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第91节
杨士奇听了朱瞻基的话后,也是眼神里闪过了一丝异样的波动。
“呵,你觉得我是挑动是非,谋求富贵的小人吗?”杨士奇轻呵一声,一脸平静的盯着朱瞻基问道。
听了杨士奇的话,原本殷切看向杨士奇的朱瞻基,连连摇头否认,接着又深深的低下了头。
杨士奇看了看面前跪着的太孙,也轻轻的摇了摇头。
“我若是为了荣华富贵,直接拿着这个折子,直接找汉王爷邀功,做拥立新帝的第一号功臣,岂不是更好?”杨士奇并未跟朱瞻基计较什么。他知道,此刻的朱瞻基看似镇定,实际上却是心智混乱,没什么主意。
“皇上选我来,我想,也是有皇上的用意。
我在太子身边这么久,做事也算谨慎。
能不能替你想一个办法,给你找一条出路,替你想一个办法,帮你把局面扳回来。
或者,如果不行,我作为第一拥立新皇的功臣,也能在汉王面前说上话,保太子一家平安。”杨士奇看着眼前跪地恐慌的朱瞻基,继续开口说着永乐皇帝的意图。
“否则,皇上直接宣召,让汉王灵前继位即可,何需找我来?
你呀,跟皇上比起来,差的远了!
这曲曲折折的心意,你哪里能懂得啊!”杨士奇一脸感叹的叙说着永乐皇帝的心意,满脸的感叹。皇上为了大位继承,为了全家平安,为了太子一家子,真的是操碎了心!
“砰!”朱瞻基重重的给杨士奇磕了一个头,而杨士奇也是没有躲避,而是生受着了。
“请阁老指教!”磕完头的朱瞻基,一脸诚恳的向杨士奇询问现在的情况。
“皇上让你奉太子前往南京,并让汉王立下毒誓,血书入宗庙,护你一生周全!你觉得如何?”杨士奇将永乐皇帝的想法说了出来,一脸认真的看着朱瞻基问道。
“我这个年纪,莫说在南京闲居一生,就是呆一天,我也不会答应!
大丈夫怎么死在床榻,要死也要死于社稷!”朱瞻基听了杨士奇的话后,坚定的摇了摇头,眼神狠厉的说道。
“请大人转告爷爷,让他不必担心江山不稳,等他在折子上盖了御玺,我定当自刎!追随他而去!”朱瞻基跪在地上,一脸低沉的说道。
杨士奇听了朱瞻基的话后,明显眼神里闪过了一丝失望神色。
只见杨士奇起身,绕过桌子,捡起地上插着的剑,轻抚一下,接着来到跪着的朱瞻基面前,一把将宝剑架在了朱瞻基的脖子上。
“自刎吧,我提着你的人头去见皇上,岂不是更加方便?”杨士奇架着剑,满是嘲讽的对着朱瞻基说道。
此刻,朱瞻基的内心真的已经趋于崩溃的边缘,他接过了杨士奇递过来的宝剑,颤巍巍的双手搭在剑柄上,闭上眼,颤抖着双手就要自杀。
另一边的杨士奇,看着朱瞻基的一举一动,端起桌子上的酒碗喝了一口,又看真的要自杀的朱瞻基,忍不住将将整碗的酒水都泼到了朱瞻基的脸上。直吓的朱瞻基一个激灵。
“你这样负气自尽,算的什么英雄?……”看着朱瞻基颓废的样子,杨士奇忍不住对他一阵喝骂!
“皇上说了,他昼夜疲劳,给你想了一百个点子,还没有找到一点胜算!
所以我来了!”杨士奇继续说着永乐皇帝的居心,接着画风一转,直接表示,他就是朱瞻基成功的!
听了这话,朱瞻基原本颓废的脸上,终于是显露出了一丝生机。
……
永乐皇帝营帐里,此刻,永乐皇帝躺在小塌上并未起身,杨士奇直接掀开门帘走了进来。
进门后的杨士奇,双手捧着折子,跪倒在地,并抬手摘去了头上的官帽放在地上。
“臣杨士奇死罪!”杨士奇将官帽放在地上,双手捧着折子,对着永乐皇帝跪地请罪。
“皇上!”眼看永乐皇帝没有搭理自己,杨士奇直接用膝盖向前挪了几步,再次将折子递向了永乐皇帝。
此刻,朱瞻基突然从门帘外走了进来,也不说话,径直就跪倒在永乐皇帝面前,重重的磕了一个头。
永乐皇帝躺在小塌上,听见脚步声后,终于是扭头看向了跪倒的朱瞻基,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又默默地闭上了眼。
“你还是选了他!”永乐皇帝没有睁开眼,用莫名的语气开口了,但杨士奇知道,这是皇上在跟他说话呢。
“皇上,天下人心,皆望大治,汉王爷不是治世之才!
皇上只看到了眼下江山不稳。岂不知,再上来一个好大喜功,争战不休的皇帝,到时候,人心离散,宗庙倾覆,那真是悔之晚矣!”杨士奇举着手里的折子,满脸悲呛的说道。
永乐皇帝扭头看了看跪地磕头的太孙,张了好几次的嘴,最后才开口说话了。
“你打不赢的!”永乐皇帝告诉了朱瞻基最现实的话。
“打不赢,我就去地底下去陪爷爷。”朱瞻基听了永乐皇帝的话,也是一脸的悲伤。
“爷爷,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完这一生吧。”朱瞻基满眼泪水的对永乐皇帝说道。
永乐皇帝听了太孙的这话,扭头又将目光看向了帐篷的顶部,久久没有说话。
“求爷爷成全!”朱瞻基再次跪地。
“你下去吧!”永乐皇帝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只是让太孙退了下去。
“是!”看见永乐皇帝没有反对,朱瞻基坚定的走了出去。
“我不能看着他死!”看着朱瞻基迈出了帐篷,永乐皇帝的目光久久不能收回来。
“皇上!”杨士奇听了永乐皇帝的话,以为皇上改了主意,瞬间一惊。
“我会留下诏书给你,你切切记好,此诏书万不可出错!”永乐皇帝突然目光炯炯的盯着杨士奇说道。
“请皇上示下!”杨士奇知道,这是永乐皇帝准备留给太孙保命的诏书,所以恭敬的准备接受。
“诏曰:若有朝一日,大明国朝危难,江山倒悬,宗庙倾覆,请汉王朱高煦世子朱瞻壑登基称帝!
若后世,汉世子朱瞻壑亡故,必请其子嗣,子孙当见龙禅位!可解江山倒悬!再造大明,使得大明幽而复明!
此诏,永世长存,不可或忘!”永乐皇帝眼神凝重的盯着杨士奇看,一字一句的说着,说的斩钉截铁!
“皇上……?!”杨士奇原以为皇上会有什么后手呢,根本没想到永乐皇帝会玩这一下子。
顿时,杨士奇惊讶的就要开口询问,却被永乐皇帝抬手压了他准备询问的话。
“他此去,凶多吉少!
要是他失败了,你就拿着这个诏书给老二看,老二看了,一定会放过老大一家性命的!
若是老二兵败,引兵混乱国家,也拿诏书给老二看,他看了以后就会老实的!
切记,老二看诏书的时候,一定要让汉世子在场!
若是老大成了,此诏书,让他传于后世每一个皇帝!让他们看!让他们在诏书上签字画押!
让老大拿着诏书去找汉王,去找汉世子!
见到诏书,皇帝就会知道一件事!一件只有皇帝才能知道的事!
有一封诏书,我已经签好名字了,你应该知道放在哪里!
你是我的托孤之臣,我知道你是老大的人,但你切记住,此事非同小可,关乎我大明万世基业!
你也许会想,我老头子是不是老糊涂了,才说的胡话?
若老大登基了,你把这诏书给他看,再看他后续对这诏书的处理。届时你就知道。
这诏书,是不是我老头子老糊涂,才让你这样写的!”永乐皇帝没有对杨士奇届时过多的事情,反而是让杨士奇以后,看太子朱高炽对诏书的态度!
第165章 汉王和赵王的疑惑
这一天下午,天空中忽然飘起了满天的红霞,好似半边天空都着火了一般,就连草地上都被染成了绚烂的火红色,这风景,美的不似人间!
朱瞻壑正呆在营地里无所事事的骑马遛弯,毕竟,汉王爷也不让出兵继续与草原鞑子作战。
用汉王爷的话说“这一仗明显是打不赢了,何必再浪费兵士们的性命!
我大明有的是钱,有的是粮草,耗也耗死他们那些鞑子!”所以,此刻的朱瞻壑也乐的清闲。
当然,现在的鞑靼和瓦剌各部,也只是跟着三千营和五军营,不时的骚扰一番而已,根本没有一点冲锋作战的想法。
毕竟,这一年多以来,相比于大明,草原各部才是真的损失巨大!
更何况,在草原人眼中朱瞻壑这个恐怖魔神的存在,让草原鞑子们只是想驱赶明军离开,而不是继续和明军死战!
夜里又下了半夜的雨,让朱瞻壑心情很是不好。
第二天一早,中军大营那里传来了旨意。意思很简单,让汉王爷的三千营奔袭阿鲁台部,继续剿灭阿鲁台的残兵。让赵王爷的五军营继续跟鞑靼和瓦剌作战!
旨意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永乐皇帝心情好,打的不过瘾,要继续跟草原人干!
等传旨的人离开后,接过圣旨的汉王爷满脸的愁容。
“怎么还打呀,这战机都没了,瓦剌和鞑靼根本就不会和我们正面作战的!
这老爷子是不死心呐!”汉王爷揉搓着手里的圣旨,满脸都是不开心和不愿意。
而朱瞻壑观察到,三叔赵王对于汉王的话,明显是有话要说,但却抿了抿嘴却没有开口,反而率先向着营帐走去。
“老三,这事不对!
打仗的事,老头子最在行了,我还以为他是要咱们加快合兵的速度呢?
没想到他的身体刚好,阅了个兵,这又起了杀心了”汉王爷晃悠着手里的圣旨,在营门口的位置拦住了赵王说道。
“反常为妖!是不是有人不想让我们合营啊!”却见赵王爷满脸的阴郁,眼神里藏着掩饰不住的深沉,咬着牙说道。
朱瞻壑看着三叔的样子,莫名的感觉,应该是三叔在中军大营里的细作传出了什么消息,而这个消息三叔却是不准备告诉其他任何人!
这话一出,汉王爷顿时脸上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他心里也有了一个不好的猜测,可能是皇上的身体病重,所以,有人不想让合营!在防备他们!
“壑儿,给我和你三叔备马,我们一起去看看你爷爷!”汉王爷咬着牙,眯着眼睛,满脸阴沉的说道。
“是!”朱瞻壑没有反驳,而是答应了下来,毕竟他也想知道永乐皇帝到底身体如何了。上次见面的时候,永乐皇帝还病的不轻呢!
朱瞻壑只知道永乐皇帝死在了榆木川,但却是不知道到底死在哪天,难道现在已经死了!朱瞻壑心里忍不住的想到。
“备马!”朱瞻壑虽然脑海里乱转着,但却并不影响让下边的人准备马匹。
“驾~驾~……”
“驾~驾~……”片刻功夫,汉王爷和赵王二人就带着一众兵士们,开始前往中军大营。
“开门,两位王爷要见皇上!”
“开门!快开门!”
“开门……”汉王,赵王和朱瞻壑等人带领着百十个骑兵,很快来到了中军大营门口,刚到营门口,朱瞻壑身后的骑兵们,就不断的叫嚣着让门口的兵丁打开营门。
但朱瞻壑却是看见了整个中军大营依旧在戒严的状态,门口依旧是双岗!
记得永乐皇帝生病前都是单岗,后来生病了才是双岗,而现在病好了却依旧是双岗?!
加上,之前两位王爷来大营的时候,从来都是营门大开,直接就进去了,到今天却是营门一点不开,就连门口的拒马都没有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