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49节

  这也就是卫所制度的一些优点所在,屯田卫所等自己种地、供粮,民间的粮食征税或者流入市场,市场相对就活跃了不少。

  粮食、禁酒的疑问解除,陈之栋还是有些纳闷,“国舅爷,下官还是不懂。这蒸馏已经很不错了,为何还要精进?”

  现有的一些蒸馏办法就不错了,可以得到一些酒精,基本够用了。还要持续的要求更高纯度,那是奢侈浪费。

  马寻看向陈之栋问道,“蒸馏就只是要酒精?算了,现在和你说这些也没用,我现在还在摸索。”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陈之栋自然就不再多问了,问了也没用。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行,将这些医士培训好、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医理、按照国舅要求的那些方式做实验、照料伤患,这就行了。

  其他的事情也不是他一个太医需要考虑的事情,国舅这样的高官显贵有他们思考的方式。

  看着陈之栋等人,马寻还是比较放心,执行力比较出色,也按照他的一些思路在做事,这就行了。

  能不能立刻出成果很难说,但是现在在朝着他所认为正确的方向发展,那显然就足够了。

  “对了,以后所有人如厕得大小便分开。”马寻忽然提起一件事情,“小便储存起来,不要和大便混在一起。”

  这稍微有些出格,如厕这些东西在军中都有规矩,大家也明白不能随意在军营之中大小便。

  而寻常人家,尤其是居住在城中的百姓,也有厕所或者尿桶等,这些也都是不错的肥料。

  可是这位国舅爷想着的是大小便区分开来,这是多此一举吧?

  多此一举,那是看起来多此一举。

  马寻还在考虑尿素呢,这东西得名就是因为当初有科学家直接将尿蒸发,这才首先发现的尿素。

  虽然马寻不敢保证能够制出来合成了尿素,可是多实验没什么问题。

  历史上很多的科学进步都是无意之举,首先合成尿素本身是为了得到氰酸铵,可是谁知道阴差阳错的得到了合成的人工尿素。

  而现阶段什么很难大规模量产、只能供少部分人使用等等,那也不是马寻需要考虑的。

  先解决了没有的问题,再去考虑其他!

  陈之栋等人虽然一头雾水,可是慢慢的也习以为常了,这位国舅爷的奇思妙想不少,有些看似离经叛道。

  他就不应该是一个国舅爷,也怪不得他不爱去朝堂,整天在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马寻心情愉快,主要就是一些科学研究的进度看似比较缓慢,可是好歹是在不断的进步。

  他的学校现在看着是比较简单,各种配套和学科还不够多,不过他也在慢慢的整理、发展。

  先奠定一定的基础,不断的寻求发展,或许有一天可以爆发。

  这些事情急不来,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一些资源。

  不过仔细想想看,也应该拿出一定的成果,这样才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要不然只是仗着国舅的身份,只是不断的索要资源而不能给与回报,皇帝和皇后也会不高兴。

  产、教、研,哪有那么容易!

第74章 不务正业

  学校的发展建设让马寻很满意,他就心满意足的回家了。

  看到马寻回来,刘姝宁笑着开口,“夫君,先前让我整理的书卷整理出来了。”

  马寻立刻问道,“只是找出来了?没帮我总结一下?”

  刘姝宁抿嘴一笑说道,“这些太医院里也多有记载,用不着我多费心,自然有人弄好。”

  到了书房后,马寻仔细的看着整理出来的资料。

  开放性的伤口缝合,这也是有历史。

  隋唐时代,就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清创缝合术外,对缝合伤口的材料亦有了改进和提高,最重要的发明是使用桑皮线缝合肠管和皮肤。

  看着这些资料,马寻笑着开口,“省事了不少,我要做的事情就少了一些。”

  刘姝宁笑着鼓励,“夫君要忙的事情可不少,也不知你为何有那么多奇思妙想?”

  马寻开玩笑说道,“就是闲着没事瞎想,以前穷什么都做不了,现在想到了一些事情就算是做不出来成果,也能试一试,不怕亏了钱活不下去。”

  刘姝宁随即也说道,“大都督府也派人送来了火器、战弓名录,大致的制造工艺也送来了。”

  看到马寻点头,刘姝宁有些担心的说道,“火药司的人也来了,夫君总不会是要在府中制火药吧?”

  “那肯定不会,我也怕炸了。”马寻连忙说道,“火药这东西本身就危险,我现在还琢磨着改良一下弓。”

  刘姝宁奇怪的问道,“弓?现在军中的弓和火铳还不够厉害吗?”

  明军的火器在如今这个年代优势很大,可以说独步天下。只是北边的蒙古也不差,以前也有不少的火器等,不比明军的装备差。

  只不过蒙古有一个游牧民族的特点,那就是一旦被赶出中原王朝,他们很快就会失去一些生产力,冶炼技术会倒退的厉害。

  现在的元军就是这样,火铳、火炮炸了等,就没得再用,很难有新的武器补给。而明军这边不一样,武器生产的速度很快,跟得上大军消耗。

  被赶回草原的蒙古以后连生产铁锅的能力都不具备,朱元璋也严厉禁止铁器、茶叶等进入草原。

  马寻笑着说道,“我们现在的弓基本上注重射程和效率,我就在想要是我加大尺寸、加大弓梢,是不是能让弓射的更远,杀伤力更大。”

  刘姝宁仔细想了想之后说道,“只是这样一来,除非是力大之人才能拉开弓弦了,这就不好了。”

  刘姝宁这么说肯定没问题,总有一些人是天才、天生神武,这些人可以轻易的突破一般人的极限。用这些人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那也不现实。

  就说弓箭,有些人轻松拉开重弓,但是不能要求所有将士都能拉开重弓。

  “这就是我在考虑的事情,在不让士卒们更费力的情况下能拉开重弓,能够在军中制式装备,这才是有用。”马寻立刻笑着说道,“真要是找到了两全其美的法子,那就好了。”

  虽然撅着屁股拉弓有些不雅观,但是能够杀死敌人就行了。

  马寻也希望火器大爆发,可是这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的火铳在战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可是也不会一下子取代冷兵器。

  火器的发展是经历了数百年,这也是需要一个过程。

  而马寻现在在考虑的,自然就是‘清弓’。这种弓弓体巨大、弓梢长并内嵌角片、有明显弦垫,甚至一度可以和早期的火药武器抗衡。

  能够大量装备、造价不高、制造难度也不算大,这显然也是非常合适的一个选项。

  至于复合弓之类的东西就想一想,耗费极大的力气弄出来了,无非就是马寻这些达官显贵私下拿着把玩,不可能在军中普及。

  火器的发展如何,暂时很难看到答案,但是清弓很大概率能够立刻派上用场。

  想要让清弓提前问世,这也不是简单的加大弓体、增加弦垫那么简单,想要试制出来,肯定也要多花点心思才行。

  刘姝宁看着草图,有些好奇的问道,“夫君,你的这副弓有些特殊。”

  马寻就笑着问道,“是不是觉得多了个弦垫?”

  刘姝宁不隐瞒自己的想法,“确实如此,和寻常弓箭不一样。”

  这就是清弓的最大特点之一了,弦垫应该可以说是大到另类了。

  这增加了弓臂负担,但是它能共很好的保护弓臂、减缓弦对弓臂的冲击;并使在射手拉弓时产生等效弓臂变换效果,使射拉开硬弓后更易保持射箭状态。

  “这张弓比起普通的弓要大,所以就应该射重箭。”马寻笑着解释说道,“虽然步兵也能用,只是如果骑兵用说不定更好。”

  刘姝宁指着弓梢说道,“只是这么一来,怕是有些撑不住吧?”

  有这样的担心正常,长弓梢必然增大的弓臂负担,乍一看也会觉得很难拉开这样的弓。

  “我这本来就想的是用重箭,而且这里面有个东西叫杠杆作用。”马寻耐心解释,“军中的那些人都勤练弓箭,应该可以拉开这张弓。现在制出来一些弓,先试试再说。”

  刘姝宁也没意见,制造弓箭并不难,不管是弓梢还是弓弦等,这都是有现成的,无非就是马寻想要的弓更大,需要的弓臂、弓弦也更长一点。

  对于马寻的忙忙碌碌、奇思妙想,刘姝宁也习惯了,虽然有些奇思妙想看起来也不靠谱,或者说根本不明白那些研究有什么用处。

  不过刘姝宁也不会反对什么,如果马寻需要她帮忙整理、收集资料,那就仔细的看看书、找一找线索。

  这对于刘姝宁来说也有意思,她本来就喜欢读书,喜欢研究天文地理。

  马寻现在的研究项目看似比较多,可是他也不会感觉到吃力。

  主要就是因为他基本上只负责提供思路,很多细节的完善、工艺的制作等,那就不是他需要去过多操心了。

  马寻不是兵器专家,对于冷兵器的制造等更没什么心得。

  可是他拿出了图纸,仔细的在和制弓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有些特殊,但是制弓师看似不觉得这样的要求多么离经叛道。

  甚至在一些专业的事情上,也可以给马寻提供一些建议,让马寻制弓看似更加顺利。

  “舅舅!”朱樉跑进了院里,非常开心的说道,“父皇让我和你说一声,得准备上朝了。”

  马寻诧异起来了,“又要上朝?”

  朱樉都无语了,“舅舅,你上回上朝是什么时候?”

  看到马寻不回答,朱樉就说道,“请封诸王的事可是你首倡,现在礼部那边基本上定下来了,你肯定得去上朝啊。”

  听到朱樉这么说,马寻就明白了,“那好,我到时候肯定会上朝。”

  朱樉随即有些闷闷不乐的说道,“过两天咱们几个得回老家了。”

  朱樉等人对凤阳老家可没有什么感情,但是那里是中都、是帝乡,朱元璋现在也在定规矩,皇子受封前要回乡祭祖。

  “回老家也好,正好看看老家的样子,能知道你父皇创业之艰。”马寻就认真叮嘱说道,“老家是根基之地,你们回去也务必要四处走走看看,不要惊扰乡邻,要惩治贪官污吏。”

  朱樉忽然觉得长辈们都一个样,就喜欢叮嘱这些事情。

  不过朱樉忽然幸灾乐祸起来,“舅舅,你要是上朝之后,父皇和母后肯定要说你了。”

  马寻都习惯了,他‘不务正业’呗,不去上朝、不参与政事商讨,偏偏喜欢研究医术,想着要改进一些技艺等,这些事情哪该是一个国舅做的事!

第75章 拖下水

  既然要上朝,该早起的时候就早起。他这样的武将骑马,文官可以乘轿。

  骑着马的马寻不慌不忙的来到了皇宫前,验过宫符后顺利入宫。

  还是乱糟糟的没有秩序,这些文武百官在鼓声响起后一窝蜂的朝着内城走去。

  马寻忽然觉得自己‘势单力孤’,因为没有什么熟人了。

  尤其是看着被百官簇拥的杨宪,和几个人凑在一起的胡惟庸,还有皱眉的汪广洋、刘伯温等人。

  这么一对比,马寻孤零零的站在武将这一队的队首,想要和他攀谈的淮西人还要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分量,有没有足够的交情。

  也要担心皇帝和皇后等人先后传达的意思,没事不许去骚扰国舅。

  等到上朝的时候,马寻跟着众人乱哄哄的一起进了奉天殿站好,开始上朝。

首节 上一节 49/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