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46节

  马寻就继续说道,“魏先生可能也知道,我早年流落乡野,所以才学不足。也就是陛下垂怜,这才许我官职。只是我实在愚笨,做不来大事。”

  果断的将皮球踢走,如果可以的话,马寻会选择性的文盲,反正也没人会和他较真。

  魏观看向刘伯温,而刘伯温满脸微笑,显然是不打算帮忙说说话了。

  能够将马寻给约出来,这就是刘伯温看在同僚的份上了,要是帮忙再劝,那就不合适了。

  魏观有些失望而归,不过也不算完全死心。有机会继续劝,说不定就可以说动马寻。

  更何况这一次也算有所收获,好歹是让马寻愿意去国子学看看。看到国子学内都是才德兼备的学子,这位国舅说不定就会改变想法呢。

  等到魏观离开,刘伯温说道,“如今中书省斗的厉害,这时候切莫卷入其中。”

  马寻立刻说道,“我知道,我肯定两不相帮。”

  刘伯温沉默片刻后说道,“杨宪与我关系不错,他若是因此拉拢你,千万要留些心眼。我无非告老,不能害了你和姝宁。”

  马寻小心问道,“这个杨宪厉害吗?”

  “他是陛下心腹,早年曾经辅佐左副将军治理浙江。”刘伯温就说道,“他恃才傲物,上表奏言左副将军不听他的安排。”

  这个杨宪果然不是省油的灯,连李文忠的刁状都告过。

  刘伯温继续说道,“他虽然与我交好,只是我一直觉得他不该去中书省,他打探消息是好手。”

  马寻更加心里有数了,笑着说道,“那这样的人我就敬而远之,反正我也不喜欢去中书省。”

  刘伯温谨慎的问道,“你现在身上官职不少,中书省的加官可有眉目了?”

  马寻现在可以说是在各种要紧的衙门都有官职。

  在军方是大都督府的右都督,在东宫有太子少师,再加上有一个领国子学事,中书省的加官很快也可能出现。

  “让皇后帮我先挡着,不过估计快了。”马寻也忧心忡忡的说道,“反正肯定不会是丞相,最多就是平章政事。”

  “这时候千万不要进中书省,斗的厉害。”刘伯温说道,“不出意外的话,汪广洋、胡惟庸和杨宪,总要斗出来一个胜者,败者只怕是死路一条了。”

  马寻肯定不会卷入中书省的一些斗争,那里才是真正的是非窝。

  看到马寻点头,刘伯温奇怪问道,“按说国子学的事情,你用不着太忌讳,该做的时候还是要做。”

  马寻立刻说道,“我不是在鸡鸣山下建学堂吗?我就懒得和那些国子学的人多搅和,国子学我稍微看一下就行,我自己建我的学。”

  刘伯温都愣住了,“已经有国子学了,用不着再建一个学舍。”

  “不一样,国子学教的是四书五经。”马寻笑着说道,“我试着教其他的东西,再找一些才学之士,和国子学的那些大儒不一样的才学之士。”

  听到马寻这么说,刘伯温也就不再多问,问了也没什么用。

  马寻谨慎,这一点刘伯温是可以放心的。帝后也信任马寻,这一点大家都看在眼里。

  现在他要在国子学外再建一个学堂,说不定就是帝后的意思。

  而且就算不是帝后的意思,真要是出了差错,也会有帝后兜底。

  就在京城、就在帝后的眼皮子底下,能犯多大的错呢?

  更何况刘伯温很清楚,不管是皇帝还是皇后,对于朝堂上的读书人都有一些不满,现在的文官集团的压力可不小。

  这不只是因为很多文官都是江南人、浙东人,更是因为有些文官的理念、施政方式和皇帝的意见不一致。

第69章 正经事

  马寻还窝在后院看书,徐蛾匆匆跑来,“老爷,太子来了。”

  马寻放下书连忙快步走向正堂,他也没有想到朱标连个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跑来了。

  虽然在皇宫的时候,朱标经常带着弟弟妹妹跑去李贞的院子,但是那到底是在皇宫里啊。而现在不一样,马寻是住在宫外。

  看到马寻,朱标显然也比较高兴,“舅舅。”

  马寻就苦口婆心劝道,“太子,你是储君,哪能轻易出宫?”

  朱标倒是不太在意的说道,“舅舅放心就是,我肯定带着护卫,爹娘也都知道。”

  随即朱标看了看四周,说道,“舅舅,舅母呢?外甥既然都来了,怎么也得给舅母打个招呼。”

  马寻想了想,对徐蛾说道,“去叫夫人过来,你顺便去隔壁一趟,让常家嫂子带着婉儿过来学女红。”

  徐蛾立刻笑着去叫人,而朱标也喜笑颜开。

  “舅舅,听说你现在又在忙着医道了?”朱标有些好奇的问道,“娘也说了,舅舅有一些好事,想着给我加些名望。”

  马寻简单解释说道,“主要是一些处置外伤的事情,我想就是学成了应该能有些用。就是不能让所有将士都受惠,多救一个那也是好的。”

  朱标自然也明白这道理,真的要是教出来一些医官,首先受惠的是一些军官,随后才是一些普通的士兵。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有机会救下来一些人,那就值得了。

  朱标认真问道,“舅舅,现在的医官、医士,真的不够用?”

  之所以这么问,那就是因为不管是在朱元璋眼里还是在朱标眼里,现有的一些医疗体系就算是非常不错了。

  就算是徐达等人大概率也是这么认为,主要就是明朝的兵制、配备等,吸取了历朝历代的经验,也做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医官体系、战场救助等,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看似也够用了。

  马寻就回答说道,“我觉得还是不够,此前跟着出去一趟,看着伤兵救治的情形,我心里也是于心不忍。有些法子在我看来就是不太对,自然想着改一改。”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标更加认真,“如果是这样,那还真的有必要改改。”

  马寻笑着说道,“现在都说我爱酒,我哪能是真的爱酒。还不是伤口处置的事情,过几天找几个罪囚,让这些人试试经我的酒精擦洗伤口、包扎,看看会不会化脓。”

  马寻在酿酒,这个时候很多人都知道,但是那些酒到底有什么用,很多人还是不太理解。

  正常人肯定觉得马寻爱喝酒,可是朱标等人知道马寻连黄酒、米酒等都不喜欢,更何况那些辛辣的烈酒呢。

  朱标顿时好奇起来了,“那我就要见识见识舅舅的高超医术了。”

  伤口化脓等,对于不少人来说闻之色变,因为这东西很有可能导致不断的恶化,看着已经救活过来的人,说不定就是伤口感染死了。

  马寻笑着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先试一试,说不定有些效果。”

  朱标随即笑着问道,“舅舅,找些罪囚是不是不合适?军中伤兵多,说不定就有磕了碰了的。”

  马寻也笑着回答,“这东西擦拭伤口肯定疼,再者就是有没有效,我现在也不知道。小伤口也就罢了,要是大伤等,还是不要拿自家士兵去练手。”

  朱标一下子明白了,笑盈盈的说道,“那舅舅就不要管这些人,也别管人是哪来的。到时候就去医治就好,救活了是他们的福气。”

  这很朱标,在宋濂等人的眼里,太子储君简直就是最为理想的太子模板。

  不过在朱元璋等人的眼里,这位太子储君看着仁善,可是手段一点都不迂腐。

  刘姝宁来了,连忙行礼,“臣妾拜见太子殿下,殿下千秋。”

  朱标连忙起身说道,“舅母用不着多礼,在私下里只是家人礼。”

  马寻也跟着说道,“就听标儿的,姐夫定的规矩是朝堂之上叙君臣礼,私下里都是家人礼。”

  刘姝宁好歹也是跟着马寻在宫里住过几天,也明白大明的皇室有些时候没有那么严格的君臣之别,和普通人家没多少区别。

  “舅舅!”常茂这小子人未到声先至,“舅舅,为何有好事不叫俺?俺还是不是你外甥了?”

  马寻怒了,“找你亲舅去,我就是个便宜舅舅!”

  冲进正堂的常茂三兄弟愣了一下,连忙行礼,“太子大哥。”

  马寻那叫一个郁闷,“你们三个不是天天在府门口等着吗?太子来了,你们都不知道?”

  常茂也委屈的说道,“舅舅,这时候得练武,要不然肯定知道太子大哥来了!”

  常蓝氏和常婉也来了,常婉显然是有些害羞。

  刘姝宁就扬眉吐气了,去年的时候就是常婉时常打趣她,那时候又羞又恼可是毫无办法。但是现在攻守之势异也,变成她可以调侃常婉了。

  “嫂子。”马寻笑着打招呼说道,“我这外甥难得出宫,就让你们过来说说话。他说是来我这里说正事,我看不像。真要是有正事,该叫我去文华殿。”

  朱标抢先说道,“外甥像舅,我都是跟着舅舅学的。爹娘也说了,有些事情就该学学舅舅。看看老二多好,没事就往邓家跑。”

  只能说朱家的青梅竹马多。

  马寻和刘姝宁有些尴尬了,主要就是马寻的榜样作用看似是非常明显。

  朱标笑着开口说道,“常大将军现在去了云州,估计火儿忽答守不了多久。”

  徐达和王保保在甘肃的沈儿峪对垒,李文忠在马邑再破元军之后和徐达分兵北伐,现在已经走出野狐岭、驻兵开兴和。

  马寻就笑着说道,“我觉得徐大哥、常大哥他们肯定会建功,元廷现在不只是君臣不和,父子也在内斗。”

  王保保这个大将听调不听宣,卷入元朝的党争、成为太子党,而元顺帝父子也在内斗。

  常蓝氏笑着说道,“说了这些也听不懂,只知道朝廷兵马一向战无不胜、群敌皆灭。老常还在惋惜,这一次出征没能和国舅一起。”

  朱标就开玩笑说道,“舅舅可是军中大将,徐大将军也想和舅舅一起出征。常叔想要邀舅舅出征可不容易,前些天二哥来了书信,也想请舅舅去他那。”

  马寻淡定的喝茶,这些军方巨头心思太多,所以马寻就成了香饽饽。

  他要是出征的话,一众大将肯定纷纷争夺。能够有他马国舅随行出征,大将打仗就更有底气。

  其他人也都是在笑,马寻的军事能力如何,很多人都心知肚明。

  马寻就算是去了战场,最多也就是治治伤兵,其他的忙也帮不上。

  可是要说‘稳定军心’,这个作用还是有的。其他的士卒会不会因为马国舅的到来振奋军心不知道,但是有些大将看到了马寻,心里就非常安稳。

第70章 事情太多

  有皇帝、皇后帮忙,太子也在暗中出力,所以很多事情变得就简单起来了。

  马寻难得的来到了国子学,魏观领着司业、博士等人在迎候,全程也都在耐心的讲解着。说着他们的教学理念,说着‘七学’。

  如今的国子学分六堂肄业,通四书未通经者入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修业一年半以上文理通畅者,许升入修道、诚心二堂。

  又修业一年半以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入率性堂。生员入率性堂后,实行积分制,肄业后,可被派往各衙门实习或参加科举考试。

  祭酒、司业全面负责国子监内教学行政事务的管理

  博士厅主管教学,绳愆厅分管校内监察,凡是教官怠于师训,生员违犯校规、学业不精,后勤人员搞不好伙食,都有权纠举。

  生员日常功课一是练字,二是背书,三是作文。

  也别觉得国子学的这些学子只学四书五经等等,他们可不是只会之乎者也。

  他们也要学习律法,《大明律》虽然现在还未编成,可是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有《律令》,这也就是《大明律》的基础。

首节 上一节 46/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