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 第93节

  数日后,蔡攸再次登门楚王府,然后告诉赵孝骞一个消息。

  辽使萧光敬果然被狐朋狗友带坏了。

  纨绔们每天轮流安排宴席,席间歌舞升平,美酒美色撩人,最后美人侍寝,颠鸾倒凤。

  白天被纨绔们带出门欣赏汴京风景,从州桥美食,到潘楼勾栏,吃好喝好玩好。

  辽国虽然军事强大,但实话实说,辽国都城上京可没汴京这般繁华,萧光敬在汴京城就是个刚进城的土鳖,在纨绔们的带领下,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眼看火候已足,纨绔们便带着萧光敬来到一处地下赌坊,当着萧光敬的面,纨绔们下注赌博,有赢有输。

  萧光敬当时就心动了,博彩耍钱,在辽国也非常盛行,萧光敬更是乐于此道不疲。

  于是萧光敬也打算下注,被纨绔们慌忙拦住,表示不能带坏辽使,我们与赌毒不共戴天。

  萧光敬正是来了瘾头,哪里肯听劝,坚持要下注。

  说来运气也好,萧光敬下注不仅赢了,而且赢了不少。

  运气来了城墙都挡不住,整整一下午,萧光敬每把下注,赢者竟占十之八九,神奇的好运令其他的赌客钦羡不已,而赌坊也不得不赔付了萧光敬许多银钱。

  有了这一次的经历,萧光敬后来这两天似乎对别的都不感兴趣了,每日都去赌坊报到,而且每次都是大赢,盆满钵满而归。

  萧光敬的赌瘾越来越大,就连驿馆的辽国使团官员都看出不对劲了,官员们纷纷劝说萧光敬收手。

  萧光敬也不解释,只将这些天赢来的钱堆满一桌,然后得意地冷笑。

  辽国官员说不出话了,赌了这些天,萧光敬不仅没损失钱财,反而赚了不少,谁还会不识趣地劝他?

  只是辽国使团入汴京的日子已半月了,现在作为大宋谈判正使的赵孝骞不表态不露面,辽使萧光敬也沉迷于玩乐。

  两位主角好像都忘了谈判这件事,辽国使团的官员们渐渐开始着急了。

  你俩互相吊着胃口,有没有想过我们这些官员随从的感受,这是在熬老头儿呢。

  听完蔡攸的汇报,赵孝骞笑得很高兴。

  “快了,再让这位辽使高兴几日,让他多赢点儿,回头就有一份惊喜大礼等着他。”

  蔡攸知晓赵孝骞的全盘计划,也是含笑点头。

  从赵孝骞的口中,蔡攸才知道世上有一种名叫“杀猪盘”的骗局。

  而萧光敬,大小长短正好就是那头猪。

  论军事实力,大宋确实比不上辽国。

  但若论坑人的智慧,北方的蛮夷拍马都追不上。

  沉思半晌,赵孝骞道:“不过辽使也不能完全沉迷在赌博里,蔡贤弟,明日帮我递一份帖子给他,就说秋高气爽,万物即蛰,我亲自邀请辽使两日后汴京城外秋猎逐鹿,以促两国百年会盟之谊。”

  蔡攸惊讶地道:“世子是打算……”

  “有文也要有武,不管辽使挑不挑食,咱们大宋该准备的菜,一样都不能少,也让他看看,如今的辽国是否还有底气对大宋动辄启战,今年的岁赐还好不好意思涨十万贯。”

  “对了,把辽国使团的官员随从们都叫上,有些事情,光靠辽使一张嘴不足以取信,异口同声才能让辽帝印象深刻。”

  …………

  秋猎,是古代帝王和权贵的传统项目,跟过节一样。

  只不过名字有区别,帝王亲自参与的秋猎,那叫“狩”,这个字是帝王专用的。

  后来演变成帝王出京巡视,游玩,逃难等等,都叫“巡狩”。

  而有地位的权贵朝臣们组织的打猎活动,就可以叫“秋猎”或是“会猎”。

  以赵孝骞的出身和楚王府的名头,他自然有资格组织秋猎。

  第三天,天还没亮,院子里的丫鬟便手忙脚乱给赵孝骞穿戴猎装。

  猎装是简单的皮甲,护住胸口后背和肩膀,下身也以皮甲相遮,皮甲内则是一身短衫劲装,后背还背了一个箭囊。

  这身打扮便是权贵子弟秋猎的标配,什么场合穿什么衣裳,出门打猎总不能长衫冠帽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吧。

  现在这身猎装穿在赵孝骞的身上,委实显得英气逼人,俊秀不凡,帮他穿衣的丫鬟眼里都冒出了小星星,脸颊通红,神色娇羞。

  丫鬟容貌平平,不配拥有姓名。

  赵孝骞摸了摸丫鬟的头顶,叹道:“现实一点吧,将来找个老实人嫁了,我是你永远都得不到的男人。”

第125章 小种相公

  邀请辽使秋猎,是赵孝骞计划已久的。

  从辽使踏入汴京城的那一刻起,很多谋划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所有谋划的幕后黑手都是赵孝骞。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打消辽国岁币涨价十万贯吗?

  当然不是。

  赵煦和赵孝骞的根本目的,是亮出大宋的拳头,让辽国看清楚,如今的大宋已不是当年任人拿捏宰割的孱弱对手了。

  秋猎出行,旌旗招展,楚王府禁军仪仗如云,赵孝骞骑在马上,迎着汴京城市井百姓钦羡敬畏的目光,神情淡然地望着前方的城门。

  今日赵孝骞组织的秋猎,规模人数都不小。

  汴京城的权贵子弟们基本都来了,就连那些朝臣家的闺秀千金们也不甘示弱穿戴了猎装,英姿飒爽地骑在马上,用一种略带娘味的姿态顾盼环视。

  不仅如此,礼部也来了几名官员,六十岁的礼部侍郎钱仲深赫然在列,除此之外,还有几名禁军武将。

  赵孝骞仔细观察,发现这几名禁军武将他都有过一面之缘,上次在龙卫营试枪时,这几位武将便站在台下传令。

  几位武将的身后,整齐地站着千余名龙卫营将士,这些将士不带刀不执戟,都统一背着新造出来的长管燧发枪,模样看起来有点古怪。

  赵孝骞眯起了眼睛,看来赵煦对今日的秋猎也是颇为关注,想要大宋在辽国面前亮拳头的心情,赵煦比他更迫切。

  龙卫营的将士们静静地站在城门口,赵孝骞和王府仪仗到来后,将士们主动分开队列,让出一条道。

  一名龙卫营的武将上前,站在赵孝骞面前躬身抱拳:“末将龙卫营右厢都指挥使种建中,拜见世子。”

  赵孝骞有些意外地打量他:“姓种(chong)?”

  这个姓不多见,赵孝骞前世多少听过一些大宋的历史,宋史上留名的姓种的人物……

  “种建中?种师道?哎呀,小种相公!”赵孝骞惊喜莫名。

  种建中莫名其妙抬头:“种师道是何人?末将名叫种建中。”

  赵孝骞急忙翻身下马,双手托起种建中的胳膊:“小种相公……啊不,种将军客气了,久仰久仰,真的久仰,我从不说假话。”

  种建中被赵孝骞突如其来的热情搞懵了,仔细打量后,确定这次是与赵孝骞的第二次见面。

  上次见面是在龙卫营,当时官家在场,二人也根本没有接触过。

  这位世子吃错什么药了,为何这次见面对自己如此热情?

  赵孝骞确实是打从心底里洋溢的热情。

  这位种建中,其实便是后来的种师道,天下人敬仰的抗金英雄,鼎鼎大名的“小种经略相公”,其父种谔早逝,被尊称为“老种经略相公”。

  只是如今他的名字叫“建中”,后来徽宗即位后的年号叫“建中靖国”,种建中为了避讳,于是改名叫“种师极”。

  再后来,徽宗亲自赐名,将他的名字改为“种师道”。

  道君皇帝嘛,赐名都悄摸摸地给人上价值,不奇怪。

  只是赵孝骞打死没想到,大名鼎鼎的种师道,如今竟在汴京龙卫营统兵,而且还是厢都指挥使。

  “厢都指挥使”是大宋的武官,这个职位只在汴京上四军中存在,一个厢麾下统三军,每厢麾下将士约四千多人。

  也就是说,种建中这个厢都指挥使,相当于后世的旅长级别。

  当然,上四军选兵特别严格,常年存在兵员不足的情况,种建中麾下真实的将士人数,或许只有两三千人马。

  不管怎么说,眼前这位是个牛逼人物,早知他在龙卫营中,赵孝骞说什么都得主动跟他结交。

  如今的种建中其实也不是籍籍无名之辈。

  种家祖籍洛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种家军”便是他家的,祖孙三辈打下的威名。

  只不过后世人说起宋军,大多只知“杨家军”“岳家军”,却不知其实种家军在大宋的名气和战力,在这个时期算是天花板级别了。

  “世子太客气了,末将实不敢当……”种建中很谦逊,大宋武将的地位确实太低下,种建中如今也不算太出名,在权贵面前习惯了低头。

  赵孝骞笑道:“种将军莫多礼,不嫌弃的话,以后与我论个忘年交,咱们多处处,我这人其实偶尔还是很有内涵的。”

  种建中勉强笑了笑,但不敢应声。

  一个是皇室宗亲,一个是统兵武将,两人论交实在犯忌讳,种建中可不敢与赵孝骞表现得太过亲密。

  但种建中却还是朝他躬身一礼:“末将代龙卫营和汴京上四军的将士兄弟们,多谢世子为我等行伍军汉在官家面前美言,上四军武官们皆承皇恩,下面的弟兄们也拿到了赏赐,此皆世子之恩。”

  赵孝骞愣了一下,然后明白过来。

  上次在赵煦面前说过,要提高武将和军汉的待遇,先别上什么报效家国之类的价值观,实际一点,给了别人好处,别人才肯为你卖命。

  赵煦听进去了,当时给汴京上四军的都指挥使们封了不少勋号,又给普通的将士们发了赏钱。

  种建中道谢的便是这件事。

  “种将军莫客气,官家亲政后,大宋的气象将会大不相同,假以时日,种将军当能看到变化,提拔武将和军汉们的地位,也将是未来的变化之一。”

  种建中一愣,接着面露激动之色,再次深深躬身:“多谢世子,若我等军汉能稍有提拔,全军上下必将为官家为大宋肝脑涂地,死不惜身!”

  赵孝骞托起他的胳膊,笑道:“会越来越好的,咱们耐心等等。”

  种建中点头,笑容终于有了几分真诚。

  心中不觉冒出一个念头,这位世子确是可交之人。

  只不过这位世子看他的眼神很瘆人,就像……看到一位脱了裤子的绝世美人,让人不寒而栗,也令种建中很费解。

  赵孝骞的眼神确实有点瘆人,他自己都没察觉到。

  但面前的可是大宋名将啊,活的!

  将来大宋要支棱起来,抗辽抗夏抗金什么的,都要靠这些名将。

  从家国的立场来说,眼前的种建中确实比绝世美女还迷人。

  一阵杂乱的脚步走过来,辽使萧光敬领着一群辽国官员,一脸不满地瞪着他。

  “赵孝骞,是你叫我等来会猎,却在城门口磨磨蹭蹭,如此慢待我辽国使团,是何居心?”

  赵孝骞回过神,上下打量萧光敬一番。

首节 上一节 93/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