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129节

  那就有些另当别论了,而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不只是在北方、在南方同样有着很多元朝的遗老遗少。

  也就是这些人最难对付,因为这些人是有些身份的。

  要么是地主、读书人,要么是官吏,他们掌握着一定的生产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因为这些人有一定的诉求,而普通的百姓更在意的是能不能安稳的过日子,只是想知道要交的税重不重。

  和刘伯温聊了一会‘天下大势’,接下来自然是该歇息就歇息,这一切自然也都没什么可说的。

  马寻也根本不在意为盛名所累,只要他想躲清闲,一般人还真拿他没办法。

  常茂这小子就不属于一般人,兴冲冲的跑了过来,“舅舅,踏青的场所找好了。”

  马寻问道,“是钟山?”

  “就去紫金山啊。”常茂回答说道,“太子大哥率众人踏青,咱们难道还能出城?”

  这话也没毛病,钟山显然就是最好的去处,这本来就是在历史悠久的名山,在东晋时期就开始成为有名的‘风景区’了。

  更何况钟山不只是山,山脚下的玄武湖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三国时期东吴操练水军的地方,这也是南北朝时期的帝王游了之所。

  不过隋文帝灭陈朝,下令将南京城夷平,玄武湖也随之荒废。宋朝王安石宗泄湖得田,玄武湖更因此而消失了二百多年。

  也就是在元朝时经过两次疏浚,玄武湖才重新在南京版图上出现。

  马寻笑着问道,“那你是准备怎么安排?”

  “只是让我找地,没说让我安排啊?”被抓来打黑工的常茂一头雾水,“舅舅,该不会又是让我去安排吧?”

  马寻欣慰的看着常茂,鼓励说道,“你姐就要入宫了,以后很多事情都该你来做。这样吧,一会儿我让人去你府上听你差遣,安排好周边警戒护卫。”

  常茂顿时挺起胸口,声音洪亮,“舅舅放心就是,要是出了差错,我提头来见!”

  “砍了脑袋怎么走路?”马寻没好气的说道,“真要是提着脑袋来见我,我怕是能给吓死。好好的去办事就行,你其他的都还行,就是太马虎。”

  常茂用力点头,这一次肯定还是不能让舅舅失望,这一次的差事也一定要办的漂漂亮亮。

  看着常茂神采飞扬的离开,刘姝宁都看不下去了,“夫君,不能总是让常茂去办事,好些事情本该是你去做的。”

  逮着一只羊在薅,确实有点要将常茂这只大肥羊给薅秃了的趋势。

  “我哪是在欺负他,就是在锻炼他。”马寻笑着开口,“你看看这孩子现在都有干劲,我要是不给他安排些事情,他整天都在闯祸。”

  刘姝宁更加听不下去了,“常茂还好,也没多惹祸。平时就喜欢舞刀弄枪,也没听说他为非作歹、嚣张跋扈,能有什么祸?”

  这好像也有道理,常家三兄弟虽然不算是有才华、能力,也确实不安分。

  可是总体来说还不错,只是贪玩。欺行霸市、嚣张跋扈,这些和他们没关系,这就是一群不爱学习、贪玩的勋二代。

  看着是不求上进了,可是也不违法乱纪。只要对他们的要求不高,这几个简直就是模范勋贵的代表。

  “我喜欢这几个小子也是如此,虽然有身份,好在也不欺凌弱小。”马寻就笑着说道,“贪玩正常,男孩贪玩是天性,只是这几个小子也逍遥不了几年了。”

  刘姝宁就笑着劝道,“那也用不着操心,成年了、长大了,自然就要办事。年少时贪玩,也没人说什么。”

  小两口说话的工夫,刘伯温走了过来,“贤婿,给我把把脉,好似是受了风寒。”

  相比起文名,马寻更害怕的是良医的名声,不会做文章最多是庸才,乱开药可能是要人命。

  偏偏他这个名医是除了他之外所有人都公认的,想要说自己不懂这些都不行。

  马寻仔细的给刘伯温把了把脉,说道,“是有些风寒,一会去太医院开些药回来。其实也用不着吃药,无非就是前些天赶路累着了。”

  流鼻涕、感冒,不一定就非得吃药,是药三分毒嘛。

  刘伯温就笑着说道,“那也行,煎药也是麻烦事。一会儿我去宋师府上,你要不要一起过去?”

  “我去看他编《元史》?”马寻虽然吐槽,可是还是起身了,“我最头疼的就是宋师,他不是找你就是找太子,我和他不是一路人。”

  刘伯温就笑着说道,“他也心里清楚,无非就是想着你能劝一劝陛下。有些时候陛下对文官太严苛,御下之道也不该一味太严。”

  马寻对此倒是有些不好评价,主要就是因为御下到底是用什么方式,他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翁婿两个牵着驴在散着步,朝着宋濂的府邸走去。

  不用当官、不用管具体的衙门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大明从皇帝到官员都非常的忙碌,马寻偶尔也是要跟着脚不沾地,给安排了很多的差事。

  只不过他偶尔忙里偷闲一点难度都没有,真要是死皮赖脸的强行偷懒,也没什么问题。

  吏部对官员的各种考评,皇帝对百官的严苛,和马寻没有太大的关系。

第178章 心眼多的大儒们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此刻的宋濂府邸就是‘陋室铭’的具象化,他的府邸确实谈不上奢华,不过会让无数读书人向往。

  大儒宋濂、礼部尚书陶凯、吏部尚书詹同、国子学祭酒王祎,这都是在大明有名的大儒、学者。

  还有带着国舅爷来拜访的刘伯温,这同样是大明读书人的领袖之一。

  马寻对于这样的场合一点都不意外,来之前就猜到了。

  刘伯温笑着开口,“我致仕后就有清闲着,倒是陶兄、王兄忙于国事难得闲暇。今天我们只谈风月、文学,不谈政事,以免他们烦心。”

  对于刘伯温一开始就试图堵住一些人的话题,自然也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意。

  这就是‘鸿门宴’啊,大明的文官领袖们、读书人的翘楚,都是想要逮着那个滑不溜丢的国舅爷,毕竟平时都没机会和他对话。

  可是刘伯温说的似乎也是有道理,陶凯和王祎最近这段时间也比较忙,其中的一项公务就是会试,毕竟会试不可能只是让马寻这个主考官忙。

  其他的衙门也都需要负责配合,礼部和国子学就是其中最为忙碌的衙门之一,吏部本质上也不太可能得到清闲。

  宋濂的儿子宋璲端来茶,汤色嫩绿明亮。

  马寻就问道,“这就是龙井?”

  宋濂颇为骄傲,也颇为开心,“国舅爷不愧是在浙江出身,这就是我浙江名茶。”

  以后的龙井会被人认为是中国名茶之首,这种茶叶甚至可以追溯到两晋。只不过本质上来说龙井茶在北宋才是小有名气,乾隆时期龙井被抬上至高的位置。

  马寻就笑着开口说道,“龙井本就是有些名气,京城离杭州不远,我倒是听说过。福建那边还有乌龙茶,我觉得也不错。”

  大红袍现在还是没有任何的名气,甚至这种茶现在还没有得名。武夷山的那几株母树现在也就是普通茶树,还没有后世那种地位。

  王祎就开口说道,“要说茶,我浙江开化、惠明茶都不俗。”

  陶凯则笑着说道,“陆太祝隐居苕溪,撰《茶经》三卷。径山的山、水、茶、寺、禅、经、文相依相存,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于一味。”

  一时间马寻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他只是觉得龙井确实不错。

  可是这些有着地域骄傲的人立刻就找到了可以发挥的空间,谈起名茶、谈起历史,他们就太有发言权了。

  刘伯温就笑而不语了,虽然他一开始就试着帮马寻避免一些麻烦。

  只不过有些事情用不着急着去开口,他相信以马寻的油滑,这样的一些场面能应付。

  马寻就笑着开口说道,“陛下喜欢信阳茶,我觉得他多半是早年流浪到那边,所以喜欢那边的茶了。”

  一下子其他人不知道怎么开口接话了,信阳茶只是一个统称,毛尖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苏东坡的挑剔认为‘淮南茶信阳第一’,认为信阳茶的品质等不比浙江茶、福建茶差。

  可是有些话臣子不好提啊,怎么能说陛下流浪呢,那是云游、是体察民间疾苦。

  宋濂这时候开口说道,“陛下早年的经历能知民间疾苦,因此罢茶园。”

  这也是朱元璋的功绩之一,元朝的时候有很多茶园、茶农,这些人需要承担很重的税,破产的茶农不胜枚举。

  因此朱元璋一改元朝时候的政策,不许进贡茶团等。

  而贵族享用的茶团需要经历无数道工艺,所以直接下令‘废团兴散’,一改从唐宋就流行的奢靡茶团,直接喝散茶了。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造作茶叶变得简单,很多的百姓也开始喝得起茶。

  虽然依然会有贡茶等,只是相比起以前繁琐的茶团等,那要负担轻不少。

  马寻就笑着说道,“我倒是喜欢喝散茶,清香、甘甜,茶团这些还要煮茶、添加好些东西。拙荆其实会煮茶,只是我不大喜欢。”

  刘伯温就笑着不说话,他的女儿自然是会煮茶的,不过现在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徐王府上下都只喝散茶,这不只是因为皇帝的旨意,更是因为马寻的喜好。

  詹同就忽然问道,“国舅爷,听闻对于此次会试,你是不大满意?”

  马寻立刻回答了,“詹尚书从哪里听到的风言风语?我主持的会试,我岂能不满意?这话传出去了士子们寒心不说,陛下都要责罚我。”

  詹同就连忙说道,“是下官失言了,还请国舅爷见谅。”

  詹同算得上是朱元璋眼前的红人,这可是吏部尚书。虽然很多时候都以礼部为六大尚书之首,可是实权方面还是吏部。

  不过现在有着中书省,吏部的职权就没有那么大,正二品的吏部尚书在朝堂上也不算‘位高权重’。

  詹同虽然是婺源人,以后是归江西,但是现在属于徽州府。

  虽然在元朝时当过官,也曾是陈友谅的翰林学士,不过詹同这人操行不错,也严格按照朱元璋的要求,在奏章这方面都是明白易懂、精通要领、表达时务。

  而詹同的儿子就是詹徽,历史上以秀才的身份直接入仕,一年多的时间从正七品的监督都御史升任正二品左都御史兼吏部尚书,这就是直接连升十级了!

  简在帝心的可不只是马寻,还有詹家父子,朝堂上还有其他的一些官员只要能力、品行不错,也都可以得到皇帝的赏识。

  反倒是一些读书人交口称赞的大儒等,朱元璋未必重用。

  比如说历史上的方孝孺,两次被举荐,朱元璋两次召见、称赞其品行,然后礼送回家。

  黄子澄是会元、探花,但是在朱元璋手里十几年的仕途也就是负责宗族祭祀的正三品太常寺卿。

  齐泰稍微强一点,进士及第后当官九年没犯错,被朱元璋认命为兵部左侍郎。

  马寻继续喝茶就行,好多的事情对于他来说看似也不是那么重要。

  这就是陪着刘伯温来会会亲朋故旧罢了,谁让他是女婿呢。

  要不是因为国公、国舅的身份,这就要和宋濂的儿子宋璲一个级别了,那时候就只能端茶送水,只能站在一边听着长辈们的教育了。

  在闲聊片刻之后,也确实只是谈及风月、文学,几乎是不怎么涉及到一些政治之类的事情。

  不过宋濂忽然看向马寻问道,“国舅,听闻太子殿下指点了学子经义?”

  “是有这么回事。”马寻就说道,“只不过那人的文章我也让人看了,只怕是难以中榜了。”

  詹同就问道,“那人的文章就如此不堪?若是能够取中,也不免是一段佳话。”

  詹同这个说法其实也没问题,太子朱标亲自指点的学子被取中,那确实是佳话了。至于这是不是舞弊,是不是对其他人不公平之类的。

首节 上一节 129/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