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47节
现在的学子也要学数术,不全都是学‘文科’。
马寻总觉得魏观这些人别有用心,他们提了不少东西,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希望马寻能够支持他们,支持弘扬儒学、宣扬教化等等。
有些事情稍微听一听就好,马寻可不会那么冒失,不会觉得魏观这些人是大儒、饱读诗书就盲从,更何况这些人想的那些事情,未必没有其他小心思。
朱元璋很快会给这些人来个狠的,马寻也在惦记着给一些人长长记性。
还是继续建自己的学校,马寻在国子学走马观花看了一圈,立刻跑到了鸡鸣山下看他的学校,这才是他的主战场。
“我的学校一点都不受重视!”马寻忍不住吐槽起来了,“国子学那么多屋舍,配套那么好。我的学校都在山下,已经开始偏僻了,还不舍得多建点房子!”
吐槽归吐槽,不过马寻还是找到了工部的官员在商量着一些规划。
正常的学舍、宿舍、食堂等不用说,马寻还要了几间实验室、病房、药材房等等。
仔细检查一番的马寻很高兴,他现在的任务就是监督着这些学舍的建设了,还好很多的事情用不着他亲力亲为。
将一些事情交给专业人士,这倒不是马寻想要偷懒,而是他只提供一些思路和需求,具体的解决就要这些人去解决了。
心情愉快的马寻刚刚回到府邸,何大就说道,“国舅爷,中书左丞送来拜帖,想要后天求见。”
马寻都愣了一下,“中书左丞?杨宪?”
看到何大点头,马寻更加诧异,“他找我做什么?”
何大就直接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了,“那俺哪知道?这人一肚子花花肠子,心眼太多!”
杨宪算得上是‘熟人’,这就是朱元璋的心腹、亲信,看似是文官,可是以前做的一些工作也不是完全的文官,包括一些检校的工作。
要不是现在被安排到了中书省,说不定就可以当个‘锦衣卫’大员。
马寻仔细想了想才说道,“要来就来,我倒是要看看这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何大就不客气的说道,“肯定没憋好屁,这人就爱四处探查,喜欢打小报告。”
马寻对此也只能是笑一笑,杨宪四处打探消息、打小报告,那是因为他是皇帝的亲信,这是他的职责。
不过他也希望杨宪能够注意些分寸,可千万别将其他人给卷入是非窝。
现在的中书省可不省心,这不单纯的是利益集团之争,这也是施政理念之争,斗个你死我活都正常。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也在推波助澜,他很乐意看到这些文官们内部先斗一斗,斗完了他再下场将大权揽回。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马寻可不想在这些事情上多发表意见。
他可是标准的中间派,和淮西勋贵关系密切,是浙东文官刘伯温的女婿,还是皇亲国戚。
想要他下场,除非是局势明朗,或者是皇帝有了旨意,要不然可不会做出头鸟。
和何大聊了几句之后回到内宅,刘姝宁就说道,“夫君,工部送来了铁管。”
这就是冷凝管了,是马寻一直都是在努力改进一些实验工具,很多时候他只负责提供一些思路,将攻克的难题交给工匠等。
仔细看了看冷凝管,马寻笑着说道,“这一次不知道能不能行,先试一试。”
要做的实验有很多,想要建立、完善一些学科更不容易,还好现在的马寻有些身份,也有不少的资源,可以尝试做些事情。
也是因为乱世刚刚结束,一个王朝才刚刚建立,他就算是想要做些看似离经叛道的事情,阻力即使会有,也不会特别大。
将手里为数不多的酒精小心的打包好,很快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杨宪没有来,先来的是太医院的人。
作为正六品的太医院院判,陈之栋很是热情,“国舅爷,近来可安好?”
面对六十来岁的老头热情打招呼,马寻也习惯了,“还算不错,陈院判可带来了我要的人?”
陈之栋立刻回答说道,“国舅爷要的人,下官岂敢不给?”
这就好,接下来还有不少大事要做呢,马寻也要抓紧时间,早点培训、早点出师。
早点进行研究,说不定就有机会早一点取得突破,那对大明的发展就有极大的帮助了。
陈之栋之所以这么热情,也是因为和马寻比较熟悉。这位国舅爷在大都督府、对六部的官员不熟悉,可是和太医院的人熟悉。
更何况太医院本身就承担着培训医官的职责,所以现在配合马寻做些事情,更加理所当然了,这都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国舅爷,我等差遣御医二人、医者十人,以及学徒二十。”陈之栋认真回答说道,“这些也都是按国舅爷吩咐,拿手的都是治外伤。”
听到这样的安排,马寻自然更加开心,这就是他所需要的人才。
马寻就笑着说道,“这就好,一会儿将人领走。先教一教那些士卒简单的医理,再说其他。”
陈之栋也没意见,这些医士只需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包扎伤口等,基本上用不着学会抓药、看病治人。
可是不管怎么说,一些基础的医理还是要掌握,这也是打下一定的基础。
马寻仔细的在和陈之栋商量着对于第一批学员的培训工作,这不是此前大明的医官、医士。
有些培训方式可以借鉴,但是有些地方也需要有所改进。
这就是马寻的重点工作了,好在有人能够为他分忧,有些事情他只需要提供思路、高屋建瓴就行了。
马寻也没时间全都扑在护理学的创建和发展,他还有其他的一些学科等需要重视。
事情实在太多了,都觉得有些分身乏术了。
第71章 文官的基本盘
大早上的,国公府就非常热闹。
“走两步!”马寻手里拿着个胡萝卜在旺财面前摇晃,“走两步啊,实在不行你伸伸脑袋!”
面对旺财的懒散,马寻无奈的向前走一步,“这总行了吧,都到嘴巴边上了,这都不愿意走?”
旺财没有生病,更不存在年老体衰,单纯的就是懒,不愿意走动。
马寻彻底败了,将胡萝卜塞进旺财嘴里,“你倒是比我还会躺平、还清心寡欲,给你找小母驴你不要。找小母马,你嫌它们吃的多还抢你马厩。”
清心寡欲也不能这样啊,都快三岁了,别的驴在这个时候就急哄哄的解决生理问题了。
可是旺财倒好,不是喜欢在院子里溜腿,就是偷懒,只要马寻出门它就跟着凑热闹。
正经事一件不干,气的马寻差点都狠下心来让它去拉磨了。
国舅府的人都习惯了这一切,国舅爷有事没事就和旺财在闹,别看他说的厉害,可是比谁都宠旺财。
就在马寻还在劝着旺财上进的时候,何大来了,“国舅爷,杨宪杨大人来了。”
马寻微微点头,“让他进来吧。”
杨宪进了国公府,一时间觉得自己有些为难,这不是正常的待客之道,因为马寻在喂驴呢。
不过杨宪满面春风,“国舅爷,许久未见,近来可安好?”
耿直的马寻就说道,“前些天才见过吧?我们正旦的时候是不是有一面之缘?”
杨宪急了,国舅爷是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客套,明明是攀谈的甚为投契、相见恨晚,怎么就是一面之缘了?
不过杨宪随即笑着说道,“前两天还和刘兄聊到了国舅爷,刘兄对国舅爷赞不绝口。”
拉关系,杨宪和刘伯温的关系不错,至少是曾经一起合力在勉强招架李善长攻击的难兄难弟。
马寻笑了起来,“那倒是难得,老丈人从来不当着我的面夸人,难道私下里在外人面前夸赞我?”
杨宪一时间语塞,他不知道这位国舅爷到底是什么意思。
按照如今的一些人情世故等,夸人也不大可能当面夸,尤其是长辈很少当面夸奖晚辈,在朋友面前夸夸晚辈倒是正常。
作为人精、老油条,杨宪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在这位国舅爷面前,他心里都没底了。
按照正常的礼节,他登门拜访,马寻这个国舅就应该在正堂招待。可是现在呢,就在院子里聊着,这看似是怠慢了。
可是要觉得这就是看不起人也不对,这说不定就是国舅爷觉得他杨宪是自己人,所以不讲虚礼,毕竟不少人都知道马寻不太喜欢繁文缛节。
杨宪看着旺财,夸奖说道,“这便是旺财吧?下官也没少听过陛下夸赞旺财,果然神骏!”
“神骏就过奖了。”马寻满脸笑意,“不过确实聪明,别人家的驴和我家旺财没法子比。”
果然,夸奖国舅爷没用,他不一定领情。可是夸奖国舅爷的爱驴,那就是投其所好了。
甚至夸奖这头驴,皇帝和皇后都高兴,这可不是单纯的爱屋及乌而已。
眼看马寻似乎不愿意深聊,杨宪自然不会放弃,他也愿意主动引导话题,甚至在心里也认为自己该占着主导权。
这位国舅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心里清楚,因为皇后的关系,大家都愿意尊重这位他。但是这只是敬重身份,而不是尊重他的能力。
自幼漂泊在外,也没多少真才实干,就算是有些医术,但是那也是小道而已,很难居庙堂之高。
对于杨宪来说,他也是敬着马寻的身份,他这样跟着朱元璋从乱世杀出来的,自然心里会有足够多的自信,甚至是自傲。
杨宪看着马寻,笑着问道,“国舅爷,您可知道现如今中书省是什么模样?”
“不知道,我又不在中书省任职。”马寻直接回答,他是真的不想多和杨宪往来,尤其是涉及到政事,“我就是一闲散外戚,哪能知道那些。”
杨宪耐心说道,“国舅爷可能有所不知,陛下起兵之时并无文官相随,直至南略定远之时李相来投。”
看到马寻不说话,杨宪继续说道,“陛下过江取当涂,陶安率父老奉迎。也是在那时,汪右丞客居采石,因此随陛下建功。”
这个陶安也是老朱早期谋臣之一,官至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不过洪武元年就死于任上。汪广洋就不用说了,现在是右丞相,是李善长告老之后中书省名义上官职最高的。
“邓将军举荐朱升,其首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杨宪耐心说道,“其后越国公能折节下士,荐刘兄、宋濂、叶琛、章溢等人为陛下效力。”
马寻还是安静听着,他也知道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文官相对不足,就算是建立了大明,文官集团、天下士子未必和朱元璋一条心。
原因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朱元璋这个皇帝让这些文官集团的人利益受损,这些世家大族等感觉蒙古人对他们更好。
蒙古人可是直接包税,这些读书人自然就从中受益。而朱元璋建立大明,这些地方大族就很难在地方包税、作威作福了。
马寻的耐心让杨宪受用,他可是皇帝亲信,就该为国舅释疑解惑,大家就应该一条心来解决问题。
杨宪继续说道,“左副将军镇守浙江之时一度被读书人蒙蔽,不过也在下官建言下举荐叶兑。”
马寻忍不住微微皱眉,这个杨宪如今意气风发,这没什么问题,因为大权在握,可是不该得意忘形啊。
如今的中书省情形很特殊,徐达、常遇春、梅思祖等武将虽然在中书省挂职,但是基本上不管事。
文官这边的汪广洋官职最高,可是权力受限。杨宪是正二品的中书左丞,反倒是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
而胡惟庸是从二品的中书省参知政事,但他是李善长推出来的接班人,基本盘比较厉害。
话说回来,这个叶兑是厉害人物,献《武事一纲三目策》给朱元璋。
建议北绝李察罕之招降,南并张士诚之僭据,东督方国珍之归顺,以建康为都,拓江广以自资,进则越两淮,规中原而取天下,退则保全方面而自守。
他的一些建言献策现在全都一一应验了,不过这人当年也拒绝了朱元璋的招揽,现在在老家浙江逍遥度日。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