵颢不过是个吃喝玩乐的老纨绔,此刻也忍不住叹气。
天下百姓经得起几次折腾。
新法旧法,变来变去,最后都成了新旧两党斗法的工具棋子,满朝上下有几人是真正做事的。
奏疏送上去后,赵颢自己心里都没底,一整天心神不宁,谁知道那道奏疏居然真的有用。
就因为一道奏疏,官家撤去了架在楚王府脖子上的刀。
太神奇了,说是扭转乾坤也不过分。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