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8节
几个人大摇大摆的进了国舅府,而府门外的那些人更加内心躁动。要是被国舅爷赏识,真的有机会平步青云!
常茂将信递给马寻,满脸谄媚,“俺娘说了,舅舅要是遇到了俺爹,就带封信。舅舅,就带着俺去打仗呗?俺的骑术您也是知道,俺的刀也耍的好!”
“用不着你一小子去打仗,你那三脚猫的功夫还不够。”马寻直接驱赶,“等你长大些再说,以后有你打仗的机会。”
常茂更加着急,“鞑子都要给打光了,俺长大了哪能再有打仗的机会!”
大明上下都极为自信,这些年来连续消灭一些强敌,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元鞑子都被赶出中原了,都成了秋后蚂蚱了。
马寻就说道,“还有机会,元鞑子还有余孽,以后有打仗的时候。好好练练本事,你就能打仗。”
心直口快的常茂就说道,“舅舅的本事还不如俺呢!”
真相才是快刀,马寻无言以对。
李景隆奶声奶气,白白胖胖的就是可爱,“舅爷爷。”
李贞笑着进屋,说道,“俺写了封家书,遇着了保儿就给他。”
马寻立刻接过信,“大姐夫,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见沐英他们几个。”
“自家外甥有什么好说的,用不着客气。”李贞就笑着说道,“保儿一直感激他舅舅、舅母的大恩,你也用不着担心。”
朱樉等人也跑了过来,一个个的明知道不可能跟着去打仗,可是还是抱着一些侥幸。他们去求父皇母后肯定不会如愿,但是舅舅去求情,或许有一线机会。
何大忽然间兴高采烈的跑来了,“国舅爷,夫人到了。”
马寻都愣住了,“夫人?什么夫人?”
何大瞪着眼,“国舅夫人啊?难道国舅爷还有其他夫人?”
马寻警告说道,“不能瞎叫人,还没下聘呢,这话外人听着了多不好。”
何大有理有据的说道,“都是自家人,俺才这么说!”
不等马寻出去,常蓝氏就带着刘姝宁过来了。
看到满满当当一正堂的人,尤其是那些孩子们都好奇的看着自己,刘姝宁更为脸红。
刘姝宁红着脸说道,“昨日去普济禅师庙祈福,惟愿国舅平安。”
普济禅师庙,也就是鸡鸣寺,始建于西晋,自古就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
不过现在还叫普济禅师庙,在朱元璋开国后清理佛教,京城的寺院大多迁往城外清静处,唯鸡鸣山上的普济禅师庙仍屹立于城中。
马寻笑着接过香囊,里头应该是平安福,“我贴身收着,肯定能保我平安。”
常蓝氏就笑着说道,“俺也说了,国舅这一趟出征肯定能建功,也不会有凶险。只是姝宁一片好心,也不好拦着。”
李贞就眉开眼笑的说道,“这这个道理,出身将门、又蒙皇恩,当家的就该为陛下效力。你也是有心之人,国舅肯定能平安顺利。”
“舅母!”朱樉立刻说道,“怎么不给俺舅舅.”
朱樉的话还没说完,马寻就捂住这孩子的嘴,“欠收拾是吧?”
刘姝宁脸色更红,微微行礼后告辞。能够求常蓝氏带她来国公府,这已经是非常出格的事情了,要是再多留就不好了。
李贞就非常高兴,夸奖说道,“这丫头有心了,回头成了亲得对她好些。”
“大姐夫说的是。”马寻就笑着说道,“自家媳妇,我肯定疼。”
朱樉等人就看着马寻,舅舅果然如同父皇说的那样,知礼,但是不多。
这还没有出征呢,来给他送行的人就不少了。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明天一大早就要出发,也没什么登台拜将的说法,时辰到了就大军开拔。
就算是今晚马寻都要去军营,等下就要收拾收拾去军营了。
该收拾的东西已经收拾好了,马寻在何大等人的护卫下骑着马、牵着驴,威风凛凛的出发。
到了军营,马寻第一时间找到沐英,“现在有两卫兵马,按说人是够了。只是我本事低微,哪有本事领这么些人马。”
沐英也知道情况,说道,“舅舅不用担心,外甥肯定竭力辅佐。羽林左卫指挥使郭德成,他是陛下宿卫出身,您也是知道的。”
马寻点头,这个郭德成虽然好酒,可是也有真本事。
沐英继续说道,“还有何文辉从旁协助,他也是陛下义子。”
马寻眼前一亮,随即问道,“你领飞熊卫?”
沐英要有说道,“俺就给舅舅打下手,飞熊卫指挥使是徐司马,平安给他帮忙。这二人也是陛下义子,都是可以信任的人。”
朱元璋和马秀英当年收了二三十个义子,有的是沐英、徐司马这样的孤儿,也有何文辉这种手下将校遗孤,出于各种原因收为义子。
而这些义子当中出类拔萃的不少,朱文逊、朱文刚等人也先后为大明创建而战死。
马寻一听安心了,这一次他带着两个卫所出兵,有朱元璋手下四大义子再加上一个心腹宿卫。就这么个豪华的阵容,马寻都不需要做事,听话就行了。
马寻立刻说道,“那一会儿让他们都过来一趟。”
沐英笑着说道,“这是自然,不管是于公于私,他们也都该过来。”
虽然都是帝后的义子,但是待遇还是有区别,沐英这样的视如己出的到底少些。
何文辉、徐司马、平安昂首阔步,这三个青年将领齐齐下跪,“外甥拜见舅舅。”
外甥清一色岁数更大,马寻也不尴尬,“都起来吧,此前怎么没去我那里?”
何文辉立刻回答说道,“回舅舅,俺们都在军中,不能离营,还请舅舅见谅。”
马寻实话实说,“我不通军事,军中大小事务多听沐英所言。你们几个各自约束部属,明白吗?”
何文辉等人纷纷领命,他们也都知道马寻的情况。对于沐英是实际上的总兵官也没意见,他们知道沐英的能力。
郭德成和刘璟就在旁边看着,这位国舅挺好。在军中最怕不懂装懂的上司,最怕那些拿手下将士的性命不当回事的将军。
国舅爷就很好,一开始就说了不通军事,相信手底下的将领。
这也很好,这算知人善用!
第27章 行军
马寻就这么率领两支卫所的兵马出发了。
这些将士们都习惯了,从元末乱世到现在一直战事不停,他们早就习惯了南征北战。
而应天府的百姓们也习惯了,虽然皇帝以金陵为基业之地,可是这里也曾数次被敌人攻陷。百姓们也习惯了这些军队开拔,见多了就不稀奇。
按照大明的卫所制度,每个卫所5600人,分为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
马寻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对于行军、路线等基本不插手,都是沐英在安排,他只需要认真听着、学着就行。
虽然羽林卫、飞熊卫都是精锐,不过现在只是正常行军,所以速度差不多是每天三四十里地。
真的要是强行军的话,说不定可以提升到六十里左右,再多可能就撑不住了。
沐英耐心解释,“舅舅,您看塘骑往来。这就是哨探,塘骑每编五人,间隔一里。这一次大军出征,周边二十里地都要了解动向。”
马寻认真听着,沐英也继续说道,“像是遇到了山谷、丛林,大军不能轻入,必须要让塘骑、斥候等查清。”
马寻继续点头,有些事情只靠读书显然没用,真正经历一回才能长见识。
马寻指了指身后,“将士们都是行军不穿甲,全靠役夫、驮马?”
沐英笑着解释,“只有小部人马准备些护身武器,塘骑查探出敌情,足以大军整备。”
旁边的郭德成也帮忙解释,“甲胄太重,行军就累了。辎重多在后面,除了防备敌人之外,也是很多时候道路不平,大队人马走过路要好走点。”
马寻只需要负责点头,虽然先前在军中‘历练’,但是一些皮毛知识都没有完全掌握,他现在骑马都不敢放开速度跑呢。
不过也没有人嘲笑他,这一次跟着出征的高级将领都知道马寻是怎么回事,早就接受了这一次被军事小白领导。
马寻又开始担心了,“沐英,我怎么看辎重很少啊?不是说我们押运辎重送过去吗?”
沐英笑着说道,“我们在前头开路,后续会有各地州府派出的军队押送辎重送上去。我们是正军,只管自身辎重队伍。”、
马寻好像理解了,说道,“这么说来,我们这些人就是去前线补充兵力。后面送上去的辎重,也算是我们送上去的?”
沐英点头说道,“那是自然,舅舅领军一路势如破竹,这才将辎重送上去。筹措辎重不易,全靠舅舅才一路平安。”
马寻听的都脸红,“我就是在大明境内,大队辎重也不是我送的,怎么就势如破竹了?”
沐英等人也只是在笑,反正这一次舅舅就是率军完成了极其重要的任务。
马寻像块海绵一样在不断的汲取着知识,在学习着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将军。
不过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他确实没有太多的天赋,不像有些人天生就有敏锐的战争直觉。
还是老老实实的打酱油吧,也可以依靠自己脑海中对于一些历史走向的了解去分析局势,说不定能成为一个‘战略家’。
不一定就非得是打仗、统率千军万马纵横沙场,也可以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马寻只能这么自我安慰,要不是朱元璋的关系,他连个百户都当不了!
打仗,可能真刀真枪的在沙场厮杀就是一个下午,或者是短短一两个小时,可是为了这厮杀的时刻,要行军一两个月甚至更久。
马寻等人的目的地是开平,也就是元上都,此前常遇春大破开平,俘获无数,马寻等人就是去接手这些战利品。
年初朱元璋等人找到马寻的时候,元顺帝趁着明军主力去攻打秦晋的时候意图夺回北平,当时都打到了通州。
徐达当时急忙命令常遇春和李文忠率兵九万去解围,徐达手下大将孙兴祖临危不乱守住北平。
常遇春率领大军狂追千里,一口气打到开平,这才算是彻底解决了元军对北平的威胁。
徐达现在手里的兵马还不够,他在和王保保对峙,甘肃、兰州一代是元军和明军的主战场,互有胜负,不过总体上还是明军占优。
看着残破的东京汴梁、看着昔日的关中之地荒无人烟,马寻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南方还算安定,可是北方战乱更多,刘福通等红巾军和元军在这里反复厮杀,明军北伐收复齐鲁等地,这都是连年战争。
再加上元朝统治数百年,这里早就成为了跑马圈地之处,大地主包税、蒙古人兴建牧场,很多土地都荒废了,人丁更为稀少。
看着一个少年披散着头发,满眼都是仇恨的看着大军,马寻更是忍不住的叹气。
燕云十六州丢失四百多年,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接连统治这片土地,汉人早就不认为自己是汉人,他们是北人。
披发左衽、习惯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在这些人眼里明军是灭了他们国家的叛贼,是杀了他们家人、君臣的凶手。
没什么民族大义,有的只是一些国仇家恨。
哪怕朱元璋已经下令移风易俗、摈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拆散一些蒙古部族等等,可是依然民心未归,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这一路走来马寻长见识了,对于北方的荒芜以及对民心等认知也更深刻了。
马寻觉得有些热、有些累,说道,“我们走了一个多月,将士们也疲惫不堪,是不是要歇歇了?”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