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28节
当初的刘伯温还是元朝的官,希望元朝政府要及时镇压方国珍。
“可是找到了?”刘姝宁有些激动,连忙问道,“家婆就是台州那边的人士,打听到了人家?”
刘伯温有些无奈的说道,“倒是听到了一些,只是不作数。他现在是国舅,好些人现在也是在冒充亲眷,还有些人说是他昔日朋友。”
马寻顿时笑了起来,“我朋友?真要是朋友的话,早就来京城找我了。岳丈放心就好,自称我朋友的一概打出去,不会有一个错的。”
一时间刘伯温和刘姝宁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仔细一想心里也不是滋味。
马寻被帝后找回来两年了,可是很多事情一直都没停下来。
冒充他朋友的不少,说对他有恩的也会有,据说太子还曾下令收拾了曾经欺负过马寻的人。
马寻在浙江出生、流浪到福建,这一路不少官府也是派人在查。查马寻的昔日过往,以及最为重要的找到马寻亲娘的遗骸。
可是马寻这个当事人都没有什么印象,更别提其他人了。
而朱元璋和马秀英对此非常在意,倒不是怀疑马寻的身份。单纯的就是希望马寻不要有遗憾,这也是对马太公的尽孝。
刘伯温告老之后也不只是编书,回到了浙江自然也可以找一找线索,只可惜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信息。
这也怪不了其他人,只知道马寻的娘亲林氏是逃难的流民,模糊的信息是她应该是台州那一带的人。
只能怪乱世,民不聊生、流离失所,逃难的人只想活着,哪还能有其他的想法。
对于一些事情,马寻看似更加没有心结,主要就是因为觉得那些事情确实超出了能力范围。
即使他现在是位高权重的徐国公,即使是皇帝皇后都在努力的帮助他,那也不一定就能做到。
有些事情肯定是要去努力的争取,如果能够达成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可是如果还是没办法完成,那也没必要去强求,多一些顺其自然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情。
作为主考官的马寻没办法赖床了,他早早的就起床了,只不过刘伯温和刘姝宁显然是起来的更早一些。
刘姝宁开玩笑说道,“夫君起的这么早,这是有些少见了。”
马寻反驳说道,“有正事的时候我可是从未赖床,我这段时间肯定不能偷懒了。等到办完了会试,不到中午我就不起来。”
刘伯温笑着问道,“我现在在京城也没个住处,真要是住在女婿这里,再有亲朋故旧来拜访,会不会打扰你?”
马寻直接说道,“岳丈放心就是,您的那些朋友爱来就来,我无非就是奉杯茶。为了得个好名声我还能陪着说说话,只要不提及政事就好。”
刘姝宁有些嗔怪的说道,“夫君,哪能这么说。”
刘伯温倒是觉得很开心,“既然你这么说了,那有些亲朋故旧要来拜访,我就来者不拒了。只是你忙着会试,怕是难以来和我们说说话。”
“这不难,下午来就行了。”马寻就笑着开口,“我给其他兵丁、官员关在贡院,偏偏就是我自己傍晚就直接回家。”
这样的做法好似是有些不对,但是这也正常,马寻这个主考官没必要事事都是寻求和其他人一样,有些特权也正常。
对于刘伯温的一些朋友过来,马寻还真的不怎么在意,也确实没什么好在意的。
说到底那些人是刘伯温的朋友,和他马寻没有什么关系。
无非就是为了刘伯温、刘姝宁的面子,也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养,稍微过来陪着说几句话罢了。
其他的实际上用不着多想,谈及到政事的时候,马寻可以直接选择脚底抹油,这个时候就没人能勉强他了。
而且以刘伯温的谨慎性格也不会让马寻为难,这都已经告老还乡了,自然就更加不愿意提及一些政事方面的事情了,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开开心心的告老。
马寻继续去监考了,而刘伯温、刘姝宁父女两个则是入宫,各有各的一些事情要忙。
刚刚监考没多久,一个侍卫匆匆跑来,“国舅爷,太子殿下来了。”
马寻立刻起身,带着几名官员匆匆来到贡院门口。
“参见太子殿下。”
“参见太子殿下。”
朱标笑着抬手说道,“诸卿免礼,朝廷抡才大典,本宫过来瞧一瞧我大明学子才学如何。”
对此不少人是觉得比较振奋,尤其是礼部的一些官员更是如此。
这位太子就是一些人眼里标准的储君模版,而且自幼就跟着宋濂等大儒学习经义,再加上平时都是一副和蔼、温润的样子,天然的让读书人觉得亲近。
尤其是相比那位越来越霸道、强势的皇帝,很多读书人更加希望的是这位太子能够为他们说话、争取利益。
至于这位太子到底是什么样,很多人还真的不知道,只能说朱标的人设太好了,再加上朱元璋等人也没少为他背锅。
让其他人离开后,朱标问道,“舅舅,今科学子如何?”
“我不会做文章,这事情你也知道。”马寻就小声回答,“只是先前听几名副考官言语,怕是觉得这届学子才学一般。”
朱标有些失望,不过还是笑着开口,“这也是在意料之中,此前舅舅摸底考试的时候就知道端倪了。”
马寻小声问道,“那这一科准备少取一点士?”
大明第一次会试到底取多少人中榜,现在还没有定论,这也符合大明的一些习惯。
宋朝时一次会试两三百人中榜是常态,但是大明很有可能一榜只招录十几、二十人,一两百也是有可能。
朱标就说道,“至少要一百二十人才行,这些人才学虽然不够,但是好歹也算人杰。”
这么说也没问题,能够到会试的都是举人,在这个世道已经算得上人才了。
他们只是缺少惊才绝艳的能力而已,比起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要优秀太多了。
既然朝廷现在缺官,先招这批人入仕再说。当不了宰辅、栋梁,去治理地方也行。
朱标随即开口说道,“今科之后,舅舅要在国子学多教导学子治民的法子。朝廷准备兴修水利,到时候让国子学的学子们去指导。”
很多人都以为国子学的人只会四书五经,可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国子学的不少人还是有本事的,历史上的朱元璋经常将国子学的这些学子派出去,分赴各地州府指导、组织百姓兴修水利。
包括朱元璋因为整顿吏治杀了很多官员的时候,也就是在国子学直接任用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
马寻心里有数了,说道,“那是好事情,这些人历练一下也好,以后当官了也能造福百姓。”
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也是朱元璋的一个特点。
现在大明朝的一些达官显贵真的别说什么出身了,不是只有进士、举人才能进中书省。
包括一些富户,甚至连吏都谈不上的人,只要有才学、能力,就可以得到官身,甚至可以成为朝廷重臣。
朱标取过一份试卷看着,眉头越来越皱。
随即看着垂手而站的学子说道,“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
马寻看了一眼这个脱口而出经义的储君,心里只能佩服。
而那学子更是激动、惭愧,“学生才疏学浅,审题有误,还请殿下责罚。”
看看,这就是大明的储君,看了看学子的试卷就针对性的指出问题了。
至于声音大了点、看似是提醒了这个考生,那也没什么关系。
等到这一场考试结束,马寻就要派人满大街的宣扬太子才学卓著,就算是这些举人都远远不及。
第177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
朱标真的要下场科举,说不定很难中一个秀才,更别说举人了。
但是不能因此否认他的一些才学,有些文章他看得懂、看得明白,指出来一些问题也正常。
尤其是他的身份特殊,指出来了文章的问题,那自然就是更加的有说服力。
至于为自家外甥造势等等,马寻心安理得、得心应手,这又不是强捧,自家外甥本身就厉害,做出来了一些成绩当然需要宣扬。
做了好事就要表扬、夸耀,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事情,用不着藏着掖着。
监考其实没什么太多的事情,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太子朱标来到了考场。
会试就这么波澜不惊的结束了,阅卷之类的事情就用不着马寻操心,朱标会组织官员阅卷。
放榜还需要等些天,正常来说至少需要半个月,到时候才会张榜公布哪些学子可以金榜题名。
连考九天,士子们估计也都是到了极限。现在需要好好的歇息一下,说不定也会焦虑的等待着放榜的时间。
看到马寻回来,刘伯温笑着问道,“你真不去组织阅卷?”
马寻回答的那叫一个理直气壮,“我不擅长文章,太子也知道这事。所以他组织阅卷,我到时候只负责张榜就行。”
主考官的任务对于马寻来说不算什么,也因为本该是他做的一系列事情被分出去了很多。
另一方面来说,他这个主考官也做了很多原本不该做的事情,考前的一系列事情都是他安排的。
所以现在几乎是算得上功成身退了,这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下一科会试,马寻觉得自己肯定不能再当主考官了,也没必要让他一直都是会试的主考官。
刘伯温笑盈盈的看着马寻说道,“你是无需当主考官了,只是我觉着会试之后,你恐要为文名所累。”
马寻愣了一下随即问道,“一首词罢了,用得着如此吗?”
刘伯温正色说道,“一首词罢了?你自己想想看,我大明还有词比得上《临江仙》?再久远一点,元时又有几首值得传颂的诗词?”
马寻仔细一琢磨也恍然大悟,怪不得朱元璋一个劲的在推波助澜,说到底就是为了让大明看起来不只是武功,现在也要考虑文治。
“元时还是有不少诗词不错,张养浩、马致远都很不错。”马寻就开口说道,“再说元曲,经典更是不少。”
刘伯温点头,随即说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历朝都是有些文风,我大明现如今不知如何。”
明小说啊,四大名著当中占了三。
施耐庵大抵是刚死,不过罗贯中会完成他师父的遗作,还会写出《三国演义》。
不过刘伯温说的这些也确实有道理,每个朝代都是有着一些标志性的文学作品。
倒不是说元朝、明朝就没有好的诗,只是多一些好的诗词,那也算得上是朝廷在文教这方面取得了成绩。
刘伯温越看马寻越是觉得满意,“陛下的心意很简单,本来文官、读书人就难以归心,好些事情陛下也只能多用些法子施恩、招揽人心。”
马寻对此也是有些认知,不管是此前有意拔高衍圣公的位置,还是派出官员四处拜访不愿出仕的大儒等,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招揽民心。
马寻认真说道,“我知道还有些人想着往北边跑,想要去漠北吃风沙、饮马奶。”
刘伯温对此倒是不置可否,“那些人去了就知道好歹,总以为到了蒙古人那里就能得到优待。人心呐,最是怕贪婪。”
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如果说真的只是读书读傻了,只是一味的认忠君,那也勉强说的过去。
这个时候谈什么民族大义等等就没必要了,那些人的脑子里有着的只是忠君报国罢了,对于那些人来说朱元璋和大明就是乱臣贼子,只是让他们国破家亡的叛贼。
可是现实情况是其中的不少人是觉得大明给他们的待遇不够,这些人是觉得在蒙古人的治下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