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29节
马寻敲了敲桌子,无可奈何的说道,“汤大哥,马上要吃饭了,别说那些恶心的事情好不好?”
拔掉一些张良臣部战死士兵的衣裳、甲胄等很常见,虽然明军看似不缺甲胄和粮草,可是过冬的衣裳等也会欠缺。
而且天下还不算彻底平定,很多的将士条件也不好,没人忌讳那么多,有衣服穿就行。
至于庆阳城中的肉汤,没有人愿意去尝,除非是程昱、朱粲这些人。
汤和大笑起来,他觉得逗马寻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谁让马寻是小弟呢。
徐达也能够理解,马寻的年纪小,大家又天然的亲近,所以有事没事的逗一下,这就是他们表达亲近的一个方式。
至于马寻会不会糟心,大家都是男子汉大丈夫的,哪有那么矫情。
看到徐达不上酒,汤和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水袋。
虽然禁酒令依然在,不过比起前些年要宽松不少。现在战事结束,喝点酒不算什么,只要不喝酒误事就好。
“只等陛下旨意到来,我们就该启程回京了。”徐达有些期待的说道,“出来打了两年多的仗,也该回去了。”
不要说徐达非常期待,汤和也非常期待,庆阳之战结束,暂时大军也无力再去攻打王保保,他们这些大将就要回京受赏了。
马寻就直接问道,“汤大哥也回去?他留着节制冯胜不好?”
汤和无语的看向马寻,“冯宗异有什么好节制的?这人有本事,俺也服气。他就算是有心眼,也不会叛你姐夫。”
我不是怕他叛,我是怕他擅自班师回关中!
第43章 尚未成功
马寻心里所担心的一些事情,根本没办法说出来,说出来也没人敢信。
徐达作为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本身就是谨慎谦逊的性格,借他十个胆也不敢擅自班师。
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心腹爱将、准亲家,没有皇帝的旨意,你看他敢不敢率领三万人擅自离开驻地?
李文忠这个亲外甥或许会因为战机的稍纵即逝临时改变作战方向,但是绝对不敢违背皇帝的战略意图。
但是有人敢啊,就是眼前这个看似意气风发的年轻将军冯宗异!
冯胜看到马寻后笑着抱拳,“国舅,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某也是久仰了。”
马寻客气说道,“冯将军说笑了,马某不值一提。”
冯胜有些倨傲的说道,“当年陛下南略定远,在妙山时,家兄觉得陛下有成就大事之相,故率部而投。如今大军北伐建功,天下一统!”
马寻笑着说道,“王保保尚且在宁夏,乌斯藏还未得朝廷敕封,明升还在川蜀,云贵还有段氏和梁王,这怎么算天下一统?”
不要说冯胜了,就算是徐达、汤和等人都非常的意外,这位国舅爷不是见识多,是口气不小啊!
冯胜有些不太服气了,“乌斯藏向来和中原王朝不服。”
“我觉得此言差矣,虽然那以前是吐蕃,只是蒙元时就受朝廷敕封。”马寻就义正词严了,“既然如此,那乌斯藏就该受我大明敕封、管辖。”
青藏高原那边确实有吐蕃等历史,不过在元朝时候接受敕封等,名义上归元朝管辖。
朱元璋可是聪明人,他认定蒙古人、认定元朝的历史,这就是为了让明朝在法理上更加名正言顺。
为此他不惜撇开红巾军的一些成分,将韩山童、刘福通定义为反贼。
现在大明既然是认定了元朝的正统,所以燕云十六州、西北、蒙古乃至西域等等地方,那都是元朝以前的土地,大明自然就可以去接手。
另一方面来说不承认元朝的话,那就意味着中华正统直接从南宋断档一百年。
这个罪名朱元璋可不敢背。
朱元璋现在就是元朝的继承人,这也是定下来法理性,这自然也是不排除拉拢北方人,那里的人对游牧民族政权的认可度更高。
冯胜仔细想了想才说道,“国舅爷此言差矣,乌斯藏这里在唐宋时就和我中原归属不同。再说云贵,此前也未有之。”
这也是实话,秦汉时代的云南大多数时候属于益州郡,不过西晋之后爨氏称霸南中四百年,早就割据了。
隋朝时灭了这个割据势力,但是随之到了唐朝就是南诏国出现了,随后还有大理国。
春秋以前这里是南蛮,汉朝时有个夜郎国。从宋元开始土司制度在这里就扎根了,这里对中原王朝一直都是半游离的态度,很难说真正的纳入管辖。
马寻笑盈盈的怼了过去,“那是以前,现在是我大明!”
徐达和汤和对视一眼,而顾时等人就是默默吃瓜,这些事情他们不好参与,谁也得罪不起。
马寻就不用说了,大明仅有的两个镇国上将军之一,皇后的弟弟、大明的国舅爷。
冯胜的地位也特殊,徐达和常遇春的地位不用说了,如果不是陛下一个劲的扶持,李文忠可没办法压制邓愈和冯胜。
马寻一直都是与人和善,基本上是不得罪人,尤其朝堂上的一些文臣武将,觉得没必要得罪。
但是不代表他就是愿意和谁都成为好朋友,他此前只和亲戚人家走的近,自然也就不介意觉得脾气不对付的就敬而远之。
实在是玩不到一块去或者有了冲突,也不一定就会息事宁人、委曲求全。
徐达和汤和乐意吃瓜,他们更愿意看到马寻有事没事的怼一下这些军中悍将。
有些事情他们也都心里清楚,这么些年不断建功立业,军中很多人都狂的没边。哪怕现在皇帝登基了,一些人心中也没有太多的分寸感。
冯胜盯着马寻看了看,然后默默的开始喝酒,这一位他得罪不起。虽然自认为身份重用,在军中威望高,只是这位国舅能不招惹就别招惹。
真的要是惹了这个小的,立刻就要蹦出来两个大的,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个‘更小的’,但是那位是太子。
徐达笑着当和事佬说道,“国舅提起这些,肯定是陛下雄心壮志,还望诸将建功!”
马寻就说道,“王保保还在宁夏,手握十多万大军。元帝此前还南顾,妄图攻入关中、燕云,不将他们灭了,北境难安。”
这些道理帐中诸人都明白,因为马寻说的就是实际情况了。
可是他说出来的话不免让人多想,这位国舅爷来到军中,很多人觉得是抢功劳的,也有人猜测是皇帝、皇后派来的监军。
大军出来打了两年多的仗了,二十多万大军在外,肯定要派心腹之人过来看看。
现在他这么说,无疑就是在传达皇帝的态度了。
徐达忍不住多看了几眼马寻,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可是他觉得自己和马寻是一路人,都是谨慎的性格。
可是现在再看看,这位国舅心里还是有主见的,涉及到一些要紧的事情,立场就无比的端正。
很像另一位镇国上将军,皇帝的那位姐夫就是这样的性格,平时乐呵呵的是个老好人,可是谁敢和皇帝、皇后的意见不一致,老好人就开始发怒了。
马寻开始安心的烤羊腿了,拿着小刀在划着肉、撒着盐,忙的不亦乐乎。
因为徐达他们又开始讨论军事,这就超出了马寻的知识范围了,帮不上忙不要紧,也别帮倒忙就好。
就在众人开开心心的商讨着接下来的军事安排时,帐外忽然进来亲兵,“大将军,蓝先锋求见!”
蓝玉昂首阔步的进来了,开心说道,“报大将军,末将等奉大将军、镇国上将军军令,追杀贺宗哲部!”
冯胜气的直翻白眼,本来庆阳之战他几乎就是首功了,可是这个马国舅莫名其妙的就率部先入城、擒了张良臣父子。
现在蓝玉等人跑去追杀贺宗哲,明眼人也都知道是徐达大将军的安排,但是偏偏有人就说这是奉镇国上将军的军令。
蓝玉可不管这些,继续说道,“我等在六盘山外阻击成功,斩杀其部三千余人,贺宗哲仅以身免!”
徐达很开心,笑着对马寻说道,“还是镇国上将军思虑周全,建言狙击贺宗哲,这是大功!”
汤和也立刻捧着说道,“大将军说的没错,若非上将军建言及时,这个贺宗哲怕是跑了。”
大概是火光的照应,马寻的脸上红彤彤的、温度也高的惊人。
但是他也只能笑着谦虚,“还是大将军运筹帷幄、幸赖三军用命!”
大家的好意,马寻现在不只是心领了,也没办法拒绝。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徐达、李文忠等人,都是将军功立好了送到嘴边。马寻只需要张口吞下就好,看着他吞下了军功,才算皆大欢喜。
第44章 聪明人
马寻不觉得他和冯胜有什么冲突、矛盾,只是气场不和而已。
在冯胜看来,马寻这个国舅抢了他的功劳,再加上年少从军、军功累累,看不上关系户罢了。
马寻也无所谓,我又不打算当万人迷讨所有人喜欢,更何况本身也没打算和淮西勋贵密不可分。
老好人?
马寻可不会当老好人,他才二十,不是六十!
就算是六十多的李贞,也不是和所有人交好,他也会和一些人保持着距离。
这自然是马寻需要学习的榜样,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非是坏事情。
马寻挺忙,他继续在伤兵营打转。
自己的能力有限,也要努力的去照料一些伤兵,寻找一些切实有效的手段来医治伤兵。
除此之外就是在不断的整理资料,来到了战场、伤兵营,也会有心得。
这些也就是马寻现在的工作,他知道自己不擅长军事,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徐达等人还在继续准备着完善防线,暂时停止主动进攻在宁夏的王保保,可是该有的防线布置也在继续。
看到马寻又是一身血迹的回来,徐达问道,“小弟,伤兵们如何了?”
“军中的医官、医士还是少了点。”马寻给出自己的观点说道,“好多人也不懂照料伤兵,这样只能徒增死伤。”
徐达也无奈说道,“每次战后,我最怕的就是去伤兵营。好多士卒在那求救、哀嚎,我却无力帮衬,想想就心如刀绞。”
徐达这样也正常,很多的大将在战场上杀伐果断,可是不敢面对伤兵求救的目光。
马寻就说道,“去一趟伤兵营,心再硬的人也都撑不住。”
对于马寻这样的说法,徐达等人更加感同身受,他们见多了太多的士卒伤残、死亡。
徐达问道,“小弟医术精湛,对此可有什么法子?”
马寻斟酌片刻后说道,“有些事情我也没法子,回去之后我再试着向陛下建言献策。医官得教一教,还得有人护理。”
徐达有些诧异的问道,“多些医官、医士就好,护理这些事情不难,随意找些人就行。”
徐达这样的观点很常见,医官、医士这些就是军医,这就是郎中了,这些人才是医病看伤的,这才是保命的。
护理之类的事情不算难,一些轻伤的伤兵帮忙照料一下,或者是役夫等帮忙照料,古往今来在战场上都是这样做的。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了,大家也都知道护理的重要性,可是也都认为不值得多增派人手等等。
至于专业的护理就更别谈了,不要说乱世没有人没有那么金贵,盛世的时候也都是如此。
在民间生病了自家人照顾一下,富贵人家的有丫鬟、嬷嬷,接生婆这个行业是有历史了。而在军中,谁还没事养着几个护士呢。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