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50节

  进宫上朝的时候乱糟糟的,早朝开始后各种奏事也是乱糟糟的,开国之初规矩不多的不足之处体现的淋漓尽致。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武将班首的马寻很是无奈,他的这个小舅子就是不务正业。

  这可是开国初年,很多骄兵悍将手里兵权很重。得了天下之后,很多文官也有了不少心思。

  他希望马寻能够对朝堂上的事情多花点心思,可以帮他分忧。可是现在倒好,这个小舅子好像很想当个工匠。

  朱元璋等到礼部尚书陶凯奏完事就开口问道,“国舅,你以为怎么样?”

  马寻愣了一下,连忙站出来说道,“回陛下,臣以为兹事体大,当慎重。”

  文官队列里的刘伯温微微摇头,他甚至怀疑自己的这个女婿知不知道陶凯刚刚说了些什么。

  其实朱元璋也怀疑,就继续问道,“哦?既然你也知道这件事情重大,那朕就问问你的意见。你是国舅,当建言献策。”

  马寻就继续说道,“回陛下,臣一向愚钝。骤闻此事,心中尚无对策,恕臣不敢妄言。”

  不要说朱元璋了,其他人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实在是这位国舅爷有些时候油滑的厉害,你最多能找到他的‘中庸’,几乎看不到他出头。

  其实马寻哪里不知道陶凯说什么呢,他开小差归开小差,可是该听的还是在听。

  对于陶凯说的制军礼、定科举式,这都认真听着呢,只是听起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而已。

  这位礼部尚书饱读诗书,在礼节方面的事情比较了解,也遵循朱元璋的意思在恢复一些汉族传统礼制,那就更没必要反对。

  这个时候侍御史刘炳忽然开口说道,“启奏陛下,国舅不远千里送徐王归乡,朝野上下无不称颂国舅至孝。臣以为国舅之孝举,当旌表天下,以正国朝孝道。”

  这个忽然间冒出来的家伙一下子成为所有人注意的焦点,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而刘伯温忍不住皱眉,刘炳是侍御史。这就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佐贰,这是他的下属。。

  可是现在的御史大夫是邓愈,刘伯温这个御史中丞实际上管着御史台。而现在呢,刘炳直接越过他这个上司了。

  刘炳这时候继续说道,“陛下,臣弹劾中书右丞汪广洋事母不孝。”

  马寻忍不住看向刘炳,而其他人忍不住看向一脸错愕的刘伯温。

  刘炳这个马前卒弹劾汪广洋,大家肯定都觉得这是刘伯温的授意。

  汪广洋有些慌,不孝在如今这个年代不只是道德上的谴责,会让人直接社死,也可以直接定罪。

  这就开始了吗?

  李善长才刚刚告老,杨宪就要开始不断的排除异己,要在中书省大权独揽了?

  朱元璋表情严肃的问道,“哦?真有此事?御史中丞,你有何说法?”

  刘伯温赶紧出班说道,“回陛下,臣尚且不知此事。”

  刘伯温的话让不少人都愣住了,御史台的实际当家人不知道手下人打算弹劾中书右丞,这谁信啊?

  朱元璋有些不高兴了,“汪右丞如今执掌中书,如此重臣若是没有真凭实据就来弹劾,那可是诬告!”

  刘炳看似不慌,连忙说道,“陛下,臣忝为御史,听闻百官有不法事,自然当奏报、弹劾。”

  这就是风闻奏事,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

  这也是北宋宋仁宗时期的政策,谏官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

  此例一开,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皇帝却在一旁偷着乐。

  朱元璋一时语塞,这个刘炳说的也没问题。

  而马寻忍不住皱眉,不拿出证据就来举报,以后说不定要形成党争,或者是让一些言官、清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胡来。

  不过一想也不对,明朝开国初期可不会任由一些文官乱来,清流更没有生存的土壤。

  更重要的是皇帝为了收回权力,对于一些事情可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效就行。

  朝堂上的风向一下子就变了,朱元璋也不关心马寻有没有在早朝上开小差了,而是关心汪广洋到底能不能再中书省。

  文武百官也关心这件事情,毕竟汪广洋是开国功臣之一,是中书省名义上官职最高的。

  这也关系着很多人的利益,多些关心也就是正常的事情了。

  汪广洋此前被李善长压制的厉害,不过到底有些根基,和一些江南文官走得比较近,和浙东人也有一定的往来。

  现在牵扯到汪广洋,这些江南的文官们肯定要着急。

  而杨宪看似按兵不动,但是也有胡惟庸暗戳戳的在指使上煽风点火。

  这两位刚刚进入中书省的新贵不能小看,他们看似形成了默契,先斗倒了汪广洋,然后再继续斗,三方势力要变成一家独大才好。

  这一下好了,朝堂上已经不是暗流涌动了,而是已经开始将一些矛盾和冲突直接摆在了明面上。

  等到下朝,马寻第一时间找到刘伯温,“岳丈,那人真不是你指使的?”

  刘伯温笑着说道,“我还是小看了杨宪和胡惟庸。”

  马寻也笑了起来,“这么说来也是,他们两个这么急着出头做什么,他们在中书省的根基本来就不深,就急着斗倒汪广洋这个老人了?”

  刘伯温笑着说道,“正是因为他们是新人,才急着斗倒老人。老夫现在也是给拖下水了,你也逃不掉。”

  马寻愣了一下,随即也反应过来了。

  刘炳带头弹劾,刘伯温说他不知情都没人信。而作为刘伯温的女婿,马寻想要独善其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马寻忍不住吐槽起来了,“我就是不想沾惹这些事情,这些人还非得将我卷进去。”

  刘伯温打量着马寻说道,“你能明白这些事情,那也不简单。”

  对于马寻的谨慎、独善其身,刘伯温一直都是欣赏的,他也知道马寻有些时候会藏拙。

  现在再看看更加能明白这些事情,有些局势马寻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哪怕是对朝堂看似不了解,可是很多事情心中有数呢。

  “这就好。”刘伯温有些欣慰的说道,“老朽宦海浮沉这些年也不怕这些人,就怕你初来朝堂被这些人诓骗。”

  马寻也笑了起来,“我可不是傻小子,想要让我出头、想要拖我下水,哪有那么容易!”

第76章 继续加担子

  上朝,没想到遇到了权力斗争,这让马寻有些诧异,但是不算太意外。

  朝堂之上本来就有权力斗争,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可以说很正常。

  只是杨宪和胡惟庸好像有些太过着急了,他们急着斗倒汪广洋、急着想要将中书省捏在手里,想要彻彻底底的替代告老还乡的李善长成为大明丞相。

  既然进了仕途,很多人都是一心向上爬,他们想要品尝到权力带来的快感。

  一个小太监悄然出现,“国舅爷,陛下召见。”

  马寻只能和刘伯温告别,然后朝着武英殿而去。

  朱元璋就像没有看到马寻一样,在认真的批阅着奏章。而马寻好像无所事事一般,站在武英殿发呆。

  抬眼看了一眼马寻后,朱元璋也忍不住叹气,他的这个小舅子性子太稳了,就算是想要施压,有些时候都没办法奏效。

  如果是去年刚给他找回来的时候这招肯定有用,稍微表达一点不满,小舅子肯定小心翼翼。

  但是那时候不能用这招,因为马寻太谨慎,和自家人还生疏。

  而现在经过了一年,小舅子的胆子变大了,可是那个沉稳的性子还是没变。刻意的将他晾在一边,这招就没用了。

  朱元璋开口了,“弹劾汪广洋的事情,你知不知道?”

  “不知道,我刚刚也问了,我岳丈可能也不知道。”马寻就实话实说,“不过他到底是真不知情还是假不知情,我也不敢保证。”

  看了看滑头的马寻,朱元璋又问道,“你是怎么想的?”

  马寻仔细斟酌后说道,“我对朝政之事本来就不熟,真要我说,我觉得肯定是有人在斗。”

  朱元璋都笑了起来,“你要是有点心思,朝堂的事情也能帮帮忙。偏偏一门心思去读书、教人本事,你怎么想的?”

  “陛下让我管国子学,我就去看了。”马寻十分坦然的说道,“领着都督府的官职,我就想法子照料伤兵。”

  这么说绝对没问题,不知道的还以为马寻马国舅就是大明最为尽忠职守的,一点都没有偷懒。

  朱元璋下意识的觉得有道理,随即哭笑不得,“行了,照你这么说,还真要给你升官、给你奖赏了!”

  “中书省的事情你别掺和,俺还要看看这些人到底什么心思。”朱元璋随即开口说道,“听说杨宪前些天去找过你?”

  马寻也回答说道,“嗯,当时他就邀我弹劾汪广洋,我没答应。”

  朱元璋沉默片刻才说道,“这个杨宪胆子倒是不小,我倒是要看看他到底想做些什么!”

  对于杨宪,朱元璋还是比较信任,这也是跟了他十多年的老班底了。而且在有些位置上,这么个钉子也能起到作用。

  只是这样的信任也在降低,以前的杨宪虽然看似胆子不小,可是不像现在这么得意忘形。

  继续看看杨宪的表现,看看他执掌中书省后是不是原形毕露。还有一些事情也需要他去办,朱元璋需要新的中书省格局。

  朱元璋随即问道,“这些天在瞎忙些什么呢?”

  马寻回答道,“在盯着那些医官的训练,我觉得能用得上,朝廷的战事还没有消停。”

  朱元璋没有表态,虽然觉得现在的医官、医士够用了,不过如果真的能教出来更有本事的,那也不是坏事。

  马寻也继续说道,“火药的事情还在研究,只是头绪不清晰,可能得花点时间。”

  朱元璋就要再次叹气了,自家这个小舅子真心不喜欢在朝堂上何人争斗,就想要当个工匠、郎中。

  看到马寻还要开口,朱元璋说道,“国子学多去一去,和礼部也多往来,明年国朝第一次开科取士,你当主考官。”

  马寻愣了一下想要推辞,“姐夫,我虽然识字,可是才学肯定不如那些人。”

  “又不是让你下场科举,你就是个主考官。”朱元璋立刻说道,“不能让宵小乱了规矩,大事小事你盯紧了,这事情也只能是你去做。”

  马寻这就推辞不了了,他只是负责会试,不需要他批卷、阅卷等。

  而大明虽然是第一次科举,不过很多的事情也都可以借鉴,北宋时期的科举就定下来了足够完善的规矩。

  糊名考校法就是在北宋时提出,尽可能的保证科举的公平性。

  而明朝现在初步定下会试三年一次,每次是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场进行。

  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而对于大明的第一次科举,朝廷上下虽然都非常重视,可是大多数人心里实际上并不太看好。

  北伐还没有完全结束,四川、云贵也没有收回来,乱世甚至谈不上彻底结束,这个时候的文教自然谈不上多好。

  不过不管怎么说,该科举的时候还是要科举,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忽然又多了一个任务的马寻有些压力,“老二昨天去我那,请封诸王的事情还没有定下来?”

  “你明天继续上朝,不管怎么样明天都要奏报。”朱元璋就说道,“老二几个先回老家一趟,过些日子就给他们定王号。”

首节 上一节 50/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