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19节

  沐英仔细想了想说道,“舅舅,用不着歇息。陛下令我等赶赴开平,也是定了日期,歇息后赶不及。”

  刘璟也建议说道,“国舅心善、仁慈、爱兵如子,只是我等既然是投身军伍,就该以军令为先。”

  马寻自嘲地说道,“行,听你们的。我就是怕将士们太累,差点又好心办错事了。”

  对于马寻的自嘲,沐英、刘璟等人也没当真,因为出征这一个多月以来,这位国舅爷几乎是没有下达任何军令。

  一切都是沐英安排,这位国舅爷说到做到,说了不管事就真的不管事。

  本来沐英等人还担心出征之后这位国舅爷说不定心血来潮,或者是冲动之下要下达军令等不过那显然是多余的担心。

  沐英身上还是有一道密旨,一旦马寻真的要是冲动了,他就要拿出圣旨直接夺了马寻的兵权。

  朱元璋和马秀英信任马寻不假,也确实给了他足够的机会,但是也会担心年轻人不靠谱。

  给了机会要把握住才行,马寻可不会觉得这一路行军非常顺利是靠他的本事。

  所以沐英怀里的那道密旨,大概率是派不上用场了。

  “舅舅,到前方就要扎营了。”沐英笑着提议说道,“要不然今天就是舅舅来安营扎寨,外甥帮忙参谋?”

  马寻心动了,这一路走来也是在不断学习。不敢说成为合格的将军,只是一些见识也在提升。

  最基础的安营扎寨,马寻可以尝试一下。

  好歹是镇国上将军,总不能什么都不会啊,在大明境内、在周围没有敌人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着指挥安营扎寨了。

第28章 兵贵神速

  马寻学会了安营扎寨,他不会选择缺水的高地、只有一条进出道路的峡谷或者四面环山的凹地扎营。

  他派出塘骑找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位,以四色令旗为帜,圈定大军扎营区域。

  安排一个一部分将士弓上弦、刀出鞘负责警戒,各部军官清点人数、检查牲畜。搭建营寨时各部拱卫中军大营,可能有来敌的地方安排拒马等。

  修厕所、搭灶台等等,这也都是在兵法中早就提及的,古人早就意识到五谷轮回之事,也知道一旦卫生情况不好可能导致军中生疫。

  这些事情安排好了,马寻松了口气,满满的都是成就感,虽然这就是最基础的安营扎寨。

  出营的时候也有学问,一部分骑兵先出营、扩散,随即才是步兵出营立刻列阵,这一切都是非常有章法。

  这都是成长,这都是马寻在不断进步的地方。

  哪怕这些能力在沐英等人身上都不值一提,但是哪能过度内卷呢,和自己比较就好。

  继续赶路、继续行军,天气也越来越热了。

  “文英,以后你行军以及平时饮水,都不能喝生水。”马寻不厌其烦再次强调,“不要说河水、溪水了,就是井水也不能直接喝。”

  口干舌燥的沐英就说道,“舅舅,俺喝不惯茶。”

  盯着大锅的马寻就说道,“不是说茶的事情,是水!生水看着干净,其实不然。得煮开了再喝,实在不行的话就放凉了,再喝也行。”

  平安就不解的问道,“舅舅,放凉了不还是成了生水吗?”

  “熟水,放凉了也是熟水,这叫凉白开!”马寻这一次拿出自己郎中的身份,“水里说不准就有疫虫,你们平时也在水里看到过虫子吧?”

  沐英等人下意识的点头,不过他们看到的虫子基本上是蚊虫卵之类的。而马寻说的显然就是细菌了,不过没关系,明白了意思就行。

  马寻继续叮嘱说道,“还有生鱼,虽然鲜美,只是不能生吃。海里的鱼还好点,河里的鱼能不生吃就不生吃。肉这些都一样,煮熟了再吃。”

  何文辉就显得颇为遗憾,“生脍多好啊,俺就喜欢!”

  “三国里的陈登知道不?”马寻就说道,“他爱吃生脍,结果肚子里都是虫。你们都在外头行军打仗,本来身子就撑不住,再乱吃乱喝那还得了!”

  旁边的刘璟忍不住多看马寻几眼,他不见得完全认可自己这个准小舅子的说法。

  但是他也知道马寻‘擅长医术’,也粗略度过一些史书。虽然不通军事,可是也不能否认这是一个见多识广的,这不像是早年就四处流浪的样子。

  皇后殿下家的家风真的很好,不愧是诗书传家!

  马寻知道自己不擅长军事,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传授一些生活理念。不一定就是养生之法等,而是一些简单的健康常识。

  而这些所谓的常识,在如今这个年代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

  将士们都很疲惫,尤其是天气开始热了起来,但是马寻等人还是需要赶路。

  不过现在时间稍微做了调整,变成了凌晨和傍晚行军,中午休息。

  好在北方和南方的气候不一样,南方偏闷热,北方现在气温也高,可是在阴凉处稍微歇一歇还是可以凉快点。

  塘骑送来了军报,马寻接过看了看,然后递给沐英。

  沐英仔细看了后,面色严峻,“甘肃那边还有的打,王保保这个数典忘祖的东西!”

  沐英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这个被朱元璋称之为‘天下奇男子’的蒙古权臣‘身份复杂’。

  他的父亲率领义兵在河南镇压红巾军,他的舅舅察罕帖木儿更是元朝大将。

  不过王保保出生在河南,他的祖先是出身蒙古伯也台部,随蒙古大军占领河南,遂定居于光州固始县。

  王保保也是在战乱年代脱颖而出,一度平定中原。

  不过他没有利用朱元璋、陈友谅等人在江南大战的机会麾兵南指,彻底歼灭起义军,反而不遗余力地参与元朝内部党争。

  参与到了元顺帝和太子的争端,也继承了他的父亲、舅舅和令一支在河南活动的元朝义军孛罗帖木儿的仇怨。

  拥兵自重、听调不听宣,如今的王保保在元朝那里虽然贵为左丞相、太傅,可是元顺帝对他也多有提防。

  而朱元璋也在北伐时的《谕中原檄》讽刺‘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

  这也不怪王保保,虽然他本名扩廓帖木儿,但是在元末乱世的时候就有一些元朝的人攻击他的身份,更何况朱元璋这样的对手呢。

  马寻担心的问道,“怎么了?战事焦灼?”

  “我们得快些去开平才行。”沐英分析说道,“大将军和王保保在拉锯,现在兵马不够。得让常大将军率军过去,才能压制鞑子。”

  三月份的时候,明军在徐达的指挥下向西连续攻克陇、秦、巩昌、兰州等地,进逼临洮,李思齐末路穷途,只好投降。

  随即徐达又进攻西宁,亲率主力进攻庆阳。

  五月初,连续攻下安定、会州、靖宁、隆德,经萧关前往平凉,一方面分兵进驻战略要地延安及泾州,另一方面派张涣率骑兵侦察庆阳的动静。

  庆阳守将张良臣号称小平章,这是久经沙场的悍将,手底下的将士都非常精锐,他的七个义子更是骁勇善战。

  不攻克庆阳,明军主力的侧翼就时刻受元军的袭扰。徐达先礼后兵派人招降,结果张良臣很狡猾,竟然利用诈降。

  而为了逼迫张良辰拼死,在宁夏的王保保直接抓了张良臣哥哥。

  徐达在率领兵马攻取会州、萧关等地,扫清外围。张良臣依仗庆阳地势,在和徐达对峙。

  而且王保保、元顺帝也都在集结兵马,都是在准备着将对方的主力给消灭掉。

  马寻等人去开平不只是接收战利品,同样也是接替常遇春的大军镇守开平。

  庆阳,将成为明军与元军的决战之地。只有打下了庆阳,才能彻底的将陕甘收复,才可以找到机会和王保保决战。

  要不然的话元军就会威胁到关中,元帝就不会对妄图南下死心。

  那就只能加快行军速度了,兵贵神速的道理马寻肯定明白。虽然也担心将士疲惫,可是慈不掌兵。

  要是因为自己的那点仁慈导致决战的占据受到影响,马寻就百死莫赎了。

  更极端的情况是现在体恤士兵走的慢一点,结果会导致明军主力有可能被围。到时候马寻这些人就孤悬草原之上,会被元军反手剿杀。

  既然战事紧急,马寻就不得不下令全军加速,早一点到达开平、早一点可以安心。

  决战时刻的一万精锐兵马,很有可能会彻底的改变战局,在这一场即将爆发的惨烈会战当中为明军增加几分胜算。

第29章 时间就是生命

  对于马寻来说,时间不是金钱,而是生命。

  现在加速行军为的就是能够为大明在陕甘的战略决战创造更多的胜利基础,为的就是能够救下常遇春的性命。

  时值农历七月,阳历就是八月份了,正处在最为炎热的时候。

  马寻觉得自己浑身都要冒油了,哪怕光着膀子,可是依然在冒汗,身上都有一层细微的盐粒了。

  虽然没有广藿香油、紫苏叶油这些材料,不过还有苍术、陈皮、茯苓这些药材。

  效果虽然一般,不过破产版的藿香正气水算是有了。

  徐司马端来一碗绿豆粥说道,“舅舅,解解暑。”

  马寻接过绿豆粥问道,“将士们的正气水准备的如何了?”

  “在熬煮,将士们都不爱喝。”徐司马就笑着抱怨。“这些丘八不识好歹,这么好的东西还有人偷偷倒了,也不怕给晒死!”

  马寻笑着说道,“天气这么热,真要是中暑了,就按我教的去做。”

  简单的中暑治疗,军中多少也会一些,只不过还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有些急救措施并不完备。

  马寻可谓倾囊相授,将自己的一些学识能用上的都用上了。

  在明朝的军队当中有医官,一般选年轻士兵进行基础培训,然后到太医院进修。或者直接一点,由太医院选派医官去卫所。

  这也是历史悠久的好处,秦汉的时候就有医官制度。

  到了明朝一般的卫所都有医官、医士、司药、兽医等,不过一般一个卫所只有一名医官、两名医士,甚至配比更少。

  对这一次随军出征的医官、医士,马寻也教了一些知识,这段时间的重点就是防止中暑。

  一路走来也有将士水土不服,病情不算严重的就继续跟着。病情严重的留在就近的州县,病好了即刻赶上队伍。

  真的要是出现了非战斗减员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只能埋了。

  历史的悠久带来了足够丰富的经验,残酷的战争也催生了军队越来越成熟对于伤病士兵的施救。

  开辟场所安置伤员、及时派遣医官救治、派出专人照料、提供粮药等,这是基础保障。

  而对医官的考核就是验查病死士兵的多寡、救下伤员的数量,然后赏功罚过。

  不过明朝的军医还是相对较少,普通士兵受伤更多的是靠战友之间的互相帮助。

  因为在战场上你死我活,军医是很难第一时间冲到战场抢救伤员。而等到战争结束打扫战场,很多的伤员早就错过了最佳医治的时间。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医学水平的局限性,以及战争的残酷性。

  沐英浑身大汗的走了过来,“舅舅,将士们都安顿好了。”

  马寻问道,“我们现在是到哪了?”

  沐英回答说道,“昨天过的宣化。”

首节 上一节 19/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